2018版高中语文03绝地之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03绝地之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

绝地之音 本课话题 ——文化寻根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 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 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 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 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无时无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 次又一次地感动。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要不自己怎么会不断地被感动,并且不断地感动 着越来越多的天南地北经历迥异的朋友? 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 点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 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驻校艺术家计划”全称是“艺文赏析与体验项目——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自 2013 年秋季学期启动这个计划,开展时间并不算长,却受到了同学们的热 烈欢迎。 首批进入校园的是画家石晋和作家蔡世平,他们讲授的是传统诗词与国画艺术。他们上 课的时候,据学生说:“要屏住呼吸去听,太精彩了。”因为,“对于理工科生来说,传统 文化课程能激发想象力,发散思维,如虎添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说:“这个计划以‘文化育人’为核心,通过‘礼敬中华 传统文化’的方式,将知名艺术家、作家引入校园,用传统诗词、绘画艺术滋养大学生心灵, 启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 2.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黑塞 3.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印度谚语 4.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马洛利 5.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6.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恹恹.(yān) 干涸.(hé) 箭镞.(zú) 跋.涉(bá) 金戈.(ɡē) 怨懑.(mèn) 冀.求(jì) 憩.息(qì) 迥.异(jiǒnɡ) 濡.湿(rú) 訇.然(hōnɡ) 夯.土层(hānɡ) 二、多音字 宿 sù 宿命 xiù 星宿 叨 dāo 絮絮叨叨 tāo 叨光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考察·考查 两词读音相同,使用时容易混淆。 “考察”主要是指实地观察调查(如水利、地质等),也指细致深刻地观察; “考查”主要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考查)船“雪龙”号6日晚从南极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 湾起航,经过 10 天、2 900 海里的艰难航行,于 15 日晚上 20 时左右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 特尔港锚地。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必须多观察,多思考。它们往往看似“果”是一 样的,但其“因”却常常大相径庭....。(√) 请说明理由:“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有宽容之心,对于他人的一些误会或嫌隙不必刻骨铭心....,这 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为人所尊敬的人。(×) 请说明理由:“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常用于褒义, 用在此处系褒贬失当。 [常识·速览] [识作者] 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马步升 马步升(1963—) ,甘肃合水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 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 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被国内评论界誉为西部散文、西部 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 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长篇小说《女人 狱》等。 [探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听到的绝地的天籁之音,这让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 撼,从而引发了对独特的人生的感悟。 [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描写翡冷翠山居所见之自然景物的纯真、质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和崇敬之情,表达了对自由和美的热切向往。 [文脉·梳理] 【答案】 ①探询绝地之音 ②捕捉绝地之音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 1 段,回答问题。 1.第 1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在第 1 段中反复写“绝地之音”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为下文的 回忆作铺垫,也巧设悬念,引起读者探寻兴趣。 (2)文章整体运用了倒叙手法,在内部又使用顺叙结构。在时空的转换中,逐步展示“绝 地之音”的魅力,并揭示了它的内涵,使文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充分拓展。结构严谨, 行文婉曲。 二、阅读文章第 5~10 段,回答问题。 2.第 5 段中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结合节选文字,分要点说说它“绝”在哪 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绝”在这首“歌”没有词,却含义丰富,兼有柔婉和豪放、昂扬和哀 怨。(2)“绝”在它无统一的曲调,却调兼古今,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3)“绝” 在它迸发于绝地,在传达出悲壮哀婉的同时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3.“长城”的价值或意义有哪些?请根据第 6 段内容分点作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城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是安全的屏障。(2)长城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和心 理分界线。(3)长城是超越历史和民族的习惯并留有地域文化痕迹的。 4.第 6 段“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一句中的“单调”与“变幻无端”是否矛 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单调”是说绝地之音“无词,无调”,只有单一的“咧”音。“变 幻无端”是从那支歌所可能包含的丰富内容或可能引起的丰富想象而言的,它兼含咏叹、歌 颂、怨懑、冀求等情感,歌意可作多重理解。 5.第 7 段中,作者一方面说“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 首歌”,一方面又说“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表层看,作者希望“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但久寻不得,因而生疑;而 那支歌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和“经历迥异的朋友”,因而坚信它真实存在。从深层看, 这是作者故设疑信之谜,有意识地通过“连自己也怀疑”来强调绝地之音的独绝无双,或者 神奇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通过疑后之信来表现自己灵魂受到震动的真实无疑,强调的是那 支歌巨大的感染力量。 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他成功了吗?为什么作者的寻找距离原 目标愈来愈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没有成功。绝地之音必须在绝地之中迸发出顽强生命力,因为缺少绝地这个 特定环境,所以作者不能成功。真正让作者感动的是人处在绝地之中却能迸发出那么顽强的 生命力,歌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而作者多年来寻找的都是太过于重视歌的这种形式, 忽视了歌声中蕴含着的生命力的深刻内涵,所以他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 7.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再次捕获到了“绝地之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腾格里大沙漠时,作者面对“满地都是与生命无缘的荒漠”,也是身处绝 境之中时捕获到了“绝地之音”。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 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学生甲: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 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 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 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 有”。它无调,却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这样的 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 生命的原生态,天然的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夹叙夹议情共鸣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作者在用大量的笔墨对“绝地”进行了淋漓尽致地 描写之后,又用一种文化追踪的目光审视对象,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如“那 是一种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 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等句子,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激发了读者的强烈共 鸣。 2.写法指导 夹叙夹议作用多 定义:夹叙夹议....是一种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的写作手法。 作用: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写法指点:(1)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二者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能油水分 离。 (2)合理安排“议”的位置。夹叙夹议可以先议后叙、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让 议论为记叙、描写“点睛”,深化主题。 3.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一段叙述性的文字,请在后面补写一段议论,阐明自己的某种观点。(150 字 左右)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 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微起嗔怪之意,想将小偷 抓住,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 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你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 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给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住 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将这 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 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 叫宽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偷选择 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的心灵选择。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绝地里的生命 绝地里有绝唱。对于黄土地,对于黄土地上的人们,我们心生敬重。我们需用仰慕的眼 光来看他们。因为在“绝地”之中,他们用自己的执着,用自己的无畏,用自己的智慧塑造 了一群鲜活不屈的灵魂。生命是不会屈服于大自然的严酷的,顽强的生命力让人类在无数的 “绝地”之中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应用角度】 “敬畏”、“隐忍”、“修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