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素养达标练习: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www.ks5u.com [基础过关] 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解析:第1题,纵波与横波相比较,纵波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二者相同的是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第2 题,地震波中的横波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遇到液态物质会消失,石油是液态物质,利用这一特点判断①图符合。第3题,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地壳厚薄不均,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地中喜马拉雅山地壳最厚,地震波传播时间最长。 答案:1.D 2.A 3.A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4~6题。 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4.B 5.C 6.B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话反映了________圈层之间的关系(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7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中箭头指向,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8题,“落红”(植物)属于生物圈(③),“春泥”(土壤)属于岩石圈(②)。 答案:7.C 8.B [能力提升]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9题,岩石圈的范围为软流层之上,据图可知,③为岩石圈的范围。故选C。第10题,据图可知,①为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范围;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区域,为地幔范围;③为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选D。 答案:9.C 10.D 读我国大陆局部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上(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12.图中M和N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0千米应位于(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知,地壳厚度总体上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第12题,读图可知,M、N处等值线闭合,结合等值线的数值变化与我国地形区分布规律,M处地壳厚度小于42千米,比周围地区薄,为四川盆地;N处地壳厚度大于38千米,比周围地区厚,为大别山区。第13题,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壳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所以地壳厚度的0千米应位于莫霍面。 答案:11.C 12.D 13.C 下图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5.上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 D.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第14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地核,③为内地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可在地幔中通过。第15题,X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答案:14.B 15.B 16.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阴影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下图: 17.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__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__km处(指大陆部分)。 (4)③是____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____态;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序为________。 解析:读图,根据提示“①②两层构成地壳”,所以④为莫霍面,③为地幔,密度由上到下依次增大。 答案:(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自然地理 (2)大陆 大洋 (3)莫霍 35 (4)地幔 固 ①<②<③ 微专题3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2.纵波传播的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遇到液体和气体会消失,速度为0。 3.地震波速度发生变化,意味着地下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此可知地下有两个明显的波速不连续界面:大陆以下平均35千米处的莫霍面和2 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 4.根据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内地核与外地核。 5.岩石圈范围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6.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板块运动可能与软流层的运动有关。 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读图,完成1~2题。 1.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圈层,随深度增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 A.横波减小,纵波增加 B.横波增加,纵波减小 C.横波增加,纵波增加 D.横波减小,纵波减小 解析:第1题,通常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它存在于上地幔,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在图示甲圈层中横波和纵波速度都随深度增加而增加,C正确。 答案:1.A 2.C 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完成3~5题。 3.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大西洋中脊 C.安第斯山 D.阿尔卑斯山 4.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的不连续面位于( ) A.构造①②之间 B.构造②与软流层之间 C.构造③④之间 D.构造③与软流层之间 5.岩石圈的范围是( ) A.构造①全部 B.构造①②和软流层 C.构造①和② D.构造①②③和软流层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选项中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所以地壳最厚,故A正确。第4题,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故A正确。第5题,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全部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C正确。 答案:3.A 4.A 5.C 下图中,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图乙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6~7题。 甲 乙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层和②层 C.②为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7.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上部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地核之间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①层没有延伸到大洋地壳,说明在大洋地壳中常常缺失,A对。地壳的范围包括①层和②层,B错。②为硅镁层,是地壳的下层部分,C错。岩石圈的范围是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D错。故选A。第7题,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一直到古登堡面都在不断增加,当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上部附近,故选C。 答案:6.A 7.C 读南亚地区、青藏高原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面 C.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 D.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成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解析:第8题,从图中看出:莫霍面有弯曲,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因此A项错,D项对;再根据所学知识,莫霍面是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B项错误;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与莫霍面之间距离的变化,故C项错误。第9题,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8.D 9.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0~12题。 10.该地震波应是( ) A.无法判断 B.纵横波 C.纵波 D.横波 1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17 km处 B.5 km处 C.2 900 km处 D.35 km处 12.该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海岸山脉 B.内陆高原 C.海洋 D.平原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第11题,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第12题,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说明地壳很薄,可能位于海洋。 答案:10.D 11.B 12.C 13.下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E表示__________波,F表示__________波,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界面A是__________面,B是__________面。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其中有一个__________层,是岩浆发源地。 解析:(1)读图,地震波E在2 900千米处消失,E表示横波,F没有消失,F表示纵波,在界面B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是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2)图中界面A是莫霍面,地震波通过时波速加快。B是古登堡面,横波在通过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3)图中圈层C是地幔,其中有一个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横 纵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 (2)莫霍 古登堡 (3)地幔 软流 1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______,A+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是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 (3)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和B厚度不均,是地壳的特征;A+B+C即软流层以上包含地壳的部分,属于岩石圈。D与岩石圈紧邻且位于上地幔,是软流层;C+D+E范围延伸至地下1 000千米处,是上地幔。(2)结合上题,F为地壳、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面,图中显示是G。(3)F是莫霍面,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变化,无论横波还是纵波,波速都明显增加。(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A是大陆地壳,拥有硅铝层、硅镁层,B是大洋地壳,拥有硅镁层,大多数区域硅铝层很薄或缺失,导致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面 G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 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