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导学案湘教版必修2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导学案湘教版必修21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2.1 城市空间结构 ——第 1 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一、核心素养(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要“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生 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故本节 课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城市区位 因素分析的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交往与探究的能力,理解各区位因素在城市形成过程中所 发挥的作用。 二、教材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在学习人口的相关知识后,作为城市的开篇,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分析城 市选址过程中的区位因素,重点是阐述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和交通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区 位的影响,这是本节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地图、分析图片、分析资料、用地理思 想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推 理性,但同时又与我们的生活存在较大的联系,可由此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读图分 析资料探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学会城市区位的分析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掌握城市区位因素这一问题,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城市,通过让学生观察中国及 世界大城市密集区分布图,比较分析有关资料,了解城市发展的地区差异,理解影响城市发 展的不同区位条件,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将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因 此,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汇报成果”的小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会表达进而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形、气候、河流等区位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城市区位因素的实例分析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汕头的城市地理区位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预习感知,探究新知 【呈现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区位的含义; 2.理解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结合实例,掌握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板书】一、城市及区位概述 利用导学案,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帮学生梳理城市及区位的相关概念 【板书】二、城市区位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与城市的关系 【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给“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和“中国百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的分布状况”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 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并推荐代表回答总结。 讨论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1)我国百万人口大城市、世界城市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以什么地形为主的地区?为什么主 要分布在这里? (2)为什么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而没有选址在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平原上, 请你从地形与气候方面,分析原因? (3)山区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什么地带? 讨论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4)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说明世界城市密集区多分布在什么气候条件的地区,为什 么? 讨论 3 河流与城市区位 (5)河流对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演化有哪些意义?是不是所有临近水源的位置都能形成城 市?在河流方面,哪些河段容易形成城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帮助归纳梳理) 【归纳】1.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大城市多数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中低纬沿海地区 3.河流与城市区位关系: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军事防御。 容易形成城市的河段:①两河的交汇处;②河口位置;③河运的起点或终点;④过河点位 置 【课堂练习】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C、D、E 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 是 城 市 和 城 市 ( 填 代 号 ), 原 因 是 。 (2)C 城市位于 (地貌)上。 (3)思考 A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承转】那么刚刚题目里所讲到的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和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紧密相关,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点社会经济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地理 区位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演示】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活动】城市联谊会 各小组尝试从城市区位因素角度将下列城市分成不同的类别,填入下列表格,并列出分 组的依据: 大同、株洲、攀枝花、北京、嘉峪关、麦加、黄山市、硅谷、石家庄、拉萨、剑桥、 丽江、筑波、梵蒂冈、巴西利亚 类别 所属城市 (学生分组探究,归纳总结)具体如下所示: (三)小结新课 【演示】总结并梳理城市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四)练习巩固 读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 1~2 题。 1.图示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资源 2.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市场 3.(2011 年汕头期末统考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箭头 代表河流流向,数字代表等高线的数值,单位:米)。A、B、C 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 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回答: (分析该城市(C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 位条件: 4.资料: 海口市位于北纬 19°32′- 20°05′,东经 110°10′- 110°41′。地处海南岛 北部,北濒琼州海峡,与广东省相望;该市略呈长心形,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有海南 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沿岸低平,该地区绝大部分为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海口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五)布置作业 1.全优课堂完成 P20-22 第一课时部分; 2.预习新课。 附板书设计: 2.1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课前先准备了学生的导学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先作思考,因而 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帮助学生数量知识点,先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并回答, 最后老师总结概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中图片资料丰富,引导性较强,概念 诠释清楚,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比较活跃,氛围较好,也较明确地突出重难点,讲练 结合,唯一不足开头的导入没有时间做最后的呼应与梳理,只能等课后做练习巩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