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三明一中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返校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 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 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 查对于课内文言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B 项,“当:应当”解释错误,此处是判处的意思。 故选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 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A 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B 项,谋反:古义今义均为:图谋反叛。C 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 年。D 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名词,事业上的成绩;动词,完成。故选 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B.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C.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答案】B 【解析】 - 2 -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 悉常见通假字。 A 项,“旃”同“毡”。 C 项,“去”同“弆”。 D 项,“霑”同“沾”;“衿”同“襟”;“决”同“诀”。 故选 B。 【点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 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 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因此时降.武 A. 空以身膏.草野 B. 反欲斗.两主 C. 单于壮.其节 D. 杖.汉节牧羊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B 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 肥沃”; C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壮”; D 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执、拄”。 故 B。 5.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 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 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宜皆降之. D. 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答案】D - 3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 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D 项,“虽”, 均为连词,即使。A 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 B 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 项,第一 个“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代词,“他们”。故选 D。 【点睛】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 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 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 一方面考查考生对 18 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 6.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何以汝为见 B. 信义安所见乎 C.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 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 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 项,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见汝为”,翻译为:我凭什么要见你呢? B 项,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信义所见安乎”,翻译为:你对汉廷的信义又表现在哪里呢? C 项,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者匈奴使”,翻译为:于是 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D 项,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翻译为: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故选 C。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 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7.下列句字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蔺相如固.止之 固:本来 - 4 - B. 臣请就.汤镬 就:接近 C.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款待 D.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字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 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 项,“蔺相如固止之”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固”,坚决。 故选 A。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B.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题主要是考查文言 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而且是课内知识,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辨析。 A 项,“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 项,“以为”:古今意义一 致,认为。C 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 项,“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 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故选 B。 【点睛】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词义 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 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 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大部分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是把每个字单独解释, 所以古今意义词有章可循,只需要记忆规律以外特殊的词语,来降低记忆难度。 9.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5 - A. 左右欲刃.相如 B. 秦王恐其破.璧 C. 臣请完.璧归赵 D. 毕礼而归.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 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词语的 活用现象设题,需要我们判断四个选项中加点字都是什么活用,然后排除判断。 A 项,“刃”,名词活用为动词,“杀”的意思; B 项,“破”,使动用法,含义是“使……破烂”; C 项,“完”,使动用法,“使……完好”; D 项,“归”,使动用法,“使……回国”。 故选 A。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 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C.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 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解释为“凭借”。。 B 项,两个“以为”,都是复音虚词,解释为“认为”。 C 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解释为“来”。 D 项,①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②中的“以” 是介词,表原因。 故选 D。 11.下列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徒见欺 【答案】B - 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 顾常考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常见的文言特殊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 项,“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表示被动,被动句;句意: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 骗而对不起赵王。 B 项,“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修饰“人”,即“求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置句; 句意: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C 项,“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被动句;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D 项,“徒见欺”,“见”表被动,被动句;句意:白白地被欺骗。 故选 B。 【点睛】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 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 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 出来的。 ②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③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 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 实或见怒也。”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恕”等就是此种用法。 ④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⑥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 耳。”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7 - 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 D.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的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 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 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思是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其中“三秋”是指 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故选 C。 13.对下列诗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 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 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 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 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 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 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C 项,“纯用白描手法”错误,“执手相看泪眼”为细节描写,用极冼炼的文字,生动而又细 致地描绘出与情人分手时那种依恋难舍的情状。 故选 C。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 A. 《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情况作总概括的介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分写,“钱塘自古繁华”是对前两句的总结。 B. 《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 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C. 《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 描写。“十万”言人口之多,“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 D.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 形为眼前之景,是实写;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之景,为虚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词句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形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故选 D。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 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 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 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D 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故选 D。 1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9 - A. 回首向来..萧瑟处 B. 千古风流..人物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D. 同行皆狼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 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D 项,“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A 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B 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的。 C 项,古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要注意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汉语以单 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阅 读时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要注 意区别。 17.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塞上长城空自许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 B 项“管弦”,借代音乐,以部分代整体。 故选 B。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结交 B. 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 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 10 - D.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 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 D 项,雅:译为“高尚、不俗”和“闻”不搭配,应 译为“平时、一向”。故选 D。 1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②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 ① 以.精铜铸成|②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①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②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D. ① 宦官惧其.毁己|②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 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 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 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 B 项,“以”皆为介词, 用;A 项,“乃”分别为“于是,就”“才”;C 项,“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表转 折”;D 项,“其”分别为“代词,代张衡”“代地动仪”。 故选 B。 20.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且庸人尚羞.之 B. 妙尽璇机之正. C.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 而耻.学于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这道题考的是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词类 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 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A 项,“羞”,形容词意动,以……为羞。 B 项,“正”,形容词作名词,道理。 - 11 - C 项,“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认为……与众不同。 D 项,“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故选 B。 21.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C.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 举孝廉不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线的词语 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 项,公车:古义: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今义:公共汽 车,或公家的车辆。B 项,不轨:古义今义均为:越出常轨,不合法度。C 项,方面:古义: 方向。就是沿着机关发动的龙首所指的方向。今义:是指在某事、某人或某物在某个范围或 层面的相对或并列,叫方面。D 项,不行: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没有用。故选 B。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 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C. 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 组”,A 项,①被动句;②被动句。B 项,①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②介词结构后 置句(状语后置句),C 项,①省略句;②定语后置句。D 项,①宾语前置句;②宾语前置句。 故选 C。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 是指礼、 乐、射、御、书、数。 B. 《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二京” - 12 - 则不然。 C. “三辅”是指汉朝对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的总称。 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二京’则不然”,表述错误,“两都”和“二京”都是 指长安和洛阳。 故选 B。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薄雾浓云愁永昼..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 销:熔化 B. 有暗香盈.袖 盈: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 有暗香..盈袖 暗香:清淡的香气 乍.暖还寒 乍:忽然 D. 憔悴损. 损:相当于“煞” 最难将息.. 将息:调养,保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词语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 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A 项,消:逐渐燃尽。句意:香炉里瑞脑香料逐渐燃尽。 故选 A。 【点睛】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 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 - 13 - 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 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 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 其词风不同。 25.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 了解其表达的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 A 项,借代。用“金戈铁马”代指战争。 B 项,借代。用“樯橹”代指船只、战船。 C 项,比喻。用“玉簪”用来比喻长长的山峰;“螺髻”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 D 项,借代。用“绿肥红瘦”代指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 故选 C。 26.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醉花阴》写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注视着那袅袅烟雾。正值 重阳,天气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帐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凉气袭人! B. 《醉花阴》总体风格朴实、绚丽,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 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空虚、无聊,以此表达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相思之情。 C.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失去丈夫的苦 难,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 诬陷。 D. 《声声慢》展现出词人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词人生活遭遇的基础 上读这首词,人们不禁会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正是李清照这首词动人的地方。 【答案】B 【解析】 - 14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醉 花阴》《声声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 B 项,“《醉花阴》总体风格朴实、绚丽”错,这首词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 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醉花阴》总体风格 含蓄、委婉。 故选 B。 2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随天去秋无际. 际:边际 B. 鲈鱼堪脍. 脍:把鱼、肉切细 C. 赢得仓皇北顾. 顾:回头,回头看 D.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主要涉及一词多义现象。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 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 项,“饭:饭量”错误,应改为“饭:吃饭”。句子翻译为: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 故选 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 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 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28.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 15 - C. 无人会.,登临意(理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 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断 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C 项,“风流”, 指的是有着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D 项,“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指歌舞场所。 29.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 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 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用典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再结合具体 语境分析典故的作用。 B 项,“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大 举北伐之事,应是“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故选 B。 3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D - 1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 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第一个“以”,介词,相当于“按照”;第二个“以”,介词,“用”的意思。 B 项,第一个“于”,介词,相当于“在”;第二个“于”,介词,“和”的意思。 C 项,第一个“之”,助词,解释为“的”;第二个“之”,代词,代指“这种情况。 D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故选 D。 3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 寻声暗.(悄悄)问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 C. 声声思.(悲,伤) 漂沦.(沦落)憔悴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 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 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 项,“使快.(快速)弹数曲”错误,应改为“快:畅快”。A 有错误。 B 项,“添酒回灯..(拿回灯)”错误,应改为“回灯:重新掌灯”;“惨.(悲惨)将别”错误,应 改为“惨:悲伤”。B 有错误。 C 项,正确。 D 项,“轻拢.(顺手下拨)”错误,应改为“拢:叩弦”。D 有错误。 故选 C。 3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且 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A.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 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①⑦⑧/②③④⑤/⑥ D. ①⑦/②③⑥⑧/④/⑤ - 1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 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 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②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③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④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⑤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⑥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 ⑦囊,名词作状语,“像用口袋一样”。 ⑧愚,使动用法,“使……愚昧”。 ①⑦为名词作状语;②③⑥⑧为使动用法;④为名词作动词;⑤为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 D。 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 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 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叩关而.攻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 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第一个“因”,动词,解释为“沿袭”;第二个“因”,介词,“凭借”的意思。 B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 项,第一个“以”,连词,解释为“来”;第二个“以”,介词,“凭借”的意思。 D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 故选 B。 - 18 -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 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 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 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会盟而谋弱.秦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 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 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 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题干中的“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 习为耻。 A 项,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句意:一般人尚且以之为羞,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B 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耻。 C 项,弱,使动用法,使……弱。句意:集会结盟,商议使秦国变弱。 D 项,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故选 D。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 19 - 4、数词的使动用法。 35.下列加点词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圣. 人.之所以为圣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⑦吾从而..师之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⑨犹且从师..而问焉 A. ②③⑤⑦⑧ B. ①②⑤⑦⑧ C. ③⑤⑦⑧⑨ D. ④⑤⑦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 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考生可以 把该词的现代意义代入句中,如能讲得通则不是古今异义词,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词。题 中,①“学者”古意为“求学的人”,今意“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众人”古意 “一般人”“普通人”,今意“大家”“很多人”;⑤“小学”古意“小的方面学习”,今 意“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⑦“从而”古意“跟从,并且”,今意是表示因 果关系或者递进关系的连词;⑧“不必”古意“不一定”,今意是用不着。③④⑥⑨古今同 意。 A 项,③没有古今异义词; C 项,③⑨没有古今异义词; D 项,④⑨没有古今异义词; B 项,①②⑤⑦⑧都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 B。 36.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 以手抚膺坐长叹 C. 剑阁峥嵘而崔嵬 D. 所守或匪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辨析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 - 20 - 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 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D 项,“所守或匪亲”句意:(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匪”通 “非”,不是。其它三项没有通假字。 故选 D。 3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西.当太白有鸟道 B. 朝.避猛虎 C. 砯.崖转石万壑雷 D.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 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 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 项,“西”,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西边。 B 项,“朝”,本义是时间名词,此处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早晨。 C 项,“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砯”,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此处由名词活用作动词, 可译为“冲击”。 D 项,“上”,方位名词,此处活用作状语,译为:在上面。 故选 C。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 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青泥何.盘盘。 B.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 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 ①危乎.高哉!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 - 21 - 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 A 项,何:①疑问代词,什么;②副词,多么。 B 项,之:①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 C 项,与:①介词,跟,和;②连词,和。 D 项,乎:语气助词,无实义。 故选 D。 3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塞上..风云接地阴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 同的词,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 中;(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是 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3)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 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4)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比如褒义词变成 贬义词,或者贬义词变成褒义词等。 A 项,“百年”古义指到了晚年;今义指一百年。 B 项,“万里”古义指诗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今义指距离十分遥远。 C 项,“塞上”古义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D 项,“怨恨”指不满与仇恨的情绪,古今意义相同。 故选 D。 40.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 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来划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然后再分析选项,选出符 合要求的答案。 C 项,“千载/琵琶/作胡/语”节奏划分错误,该句含义为“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 根据音节意义可以判断“作”是动词,“千载”“琵琶”“胡语”是名词,应该在这几个地 方停顿,所以应改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故选 C。 【点睛】一般来说,划分古诗节奏要注意三个原则:不能违背诗的意义,要兼顾诗的声律, 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协调。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41.(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 (3)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一句写雨滴打在竹林上发出响声不要感到扫兴,如果把 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_________”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 欣赏它。 (4)《醉花阴》中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2)谈笑间 (4). 樯橹 灰飞烟灭 (5). (3)莫听穿林打叶声 (6). 何妨吟啸且徐行 (7). (1) 薄雾浓云愁 永昼 (8). 瑞脑销金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 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 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 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尊”“酹”“樯橹”“吟啸”“销”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 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 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 23 - 42.(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子的句子是:“_____, _____。”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 古”二字,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 的历史人物,他不禁感叹:“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中的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 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 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 【答案】 (1). (1)乍暖还寒时候 (2). 最难将息 (3). (2)千古江山 (4). 英 雄无觅孙仲谋处 (5). (3)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7).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乍、觅、仲、谋、 戈。 三、微作文 43.题目:《蔺相如论》(议论文,300 字) 【答案】例文: 蔺相如论 从舍人到大夫,可以说蔺相如的成名并非偶然。临危受命,要的是他的自信与勇气;完 璧归赵,要的是他的谋略与胆识。如果说完璧归赵是机遇,那么机遇理应青睐有准备的人。 受王召见,相如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只为诚抒己见,可见其所恃之大。“王必无人, 愿捧璧,往使。”多么干净利落、看似简单分量却极重的话!“初出茅庐”的他怎不知问题 的严峻性、复杂性?事情很可能有以下几种结果:秦占璧玉,赵不得城;玉碎人亡,命失秦 - 24 - 疆;玉还人殁,赵人嗟叹。那样,相如便成为“牺牲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然,他自信, 他智慧,一切似乎早已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了。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太史公评道。作为士,相如有自己的原则,恪 守着内在的准则。作为使者,他亦明白在任何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国家的尊严、利益,已经在一瞬间凝聚在璧与人上,是可谓宁为玉碎,不为苟存而辱使命。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大智大勇,是果断灵活,是深谋远虑,是国士之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 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中《蔺相如 论》明确了写作的对象是蔺相如,文体为议论文,字数 300 字。 审题立意: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就蔺相如发表议论,在写作之前首先得明确蔺相 如的生平事迹,然后从事迹中寻找切入点提炼中心论点再进行议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考生可以从以 下角度立论: 1.位卑未敢忘忧国;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 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好马还要伯乐荐;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 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 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 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口才也是才;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 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 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 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 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 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 - 25 - 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 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 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 其它角度:①任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角度考虑; ②要提倡顾全大局: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大智出大勇 ——秦王蔺相如强弱辨。 四、作文 4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3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 90 后党员回信。在信中,总书 记充分肯定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你怎 么看青年的抗疫表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五四”前夕进行的“你怎么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调查 显示,在参与了疫情防控与救援工作的受访青年中,50.9%的人是作为志愿者自发参与。通过 此次疫情中的表现,受访青年给这一代年轻人打出了 9.28 分(满分 10 分)。76.1%的受访 青年认为,人们不该再担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900 字。 【答案】例文: 青春在坚守初心中绽放 如果向“90 后”提问,初心意味着什么?答案肯定多种多样,但都无外乎这样的共同出 发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青年的表现可圈可点。援鄂“90 后”医护人员白衣 执甲、逆行出征,坚守一线的“90 后”干警不惧风雨、日夜操劳,“90 后”志愿者在城乡社 区防控中不辞辛苦、发光发热……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春风采,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笃定初心, 给人以欣慰和激励。“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回信中强调的,青年人同在一 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 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千锤百炼,方能成钢。抗疫一线不止苦和累,还有着威胁生命 安全的巨大风险,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众多“90 后”在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中忠诚担当、 - 26 - 无私奉献,在经受风雨洗礼中破茧成蝶、淬火成钢,让人们见证了青春的蓬勃力量、青年的 志存高远。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 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90 后”的勇敢 与坚强、担当与尽责,激发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在时代年轮中书写下非凡一页。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青年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行 动者、热忱付出者。越是在为国为民担当中历练,在锤炼初心使命中成长,越能品味到“真 理的味道”,触摸到“信仰的真谛”。面对疫情,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以义无反顾、救 死扶伤的实际行动,擦亮了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向党和人民作出了最有力、最坚定的 信仰宣誓。正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一名“90 后”党员所说的,“最重要的不是‘几零 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 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完全可以相信,经过抗疫洗礼与淬炼的火红青春, 会更加坚定地勇立时代潮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 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青春之美,正是奋斗之美。青年之快乐,正是奉献之快乐。100 多年前,李大钊同志热情 称赞:“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那个年代的“90 后”,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中打开了中国的光明前程。今天, 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不负韶华、锤炼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青年一定能 跑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谱写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彩篇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 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 材料看透、看全,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 “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的材料由上下两个段 落构成,第一段文字的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 90 后党员回信的内 容,信中习主席充分肯定了青年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精神,认为他们彰显了 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这是对青年人极大地认可和鼓励,说明新时代的中国青 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第二段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五四”前夕进行的“你 怎么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调查结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半的青年志愿者都是自发 - 27 - 参与疫情防控与救援工作,且给这一代年轻人打出了 9.28 分(满分 10 分)的高分,绝大 多数受访青年认为,人们不该再担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这一段文字的核心是在表明, 这一代的青年人是有远大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国情怀的一代,更是能担当大任的一代!他们 深知自己身上担负的使命,作为在祖国繁荣强盛时期长大的一代人,爱国之情早已深深地扎 根在这一代青年的心里。在这场人民战“疫”中,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自己可以 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加绚丽的青春光芒!所以综合两段 文字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应围绕“青年”来展开,可赞扬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可论述 青年人在疫情中的成长,也可写我们要改变对这一代青年的认识偏见,要相信他们可以勇挑 重任,绽放青春的光芒! 参考立意: (1)白衣执甲,青年英雄 (2)书写无悔的青春答卷 (3)为新时代的青年之辈点赞 (4)青年有担当,民族有希望 素材: (1)这是一份传承精神的答卷。精神,薪火相传;青春,生生不息。回首百年沧桑,一代又 一代有为青年,在华夏神州的广袤土地上,镌刻下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青春印记。面对疫 情肆虐,一声声“我要上”不绝于耳,一封封自愿请战书按满手印,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奋勇 向前,这一代年轻人再次展现出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屈力量。实践再次证 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 (2)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支青春之师闻令而动,集结出征,冲锋前线。与时间赛跑、与 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中,有他们英勇无畏、救死扶伤的身影;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 众日常生活的社区工作者中,有他们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身影;急他人之所急、传递爱与 暖的志愿者中,有他们风雨兼程、无私奉献的身影……在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迎难而 上,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3)时日催人发,青春不再来。出征的“号角”已然吹响,唯有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 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才会留下更加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 青春回忆! (4)正所谓“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干部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面对经 济发展新常态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自觉加强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 28 - 推动观念突围、能力提升,努力成长为“政策通”“活字典”“多面手”。要保持思想活力, 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冲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在工作中多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造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 年华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孜孜追求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5)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以看到,在这场 全民战“疫”中,以“90 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同时间赛跑、与病魔 较量,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蓬勃力量,证明了青年一定行、中国一定能!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以设问开头,点明当代青年会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接着联系现实, 写出“90 后”青年在抗击疫情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以及习主席对青年人的高度评价;然后 再次写出广大青年在疫情中的出色表现,点明青年越是在为国为民担当中历练,就越会在锤 炼初心使命中成长;文章最后借用李大钊同志的名言,表达对青年人的期盼与信任,深化文 章主旨。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