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11 济南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 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 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 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 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 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 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 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 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 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 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 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 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 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 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 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 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 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 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 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 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 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 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 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 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 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 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 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 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 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 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 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 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 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 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 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 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 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 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 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 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 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 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 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 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 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 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 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 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 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 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 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 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 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 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 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 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 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 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 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 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 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 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 生无畏的气概。 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 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 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 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 者不惧”的品格。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 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 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 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 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 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 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 10 米、周长 43 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 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 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 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 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 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 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 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 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 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 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 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 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 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 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 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 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 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 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 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 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 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 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 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 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 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 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 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 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 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 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 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 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 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 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 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的寂寞的,然后转入对 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 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体现了个人功绩事小,民 生之事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 又表明作者浓浓的感伤,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与结尾在 结构上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引人发省。 B.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更表现了大禹的辛劳 与忙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行文严谨,善于斟酌字词。他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 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他的寂 寞与忍耐。 8.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4 分) 9.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 “大禹”式人物的理解(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伤寒论》序 张仲景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 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 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 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 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 至贵之重器①,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 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 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憃②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 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 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 《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 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 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③,阴阳会通,玄冥幽 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 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 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 阳④,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 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 语。 [注]:①重器:珍贵之宝器,此喻人的身体。②憃:蠢的异体字,愚昧无知。③ 府俞:气腑俞穴。④人迎趺阳:三部诊法是诊察颈人迎、手寸口、足跌阳三个部 位的脉象变化以推测病情的一种方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 其内 B.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 悴其内 C.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 其内 D.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 悴其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B.建安,此处为年号纪年法,建安纪年指建安元年。除此之外,古代纪年法还有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C.五行,指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即水、火、金、木、土。 D.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文中指神灵,如同“奉若神明”、“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仲景批评当时医生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时间太短暂,诊察如“以管看天” 似的很不全面。 B.文中记述张仲景的宗族人口本来很多,但从建安纪年以来,尽管谷物丰收,但 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要占十分之七。 C.张仲景认为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是不能探求出医理的精微之处。 D.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激励自己及居世之士努力学习医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每小题 4 分) (1)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2)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14.文中作者批评了当时哪些不良的社会风气?(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 游幸长杨宫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起兴,“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由朝 至夕的凄清萧瑟的景象,渲染了作者的心境。 B.“黯黯长安路”中长安路虚实结合,实写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 领;虚指南宋京城临安,隐含着作者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C.“应如故”,想起自己在大散关和渭水边的战斗经历,表明作者对国事的忧虑。 D.全词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抚今,第二层追昔,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抚今。全诗今 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 16.简要分析这首诗词下阙的感情和《书愤》感情的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用欧阳 修《伶官传序》中的“ , ”来警醒自己。 (2)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彰显出文明古国的 绚丽多姿。《陈情表》中“ , ”两句化用《初学记·乌赋》中的典故, 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 (3)《诗经·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 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磨刀擦枪,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发扬登山精神,要( ① )。在 的登山生涯中,中国登山队员一次次迎着疾风骤 雨,克服重重障碍,以“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险,顽 强拼搏,不断突破自我,挑战人类 ,创造世界纪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自 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登山精神,要( ② )。60 年来,中国登山队员能够一次次担当大任,圆满 完成任务,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登山人的团结协作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正是这 些甘做“铺路石”、甘架“凌云梯”、甘为“孺子牛”的无名英雄们的默默付出, 中国登山事业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甘为人梯,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更 是一种精神。甘为人梯,就要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胸怀,“功成不必在 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时代的接力中留下 的一笔。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艰苦卓绝 极限 赓续 浓墨重彩 B 荆棘载途 限度 接续 淋漓尽致 C 艰苦卓绝 限度 赓续 淋漓尽致 D 荆棘载途 极限 接续 浓墨重彩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正是这些愿意做‘铺路石’‘凌云 梯’‘孺子牛’的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们。”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 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①和括号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2020 年 8 月 8 日是我国第 12 个“全民健身日”,②围绕“全民健身,活力中 国”为主题,③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关专家表示,④无论是户外 运动和居家健身,⑤最重要的都是持之以恒。⑥每天最少 10 分钟,⑦每周至少 运动 3 次以上,⑧坚持一个月以上,⑨心肺器官、睡眠状况、体型气色等都会发 生可感受得到的改变。①其实只要动起来,①居家健身也能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22.请点评下面新闻。要求:语言凝练,见解深刻,是非分明,不超过 85 个字。 (5 分) 2020 年 4 月 3 日,北京一小区保安在巡逻时,突发心脏骤停,仰面摔倒,身体 抽搐不止。正巧路过的女医生朱灏宇见此情况,立刻飞奔过去,跪地进行抢救处 理,清理异物,并让周围的人帮忙打急救电话。经过两分钟急救,保安的呼吸和 脉搏逐渐恢复,救护车赶到时,保安的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朱灏宇向急救人员 告知情况,并要来口罩为保安戴上,才放心离开。救人后的她,不留名不留姓地 消失在人海中。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多次赴 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材料二:张富清 1948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被授予军“战斗英 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1955 年,响应号召选择了去偏僻的鄂西山区支 援祖国建设,在来凤县一干就是一辈子。60 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 材料三:钟南山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50 年,是推进中国 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非典疫情、甲流防治和新冠肺 炎疫情中,他敢医敢言,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不同领域的三个人物,都授予“共和国勋章”。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个人奋斗 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