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 2020.11.4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7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 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 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 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 “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 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 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 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 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 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 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 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 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 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 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 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 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3分)( ) 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 材料二 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 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 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 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 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 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 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 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 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 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 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 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炽热..的内心去感知海南寥廓..天地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 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 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 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横折钩”。 B.负书担橐:背着书箱,挑着行李。橐,口袋,引申为行李。 C.炽热:读作“zhì rè”,火热,热烈 D.寥廓:读作“liáo kuò”,是“高远辽阔”的意思。 5.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3 分)(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 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 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 40 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 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 48 名进士,连州就有 12 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 127 名,连州就有 43 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 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 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 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 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 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 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 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 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3分)( ) A.重教兴学 B.养民安民 C.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7.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 的共同特征。(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9-13 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 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 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 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 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 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 匍匐以进,跽而言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 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 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 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 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而背之,不 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 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 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 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 然愚亦甚矣。”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适:到 B.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失道:迷失道路,迷路 C.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却:后退 D.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与:给予,送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引绳而.束缚之 B 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学而.不思则罔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C 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 D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一致的是(3 分)( ) 例句: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A.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13.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3 分) ① 中山狼 ② 东郭先生 ③ 丈人 三、诗歌鉴赏,共 31 分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 14-19题,共 18分。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 A. 天姥.(mǔ) 天台.(tāi) 渌.水荡漾(lǜ) B. 剡.溪(shàn) 熊咆.(páo) 訇.然中开(hōng) C. 瀛.洲(yíng) 鸾.回车(luán) 殷.岩泉(yīn) D. 魂悸.(jì) 长嗟.(jiē) 水澹澹..(dān) 1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B.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C.熊响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 D.栗深林兮惊.层巅 惊:惊动 1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列.缺霹雳 ③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自可断来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7. 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 峭拔的雄姿。 B、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 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18.请指出“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并就其作用作简要赏析。(4 分) 19.诗人既然梦游天姥,为何用简洁的语言写登山见闻及游山经历,却浓墨重彩地描 绘仙境?(5 分) 20.默写: (1*10=10分) ( 1 ) 毛 泽 东 在 《 沁 园 春 · 长 沙 》 中 从 仰 视 和 俯 视 角 度 描 写 景 物 的 句 子 是 , 。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 ,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展示自己傲骨的句子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1-24 小题,共 18 分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 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 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 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 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 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 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 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 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 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 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 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 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 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 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 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 “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 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 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 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 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 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 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 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 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 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 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 己的不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 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 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 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 完全不足取的。 2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⑵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2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 分) 2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又有着一脉相 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五、阅读《乡土本色》(节选),完成后面 25-26 题,共 8分。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 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 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 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 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 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 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 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 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 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 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 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 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 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 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 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 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 会圈子。 25.下列对大多数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户之间劳动分工以及增加劳动效率的需要 B.耕地面积小,住宅和农场距离近,适于聚居 C.聚居便于农户之间合作兴修和利用水利设施 D.安全互助和土地世代继承及人口繁殖的需求 26.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为什么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5分) 六、大作文:(共 50 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心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 700 字。 (2)不要写成诗歌。 期中试卷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大题共 8小题,共 25 分) 1.(3 分)B(“必须”有误) 2.(2 分)B(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 3.(3 分)A(“无视”有误) 4.(3 分)A(“放”的第三笔是“”) 5.(3 分)C 6.(2 分)C(“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 7.(3 分)A 8.(6 分)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 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 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任意写出其中 5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答对 1 点得 1 分,2 点得 2 分;答对 3 点得 4 分,4 点得 5 分,5 点 得 6 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9.(3 分)C 10.(3 分)D 11.(3 分)C 12.(6 分) ①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再三装它都没成功。 13.(3 分) 中山狼: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易反易复小人心 东郭先生:妇人之仁、善恶不分、心慈手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好了 疮疤忘了痛 丈人:足智多谋、除恶务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三、诗歌鉴赏,共 28 分 14..B 15. D 16.C 17. A 18.(4 分)运用了比喻,将人生万事比作东流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一去不复返的哲理,寄予 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19.(5 分)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抒发对天姥奇景的热爱之情,而是借“仙境”抒发对自由解放 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权贵的轻蔑、对污浊现实的弃绝,从而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20. (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忽魂悸以魄动 惟觉时之枕席)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四小题,共 18分 21.【参考答案】A、D 22. (5 分)【参考答案】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3 分)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2 分) 23.(5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 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2分)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 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3分) 24.(4 分)【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 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 系。 五、阅读《乡土本色》(节选),完成后面各题,共 9分。 25.A 26.①基本单位是村落。②农村人口流动率小,村落间的往来自然疏少;各村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 因而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赵简子在中山声势浩大地打猎,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简子一箭射到狼,箭羽 陷入狼肉中,狼号叫着逃跑,简子驱赶着车子追赶它。当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要到北方的中山谋官。 赶着跛脚驴,袋子装着图书,清晨赶路迷了路,望见扬起的尘埃非常害怕。狼突然来到(他面前), (对他)说:“先生是否有志于帮助天下之物呢?今天这情景,何不让我赶紧待在袋子里,得以苟 延残喘呢?将来什么时候(我)如果能出人头地,先生的恩德,是把死救活让白骨长肉(一样的) 啊,我怎敢不付出诚心(报答)呢!” 先生说:“墨家的宗旨,以博爱为本,我终究会有办法救你 的。即使有灾祸,我也一定不会推辞。”便(从袋子里)拿出图书,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 再三装它都没成功。狼请求道:“情况紧急啊!希望先生赶紧想办法啊!”于是蜷缩起四肢,(让东郭 先生)拿绳子(把自己)绑起来,像蛇一样盘曲,龟一样屏息,来听凭先生(处置)。先生将狼装在 袋子中,退避到路旁,候赵简子的人过去。 不久简子到了,寻找狼没找到,非常生气。拔出剑斩断 车辕的顶端,并指给东郭先生看,骂道:“隐瞒不报狼的去向的人,就和这车辕一个下场!”先生 趴到了地上,匍匐着前进,长跪着说:“(你找不到狼,)(我这)过路的人有什么罪啊?鄙人虽然 愚钝,难道不知道狼吗?它生性贪婪而狠凶狠;您能除掉它,我本就应当献出微薄之力,又怎么会 隐瞒着不说呢!”简子无言以对,回车上路。 狼估计简子去远了,就在袋子里面发出声音说: “把我从袋子里放出来,解掉绑我的绳子,我要走啊!”先生动手放出狼,狼咆哮着对先生说:“我 非常饿,饿了没有食物,也终将死掉。先生既然是墨家学士,想着为天下作贡献,又何必吝惜一副 身躯让我吃掉,而让我保全小命呢?”于是张开利嘴舞动尖爪,向先生(进攻)。 先生慌忙用手和 它搏斗,边反抗边后退,躲避在驴子后面,说:“狼辜负了我!”狼说:“我本来不想辜负你的,但老 天生下你们,本来就是需要我们吃的啊!”相持已经很久,远远望见一个老者拄着木杖走过来,胡子 眉毛雪白。先生又喜又惊,丢下狼迎上前去,哭着下跪拜倒,说道:“乞求老人一句话来救我活命!” 老人询问原故,先生于是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在老人的手杖前磕头。老人听了,用手杖敲打狼说道: “别人对你有恩而背叛他,没有比这更不好的啊!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人,他作为儿子 也一定孝顺;又说虎狼也知道父子之情。如今你背叛有恩的人到如此的地步,就是连父子之情也没 了啊。”狼说:“当初,东郭先生救我的时候,捆绑我的脚,把我关在袋子里,用诗书压我,我曲着 身子不敢喘息。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吃他?”老人说:“这都不足以令人信服。试着再把狼装到袋子里, 我看那情状果然是困苦不。”狼欣然按照他说的做。先生又绑了狼放进袋子里。老人用眼神示意先生 拿匕首刺狼。先生说:“这不是害狼吗?”老人笑道:“禽兽背叛恩德如此,还不忍心杀它,您的确 是仁者,然而也够愚蠢的啊!脱下衣服救活朋友,在对方角度来考虑是好,可是置自己于死地,又 该怎么办呢?先生大概就是这类人吧!仁慈得陷入愚蠢,本来就是君子所不赞成的啊。”说完大笑。 先生也笑了。于是老者便抬手帮先生操刀一起杀死了狼,(将狼)丢弃在路上后离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