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南省普洱市景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普洱市景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将商族遗民微子分封于 A. 燕 B. 鲁 C. 镐 D. 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将商族遗民微子分封于宋,D正确;燕国是召公的封地,排除A;B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排除;C是西周都城,排除。‎ ‎2.战国时期的《孝经》便征引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当时影响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孝经》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孝敬,体现的是血缘关系对道德的影响,因此影响这一观念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A正确;分封制并未将道德和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排除B;郡县制是在秦朝推行全国的,而且其强调地域而非血缘,排除C;D出现在魏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3.有学者曾对西周政治制度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政治 C. 等级森严 D. 家国同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宗法和分封结合,即把家和国的结合,从而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家国同构,故选D;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和中央集权无关,后来秦朝的郡县制度才和中央集权有关,排除A;材料信息与神权政治无关,排除B;等级森严只适合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 ‎4.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见下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 经济繁荣 B. 国家统一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B ‎【解析】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 ‎5.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权是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C.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D. 管理御马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权是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B项正确;A是丞相的职能,C项是御使大夫的职能,管理御马的是御马监,故排除ACD项。‎ ‎6.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皇帝制与郡县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B ‎【解析】“汉承秦制”是指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故B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候创立的,故排除AD,封国制秦没有,故排除C。‎ ‎7.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是 A. 皇权专制高度加强 B. 皇权专制与官僚制度结合 C. 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结合 D. 官僚政治制度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王朝皇帝与士大夫阶层是利益共同体,一起管理国家,体现了皇帝专制和官僚制度的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帝专制与官僚制度的结合,不是皇权专制的高度加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神权色彩;D选项错误,官僚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朝,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 三司 B. 宣政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故B项正确;ACD项与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地区无关,排除。‎ ‎9.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六部指吏、户、礼、兵、邢、工,分掌的是行政权,答案为B。A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C、D不符合中书省的职务。‎ ‎10.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A. 设立军机处 B. 设置枢密院 C. 实行一省制 D. 废除宰相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自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故D项正确;A项设立于清代,排除;元代已经有枢密院,排除B项;元代实行一省制,排除C项。‎ ‎1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12.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的论文题目是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C. 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雍乾三朝为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在政治上则不断加强君主的权力,特别是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意味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论文的最佳题目是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选D。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与材料中的三本书的内容无关,排除A;材料中三本书都是清朝的史实,B项将明朝包含在内,范围过广,不够贴切,排除;C项只是论及了文化层面的内容,不足以全面反映三本书的内容,排除。‎ ‎13.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A.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B. 能够参与中央决策 C.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 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中的“奉陈规晦……票拟批答”等字眼来看该机构应该是军机处,而军机处是为了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而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所以这一机构只能是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14.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 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 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 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 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答案】D ‎【解析】研究所学,道光皇帝是中国由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皇帝。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被动地进入近代社会。但作为统治者,在思想上依然抱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放,致使中国依然在封建专制统治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BC题干没体现。‎ ‎15.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 提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D.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导致鸦片战争的是中国原因,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旨在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侵略战争,因此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故B正确;鸦片战争的根源是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排除A;材料没有正确分析出鸦片战争的原因,排除B;材料没有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D。故选B。‎ ‎16.《南京条约》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 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人领事裁判 B. 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C. 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 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与租地的特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即商品输出,故C正确。‎ 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属于领事裁判权,不能体现商品输出,故A错误。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的前提条件是关税问题,故B排除。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也不能体现商品输出,故D错误。‎ ‎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 必然性 B. 偶然性 C. 可能性 D. 必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最能够体现材料内容核心意思,即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故选A。‎ ‎18.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 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实现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主张,故A错误;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客观上削弱了封建力量,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B正确;打击外国侵略势力,并不属于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故C错误;《资政新篇》并未实现,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词“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A.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 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 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力争”,可以看到清政府官员为了本国利益也在努力,C符合题意;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基础上开始公开勾结,A属于无关项,排除;B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是《辛丑条约》,排除。故选C项。‎ ‎20.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被东方的小国打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战争指的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作战对象是“西方大国”,故排除A、D项;八国联军侵华中涉及多个国家,既有“东方的小国”,也有“西方大国”,故排除B项。‎ ‎21.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 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 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判断出,A项表述“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22.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下列场景中,不该出现在当时的东交民巷中的是 A. 英国公使陪同家人散步 B. 许多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C. 意大利使馆在举办舞会 D. 日本军队在进行军事训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东交民巷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因此选项B不可能出现在1908年的历史纪录片中,B符合题意;英国公使、意大利使馆以及日本军队训练都是符合《辛丑条约》内容规定的,因此会出现在1908年的历史纪录片场景中,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A. 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 B. 卢沟桥事变爆发 C.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D. 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由题干“1940年12月”并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9年12月。故答案选C。‎ 点睛: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同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取得了几次比较辉煌的胜利战役,其中中共领导组织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最突出的事例,国民党方面是台儿庄大捷,对此学生必须牢记,尤其是百团大战的战争特点是高考中的常考对象。‎ ‎24.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 A. 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 B. 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 C. 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 D. 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对于历史认识与研究极其重要,因此,史料的选择必须讲究科学与客观。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B项“史学著作”,均不能够作为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美化战争的宣传单”,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C项“笔供 ”,相对而言,最具真实性,本题正确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25. 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祖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答案】王:分封制;李:郡县制(4分)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巩固统治(或根据材料作答也可酌情给分,总分4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丞相王琯力主“分封制”,认为只有分封皇室诸子和有功之臣前往六国属地镇守,方可使国家无事。廷尉李斯指出这将重蹈过去诸侯纷争的覆辙,全面推行郡县制才是“安宁之术”。最终秦始皇力排众议,支持李斯的主张,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下令推行郡县制。‎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解析】(1)由材料“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和“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可归纳为: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 ‎(2)善于吸取前代教训有利于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不同,考查角度新颖。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理由一定要能够充分说明观点。‎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 材料二:‎ ‎(1)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因。‎ ‎(3)你认为抗战胜利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2)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2)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抗战的性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抗战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