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梁衡 梁衡先生用生动的文笔将黄河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刚柔相济的特点呈现眼 前,这篇文章既是一篇展现壮美画面的游记散文,更是一首读来令人振奋的精神 赞歌,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回放自己的教学视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未能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细细 思考,有以下不足: 一是教学节奏把握不到位。本来计划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没有按计划完成。 由于课前预习任务强调不到位和设计不明确,使得第一课时在字词检测环节占用 的时间过长,进而导致“明确所至”环节放到第二课时进行,拖慢了整体教学进 度。 二是教师语言不够凝练。我在讲课过程习惯反复强调某个问题,比较啰嗦, 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进程缓慢。并且,教师语言的优美度欠佳,赏析这样一 篇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却未能通过语言传达出文本的美感,使得课堂气氛也比 较沉闷。 三是课堂问题设置不明确。在“明确所至”环节,设计的问题为“找出壶口 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提示的角度有“声”“势”“景物”“景物特征”。 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清晰辨别“声”与“势”的区别,现在想来,这两者本也 没有明晰的界限,可以合为“声势”这一个角度;另外,“景物特征”实为作者 在所见时的感受,如壮美,如柔美,而“景物特征”这一提示角度比较牵强。 四是教学环节衔接度欠佳,缺乏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教琐碎,各 问题之间的联结度较弱,如“制定壶口瀑布旅游攻略”和“品读所见”这两个问 题,过渡稍陡,教师的引导过渡语缺乏指引性。“品读所见”环节,本意设计为 学生自主发言,但是学生回应不够积极,转为教师选定句子而后学生分析的方式 进行,赏析过程比较零碎。 针对本节课呈现的不足,我更加体会到了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更 意识到了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设计也要契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回答。此外,我还要凝练课堂语言,不断提升语言 素养,既要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还要合理把握速度、节奏感等,达 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是一篇游记散文。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 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尤其是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我通 过多种形式去”引人入境”。甚至多媒体课件见制作我也运用图片,视频等雪山 元素,还原壮美,圣洁,瑰奇的雪原美景,让学生陶醉其中,创设乐学氛围,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记是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先游后记亲见真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邮寄的特点。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做结构思维导图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充分的体 现学生的个体思考,在展示的时候,能够培养他们自信,大方,得体的表述能力。 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全课在朗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制造机会,让孩子们多说,鼓励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互动,互助,互评。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的让同学 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 都能够达到设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上再让学生提炼主题之前。让学生观看有关于长江之源格拉丹东的航拍视 频。茫茫的雪原,雄壮的雪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从想象中走到现实当 中,让雪山的神奇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培养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还有意识的渗透作者马丽华的作品。通过文段和诗句的展示。帮 助学生筛选信息,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以及内涵。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 马丽华的作品产生兴趣。最终很好地去完成课后作业。 此外,形象直观的板书,生动有趣的课件,给学生多以感官的综合刺激。孩 子们的学习状态良好,个个踊跃发言,你争我辩爱读爱说,个个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 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书,了解雪域高原, 了解作者。在上课中应该也更多的渗透《藏北游历》等,书中对雪原的描写。会 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篇文章。 19 *登勃朗峰/马克·吐温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 3 琪实也是一种“阅漫,是认识世界的一 种方式。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了解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足不出户, 我们照样可以知天下事,赏人间気 因 为有文字可以带看我们去旅行,我们的身 体和灵魂始终要有在路上。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新増课文.属于第五单元游记散文中的 一篇。本单元记叙游览见闻,描墓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所 以,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学生要能够随看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増长见识,开阔眼 界。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游记的特 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 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单元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步骤,研学部分主要是:整体感知,理 清游踪;品读课文,赏山中奇景;细读课文,遇奇人奇事三个部分。课后反思如下:可 取之处:1.教学目标设 H 淄且易于落实,具有可操作性,三使学目标逐层深入, 学生的课堂活动紫 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明确,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课堂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小而精。2.预习检测环节以试题 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学生愿意成就,展示自我。并且把易错的字音、字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们印 象深 刻。3.整体觐,理清游踪的环节,以山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舰学生吸引了,然后学生通过读课 文,划出旅游地点,整理线索,确定游踪, 把代表地点的小红旗插在山中相应的位置上。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 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本课教学重难点突出,主要让学生掌握写景的角度,学习 写景的方法。所以,在“品读课文, 赏山中奇景"这一环节,设计了微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答疑等活动,反复 品读课文. 体会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刚开始,学生有些迷茫,进过提示,引导,讨论,交流,孩子 们渐入佳境,课堂气 氛活跃。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1.学生课前的预习 不是很充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不完全到位,所帅习反馈 很重要。2,由于时间 限制,课堂前松后紧,对山中奇人奇事的赏析不太充分。3.马克•吐温的语言幽 默很有特色,本课 时对作者的语言品析设计较少,可以推荐学生课下阅读马克• 吐温的相关作品,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 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这节课完成的学习目标设置了三个:1.朗读课文,能准确地说出水滴的游踪。 2.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丽江之美。3. 小组合作探究写法,理解本文视角 独特的妙趣。 课堂学习共设计了五个环节。先由教师介绍美丽的古城丽江,导入新课,激 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丽江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动笔圈画,梳理水的 踪迹;再引导学生品读、批注精彩语句,感受丽江的美;之后,以小组合作的方 式,探究“水”视角的妙趣;最后,仿照课文视角独特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 的风景。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各环节衔接自然,由浅入深,学 练结合,基本完成学习目标。课堂开始的导语设置也还好,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 有利的学习情境。虽然学生没有预习,但在课堂上,他们都认真去读,去圈画相 关语句。基于学生对美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自然风光美,忽视人文风情的美,所以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加深对丽江美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 美情趣。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 解加上没有预习,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预想效果时,我并没有依生随堂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虽然预想和生成是有差距的,但是可见教师引导这一块儿我做 的很不够。面对学生的疑惑,我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探究“水”视角的妙 趣时,引导并不到位,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另外,自己对文本研读也不 够深入,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游踪、大概内容、写作视角……也 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丽江这个古城,而应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感 受美,去学习写美,并能学到一些表达美的方法。教师真正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 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学习写作。 曾设想,学生梳理游踪时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学生寻美时一定要引导学生 融入自己的想象,感受作品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时应该多多了解阿来和丽江的渊 源······以后的课堂中自己一定要去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 今后,我一定会深入研读文本,在备课中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 全体学生参与到快乐的语文学习中。 写作 学写游记 本节写作课堂教学努力体现“优质高效”,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 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学的目标明确合理,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强,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学 设计清晰,主要进行三个写作方法的指导、片断练习。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是旨在 让他们掌握游记的写法后,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进行游记写作。 2、重视写作指导的教学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上,采取了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难点的处理强调有层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少讲、 精讲,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的教学任务达成度要考虑,更重 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要更多关注, 让生动的课堂尽最大可能成为全体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平台。 3、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有效活动的舞台。在“融情 入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切的情感”教学环节,我注意到让学生进行情感研究, 因为情境本身不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关键在情上下功夫,这也是本节课教学 的一个重难点。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 生的积极性等,简单的问题没必要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 无效。 4、课前,我进行了精心设计,注意到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避免了在学 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做过多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5、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有效的方法。面向全体, 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 分发展与提高。如:课堂提问,我察颜观色,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选择性进行 提问;抓住机会,加强对个别能力差的学生有重点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力不够。课堂上,没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没能做 到真正意义上的“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更为行之有效的课堂组织,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7、有效实施课堂评价。适度有效的表扬与委婉含蓄的批评相结合,让课堂 教学活动充满热烈的气氛,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必须要做到适当。在课堂上,我 关注到了学生即时的需要和状态,使评价真正能起到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学写游记安排在文言文单元之后,联系起来 不太紧密,这是这堂课最大的弊端,以后要设计与前面文言文联系更紧密的教案, 用于教学。 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 1.探究“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即 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 5 条基本要求: ①有共同的交谈话题; ②兴致高、表达 快、感染人;③体态自然大方,用姿势辅助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 切题; 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续。 这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即兴讲话” 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 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 讨,清楚地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 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 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 “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 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 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 组推荐一个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 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 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