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1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解析)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1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解析) (1)

专题 19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 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 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 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 2017 年高考浙江卷第 14 题。(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 考查方式。(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课标 全国Ⅱ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 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 一词多义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修:编纂,编写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担忧,忧虑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的确 D.数.罟不入洿池 数:很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D 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传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 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 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 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 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 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 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 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 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馀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 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 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 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 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 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刘尚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 千人,获牛羊万馀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 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 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帝闻大惊,使太中大夫赠歙中郎将、征羌侯 印绶,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豫:同“犹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然.之 然:认为……正确 B.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发:拆掉,毁坏 C.使刺客刺歙,未殊. 殊:死 D.延见歙,因伏.悲哀 伏:隐藏 【答案】D 名师点睛 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 辨析一词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境检验法。一个词语有再多的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也只能有一个义项,所以对该词语所处语 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义项逐个代入句子,在实际语境中检验每个义 项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意义上能否做到前后连贯、上下贯通。如第 2 题中的“发” “殊”都是根据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确定其意思的。 2.语法检验法。古代汉语同样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因此,在特定的位置上一个词语的词性就应该是 固定的。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律来判定词语的词性,从而对词语的义项做出准确的辨析与选择。比如 一个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当它处在宾语前时,就应该是动词,就只能选择它作为动词时的那个义项。 3.相似比较法。将多义词所在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通过回忆与 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具有相同的特性,这样我们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考向二 通假字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 项,“冯”通“凭”,乘。B 项,“蚤”通“早”。D 项,“唱”通“倡”,倡导。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衡·幸偶篇 王 充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并时遭兵, 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俱欲纳忠,或赏或罚; 并欲有益,或信或疑。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 幸也。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蝼蚁行于地,人举足 而涉之。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 幸草。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适然也。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气结阏积, 聚为痈。溃为疽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蜘蛛结网,蜚虫过之, 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渔者罾江河之鱼,或存或亡。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 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此类也。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孔子曰:“人之生也 直,罔之生也幸。”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立岩墙之下,为坏所压;蹈坼岸之上,为崩所坠,轻遇无 端,故为不幸。鲁城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孔子戒 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又曰:“君子处 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庞,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故 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 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原文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被:遭受 B.颜回蚤.夭 蚤:通“早”,早早地 C.孔子过之,趋.而疾行 趋:趋向 D.无德薄.才,以色称媚 薄:少 【答案】C 技巧点拨 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是能准确找出通假字,那么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呢? 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 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这个时候,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 或者同音字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能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 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该通假字的本字的词性可能与前后成分的搭配非常得当。如 第 2 题 B 项中的“蚤”解释为“跳蚤”时不可用来修饰动词“夭”,只有它的同音字“早”才能修饰“夭”, 表示“夭”的时间。 考向三 词类活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高欢引军东度。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 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 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 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 雍州公廨为宫,大赦。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杀以食.军士 食:吃 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 鞭:用鞭子抽打 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甘:感到甜美 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 北:向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A 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 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 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该项解释不正确。B 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 个“骛”就是“追”的意思。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故此 处“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C 项,根据上文可知,皇帝是在饥渴时吃了东西,所以会觉得食物甘甜。因此, 这个“甘”是“感觉……甜美”的意思。“甘”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 项,上文讲荧惑星进入南斗星座, 下文讲众星“向北”移动。“众星北流”中,“流”是动词,做谓词,“北”是方位名词,在谓语前,做状语, 译为“向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答案】这黄河水向东流而我却向西而上,如果能再次拜谒洛阳的太庙,这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啊。 东”“向西”。“是卿等功也”,从句式特点来说,是一个判断句式。可译为“这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啊”。需 要注意的是,此句中的“是”是“这”的意思,而“也”字在这里表判断。 名师点睛 备考时,我们要懂得现代汉语语法,从而快速掌握词类活用: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 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 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例如上述第(1)题 D 项中 的“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流”,动词做谓语,没有活用。但是“北”是 方位名词,却做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 翻译成“向北”,即名词做状语。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上述第(1)题 B 项,“帝鞭马长骛至湖城” 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这就符合了 “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2)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上述第(2)题中,有“此水东流”句,其 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 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 的“刑于寡妻”中,“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 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考向四 古今异义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 今义: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 今义: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2)古义:①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②文人学者。③文雅。④斯,这;文,文章。指这篇文章。今 义:①文化或文人。②文雅。 (3)古义:太子的侍从官。今义:给马洗身。 (4)古义:指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要试着把考查的词语拆分成两个词语,拆分之后还是解释不通的,就要考虑词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珙传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 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 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 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谕旨,且曰:“再缴则累张公。” 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 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 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 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 首恶数十,馀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 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 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 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雠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 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 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权.中书舍人 权:暂代官职 B.存中命乃寝. 寝:搁置 C.张栻学问醇正.. 醇正:浓厚纯正 D.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祠:祭祀 【答案】C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答案】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乏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其中涉及古今异义词的翻译。考生在将古代汉语翻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该句中的“中国”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中原地区”; “于”表示被动关系;“岂……哉”是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名师点睛 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很多考生会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解释,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句子 意思的把握,甚至影响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要想避免这一误区,考生要做到如下几点:学% 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当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代汉语 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2.依据时代气息做出判断。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意义解释后,明显与作品所属时代的特征不相吻合。 例如第 2 题(2)中的“中国”在现代汉语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作品所属时代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 3.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 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忤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考向五 偏义复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 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 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 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 为上大夫。 秋,缪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于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 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丕郑闻之,恐,因与缪公谋曰:“晋人不欲夷吾, 实欲重耳。”丕郑子丕豹奔秦,说缪公曰:“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伐也。”缪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 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不听,而阴.用豹。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 雍相望至绛。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 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缪公与麾下驰追之, 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 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 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 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周天子闻之,为请晋君。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夫 人闻之,乃衰绖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而馈之七牢。 十一月,归晋君夷吾,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时秦地东至河。 (选自《史记·秦本纪》,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鄙.人执之 鄙:边境 B.不听,而阴.用豹 阴:暗中 C.饥穰更.事耳 更:交替 D.妾兄弟..不能相救 兄弟:哥哥和弟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涉及偏义复词。A 项,考生运用联想法 可知,《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鄙”是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再结合选项中 “鄙”所处的语境可知,这里解释为“边境”正确。B 项,“阴”,从前一句“不听”可判断其解释为“暗中” 正确。C 项,“更”是一个多义词,有“改变,更换”“交替”“经历”“抵偿”等义项,根据语境,这里解释 为“交替”正确。D 项,“兄弟”一词是偏义复词,从前文“夷吾姊亦为缪公夫人”一句来看,这里指的是 缪公夫人的弟弟,而没有哥哥这一层意思。 名师点睛 偏义复词在句子中隐藏得比较深,考生很容易把它当成一般的文言实词来加以理解,让人啼笑皆非。 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判定、解释偏义复词呢?考生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思考: 1.看语境。词语的存在总是以句子的存在为前提的,词语要能适合句子的语境。解释完一个偏义复词 后,要检验其是不是符合它所在的语境。如上题 D 项中的“兄弟”一词,从语境看,缪公夫人与晋君夷吾 之间是姐姐与弟弟的关系,没有哥哥一说。 2.看逻辑。一个偏义复词,如果把它的字面意思全部解释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它与整个句子的逻辑并 不相合,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字面意思是“工作休息”,而“休息”与表现 主人公的勤劳品质明显不吻合,由此可以判断“作息”是偏义复词,偏指“作”。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 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 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 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 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 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 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 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 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 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 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 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 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馀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 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破:被攻占 B.弘范义.之 义:认为……有节义 C.遂遣积翁谕.旨 谕:告诉 D.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 期:意料,预料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孙弘传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 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 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 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 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 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 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 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子度嗣为平津侯。度为山阳太守十馀岁,坐.法失侯。 (选自《史记》,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让谢.国人曰 谢:拒绝 B.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擢:提拔 C.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倍:加倍 D.坐.法失侯 坐:因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并序 【唐】杜牧 亡友邢涣思讳群。牧大和初举进士第,于东都一面涣思,私自约曰:“邢君可友。”后六年,牧于宣州 事吏部沈公,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俱为幕府吏。二府相去三百里,日夕闻涣思佽.助并州,钜细合宜。后 一年,某奉沈公命,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往来留京口。并州峭重,入幕多贤士,京口繁要,游客所聚, 易生讥议,并州行事有不合理,言者不入,涣思必能夺之。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 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某曰:“往年私约邢 君可友,今真可友也。”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 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 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 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 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 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 “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复问曰:“日食几何?”曰:“嗜彘肉, 日再食。”某凡三致专书,曰:“《本草》言是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嗜之者必病风。”数月,涣思 正握管,两手反去背,仆于地,竟日乃识人,果以风疾废。舟东下,次于睦,两扶相见,言涩.不能拜。语 及家事,曰:“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 妻儿不能知矣。” 大和三年六月八日,卒于东都思恭里,年五十。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夕闻涣思佽.助并州 佽:帮助 B.急于束缚黠.夷 黠:狡猾 C.言涩.不能拜 涩:苦涩 D.盖壮未期.病 期:料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②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 一、【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 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 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 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 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 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二、【2015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 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 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 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 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 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 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 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 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 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子之恭也. 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常跂而.望矣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 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 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 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 善议政事的特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三、【2014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 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 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 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 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 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 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 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 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 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 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 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 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 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 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 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不敢引疾 臣乃.敢上璧 B.御制诗以.纪其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去而.人爱思之 临清流而.赋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 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 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 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 亲若同辈。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闯关检测 1.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 项,期:约定时日。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 项,倍:通“背”,违背。 3.(1)C (2)①来来往往的人无论贤能与否,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②御史中丞要靠御史来影响朝局,您应该把所了解的人才告诉我。 【解析】第(1)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 项,涩:迟钝。第(2)题考查理解并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其中的重点词,如第①句中的“贤不肖”、虚词“以”,第②句中的“重轻”、 “所知”。 高考链接 一 1.D 【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 D 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 “改变”,而非“交换”。 2.C 【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 的人”。 3.B 【解析】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4.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 的祸患。 5.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 间遍布全文。D 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 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 意也,势也”。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 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 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 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 也,势也”。 二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冲:要冲,军事上或交通上的要地。 2.C 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重要性”错,这与原文“孰不 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4.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郡将欲楼 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断开。侯指人,根据文意可知,其应放在句首,“侯”前要断开。又因为“命” “辟”是王侯秬的两个动作,其间应断开。“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 5.(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1)题中的“略”“孰”、 第(2)题中的“始”“尝”“已”。 三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殷勤”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情意深重”。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都是副词,表顺承,才;B 项,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C 项,代词,……的人/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D 项,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3.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原文为“遇教官诸 生贤者,亲若同辈”。 4.(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关 (2)在资历老、声望高之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 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 达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1)题中的“本”“刊”、 第(2)题中的“大言”“势要”、第(3)题中的“横”“包”“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