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5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 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 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 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 / 59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 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 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 号)、铅画纸(2 号)、吸水纸(3 号),让学生根 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 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 / 59 2) 3)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 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3 页的资料。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2 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放大镜,知道了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其用途,还知 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 就越大。板书:放大镜) 问:我们可以用放大镜将蚂蚁的腿放的和大象的腿那么大,放那么大有什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 / 59 作用呢? 师小结:能给于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观察。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 观察像蚂蚁一样的动物。(板书完整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要求学生一起 把完整的课题读一下。 二:研究蚕蛾的生活习性 1、打开 ppt 第一页显示蚕蛾的图片。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假如给你一个 这样的标本,你能观察它的什么?(预测:学生会回答观察它的:头、胸、足、 触角、翅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什么呢?(板书:身体构造) 2、那么,用放大镜观察蚕蛾的这些身体构造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呢?(教 师演示观察标本时一定要注意:放大镜离标本远一点,由远及近的观察,不能用 力的触碰标本,以防标本损坏。) 3、观察蚕蛾的触角和翅,按照实验记录单,选择蚕蛾的触角或者翅其中之 一,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单子上。 4、请研究蚕蛾触角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观察结果。(从一对触角,羽毛状, 基部大,末端渐细,黑色,在头前部的中间位置等方面回答) 5、其中关于蚕蛾的触角的形状引出蝗虫、蝴蝶、天牛等昆虫的触角形状。 (ppt 展示这些昆虫的触角图片) 6、触角有什么用呢?(预测:感觉器官、嗅觉、呼吸等作用) 7、研究蚕蛾翅的同学按照记录单说一些你的观察结果。(预测:翅是白色的, 表面有细毛状的物质。其实是扁平的细毛等) 8、你能看清楚这些翅上的物质的具体形状吗?(我们要用更大倍数的工具 才能看清楚。) 9、打开教材第五页的三张彩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原来苍蝇的眼睛是 由很多的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上的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等),而这些,我们都只能再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才 能观察得到。 三、昆虫的生活习性 1、我们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观察到了一个等有趣的小动物,打开教材 第六页的第一张彩图: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 2、是不是很有趣呢?我们有一位小朋友,她也很喜欢小蚜虫,她写了一篇 观察日记,把她观察到的秘密写了下来。同学们看着第六页最后的小方框,就是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6 / 59 我们的小朋友写下的日记,仔细阅读,从小记者的记录中你知道些什么?(预测: 草蛉是蚜虫的天敌,草蛉进食,进食的速度快,只用了 20 多秒等) 3、小作者从草蛉进食到及时结束计算差只用了 20 多秒,用这种科学的计时 方法,同学们要学习这位小朋友科学的观察态度。 4、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蚕蛾的身体构造,而这位小朋友写的是昆虫 的什么呢?(板书:昆虫的生活习性) 解释:生活习性除了进食,还有环境等。 四、拓展 观察视频:平时在生活中,可能觉得小虫子太小了,我们观察不到什么,但 在放大镜下昆虫活泼乱跳的样子非常可爱,我这里有一段录像,大家欣赏一下。 视频看完了,情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刚才你看到的内容和回忆一下你 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昆虫,想一想,如果要你也拍摄一段关于昆虫的视频,你打 算拍什么呢?你想给你的视频取一个什么样有趣的名字呢? 五、小结 昆虫世界很大,有的昆虫还是具有危险性的,同学们在观察中药注意安全, 昆虫世界奥秘无穷,我们探索的道路也没有止境,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了, 积累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3 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 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 及器材。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8 / 59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昆虫世界,从中发现了不少秘密。那么你还想用 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学生说……。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怎么样?有信心吗? 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漂亮吗?仔细观察,它们都有哪些形状呢?(学 生描述)引导总结:这些物质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比较规则的几何 形体,人们称它们为晶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生活中,你都 见过哪些形状规则的晶体呢?(学生举例)正好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三种物质晶 体,它们分别是食盐、白糖、碱面(请看桌面,老师出示这三种物质让学生识别) 二、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 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颗 粒,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并把你看到的图像画在记录表上。(老师指导记录表 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汇报……。 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把它们的颗粒看得更清楚呢?(学生:放大镜)真聪 明!现在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他们的颗粒,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想试试吗?观察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画在记录 表上。开始吧……。(组织学生观察,结束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观察结果,在对 比观察结果中说出使用放大镜的好处)。 三、制作晶体: 如果我把这些食盐、白糖、碱面溶解在水中,这时晶体颗粒消失,然后再把 它们分离出来,得到的晶体和原来的晶体还一样吗?猜一猜,(激发学生探究欲 望)想试试吗?不过在做之前,老师先听听你们的操作方法,(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实验计划) 学生汇报计划,并指导操作方法及安全事项(投影出示安全要求,关键环节 老师作演示指导)。 选出好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结束后,把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汇报,鼓励做得好的小组。 师投影学生读:(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 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比如: 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9 / 59 四、介绍晶体的用途: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晶体用途方面的资料和大 家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汇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出示课件)。 五、小结: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 物质,它既具有特殊的物质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 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和大家说说?老师希望你 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晶体 制作晶体:1.减少水分。2.降温冷却。 白糖 食盐 碱面 肉眼看到的: 放大镜下看到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自制晶体):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0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4 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 物体看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 17 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 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 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 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 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 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 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科学态度态度: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学习列文虎克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1 / 59 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 究的发展;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 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 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 显微镜的历史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 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 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 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 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评注:教材上提供了几种供观察的材料,不是由于时令关系难以找到就是 观察效果不够明显,于是改为观察校园的花。观察起来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致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2 / 59 高,但是难以保存。最后改为花蕊,对比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 清每根雄蕊、雌蕊的样子,用放大镜才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显示出放大观察的迫 切性。) 出示导学提示一 (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 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 么发现?)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纸筒) (评注:提供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引领学生思考放置方法,培养逻辑思维; 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试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放置秩序,培养严谨的探究态 度。)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花蕊,青苔,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画一画展示交流学生尝试说 一说) (借助纸筒,参考第 10 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评注:由设计到演示到制作,学生思维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旨在 兼顾中差生。允许简易显微镜个别程序的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二:显微镜的发展史 过渡: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 想了解的吗? 1、课件: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 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 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 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显微镜的发展史: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 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 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 倍数提高到 10000 倍。 ●1952 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 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3 / 59 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 分辨率,横向可达 0.1 纳米,纵向可优于 0.0l 纳米 三、小结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四、拓展: 过渡: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 显微镜吗? 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看到更多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4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5 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 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5 / 59 教 学 过 程 一、图片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2.关于细胞,你知道些什么? 3.课件展示 1663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 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 胞。这一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 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学习认识显微镜及正确使用 1.首先我们分组认识显微镜和它的使用方法,并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分组学习课本 3.交流显微镜的各部分的名称并用课件展示。 4.交流显微镜的使用并用两个字概括使用步骤: 5.师总结使用步骤(课件展示): (1)放平(2)转换(3)对光(4)上片(5)降镜(6)调清(7)观察 (二)制作玻片标本 今天的主角——洋葱。我们要观察的就是洋葱的内表皮, 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 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现在来认识一下制作玻片的材料和工具。用课件出示 2.学习把洋葱表皮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课件出示 滴:(1)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取:(2)取标本: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 字中间的表皮。 放:(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 不能折叠; 盖:(4)用盖玻片盖在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 端,注意不要留有气泡。 染:(5)在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来染色,再把整个玻片微微倾斜, 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3.学生分组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6 / 59 (1)课件出示制作注意事项。 (2)分发器材,学生四人一组制作。 (3)师巡视指导,同时强调操作时,洋葱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眼 睛;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三)观察洋葱表皮 1.学生分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 的发现呢? 2.课件出示观察注意事项: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 13 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 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 上。 3.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 单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 5.课件展示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 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三、知识回归 课件出示填空题,连线题、排序题。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细胞 擦-滴-取-放-盖-观察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7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6 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 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 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视频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认识了一个崭新的我们肉眼看不 见的微观世界,你还想再看一看显微镜下的世界吗?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8 / 59 2、播放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3、师:这个短片给我们呈现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今天我们再次开启微 观世界的大门,学习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二)。 二、旧知复习 1、请同学们说一说显微镜的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 2、请同学们说一说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3、完成相应题目,同时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节, 观察) 三、新课授予 1、观察不同的玻片标本:提供给 6 个小组不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 部位的名称,一组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 6 张白纸。自己对上片调调节后,观察标 本并将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写上所画的标本名称。 2、各组将本组所画的最好的细胞图张贴在黑板上。(只走人,不移动显微镜 和装片,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3、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 种类的生物细胞。 4、一起看一看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标本? 第一类:植物细胞 (1)蚕豆叶的表皮细胞 ①:对比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区别(形状不同,有气孔) ②:讲解气孔的组成和作用: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气孔是 气体进出的通道,所以和气体进出有关的生命活动都与气孔有关。如: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具体讲一讲蒸腾作用。 (2)藻类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①:讲解叶绿体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 气。 (3)草本植物茎的横切 (4)木本植物茎的横切 (5)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叶绿体 第二类:动物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9 / 59 血细胞,主要讲解红细胞的形态以及作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的 作用:防御 神经细胞:传递神经信号 肌细胞: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骨细胞 学习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进行对比 5、小游戏:动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 6、小组交流 师: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 16 页资料。并 介绍《细胞学说》。 7、学习细胞的作用 我们学习了不同的细胞,了解了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作用,同学们想不想知 道更多的细胞的作用呢? 阅读 21 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 16 页的网状图。 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 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 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四、小结与展望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 的,以及一些细胞的功能。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国科学家关于细胞学最新 的研究成果? 2、观看视频(克隆猴) 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可以爱上科学,爱上微小世界,爱上 细胞学,也许以后再我们之中就会出现细胞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进 一步深化学生对科学对细胞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0 / 59 (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1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7 课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了用肉眼不可能 看清的生物基本结构——细胞,对细胞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细胞是 生命体的基本单位。通过学习有关列文虎克研究微生物的在科学历史资料,知道 微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极多,和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学生对 于如何操作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视野中所呈现出的事实和有关图像资料,来分析 和判断我们所看见的物体是否是微小生物,从而来建立新的关于生命和微生物的 概念,形成学科的核心思想与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 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2 / 59 【教学重点】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 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故事导入: 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 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 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 轻轻盖上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3 / 59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书本上。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 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 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4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 8 课 《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 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 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 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 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 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 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课时安排】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5 / 59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游戏复习引入 在上课前老师带着你们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已经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第 8 课了,那么在之前的学 习中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老师将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之后,我们用击鼓传花 的方法传到谁谁来说一说好不好好?现在开始思考,一分钟后开始游戏。(游戏, 提问 5 个学生左右) 同学们学得都很好很扎实,可见啊,大家在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心的在学 习,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精神继续延续下去。 进入游戏二:所有同学一起大声说出你看到的。 接着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所说的。观察工具有两种:放大镜、显微镜分别有 什么特点、作用,如何使用。教师在简述观察工具的发展是从肉眼到放大镜到显 微镜的流程图。这些工具的发明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为人 类在医疗科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新授 这节课我们学习《微小世界与我们》--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显微 镜来观察微生物草履虫,在观察之前,老师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PPT 一次 性出示图几部图) 三、实验环节 当然了,在自然界中不仅只有像我们这种由很多细胞堆积而成的大生物,更 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微生物。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微生物届的代表 草履虫。 观察一: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状特征,并参考课本 22 页,总结它的功 能及生活习性。(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提升。) 材料分享:小组间分享学生课后找到的微生物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材料,并选 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向全班汇报。(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医学难题已经被攻克, 比如说克隆羊多利的出现,它使人类克隆自己的的器官并更换成为了可能,简直 是人类的福音啊!还有袁隆平院士,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已经让中国甚至全世界的 人都吃得饱饭了等,老师在分享几个。)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6 / 59 四、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及拓展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人类的细胞,更了解了微生物的世界,现在我们来看 看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我们来总结一下微生物的利弊。 游戏三:微生物和人类的 pk 赛。(每组派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模仿微生物, 一个模仿人类。分别就一件事,上演一段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小故事。) 五、总结提升,答题练习 好了,到此,这一单元的知识我们就学完了,现在让老师看看大家学的怎么 样,我们一起来做几道练习题(学生一起回答)都答对了,同学们真棒,老师都由 衷的佩服你们了,来为自己鼓鼓掌。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在 学习下一单元物质。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 1 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7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第 1 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 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 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 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 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 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 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 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 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 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 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 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 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 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 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 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 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 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 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8 / 59 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 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 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 3 分钟 小主持人领着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并让大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 (一)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下面老师再领着大家去参观一下校园、华东超 市、北京乃至世界宇宙,看看那儿还有什么东西?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开启我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9 / 59 们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吧!(播放短片) 2.在这次旅程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流。) 3.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4.我们教室里有我们看不见但是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吗?(空气、声音、光、 电等我们可以间接观察到的也是物质) 5.归纳小结: 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 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出示课题)。 (二)物质在变化 1.进行猜测——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课前小研究)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①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说说你的例子。 ②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化的物质吗? (2)全班汇报交流。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2.验证猜测——分组实验 ⑴做第一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①教师强调实验要求。 ②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③小结:这些物质都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⑵做第二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物质名称 A 变成 B 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形状、大小、形态、颜色等) ①把易拉罐 压扁 A 易拉罐 B 压扁的易拉罐 ②折纸 A 纸 B 折叠后的纸 ③捏橡皮泥 A 橡皮泥 B 捏过的橡皮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0 / 59 ①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②小结:这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⑶比较两组实验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不同之处:有些物质只是形状、大小等发 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播放短片)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下面,我们就来在实践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 物体名称 发生变化使用 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没有产生新 的物质 纸张 蜡烛 铁丝 3.实验结果交流。 4.小结:看来,用不同的方法物质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有的没有产生 新物质,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总结,课外延伸。 物质名称 A 变成 B 的过程中发 生了哪些变化 有没有产生 新物质 ①火柴燃烧 A 火柴 B 燃烧过的火柴 ②蜡烛燃烧 A 蜡烛 B 燃烧过的火柴 ③铁生锈 A 铁钉 B 生锈的铁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1 / 59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 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情感教育 我们要有环保意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 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快、慢 世界 物质 变化 自然、人为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2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2 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 产生了新的物质。 (2)知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也能观察到物理变化。 2.科学探究 (1)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2)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仔细观察确立判断标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科学态度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 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3 / 59 一、观察方糖 1、出示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来观察 方糖。 生:观察方糖的形状、颜色、状态、气味等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观察方糖的特点并做好记录 2、分组观察 3、师:方糖有哪些特点? 生:方糖是白色的,呈固态。摸上去有点硬,没有气味。 【设计意图】明确观察目的,初步感知方糖,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准备 二、夹碎方糖 用钳子夹碎方糖,认真观察夹碎后方糖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夹碎后的方糖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物理变化 三、加热方糖 1、如果我们将方糖加热,它又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来预测一下? 生:变成液体,方糖化了...... 他们猜测的究竟对不对呢?通过什么来验证? 生:实验 2、师: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这些材料,请大家根据这些材料怎么做实验?思 考一下实验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讨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并汇报 (出示实验方法:1.正确用火;2.注意防烫;3.认真观察;4.认真记录。) 3、想不想做实验!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方糖加热后会不会和我们猜想的 一样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观察和记录情况以及安全事项。 4、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5、师:在加热方糖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状态变化:固体——液体——固体;颜色变化:白色——黄色——黑色;气 味变化:无味——焦味) 师:请同学们将夹碎后的方糖与原状进行比较,方糖有什么区别呢? 生:形状变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4 / 59 师:有没有相同的? 预设:颜色、状态都没变 生:还是糖 师:加热后的方糖和原装的方糖有什么区别? 生:加热后的方糖,它颜色变黑了,形状也变了 师:那充分加热后的黑色的物体还是方糖吗?它们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那是什么? 生:是其他的东西 (如果生认为充分加热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就让他们讨论怎么证明这个黑色 的物质到底是不是方糖,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方糖的性质,设计将生成的黑色物质 放进水里检验其发生的现象是否和方糖溶解在水里的现象相同的验证实验) 师:那夹碎后的变化和加热后的变化一样吗? 生:不一样,夹碎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只不过形状变了,加热后的方糖变成 了黑色的物体 师:像这样,方糖粉碎后还是方糖,它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 物理变化。方糖充分加热后生成了黑色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 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谈论,和几个比较,发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 化的本质区别。 四、生活拓展 我们初步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物质的 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展示 PPT 课件) 我们能够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那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也为了给接下来的学习 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物 质 发 生 了 变 化 颜色形状 气味 状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5 / 59 【教学反思】 还是糖 方 糖 原状 夹碎 加热 白 白 黄 黑 块状 粉末 无定形 无 无 香 固 固 液 固 (无新物质产生) (产生了新物质) 不是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6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3 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 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 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核心概念里面提到:不同的物 质可以通过它的特性来辨认,有些物质可以组合而形成新的与原有物质特性不同 的新物质,称为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 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教学内 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小苏打的白醋的变化》、 《铁生锈了》等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品尝米饭(馒头),米 饭(馒头)、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主要通过米饭、淀粉 和碘酒的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改变颜色 。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 础,对于米饭(馒头)非常熟悉,但是对其味道不一定能够认真地去品味过,有 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馒头)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馒 头)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馒头里有淀粉, 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 察的探究方式。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 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7 / 59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 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 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 看谁能最快猜出其中的秘密。 2.演示实验 : 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溶液写的字的纸上。 3.引入新课 : 对了。 这个秘密一个喷壶里一个在纸条上, 字条上涂有 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2 个字就显现出来了。板书 : 淀粉+碘酒--------变蓝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二、 学习新课 1.会变味的米饭 (1) 出示预习题 : 老师来检查预习题完成的情况。 (2) 交流汇报 预习中的发现。 板书 :米饭+唾液--------变甜 2.米饭、淀粉和碘酒。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8 / 59 过渡 : 下面我们把米饭上滴一滴, 你们猜它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1)实验验证 : 每组一套实验材料(米饭、碘酒、记录单) (2)交流汇报。 (3)提问 :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寻找淀粉的踪迹。 (1)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自带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实验验证。 (3)汇报交流。 小结 : 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 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9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4 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 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呈现了小苏打 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 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 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 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 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 生什么现象,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 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 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 理。 【教学重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0 / 59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 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 一下。 4.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 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 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 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1 / 59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 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 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 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 3 个问题。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 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 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 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3.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 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 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新物质(二氧化 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 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 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 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 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2 / 59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 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板书设计】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混合 小苏打+白醋 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 观察记录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观察记录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观察到的实 验现象 看 听 摸 闻 物质 状态 颜色 透明度 气味 白醋 小苏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3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5 课 《铁生锈了》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铁生锈了》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 第五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铁生锈 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 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 究的全过程,以探究铁锈是否还是铁为重点,从铁锈是否具有铁的各种性质入手, 小组合作,制定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初步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形成预测方案。 【学情分析】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 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 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 程。预测铁生锈的过程并制定铁生锈的初步方案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 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4 / 59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铁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到的一种金属,曾经在低年级我们也 对它进行过观察,可是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都有约占总产量四分之一的铁在 发生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课件播放)图片中 的这些铁制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可以一起说)铁生锈了。 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些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吗?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教师板书课题:铁生锈了) 二、认识铁生锈现象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变化,另 一种是——化学变化,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 你认为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说出你的理由来。生:—— 科学讲究的是证据。怎样才能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呢?你有什 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两种物质的不同? 生:(引导学生说出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5 / 59 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法。 你们看,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和实验的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材 料名称及图片),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找出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吗?一会我们来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方法最多,发现最多!在观察和实验之前老师还有几句话要和 同学们说。 课件打出——温馨提示: 1、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2、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填写书中35页表格。) 铁和铁锈比较记录 物体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磁铁 导电 铁 灰白色 有 无 光滑 较韧 吸引 能 铁锈 红褐色 无 有 粗糙 较脆 不吸引 不能 四、实验与发现 学生活动,师巡视。 汇报: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示意学生持 记录单到讲台前汇报) 你们小组的发现还真多!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获得的证据都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 种新物质,那么,铁生锈的变化就是一种——化学变化。随即板书:铁——化学 变化——铁锈(新物质) 五、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米饭和碘酒 混合也会发生化学变化,那么铁生锈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板书?)想 一想,铁为什么会生锈?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生:——随机板书:水、空气----- 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吗? 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水有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 件不变? 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空气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课前老师也做了这个实验,(出示实验材料)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吗?我们一 起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什么?(铁生锈和水、空 气这两个因素都有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6 / 59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每天进行观察记 录,一周之后我们再来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2.5 铁生锈了 化学变化 铁 + ? 铁锈(新物质) 水 空气 课堂记录单: 铁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 铁 铁锈 “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7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6 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有两部 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二是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的 几种现象,这节课也是本单元对前面几节课的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 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 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 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 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 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 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8 / 59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怎样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这节课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探究硫酸铜与铁的反应: 出示提供的材料:(1)2 支盛有硫酸铜(约 5、6 毫升)的试管;(2)2 根绕 圈的铁丝(事先放在培养皿中)。 1.简单介绍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化学药品,由五水硫酸铜晶体溶解于水得到, 它在工业、农业、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但有一定毒性,所以人体不能直接接触。 2.出示一根弯曲的铁丝,提出问题:假如把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变化 吗? 3.学生推测:铁丝和硫酸铜溶液会了发生什么变化? 4.出示温馨提示:(1)注意实验的安全。特别是要防止硫酸铜接触皮肤。 (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 5.提问:能看懂吗?请生解释 指导要点:(1)注意实验的安全。如硫酸铜溶液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为什么要提供 2 份溶液) (3)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等待 4、5 分钟,所以我们可以先将铁丝放入实验的 试管中,再观察记录变化前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特点。 5.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汇报。 指导要点: (1)硫酸铜溶液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出现了什么现象?它们是同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49 / 59 种物质吗?(出现颜色变浅,由此判断产生了新溶液) (2)原来的铁有什么特点?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原来的铁是同一种 物质吗?你根据什么判断它是一种新物质? 观察比较实验后的铁丝上铜与铁锈,指出:这种新物质不是锈。 (3)铁丝上的红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小结:原来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和铁离子发生了交换,产生了新物质铜和 新溶液。出示硫酸亚铁溶液,指出这种浅绿色的溶液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 完后生成的新溶液。 (4)硫酸铜与铁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7.小结:硫酸铜与铁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观 察到的现象是:发生了颜色改变。 三、回忆整理: 过渡:除了改变颜色这种现象外,发生化学变化时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 了什么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产生气体、发光发热。) 2.小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出现颜色改变、产生气体、发光发热 等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板书:判断依 据) 四、探究石灰水吹气的变化: 1.是不是有这些现象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2.出示澄清石灰水,指出:一组派两个同学同时往实验的石灰水轻轻吹气 (可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3.交流并小结:往石灰水吹气后出现了白色沉淀,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石 灰水的新溶液,所以这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沉淀物也是化学变化中一种常见现 象。(板书:产生沉淀物) 五、探究石灰水滴硫酸铜的变化 1.出示石灰水,教师演示往石灰水里滴硫酸铜溶液。 2.提出问题:有什么现象产生?是什么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这种溶液有专用的名称:“玻尔多液”。快速阅读资料:“玻尔多液”(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0 / 59 虫剂的由来) 六、总结与拓展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沉淀、 产 生气体、发光发热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 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区别物质发生的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最根本的特点是: 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板书:产生新物质) 2.闯关活动一:判断。 3.闯关活动二:选择。(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4.闯关活动三:分析。 七、视频延伸: 1.化学世界是非常神奇的,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希望大家做一个生 活的有心人,去积极探索发现。 2. 欣赏视频《神奇的化学》。 【板书设计】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 进行判断的方法。 【教学反思】 附记录单: 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第( )组 变化前 变化后(约 4、5 分钟后取出观察) 硫酸铜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1 / 59 液 铁 我们推测这是一个( )变化,因为在这个变化中(有、 没有)新物质产生。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2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7 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前面的第 5 课《铁生锈了》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再现、分析、 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研究控制铁生锈速度的 方法,理解人们在生活中对铁制品采取的防锈措施,懂得利用铁生锈的原理可以 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 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 化,产生了铁锈这种新物质。学生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脑海中 已经初步形成铁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水有关、和空气有关的想法,也有观察到潮湿 环境中铁更容易生锈的现象。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原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 不能够准确地分析与获得结论。本课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 教学环节:一是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铁生锈与水有关、与空气也有关”的实验 结论。二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铁在水和空气都很充足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锈, 即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三是根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对生活 中常见的铁制品防锈措施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 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3 / 59 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课前经历 5 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生锈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 化,这种变化会造成资源的大量的浪费,所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和了解下如何防 止铁生锈的措施和方法。 二、铁生锈速度的快慢: 是缓慢的长期的不剧烈的 三、对比实验的操作,参见课本第 38 页,取三个试管,只装铁钉的试管, 用水把铁钉全部淹没的试管和一半浸入水中试管 猜测预判,你绝的哪支试管最先容易生锈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学生回答。 教师解答疑难困惑,公布结果。(应该是在水中浸没一半的铁钉最先生锈) 四、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但是每年由于铁制品生锈所造成的浪费十分巨 大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铁容易生锈我们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呢? 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我们知道在水中浸没一半的铁钉最容易生锈,通过科学 家的研究,铁生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水的参与,另一个条件是要有 空气或者氧气的参与,只要这两个条件都具备那么铁生锈就开始了所以为了防止 铁生锈我们该怎么办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4 / 59 五、防止减缓铁生锈的办法: 把铁制品放在干燥的地方 刷油漆 把锑制品表面镀上其他不容易生锈的金属例如:锡、铬、镍等 把铁制品掺入其他金属做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搪瓷 刷上油脂等等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5 / 59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 8 课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8 课。本课的课题 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 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 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 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 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 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 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 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 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 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 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既是对前 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 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 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 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6 / 59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 杯子、开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些什么呢?可以 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教学楼、树……? 生:物质(板书:物质) 二、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师:回忆一下,我们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而且所有的物质 都在变化,现在你能很自信的告诉我物质的变化主要分哪几种吗? 生: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 见现象有哪些? 生:看它们是否生成新物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7 / 59 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还有产生 沉淀 师:那这个单元我们具体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你可以把这些物质的变化 罗列出来吗? 生:如水结冰…… 2.师:老师给出一张表格,你能将它补完全吗? 生;能 出示表格:(作业本第一题)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 (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 物质变化报告会——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师:同学们都知道物质在变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它们,为什么要研究 他们吗? 生:因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你能列举一些吗? 生:一次性的杯子握在我手中形状变了,发生了物理变化(边讲边表演)…… 师:恩,说的很好,我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收集好资料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 开个物质变化报告会吧! 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汇报员汇报(从生活中列举物质变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 的理解和掌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8 / 59 2.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对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吗? (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 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师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 密切的关系。刚刚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着变化,现在让我 们来体验一下。 四、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爱喝饮料,今天老师就要请大家喝柠檬汁你觉得是 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师: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喝柠檬汁,你往柠檬汁中加点小苏打,仔细观察,有 什么发现吗?然后与同学分享 生:冒气泡了 生:喝着有点酸,我加了点白糖就像汽水一样好喝 师:这就是一杯柠檬汽水。你能分析一下柠檬汽水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吗? 生:化学变化,因为它冒气泡了 生:它跟我们做过的小苏打和醋的现象有点像,有新的物质生成。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橙子,动手做一杯橙汁 饮料吧!(课件出示制作要求步骤) 2.体验活动:学生制作橙汁饮料 师巡视指导 3.分享自己的饮料,并说说它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 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五、课外活动 说说看这节课你又增长了那些见识?课后你能更仔细的去观察我们身边的 物质吗,也许你有重大的发现哦! 继续收集生活中利用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学会分析他们属于什么变化(培 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习惯) 【板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59 / 59 【教学反思】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改变状态、形状、大小等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改变颜色、产生沉淀 等 物质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 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