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学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学案(2)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考纲解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7.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8.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9.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0.了解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正确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1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1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3.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第4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 ‎3.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4.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5.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3)三种分散系比较 ‎(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①丁达尔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②聚沉 a.概念:使胶体粒子聚集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b.方法:加入电解质溶液、加热、搅拌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 c.应用: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 ‎③电泳 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④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1.正误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含水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 ‎(2)同位素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 ‎(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5)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6)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答案 (1)√ (2)× (3)× (4)√ (5)× (6)×‎ ‎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空气、碘酒、水玻璃、熟石灰 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 C.电解质:干冰、胆矾、铁、生石灰、盐酸 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 答案 B 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典例1 (2017·四川绵阳月考)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冰水混合物 ②爆鸣气 ③铝热剂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漂白粉 ⑦TNT ⑧H2SO4 ⑨花生油 福尔马林 ⑪CuSO4·5H2O ⑫液氯 ‎ 以上物质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 辨别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要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出发,只要确定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相同即为纯净物,否则为混合物。‎ 答案 ①⑦⑧⑪⑫ ②③④⑤⑥⑨⑩‎ 名师精讲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④合金。‎ 注意 由同位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为纯净物。如H2、D2、T2;H2O、D2O。‎ ‎2.把握物质分类的四个“标准”‎ ‎(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或分子)组成。‎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碱、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 ‎(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3.正确理解“一定”“不一定”,规避概念失分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5)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或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或碱)的溶液。‎ ‎(6)一个一元强酸分子在水溶液中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强酸(如NaHSO4)。‎ ‎1.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作“瓶体”,一种磷酸盐作“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双氧水、水玻璃都是纯净物 B.石墨和C60互称为同位素 C.磷酸钙是可溶性强电解质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 答案 D 解析 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A错误;石墨和C60互称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磷酸钙是难溶性强电解质,C 错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D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B.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组成 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 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答案 C 考点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 典例2 (2017·宿州模拟)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 C.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解析 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均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NH4Cl溶液除铁锈是利用NH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属于化学变化,食盐水导电过程即电解NaCl溶液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是蛋白质的盐析,只是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变化,胆矾常温下变白是因为失去结晶水CuSO4·5H2O===CuSO4+5H2O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项中两种情况均是利用了溶解度的性质,都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答案 C 名师精讲 ‎1.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光泽、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1)判断依据: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渗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 ‎ ②化学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干馏、裂化、裂解、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 ‎(3)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归类 易错警示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只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 气体等均属于物理变化。焰色反应是唯一称“反应”的物理现象。‎ ‎(2)电解质的电离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3)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生成氢气,如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Fe+4HNO3(稀)===Fe(NO3)3+NO↑+2H2O。‎ ‎(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不一定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如:2FeCl3+Cu===2FeCl2+CuCl2。‎ ‎3.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解析 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属于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热碱水能加快油污中油脂的水解,使油污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达到除去炊具上油污的目的,属于化学反应,B不符合题意;KMnO4溶液能将水果释放出的催熟剂乙烯氧化,有利于水果的保鲜,属于化学反应,C不符合题意;硅胶具有吸水性,可防止食品受潮属于物理变化,铁粉与食品包装袋中的氧气反应,起还原剂作用,避免O2氧化食品,导致食品变质,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4.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答案 C 解析 A项,火药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B项,粮食酿酒的过程是淀粉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经发酵转化为酒精,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6H10O5)n+nH2On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C项,转轮排字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将铁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高炉炼铁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Fe2O3+3CO2Fe+3CO2。‎ 考点3 分散系 胶体 典例3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⑧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A.①②⑤⑥ B.③⑤⑥⑧‎ C.③⑤⑦⑧ D.②③⑥⑧‎ 解析 ①淀粉溶液属于胶体,错误;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④‎ 胶体与溶液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者,错误;⑤“血液透析”的原理是渗析,正确;⑦葡萄糖是小分子,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答案 B 名师精讲 ‎1.胶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3)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分散质。‎ ‎(4)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最简单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2.Fe(OH)3胶体制备 ‎(1)制备Fe(OH)3胶体时,不能用Fe3+与碱反应制得;利用饱和FeCl3溶液制备时,不能长时间加热。‎ ‎(2)书写Fe(OH)3胶体制备化学方程式的四个易错点:‎ ‎①用“===”而不用“??”;‎ ‎②Fe(OH)3分子式后注明胶体而不使用“↓”;‎ ‎③反应条件是“△”;‎ ‎④HCl后不能标“↑”。‎ ‎5.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前者则没有 答案 D 解析 A项,胶体粒子带电荷,而胶体是电中性的;B项,通电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而不是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C项,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是无规律的。‎ ‎6.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学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②③ D.全部 答案 D 解析 ①用盐卤点豆腐是利用电解质使胶体发生聚沉;②明矾的水溶液中含Al3+,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Al(OH)3胶粒吸附作用很强,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和其他胶粒,凝聚成较大的微粒而沉淀,使水得到净化;③血浆是一种液溶胶,三氯化铁是电解质,用三氯化铁止血就是利用电解质促使血液聚沉;④江河中含有大量泥沙,也含有大量土壤胶体,海洋中含有NaCl等电解质,电解质促使胶体聚沉,与泥沙一起形成三角洲。‎ 微专题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鉴别 ‎[教材实验原型]‎ Fe(OH)3胶体的制备: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实验原理]‎ ‎1.Fe(OH)3胶体的制备原理 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实验现象: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液体 用一束光照射,Fe(OH)3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泥水中无此现象。‎ ‎3.制备Fe(OH)3胶体时须注意 ‎(1)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FeCl3饱和溶液而不能用FeCl3稀溶液。原因是若FeCl3溶液浓度过低,不利于Fe(OH)3胶体的形成。‎ ‎(2)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而无法得到Fe(OH)3胶体。‎ ‎(3)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的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发生聚沉。‎ ‎(4)往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原因是长时间加热将导致Fe(OH)3胶体聚沉。‎ ‎[命题角度探究]‎ 该部分内容高考中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考查:‎ ‎1.若将该实验中的沸水改为氨水或NaOH溶液,还能制得Fe(OH)3胶体吗?‎ 提示 不能,得到的是Fe(OH)3沉淀。‎ ‎2.Fe(OH)3胶体形成后继续加热,可能有什么现象?‎ 提示 有红褐色沉淀形成。‎ ‎3.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H2SO4,有什么现象?‎ 提示 先生成沉淀,后又逐渐溶解。‎ ‎4.要鉴别胶体和溶液,除观察外,最简单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 提示 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照射两液体,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液体为胶体。‎ 典例 (高考组合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B.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 Fe(OH)3胶体 D.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解析 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A项错误。‎ 答案 A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54分)‎ ‎1.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 ③钠盐 ④电解质 ⑤离子化合物 ⑥氧化物 A.②⑤⑥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①Na2O、NaOH、Na2CO3、NaCl、Na2SO4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①正确。②NaCl、Na2SO4与硝酸不反应,②错误。Na2O属于钠的氧化物,NaOH属于碱,故③⑥错误。④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④正确。⑤Na2O、NaOH、Na2CO3、NaCl、Na2SO4都属于离子化合物,⑤正确。即分类标准正确的是①④⑤,故本题选D。‎ ‎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 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⑤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 ‎⑥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水煤气不是可再生能源,纯碱为Na2CO3是一种盐而不是碱,因此②⑤错误。‎ ‎3.如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B.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C.SO2和NxO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之一 答案 C 解析 NO、NO2都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4.(2017·北京海淀区下学期期中)拉烟飞行原理是用氮气将拉烟剂带入飞机燃料燃烧后喷出的高温气体中,其中的水蒸气与汽化后的彩色拉烟剂遇冷凝结形成“彩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彩雾”是一种混合物 B.上述过程中有物理变化 C.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拉烟剂汽化 D.“彩雾”的形成与焰色反应的原理相同 答案 D ‎5.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且都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是(  )‎ A.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冷却NO2气体 B.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 C.木炭吸附NO2气体;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 D.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答案 C 解析 打开盛装NO的集气瓶和冷却NO2气体都发生化学反应,A不符合题意;用冰水混合物冷却SO3气体、加热氯化铵晶体,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但均无颜色变化,B不符合题意;木炭吸附NO2气体是物理变化,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且均有颜色变化,C符合题意;向品红溶液中加入Na2O2和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均为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6.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答案 A 解析 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 ‎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具有的性质有(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能透过滤纸、静置不会析出黑色沉淀,故①⑤⑥错误。‎ ‎8.下表所列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A 光导纤维 酸性氧化物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B 纯碱 碱 化合物 C 电解质 化合物 纯净物 D H2SO4‎ 含氧酸 强酸 答案 C 解析 A项,光导纤维属于酸性氧化物,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纯碱不是碱而是盐;C项,电解质是化合物,化合物都是纯净物;D项,H2SO4是含氧酸,但含氧酸不一定都是强酸。‎ ‎9.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答案 C 解析 直径大于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0.(2017·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2分)‎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下列无机化合物进行了分类。‎ ‎(1)请仔细观察表格中的物质类别,从K、H、O、C、N五种元素中任选两种或三种组成合适的物质,将化学式分别填在表中②、④、⑥、后面的横线上。‎ ‎(2)⑦和⑧可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种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⑦通入③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极易溶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大多数含氯离子的盐溶于水也能电离出氯离子。检验溶液中氯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NO3 KOH K2CO3 NH3(或其他合理答案)‎ ‎(2)SO2+Na2O===Na2SO3‎ ‎(3)SO2+2OH-===SO+H2O(或SO2+OH-===HSO)‎ ‎(4)取少量被检验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硝酸,然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析 (1)K、H、O、C、N五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属于酸的有HNO3、H2CO3等,属于碱的有KOH,属于盐的有KNO3、K2CO3以及铵盐,属于氧化物的有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K2O、H2O等,属于氢化物的有NH3、H2O、烃等。‎ ‎(2)SO2与Na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Na2O===Na2SO3。‎ ‎(3)SO2通入NaOH的水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O+H2O或SO2+OH-===HSO。‎ ‎(4)检验氯离子时可以取少量被检验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硝酸,然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11.(11分)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和CO2、H2O。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铜铜绿ACu(OH)2BCu ‎(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④、⑤的化学方程式:‎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 答案 (1)盐、铜盐、碱式盐(或碳酸盐)‎ ‎(2)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3)Cu(OH)2CuO+H2O CuO+H2Cu+H2O ‎(4)① ②③ ④‎ ‎12.(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丁达尔效应 ‎(2)①红褐色液体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③生成红褐色沉淀 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3)①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Fe(OH)3+3H+===Fe3++3H2O 解析 (2)①若用稀FeCl3溶液,则水解产生的Fe(OH)3量太少,看不到红褐色液体。②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使胶体聚沉。③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3)加入稀H2SO4后,Fe(OH)3胶体会聚沉而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2SO4会与Fe(OH)3发生中和反应。‎ ‎13.(11分)已知A、B、C为中学化学中常见单质。室温下,A为固体,B和C均为气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单质的组成元素中的任意两种形成的化合物所属物质类别一定不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氢化物 ②酸 ③碱 ④盐 ⑤氧化物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种元素中有一种是金属,则三种元素中可能是金属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E溶液是一种强酸,写出E作为还原剂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⑤ 氢化物、无氧酸、无氧酸盐均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溶于水可以不发生变化,符合题意。碱必须由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氧化物虽由两种元素组成,但氧化物要么不溶于水,要么与水发生反应,也不符合题意 ‎(2)A 金属单质在室温下不是气态 ‎(3)MnO2+4H++2Cl-Mn2++2H2O+Cl2↑(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E溶液+A―→D溶液+C”,A为固体,C为气体,再结合框图中转化关系可以确定E溶液是一种酸,A是金属,C是H2。继而判断出B是Cl2或F2,A是Al、Mg或Na等金属。‎ ‎(1)A、B、C三种单质的组成元素中没有氧元素,故不可能形成碱和氧化物。‎ ‎(2)金属单质在常温下除汞外都是固体。‎ ‎(3)如果E是强酸,则为HCl。HCl作为还原剂,最常见的是浓盐酸与MnO2的反应。也可写HCl与KMnO4、NaClO、NaClO3等的反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