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含解析)

专题 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表达技巧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鉴赏语言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 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 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 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 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 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 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 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 态。 【解析】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 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炼字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 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 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 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 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山峰相 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 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 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 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 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如“斗”字凸显了江 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 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 分)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 谈 谈 你 的 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 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 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 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 【考点剖析】 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 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 置试题,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 一定程度的评析。 【命题揭秘】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 言风格”。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 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 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 来考查。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选择题。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炼字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 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炼字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 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 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增强应试能力。 3.用好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 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 习,总结炼字类题目答题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 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4.掌握鉴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 眼”。要详加分辨。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 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⑷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掌握鉴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 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6.掌握鉴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 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能力训练】 1、【2018 届四川雅安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候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 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茫然”与《蜀道难》中的“开国何茫然”的“茫然”语意相同,即“一 无所知的样子” B.颔联联描绘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一 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出了苏武归汉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 思。 D.颈联对仗工整,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 反衬“回日”,在时间的转换中饱含了深沉的感慨。 E.全诗用“古祠”“高树”“楼台”“秋波”等描写眼前苏武庙的环境,勾勒出了苏 武庙苍古肃穆的特点,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 【答案】AE (2)请对诗歌尾联进行赏析。 【答案】①结合诗句分析: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 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 皇。②手法:化用典故(用典),“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 而出;衬托,以哀景衬托哀情,用“茂陵”“ 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③情感: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或:抒发了苏武对汉武帝的追思的悲凉 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 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也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赏析类试题,诗句的赏析如果是写景句要从意境角度赏析,如 果是情感句就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 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 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 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2、【2018 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 琵琶以娱之。蒲桃:今作“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 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 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 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 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 人。 【答案】B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D 项考核内容,BCE 项考核手法,其 中 B 项,没有“对比”;D 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 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 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 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 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范仲 淹《渔家傲•秋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 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3、【2018 届浙江杭州市高三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田少府贬苍梧① 高适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②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③。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①苍梧:今属广西梧州。②暌:离别。③数奇:时运不好。数,命数。奇,不吉。 (1)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____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__之情。 【答案】①.惜别惆怅 ②.宽慰勉励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情感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标题“送田少府贬苍梧”上可 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从诗歌内容上“惆怅”“怜”“丈夫穷达未可知”,可以看出是 作者在惜别惆怅的同时对朋友的一种宽慰和解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 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 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有论者曰:“‘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 解。 【答案】“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诗人采 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远 树”句落笔为苍梧的树,树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 呢。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2018 届中原名校高三第七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 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 暮云重。 【注】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卒,徽宗即位,五月下赦令,元祐谪臣多内迁。 苏轼自海南内迂廉州(今广西合浦),秦观受命复宣德郎,放还衡州。两人相逢于雷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使用比兴手法,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引起 后面“偶相逢,惨愁容”的相逢场景。 B.“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是指两人年轻时的俊美容貌现已经衰老,主要是抒发两人 离别时间之久,感叹时间流逝的伤感。 C.“别后悠悠君莫问”中“悠悠”既写分别时间之久,也写相隔距离之远,突出描写 了两人分别之后同被排挤的痛苦感受。 D.“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是想象即将到来的分别,用比喻的手法,以落花随水漂流 的意象比喻二人身不由己的贬谪迁徙。 E.整首词上阕写相会,下阕写离别。选用大量景物作为感情依托,并加入人物语言、 心理来抒情,符合秦观相思词的风格。 【答案】BE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D 项考核手法,BC 项考核内容,E 项 考核风格,其中 B 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不仅是写两人容颜衰老,更是抒发两 人年轻时壮志的消逝;E 项,秦观相思词为婉约派风格。本词不是相思词,且气势宏大, 意象大多广阔而苍茫。 (2)这首词后三句“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后会不知何处是”直接表达自己对苏轼西去廉州,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的担忧。 ②“烟浪”“暮云”是写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这两个意象迷离而又苍茫,极 写两人分隔后的时空遥远。 ③最后两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两人未来命运担心的愁思,也表达了自己与 苏轼因被新党排挤被贬远地,无法实现鸿鹄之志,晚景凄凉的悲哀。 点睛: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 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 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考点二: 表达技巧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 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 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 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诗歌鉴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涉猎的知识点范围广了,难度也比主观题难 度大。考生在做题时,可以先根据逗号,判断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再通过 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子作用、表达技巧等。鉴赏的选 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常见的错误一般有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 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 苦。 【答案】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 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 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文学 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 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 “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 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 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精准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 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 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 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 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 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 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 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 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 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 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 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 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名人对该诗词的评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谈自己的理解。 考生首先要把握名人的评价的含义。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该词的艺术特色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是考生首先要弄清楚的。 其次,考生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分析词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龙吟虎啸”,哪些地方表 现得很“和缓”。 2、【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 2 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答案】(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 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 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 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 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 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 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 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 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 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 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 染中有点。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考点剖析】 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 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 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命题揭秘】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手法,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 涉及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近年高考 体现出综合性命题趋势。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 所以备 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 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 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 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 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 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 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 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有何效果?/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 ⅩⅩ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 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能力训练】 1、【2018 届陕西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 陈羽 海②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梅花落:乐曲名。②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开朗壮阔的 基调。 B.高诗后两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 感情。 C.陈诗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严酷环境: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从军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思乡不得的悲苦。 D.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 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E.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 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 【答案】B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高诗虚实结合:前二句描写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归来的和平宁谧的实景;三 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既描写羌笛声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 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②陈诗运用衬托手法:一、二句描写 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的严酷环境,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从军 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不同,高诗虚实结合: 前二句描写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归来的和平宁谧的实景;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 既描写羌笛声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 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陈诗运用衬托手法:一、二句描写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 枝折叶落的严酷环境,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 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 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 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2、【2018 届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 4 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鹿门山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①,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②。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 ①庞德公: 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 山”。②偃意: 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1)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缅怀之情。(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答案】庞德公或耆旧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用诗中的词语回答诗中抒发了对谁的缅怀之情, 注意你根据诗中的句子“昔闻庞德公”“纷吾感耆旧”概括“庞德公”或“耆旧”。 (2)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 【答案】①寓情于叙事、写景之中: 如描述庞公故迹及探访之事,“回艇夕阳晚”等句, 或叙事或写录,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②顺叙手法: 按时间先后行文,写从早到 晚的活动,脉络清楚,结构自然。③由实及虚,虚实相生: 由眼前的事、景,自然地 引出曾栖居此处的庞德公,流露缅怀之情。④因事写景,转换自然: 由乘流越岘引出 江景,由到鹿门山引出山景,叙事写景陆合无间。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 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 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 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2018 届百校联盟 TOP20 四月联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筝柱①子 朱湾② 散木③今何幸,良工不弃捐。 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注】①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②朱湾,唐代宗大历 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③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 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 幸福。 B.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 群弦。 C.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看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 不拒绝。 D.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报 答恩人。 E.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 朦陇。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 感。C 项“所以随着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错,这句的意思是“哪里会拒绝转 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D 项“重用,为国效力”错,注释中交待,朱湾 “不应征辟”。 (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手法:①比喻(托物言志)。全文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②拟人。 全诗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亲切自然。③用典。运用庄子典故自谦,说明自己不合世 俗之用。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② 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 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 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 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等。 4、【2018 届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三) 杜牧 雨晴九陌①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②云暖下霓旄③。 少年羁络④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⑤日空高。 【注】①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②夹城:长安由兴庆宫至南苑(芙蓉苑)一段 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经此游玩曲江。③霓旄: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车子。④羁络:马 络头。⑤颜巷:颜回所居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看到的长安城非常盛大繁华,雨后天晴的景色格外优美壮丽,令人赏心悦目。 B.作者用一“嫩”字写出了“晴岚”笼罩长安城的景象,间接突出了山的高大雄伟。 C.天子过着奢靡的生活,耽于歌舞游乐,百姓则竞相炫富夸饰,国家一派升平气象。 D.作者所写的是晚唐社会的真实生活,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E.作者善于绘景,语言生动传神,“江碧柳深”四字就写出了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 【答案】B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案】表达技巧:对比——人尽醉与我独醒对比。用典——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 改其乐。 作用:点明主旨。通过长安城满城尽醉,我却独醒的对比,表达了对京城骄奢淫逸风气的讽 刺,暗讽风气源自皇帝。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江碧柳深 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中,“人尽醉”与“我独醒”对比;引用“颜回箪食、瓢饮、 居陋巷,不改其乐”的典故,表达了对京城骄奢淫逸风气的讽刺。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 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 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 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