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4文学类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讲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4文学类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讲含解析

专题 04 文学类散文阅读之主旨手法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主旨手法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主旨手法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内容主旨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 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 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 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 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 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 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 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B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 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 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要注意选项对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的表 述是否正确。如本题 B 项文意分析不当。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 指“无形的窗 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 中心意思。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 态与观念的限制。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 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 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 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如本题“窗子”既可以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也可以指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 分)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 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 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2.【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 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 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 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 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 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 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 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 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 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 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 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 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 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 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 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 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 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 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 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 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 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 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 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 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 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 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 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 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 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 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 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 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 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 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 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 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 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 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 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选 C项。A选项中的“太斩劲儿了”出现在文中的第③段,首先联系上文 “美得很”和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 琢磨前后句的语境,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 斩劲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首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 项的“太斩劲了” 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B 项“气 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 理解正确。C 项“乡党” 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 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 C 选项错误。D 项“哗然” 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确。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答案】C(选 A 得 1 分) 【试题解析】本题选 C项。A 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 却并没有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 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B 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 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鸦雀无声”。故 B 选项错误。C 选项在文章第⑤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 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 “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 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故 C 选项正确。D 选项, 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 直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故 D 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 答题区域。题干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 一定是最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如选项 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 是白发白眉的老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 项的理解有 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所以选 A 项可以得 1 分。C 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 全面深刻。B.D 项错误明显,修饰限制语不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 分) 【答案】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 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 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 了老腔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概括文章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 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 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 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 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 享受。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 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 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 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 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 濮存昕、观众。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 老腔”?(5 分) 【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 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 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有利于打开思路。①《白鹿原》 是作者代表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 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也有弥补遗憾之意。②作者的小说 《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 韵,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 【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 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 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 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 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 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 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 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 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 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考点直击】 本考点包括:能够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 和创作意图。2017 年高考四套试卷考查到散文阅读,就本考点来看,有单独设题,也有将 本考点与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艺术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 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以主观题为主。从高考命题来看,探究概括作品主旨,既可以是对作 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 出来某种思想倾向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 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 维是关键。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散文阅读中概括主旨必需的能力,但却是 学生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 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需要贯穿于日 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高 考能力平时化,平时训练高考化”,这样就会轻松解决高考中散文阅读概括主旨的问题了。 2.多写散文,改写古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表达主题的方法。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 改写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有效地提高散文的写作与理解能力。 3.加强练习,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概括主旨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每周自主练习 1 道高考真题或者各 地模拟题,可以快速熟悉解题思路。通过对高考散文阅读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 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概括主旨类试题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 考散文阅读中概括主旨类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 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掌握概括散文主旨的方法: (1)从题目入手解读主题 很多散文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所以阅读散文时先看标 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然后快速阅读全文, 粗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首尾解读主题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 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探究主题 散文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 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 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 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 (4)联系背景探究主题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 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 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5)因文而异探究主题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 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 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它与抒情散文一 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 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 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 与文艺于一体。 5.概括散文主旨类题目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①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 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 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 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②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 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 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①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②主旨概括: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 揭示了……)主题。 【训练提分】 1.【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 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 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 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 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 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酲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 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 缤紛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 “外乡人”的烙 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 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 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 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 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 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 山无疑給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 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 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 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 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 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责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 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謝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 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 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 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 ―触碰到 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湖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 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 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 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给了“我” 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 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 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 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 了这片土地。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 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无 据,原文是“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E 项文章首 句不是“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而是强调故乡在“我”生命中的 不可或缺。 (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答案】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2)红色文化的洗礼, 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理解“精神层面的影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然后结合文本概括 要点。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2)6两段。解题时要抓住叙写“精神层面 的影响”的关键句子,注意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 点睛: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 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 5.6 两段。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 作,纾解了 “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 是我对故乡的回 报,也是“我”的精神家。 2.【上海市黄浦区 2018 届高考模拟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韩寒 ①那是十几年前,我二十岁,一个学生网站组织一场慈善球赛,我和几个球友应邀参加, 他们也都是上海高中各校队的优秀球员。而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 五年级左右的学生。我们是上海高中名校联队,我们去的时候彼此告诫要对小学生手下留情, 毕竟人家是儿童。我们匆匆成军,彼此都记不得名字,决定各喊球场上的外号,比如二中菲 戈,静安巴乔……上半场结束,我作为金山区齐达内只触球一次。对,没错,我只触球一次。 上半场二十分钟,我们就被灌了将近二十个球,后来裁判嫌麻烦,连进球后半场开球都取消 了,直接改为门将发球门球。我们的进球数为零,传球成功不到一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 生们当狗溜;后来这场比赛甚至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 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从那次以后,每次和大家一起看球,看到职业队踢了一场 臭球,身边的朋友们纷纷骂说自己公司的球队上去都能赢的时候,我总是笑而不语,心中荡 漾起二十岁那个下午,被小学生虐成狗的恐惧。而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职业生涯。中国赛车有两大历史最悠久的顶级职业联赛——中国 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中国汽车场地锦标赛(CTCC),我获得过两次 CTCC 年度车手总冠 军,五次 CRC 年度车手总冠军。我参加职业赛车的十四年,一共获得七次年度车手总冠军, 五次年度车手亚军。如果某天,外星人入侵,每个国家必须选出最强的两个车手去抵御外星 人(假设外星人就喜欢边开车边搞事),大家记得一定要选我,不要被我其他工作所迷惑了, 误以为我是参加明星组娱乐赛的。相信我一定能替大家把外星人赶出中国,这是我的骄傲。 但为此我也经常遇到来自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和各种民间高手的挑战。有些司机师傅认得 我,常对我说他们去参加比赛的话,应该成绩也不错,不输于我,因为他们在街上开了几十 年,红灯起步抢位钻缝也经常力压百万级豪车。说着说着,司机师傅情不自禁就开始飙了起 来,我吓成了皮皮虾,司机就大笑着说:小兄弟,你职业赛车手这个胆子不行嘛,哈哈哈哈…… 司机们普遍有一颗想虐我的心,导致我现在基本上参加任何活动都自己带驾驶员或者索性自 己开车。除此以外,通过私信和朋友委托,直接向我下战书的也不少。 ③我从来不曾和民间高手正面过招,因为这不是一个次元的事情。赛车和打乒乓不一样, 它有一定的危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可能有人要笑话我,你怕是输不起吧,我只能告诉你, 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我做过多次的赛车驾照培训班的主教官,遇到过不少有趣的学生。 我能感受到他们有着非常高的心气,家境也不错,有一定的驾驶基础,开着超级跑车或改装 车来学赛车执照。他们在学理论课时已经跃跃欲试,对教官讲述的内容也有不耐烦。在介绍 自己的时候,也时常透露自己开车很快,是他们全镇之光等等;我还遇到过直接站起来说“我 从来没遇到过对手”的学生。一般我们都是很保护学员的这种自信,因为反正他们的自信心 会在未来几天里被摧毁,从他们坐上助理教练开的车过第一个弯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一开始 抱着砸场的目的,中途却变成了小白兔;当然也有人后来在职业赛车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那 是因为他们不但拥有敢于挑战的心,也拥有自我认知调节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最关键的是, 他们之后无一不都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从新手赛开始,一步步成为了优秀的职业车手。 ④我也有挑战其他行业世界冠军的经历。经历了那场被小学生团灭的球赛以后,我觉得, 可能我更适合一个人的运动吧,比如打台球。于是我打了很多年的台球,球技日益成熟,身 边能和我抗衡的人越来越少。我潇洒的出杆,奇妙的走位,折服了身边的朋友,一个球馆老 板叫我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就在前几天,我去和潘晓婷打球。我想虽然我实力不如她,但 凭借我职业赛车练就的抗压能力,多年起起伏伏带来的强大心态,还是有一丝机会的。况且 她也是人类,总是会失误的吧。因为她是世界冠军,让她开球我基本就没有上场机会了,所 以我们约定,输了的开球。对于这次较量,我做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 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 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 ⑤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球…… (1)文章题目中的“也曾”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答案】“也”表示除了“我”还有他人,“曾”表示过去有过,现在不然。两个限制语能 突出文章主题,并巧妙提示文章写作意图。 【解析】题干是“文章题目中的‘也曾’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 词语重要作用能力。 (2)第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自己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为下文惨败的结果 蓄势张本。 【解析】题干是“第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 该表达技巧的,左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案例什么情感。 本题已经指出“第④段画线处的描写生动巧妙”,就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划线的句子进 行赏析即可。“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 力开球”运用了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结合划线句句子前面内容可知“想”的内容是 “虽然我实力不如她,但凭借我职业赛车练就的抗压能力,多年起起伏伏带来的强大心 态,还是有一丝机会的。况且她也是人类,总是会失误的吧。因为她是世界冠军,让她 开球我基本就没有上场机会了,所以我们约定,输了的开球。对于这次较量,我做好了 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 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想到这些,“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 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这里肖像、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我” 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可是下文指出“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 球”,也就是“我”虽然准备算计的如此充分,还是被潘晓婷打得惨败。所以肖像、动 作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我”有备而战的自得和自信外,还未下文“我”的惨败的结果 蓄势张本。 (3)评价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本文表现了“我”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深深敬畏。在当下社会,这份思想 情感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生活、工作中,常常有人对他人专业领域无知无畏,心 浮气躁,妄加挑战,如不克服,往往会对个人、他人,甚至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解析】题干是“评价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旨,探究文 章价值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文 章主旨在当今社会状况下有什么价值意义。本文先以业余选手角度写自己年少时作为业 余选手组队挑战专业力量,无知无畏的黯然收场,然后写自己后来以成为赛车领域成功 者的角度,看到的各色业余挑战者无知无畏的浅薄,最后写自己以心智成熟后有备而战 业余高手角度单挑世界冠军仍惨遭失败,通过这三角度,表现了“我”对来自专业领域 的强大力量的深深敬畏。然后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谈谈这种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 的深深敬畏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积极作用。 (4)分析本文多角度选材的作用。 【答案】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围绕主题选材,第一个角度是年少时作为业余选手组队挑战专 业力量,无知无畏的黯然收场,第二个角度是作为专业领域成功者看到的各色业余挑战 者无知无畏的浅薄,第三个角度是心智成熟后有备而战,以业余高手的身份单挑世界冠 军仍惨遭失败。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对来自专业领域的强大力量的尊敬和敬 畏。 【解析】题干是“分析本文多角度选材的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分析把握文章选材作用 能 力 。 答 题 时 , 先 考向二:艺术手法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 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 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 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 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 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 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 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 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 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 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 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 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 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 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 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 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 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 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 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 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 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 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 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 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 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 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 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 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 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 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 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 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 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 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 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 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 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 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 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 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 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 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 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答案】BE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 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 (3 分) 【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 深化了主旨。 【解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 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 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是合乎题旨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查 看有关“扭曲的竹子”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 乎题旨就很明了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 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 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解析】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 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 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 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 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作为文本 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19.(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 (6 分) 【答案】(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考生可 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竹子 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考生只需选择竹子 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解答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的字数 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2.【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8 分)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 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 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 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 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 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 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 1200 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 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 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 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 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 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 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 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 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 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 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 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 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 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 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 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 50 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 243 个, 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 62 个。罗布泊消失于 1972 年;台特玛湖消失于 1974 年;玛纳 斯湖消失于 1974 年;艾丁湖消失于 1987 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 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 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 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 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 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 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 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 分) 【答案】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 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 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 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 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 析。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 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 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 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 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 分) 【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 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 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 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 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 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答案】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 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 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 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 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 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 “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 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 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 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 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 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 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 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 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 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 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 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考点直击】 对艺术手法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 什么艺术效果。2017 年高考四套试卷考查到散文阅读,本考点有单独设题,也有与品味鉴 赏语言、分析概括主题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形式。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考查覆 盖面广,内容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勤读多积累,提高能力。 在散文阅读的考查中,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然而 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 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 “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因此更需要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养成好的阅读习 惯。 2.多写散文,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通过写散文,可以熟悉散文的写作方法。另外,散文是扩展的诗歌,诗歌是压缩的散文, 学生还可通过改写中国古代诗歌,有效地提高对散文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 3.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散文阅读分析艺术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 律,了解常见散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对正确答题规范答题大有帮助。 4.掌握常用散文艺术手法及相关题型和答题模式。 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 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一)表达方式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与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散文阅读中考 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 (1)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 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 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抒情就是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 的感受。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答题步骤: 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 叙述 作用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 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 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 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人物 描写 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侧面描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人 物 对 话 描写、心理 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 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景物 描写 方法 景物描写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 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 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 描写 手法 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 彩,进行浓笔涂抹。例如《荷塘月色》中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 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 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 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自 然 环 境 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 更好地表现人物。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其它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从提问的 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 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1)有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①题目直接问表达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答题格式为: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 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 答题格式为:内容+技巧+语言。 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为:内容+形式。 (2)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 感。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 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 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 征,给人以启示。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 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 补充)。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加强真 实性(如引资料);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3)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 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 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 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 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铺垫感情。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 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 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 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 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 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烘 托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 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三)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详略等) 如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训练提分】 1.【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籁与天籁 钱钟书 ①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 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 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 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敞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 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 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 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 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 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 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 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 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这就是我的 偏见。 ②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 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这就是所谓“人 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③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 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 ④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 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 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 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 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 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 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 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 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 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 ⑤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 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 氏家训》也指出王维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 噪,反添静境。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 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⑥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唯有人会对 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 己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楼上在踹你的头。 ⑦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 声喧杂,冷屋也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 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 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 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说“偏见”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强调偏见的存在是合理的, 从结构上起到了扣题的作用,并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B.文章中间二、三、四、五、六段围绕作者的这个“偏见”,运用正反对比,对天籁 与人籁的优缺点进行论证,表达作者对人声干扰的厌烦。 C.文章多处运用通感,如“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 修辞运用新颖大胆、形象生动,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D.文章中引经据典,在论证“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时,一口气连举了《诗经》《颜 氏家训》《红楼梦》三个例子,论证有力,观点和例子一致。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D 项考核手法, 其中 D项,原文第五段作者在论证“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这一观点 时,用了《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和《颜氏家训》提及的王维名句“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两个例子,而在第六段引用《红楼梦》中赵姨娘的典故,是用赵姨娘 在贾府里受到上下的“压迫”、左右不是人的尴尬的处境,观点和例子不一致。 (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 【答案】参考答案:①引用多,语言有文采。如:《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王维 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②多用短句,简洁凝练,干脆利落。如:“可见地 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③多用排比,句式整齐, 朗朗上口。如“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 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 ④多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观点。如“假如 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 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⑤语言幽默诙谐,多用反 语。如“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形象地说明作者对“偏见”的理解。“这就是所 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 “人籁”的反感。 点睛: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 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 (3)作者对“天籁”与“人籁”各抱什么态度?结合原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参考答案:①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天籁是对寂静的陪衬,并不招人反感。 ②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是对寂静的破坏,是招人讨厌的。③作者抨击人声污染,“人 籁”嘈杂,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就容易产生偏见,含蓄地表达了对人声扰攘的谴 责。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的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对“天籁”与“人 籁”各抱什么态度,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 溶为一片的”“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 只能把偏见来代替”概括答题要点。 2.【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 4 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七)】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后面各题。 五样松 季羡林 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已经非常陌生了。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五样松。在司机的指引下, 我们都要去看这一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奇松。我们的车立刻沿着田间小径开到古松下。 我看到古松,一下子就想到杜甫的《古柏行》中的名句: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跟如石;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棵古松是否有四十围,我没有去量。但是,一看就能知道,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它 老得已经空了肚子。据说,农村的小孩子常常到它肚子里去打扑克。下雨的时候,就到里面 去避雨,连放牧的羊也可以牵到里面去。这就可以想见,古松的肚子有多么大了。 天下的名松,我见过的不知道有多少了。泰山的五大夫松,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盘 龙松、蒲团松、黑虎松、连理松,以及一大串著名的松树,我都亲眼看到过。翻开我国历代 的地方志和名山志,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名山,都有棵把有名的古松。古今很多文人写 过不知多少篇有关松树的脍炙人口的绝妙文章;而许多画家更喜欢画松树。孔子还说过:“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松树给了很高的评价。可见松树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心目中占 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五样松这样的松树我却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我见到的那一些名松哪一棵也比不上 它。我对生物学知识极少,一棵松树上长两种叶子,这个我是见到过的。三种、四种的就不 但没有见过,而且也没有听说过。现在一棵树上竟长上五种不同的叶子,岂不是有点“骇人 听闻”吗? 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还不仅仅在于它长着五种叶子,而且也在于它的年龄。据说, 这一位老寿星已经活了二千年。我没有根据相信这种说法,也没有根据不相信。如果真是这 样的话,那么,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就占了五分之二。它站在这个地方,一动不动;但 是,我相信,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它总在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观察着。不管春、夏、秋、 冬,它的枝叶总是那样浓绿繁茂,它好像从来没有睡过觉。谁能数得清,它究竟亲眼看到了 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呢?它一定看到过汉末的黄巾起义,起义士兵头上缠 的黄巾同它那苍郁的绿色,相映成趣。它一定看到过胡马北来、晋室南渡的混乱情景。它一 定看到过就在离开它不远的大运河里隋炀帝南下扬州使用宫女拉着走的龙舟,想必也是五彩 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它一定看到过隋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滚滚狼烟。它一定看到过在长 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大运河中南来北往的上千上万的船只,里面坐着争名逐利的官员,或者 上京赶考的举子,有的喜形于色,得意洋洋;有的愁眉苦脸,垂头丧气。它当然也一定看到 过宋景诗起义和太平天国北伐,刀光火影,就闪亮在身旁。它一定看到过这,一定看到过那, 它看到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这个老寿星真是饱经沧桑,随着中国人民之乐而 乐,随着中国人民之忧而忧,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不是很恰当吗? 然而,正如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一样,这一棵古松的经历也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 去那样漫长的时间不去说它了,据本地的同志说,就在几年以前,松树肚子里忽然失了火。 它的肚子本来已经空成了一个烟筒。现在火在里面一燃起,风助火势,火仗风威,再加上烟 筒一抽,结果是火光熊熊,浓烟弥漫。人们赶了来,费了很大劲,也没有把火扑灭。后来什 么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湿泥巴在松树肚子里从下面往上糊,终于把火扑灭了。人们在松一 口气之余,都非常担心:这个老寿星已届耄耋之年,它还能经受起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吗?它 的生命大概危在旦夕了。然而不然,它安然度过了这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看到它,虽然火烧 的痕迹赫然犹在,但它却仍然是枝叶繁茂,黛色逼人,巍然矗立在那里,尖顶直刺入蔚蓝的 天空。 我的眼前一晃,我恍惚看到,这个老寿星长着五种不同叶子的枝子,猛然长了起来,长 到我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县的首府临清,一个枝子直通到本地区的首府 聊城,一个枝子直通到山东的首府济南,一个枝子直通到中国的首都北京,还剩下一个枝子, 右边担着初升的太阳,左边担着初升的月亮,顶与泰山齐高,根与黄河并长。因此它才能历 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常在。时光的流逝,季候的变换,夏日的炎阳,冬天的霜霰,在它身 上当然留下了痕迹。然而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它永远苍翠,一点没有变化。看到它的人, 都会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无穷的精力在心里汹涌,傲然面对一切的挑战。 对着这样一位老寿星,我真是感慨万端。 我将永远作松树的梦。 1982 年 12 月 16 日 (选自《季美林散文》,有删减) (1)下列对本交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见到古老的五样松,一下子就联想起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读者由此也可 以想象出这棵古树巍然矗立的风采。 B.说到古松的年龄时,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手法浓重彩地展现了老寿星的风采。表 现了对五样松的仰慕、崇敬之情。 C.与天下名松相比,五样松很独特,一棵树上竟长出五种不同的叶子,实在是有点“骇 人听闻”。作者眼里那些名松都比不上它。 D.古松理遇火灾后竟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让作者真正明白了:这个老寿星,经百 代而常在,它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 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点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主旨的体悟。考 生需要先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D项,“它就是整个人类历史 的见证者”错误,选项夸大其词,倒数第五段说的是“这个老寿星真是饱经沧桑,随着 中国人民之乐而乐,随着中国人民之忧而忧,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不是很恰当 吗”,文中说的是“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它指古松,古松有顽强、绵延的生命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和源 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看到它的人,能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和希望,产生无尽的精神动力, 面对一切挑战。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的能力。解答此类 (3)请简要概括“五样松”的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案】特点:①叶子奇特,一棵树竟有五种叶子;②树龄极长,活了两千年;③生命力强, 肚中失火依然不死。手法:①衬托:用天下名松与之做陪衬,写出五样松的奇特和作者 对它的仰慕和崇敬之情。②拟人:把五样松写得赋有人性的灵气。它看到了千百年来历 史兴衰与变迁,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忧乐),是中国历史见证者。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五样松’的特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题 干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描写五样松的内 容,圈出作者评价概括其特点的句子。如“这棵古松之所以不寻常,还不仅仅在于它长 着五种叶子,而且也在于它的年龄”“这一位老寿星已经活了二千年”“它的生命大概 危在旦夕了。然而不然,它安然度过了这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看到它,虽然火烧的痕迹 赫然犹在,但它却仍然是枝叶繁茂,黛色逼人,巍然矗立在那里,尖顶直刺入蔚蓝的天 空”,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五样松”的特点,即叶子奇特,有五种,树龄很长,生 命力很强。第二个问题是刻画形象的方法。从文中来看,“天下的名松,我见过的不知 道有多少了。泰山的五大夫松,黄山的迎客松、送客松、盘龙松、蒲团松、黑虎松、连 理松,以及一大串著名的松树,我都亲眼看到过……但是,五样松这样的松树我却从来 还没有听说过”,作者在写五样松之前,先写天下的名松,以此来衬托五样松的奇特, 表达作者对它的崇敬之情;如“它总在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观察着……它究竟亲眼看 到了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呢?它一定看到过……。它一定看到 过……”,作者把五样松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灵气,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五样松 如同一个长寿者,它看到了千百年来历史兴衰与变迁,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 乐(忧乐),是中国历史见证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