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5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预读第1节文言文基础题:抓标志重积累课件
第 1 节 文言文基础题:抓标志,重积累 文言文断句题和古文化常识题都涉及对考生知识文化素养的考查,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这两种题型是近几年的热考题型,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推断能力,属于文言文基础能力考查题。 题型一 文言断句:意标结合,先缩后排 一、失误探因 考查方向 失误原因 文言断句题 不顾及文意,缺乏对断句基本技巧的掌握 因缺乏断句的标志意识、句式意识、修辞意识和结构意识而失分 忽视语境,单独理解而错误断句 二、得分指导 高考文言文断句一般截取文本中的几句话,要求考生用 “ / ” 把句子断开,将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文断句需要考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 典题印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少举明经,授玄武尉。充使诣京师,止于客舍。会盗窃其囊装,再思邂逅遇之,盗者伏罪,再思谓曰: “ 足下当苦贫匮,至此无行。速去勿作声,恐为他人所擒。幸留公文,余财尽以相遗。 ” 盗者斋去,再思初不言其事,假贷以归。累迁天官员外郎,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转凤阁侍郎,依前同平章事,兼太子右庶子。寻迁内史,自弘农县男累封至郑国公。 长安四年,以本官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转侍中,以宫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为册顺天皇后使,赐物五百段。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竟不能发明其枉,致同皎至死,众冤之。再思俄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景龙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其年薨,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 ( 选自 《 旧唐书 · 卷九十 · 列传第四十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长安末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 / 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 / 昌宗俄又抗表称冤 /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 / 廷问宰臣曰 / 昌宗于国有功否 / B .长安末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司刑 / 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 / 昌宗俄又抗表称冤 /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 / 廷问宰臣曰 / 昌宗于国有功否 / C .长安末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司刑 / 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 / 昌宗俄又抗表 / 称冤 /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 / 廷问宰臣曰 / 昌宗于国有功否 / D .长安末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 / 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 / 昌宗俄又抗表 / 称冤 /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 / 廷问宰臣曰 / 昌宗于国有功否 / 结合文本及选项信息,解答题目,找到类题规律。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通读画线语句,可以看出这几个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由此,可以将画线部分简单地切分:长安末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昌宗俄又抗表称冤 /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廷问宰臣曰昌宗于国有功否 长安末年,昌宗被解 职,由于再次申冤,武则天准备重审此案 第二步:巧抓标志定关键 “ 为 …… 所 ……” 是 句,因此,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 ” 后面应断开; “ 司刑少卿桓彦范 ” 是名词性短语,应作主语,谓语是 “ 断解 ” ,宾语自然是 “ ” ,这样该句后面也应断开; “ 称冤 ” 为 “ 昌宗 ” 的谓语, “ 抗表 ” 是状语,故不能分开; “ 廷问宰臣曰 ” 中的 “ 曰 ” 是断句的标志,因此,后面应断开。这样整个画线语句断开的情况大致如下: 长安末 / 昌宗既为法司所鞫 / 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 / 昌宗俄又抗表称冤 / 则天意将申理昌宗 / 廷问宰臣曰 / 昌宗于国有功否 第三步:断后通读比选项 断完句后,将所断开的结果与四个选项进行比对,找出最为接近的选项,再细致比对异同,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答案: A 被动 其职 [ 参考译文 ] 杨再思,是郑州原武人。少年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授玄武县尉。他被派遣到京师出差,住在客舍。小偷偷窃他的包袱,刚好被杨再思碰见,小偷当面认罪,杨再思对他说: “ 足下肯定是贫困至极,才有此行。你快点离开不要作声,小心被他人捉住。希望留下公文,余财全部送给你。 ” 小偷打发走后,他也不讲这件事,借钱返回。后升任天官员外郎,先后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年,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年,调任凤阁侍郎,依旧代理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迁任内史,从弘农县男晋封至郑国公。 杨再思在朝廷任职经历了三主,管理政事十余年,从来没有推举人助人发展的事。他为人巧佞邪媚,能体会主上的细微心意,皇上心中不想的,他一定抨击毁坏,皇上心中所希望的,他一定称扬赞誉。但是他待人恭顺、处事慎重,谨小慎微从未违忤他人。有人问杨再思:“您名高位重,为什么卑躬屈膝如此呢?”再思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如果我不这样,怎么保全自己呢?”长安末年,昌宗已被法司拘留受审,司刑少卿判决解除昌宗的职务。昌宗不久又上表申冤,武则天本意想审理宗昌的案件,在朝廷上问宰相道:“昌宗对国家有功没有?”杨再思回答道:“昌宗过去因合炼神丹,陛下服用很有效,这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了的功劳。”武则天听了很合心意,恢复了昌宗的官职。世人看重桓彦范,看贱杨再思。当时左补阙戴令言作 《 两脚野狐赋 》 来讥讽他。他知道了很是恼火,贬戴令言到长社去做县令,朝中官员更加嗤笑他。杨再思做御史大夫时,张易之 的兄长司礼少卿张同休曾上奏请公卿大夫到司礼寺参加宴会,参加的人皆尽醉极欢。张同休戏弄杨再思说: “ 杨内史面似高丽人。 ” 杨再思欣然,并剪纸贴在巾上,披着紫袍,跳起高丽舞来,摇头摆手,举动合着节拍,满座嗤笑。还有一次,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以姿貌讨得武则天的宠爱,杨再思又奉承说: “ 别人说六郎 ( 张昌宗 ) 面似莲花,我看是莲花似六郎,哪里是六郎似莲花! ” 他倾巧取媚达到如此的地步。 长安四年,杨再思以他原有官职又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后转任侍中,以太子属官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册令顺天皇后使,赐五色绸缎五百段。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旨审理此案。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到的冤屈,致使王同皎被处死。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情。杨再思不久又任中书令、吏部尚书。景龙三年,迁任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就在同一年,杨再思去世。赠特进之职和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号恭。 [ 技法点拨 ] 断句意标结合法 “ 3 步骤 ”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先 通读所给语段,弄懂文言文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应要弄清说话的人物是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对文意的了解,初步判断选项中易切分的地方。 第二步:巧抓标志定关键 断 句时,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巧抓标志。常见的标志主要有三类:一是词语标志,包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 5 类词 ( 谦敬词、代词、关联词、发语词、疑问词 ) 、需在其后面停顿的 2 类词 ( 语气助词、对话词 ) 、需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 ( 感叹词 ) ;二是句式标志,包括判断句式、反问句式、被动句式或其他固定句式;三是修辞标志 (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 ) 。 第三步:断后通读比选项 断 完句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圆合,最后与四个选项比对,确定出正确答案。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贾生名谊 / 洛阳人也 / 年十八 /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 / 为河南守 / 闻其秀才 / 召置门下 / 甚幸爱 / B .贾生名谊 / 洛阳人也 / 年十八 /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 吴廷尉为河南守 / 闻其秀才 / 召置 / 门下甚幸爱 / C .贾生名谊 / 洛阳人也 / 年十八 /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 吴廷尉为河南守 / 闻其秀才 / 召置门下 / 甚幸爱 / D .贾生名谊 / 洛阳人也 / 年十八 / 以能诵诗属书闻 / 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 / 闻其秀才 / 召置门下 / 甚幸爱 / 结合文本及选项信息,解答题目,找到类题规律。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对照上面 4 个选项,根据相同点多者为一组的分组原则,可将 划为一组, 划为一组。 A 、 D B 、 C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先排除 一组 第一组的两个选项在 “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 ” 处停顿不一致,仔细分析可以看出, “ 于郡中 ” 是介宾结构,前面有谓语动词 “ 闻 ” , “ 闻于郡中 ” 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 D 项明显不正确; “ 吴廷尉 ” 是 “ 为河南守 ” 的主语,中间也不宜断开, A 项也不正确。 再排除 一项 第二组两项在 “ 召置门下甚幸爱 ” 处存在断句分歧,仔细分析这句话, “ 门下 ” 是状语, “ 置门下 ” 省略了介词 “ 于 ” , “ 甚幸爱 ” 的主语是 “ 吴廷尉 ” ,而非 “ 门下 ” ,故 “ 甚幸爱 ” 前应断开,排除 B 项。 答案: C [ 参考译文 ]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爱 ( 他 ) 。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 ( 向文帝推荐贾谊, ) 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 ( 贾谊 ) 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 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 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 ( 听得很入神, ) 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 “ 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 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三、对点训练 1 . ( 原创 ) 下列对例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休戏曰 / 杨内史面似高丽 / 再思欣然请剪纸 / 自贴于巾 / 却披紫袍 / 为高丽舞 / 萦头舒手举动 / 合节 / 满座嗤笑 / B .同休戏曰 / 杨内史面似高丽 / 再思欣然 / 请剪纸自贴于巾 / 却披紫袍 / 为高丽舞 / 萦头舒手 / 举动合节 / 满座嗤笑 / C .同休戏曰 / 杨内史面似高丽 / 再思欣然请剪纸 / 自贴于巾 / 却披紫袍为高丽舞 / 萦头舒手 / 举动合节 / 满座嗤笑 / D .同休戏曰 / 杨内史面似高丽 / 再思欣然 / 请剪纸自贴于巾 / 却披紫袍为高丽舞 / 萦头舒手举动 / 合节满座 / 嗤笑 / 解析: “ 再思欣然 ” ,句意完整,后面应断开,排除 A 、 C 两项。 “ 举动合节 ” 是说杨再思跳高丽舞的节拍, “ 满座嗤笑 ” 是说大家对杨再思这种做法的态度,后面均应断开,排除 D 项。 答案: B 2 . ( 原创 ) 下 列对例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每诏令议下 / 诸老先生不能言 / 贾生尽为之对 /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 孝文帝说之 / 超迁 /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B .每诏令议下 / 诸老先生不能 / 言贾生尽为之 / 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 孝文帝说之 / 超迁 /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C .每诏令议下 / 诸老先生不能 / 言贾生尽为之对 /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 孝文帝说之 / 超迁一岁 / 中至太中大夫 / D .每诏令议下 / 诸老先生不能言 / 贾生尽为之对 /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 孝文帝说之 / 超迁一岁 / 中至太中大夫 / 解析: “ 诸老先生不能言 ” 与 “ 贾生尽为之对 ” 相互对应,中间应断开,排除 B 、 C ; “ 超迁 ” 是破格提拔之意,不能与 “ 一岁 ” 组合在一起,应断开,排除 D 。 答案: A [ 技法点拨 ] 文言断句先缩后排法 题型二 文化常识:通读联想,推断检验 一、失误探因 考查方向 失误原因 文化常识题 知识储备不够,识记不牢而错选失分 不明职掌范围,混淆级别等次、弄错谦敬褒贬而失分 不分时代差别,不从语境推断而失分 二、得分指导 古 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识,兼顾较为生僻、不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古代文化常识题常在以下七个方面设误: 设误角度 解读分析 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和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题。 设误角度 解读分析 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礼与诸侯祭祀的等级和牺牲标准混淆一起。 混淆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打乱典籍 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结合文本及选项信息,解答题目,找到类题规律。 第一步:遇生判对 D 项,从 “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 的语境来看, “ 黥 ” 也应是一种古代的 。此选项是生僻的专用名词,按照 “ 遇生判对 ” 的原则,初判为对。 第二步:调动积累 C 项, “ 变法 ” 一词较为普遍,除了选项中提到的 “ 商鞅变法 ” ,还有 “ 王安石变法 ”“ 戊戌变法 ” 等,由此可知,前半句的解说应该是对的。根据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可以判定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确实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因此该项正确。 刑罚 第三步:结合语境 A 项,从 “ 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 ” 的语境来看,文中的 “ 缪公 ” 当为秦缪公,他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后为春秋五霸之一。由此判定该项正确。 第四步:剖析语素 B 项, “ 汤武 ” 并非实指一人,而是 和 的合称,选项误将 “ 武 ” 说成了孙武,该项明显错误。 商汤 周武王 答案: B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B .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薪金。 C .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 .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解析: A 项从 “ 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 ” 的整体意思和 “ 下 ( 到 …… 去 ) ” 字分析,文中 “ 诏狱 ” 是监狱的意思;拆分 “ 诏狱 ” , “ 诏 ” ,皇帝下命令; “ 狱 ” 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选项正确。 B 项从 “ 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 ” 的语意分析, “ 夺俸 ” 是种处罚方式;拆分 “ 夺俸 ” , “ 夺 ” ,剥夺, “ 俸 ” ,俸禄。选项正确。 C 项 “ 兵部 ” 是古代的衙门机构,即官署;拆分 “ 兵部 ” , “ 兵 ” 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 “ 兵部 ” 是有关军队的部门。选项正确。 D 项拆分 “ 存问 ” , “ 存 ” 有慰问、省视的意思, “ 问 ” 有问候、慰问的意思。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 “ 进行请教 ”“ 虚心纳谏 ” 的表述错误。 答案: D [ 参考译文 ] 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宗皋劝说皇帝推崇 ( 崇尚 ) 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下诏入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不久升迁为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升迁为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重要事务。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中,两次慰问,每年供给廪隶 ( 粮食、奴仆 ) 。 [ 技法点拨 ] 巧解文化常识题 “ 4 技巧 ” 1 . 调动积累,认定错项 古 代文化知识点多而广,需要平时学习中分门别类积累记忆。答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 2 . 利用语境,巧妙排除 词语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结合语境,才能知道该词语的具体内涵。 3 .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 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等。 4 . 遇生判对,灵活运用 因 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应选答案的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把它作为正确的选项看待。 [ 对点强化 · 核心考点再加强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举朝群臣欲于朝罢 / 跪以候旨 / 忠贤遂要皇上入宫 / 不礼群臣 / 今又欲于视学之日 / 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陈请矣 / 而皇上漫不经意 / B .举朝群臣欲于朝罢 / 跪以候旨 / 忠贤遂要皇上 / 入宫不礼群臣 / 今又欲于视学之日 / 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 / 陈请矣 / 而皇上漫不经意 / C .举朝群臣欲于朝 / 罢跪以候旨 / 忠贤遂要皇上入宫 / 不礼群臣 / 今又欲于视学之日 / 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 / 陈请矣 / 而皇上漫不经意 / D .举朝群臣欲于朝 / 罢跪以候旨 / 忠贤遂要皇上 / 入宫不礼群臣 / 今又欲于视学之日 / 群臣及太学诸生面叩 / 陈请矣 / 而皇上漫不经意 / 解析: “ 罢 ” 是结束的意思, “ 朝 ” 意思是 “ 朝会 ” ,作介词 “ 于 ” 的宾语, “ 于朝罢 ” 意思是 “ 在朝会结束 ” ,是完整的介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C 、 D 两项; “ 要 ” 是请的意思, “ 要皇上入宫 ” 是魏忠贤把皇上迎入后宫, “ 皇上 ” 是兼语, “ 入宫 ” 是皇上的行为, “ 皇上入宫 ” 作 “ 要 ” 的宾语,所以应在 “ 入宫 ” 后停顿,排除 B 项。 答案: A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 孝经 》 是儒家的伦理著作,它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之中,对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的称呼。 C .抗疏是指中国古代臣下向皇帝写奏章,上书直言,表达对皇帝的不满与反抗。 D .公车最早指的是为赴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解析: “ 表达对皇帝的不满与反抗 ” 错误,抗疏的意思是向皇帝上书直言,直陈其事,没有不满与反抗。 答案: C [ 综合提能 · 模拟高考精准练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蔡毅中喜好读书,立志极为高远。他五岁时就已经通读 《 孝经 》 ,虽然年龄很小,但他却向父亲表示了想当圣贤的想法。 B .蔡毅中敢于直言,不惧得罪君王。他批评皇上将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扣留,不交给九卿处理,是将奸恶的太监当作忠良。 C .蔡毅中坚持正义,不畏朝中权奸。他列举奸珰刘瑾、冯保的各种罪行,声援杨涟弹劾魏忠贤,要求皇帝对魏忠贤严加惩处。 D .蔡毅中天性至纯,极为孝敬父母。年少时,父亲生病,他请求上天代父亲承受病痛;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悲伤至吐血。 解析: “ 他列举奸 珰 刘瑾、冯保的各种罪行” 错。原文写 “ 瑾在武宗左右,言听计从 ” ,并未写他的罪行, “ 保左右扶持,尽心竭力。既而少作威福 ” 重点也是写冯保对皇帝 “ 尽心竭力 ” ,并且二人不是当时当权宦官。 答案: C 答案: (1) 只 选取最近最亲如武宗处理刘瑾,神宗处理冯保这两件事,愿皇上遵循这种方法来做。 (2) 蔡毅中于是再次上奏章乞求辞官回乡,没有被允许。接着,魏忠贤唆使他的党羽弹劾罢免了他。 [ 参考译文 ] 蔡毅中,字宏甫,是光山人。蔡毅中五岁通晓 《 孝经 》 。 ( 他的 ) 父亲问: “ 读书为了什么? ” 回答说: “ 想当圣贤罢了。 ” 万历二十九年考上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任检讨。大学士沈鲤对蔡毅中来说是同乡前辈,跟首辅沈一贯不和。温纯任河南参政时,在生员中很器重蔡毅中。到这时候他任都御史,上疏攻击沈一贯。沈一贯怀疑这奏疏是蔡毅中写的,是为沈鲤保留地位,心中怨恨他。就利用考核制度,削掉他的俸禄让他回去。起用为麻城丞。积功升任国子祭酒,擢升为礼部右侍郎,仍旧兼管祭酒的工作。杨涟弹劾魏忠贤而受到圣旨严厉斥责, 蔡毅中带领他的僚属直言上疏说:“学校,是天下公正言论产生的场所。臣正和各门生讲‘为君难’这一课书,忽然接到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全监师生一千多人没有不鼓掌表示庆贺的。皇上却不将他的奏疏下到九卿,而说一切朝政都是亲自裁定,将奸恶的太监当作忠良,代他受过,全监师生个个抚摸自己心口而忧愁叹惜不止。臣思想三代以后,汉、隋、唐、宋许多君主,他们遭受当权太监的祸害和处理当权太监的办法,记载在 《 通鉴 》 中。我朝历代皇帝遭受当权太监的祸害和处理太监的办法,记载在实录中。臣都不必多说。只选取最近最亲如武宗处理刘瑾,神宗处理冯保这两件事,愿皇上遵循这种方法来做。刘瑾在武宗身边,武宗对他言听计 从。一旦知道有臣子弹劾刘瑾的奏疏,就半夜亲自起来,将他捉住杀掉。神宗即位时才十岁,冯保在旁边扶持,尽心竭力。不久稍微作威作福,台省上奏弹劾,未听说全朝官员共同上疏,神宗就不动声色地将冯保流放到南京。现在魏忠贤没有冯保的功劳,却完全有刘瑾的恶行。二十四桩罪,没有一桩不应当仔细追究的。朝廷上的所有大臣打算在朝罢后,跪在朝堂来等候旨意,魏忠贤就把皇上迎入后宫,不对群臣以礼相待。现在又打算在皇帝亲往国子监对学子进行考试的日子,群臣及学生当面叩拜请求,可是皇上却漫不经心。乞求将杨涟的奏疏发给九卿科道凭公来追究审问,即使不加以刘瑾一样的诛杀罪,但可用处理冯保的办法来惩罚他,那么恩威同时使用,就和神宗媲美了。 ” 奏疏呈进去,魏忠贤指着人大骂。蔡毅中于是再次上奏章乞求辞官回乡,没有被允许。接着,魏忠贤唆使他的党羽弹劾罢免了他。蔡毅中有孝悌的天性。四岁时父亲生病,他呼吁上天请求代替。入京应试时,听到母亲死亡的消息,悲伤的呕血数升,整个守孝期间断绝酒肉,不和妻子同寝。他去世后,赠衔礼部尚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