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解题方法与指导:生活与哲学命题探究(命题猜想)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解题方法与指导:生活与哲学命题探究(命题猜想)教案

专题16 生活与哲学命题探究(命题猜想)‎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知识点一】从物质观、意识关角度命题 一、物质观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意识观 ‎1.物质决定意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原理: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①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考命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 可见光通信是利用LED灯的光线实现“有光照就能上网”新型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发团队采用光学和电学相协调的处理方法,突破了可见光空间通道互干扰高效抑制等关键技术,实时通信速度至50gbps(比特每秒),进入集成化微成化设计与实现阶段。材料表明(  )‎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前提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高考命题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于经济增长,李总理重申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他认为7~8月份疲软的发电量、信贷等数据是高基数,外部经济低迷以及内部深层次矛盾造成的正常调整,符合政府预期。只要就业不出问题(1~8月就业几乎完成全年任务),经济就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定向调控出现“新常态”。“新常态”下,政策重心向“促改革”转移,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将存量和增量货币引导至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切实增强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阅读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李克强总理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立足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新常态”下,我们的政策必须做出一定调整。‎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做出政策的调整,重心转移,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三农、小微和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高考命题知识点二】从实践观、真理观角度命题 一、实践观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考命题3】真理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科学家发现这一能谱与以前的理论预期存在两处偏差。相关结果发表在‎2月12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该发现说明了:‎ ‎①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得到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人类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高考命题4】认识过程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令人费解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意思是: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老以后,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书了,可惜已经力不从心了。这一对联告诉我们(  )‎ ‎①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认真读书 ②对读书认识的深化根源于人的生活阅历 ③实践和读书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对读书的价值判断具有差异性和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③表述错误,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多个,但来源只有一个;材料并没有体现对读书价值判断的差异性,④不选。‎ ‎【高考命题知识点三】从联系观、发展观角度命题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原理:整体和部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2)方法论: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 ‎(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量变和质变(发展的状态)‎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高考命题5】联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在供给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的哲理是:‎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应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③改革始终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 ④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固有联系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高考命题6】发展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会达到峰值,经过拐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就会逐渐下降。这告诉我们:‎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发展就是在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的循环往复 ③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④‎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总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②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④中“总是”错误;“理论告诉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体现人能够认识和发展规律,“污染由多到少”说明工业化过程有渐进的发展过程,故①③可选。‎ ‎【高考命题知识点三】从矛盾观、否定观角度命题 一、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5.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二、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2.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高考命题7】矛盾分析法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颁布,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工作随之全面启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但首先要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观点的理解。‎ ‎【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始终,我们必须正确对待。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防止千城一面。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到抓重点、抓关键,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新城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观点,解答时必须从材料中挖掘出矛盾的知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体现矛盾的特殊性;“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等材料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高考命题8】创新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崛起、传统行业互联网化、互联网创业热火朝天、大量资本涌入中国TMT(科技、媒体、信息)领域,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发展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的过程 B.事物的联系都具有“人化”的特点 C.创新意识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前提 D.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D ‎【高考命题知识点四】从历史观、价值观角度命题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历史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 ‎1.人生价值 ‎(1)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高考命题9】唯物史观 近年来,广场舞风靡全国,但广场舞引发的噪音污染令周围居民不堪忍受,各地屡屡发生跳舞大妈与周围居民的冲突。广场舞成了社区管理一道难解的题。‎ 广州市拟出台《广州市公园条例》规范广场舞,对广场舞实行“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限设备”等措施,并提出相关惩罚措施。这种“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受到人们的质疑,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取证难、执法成本高,不被人们看好。‎ 湖南省长沙市某社区通过成立“广场舞自律协会”,由大妈们约定遵守固定时间和地点,消除对小区居民的干扰,使得舞蹈队在自律中友好使用公共资源;青岛某社区借鉴新加坡社区管理理念,在社区建设室外标准足球场,供舞蹈队伍练习娱乐;按照专业舞蹈室设计室内的“五彩秀场”,全天候免费向社区群众开放。这两种做法被媒体称作是化解广场舞矛盾的可行之路。‎ 有学者指出,在空间有限的现状下,在唤起公民的理性与公德的同时让公众参与协商和制定公约应是社会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一步,“和广场舞大妈一道来设计容易执行的管理规则”。‎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社会领域产生的一系列的矛盾。‎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国社会领域的矛盾一部分是由人们的道德观念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引起的。所以,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管理方式落后是我国社会领域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要对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社会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减少和缓和社会矛盾。③‎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解决社会管理落后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考命题10】人生价值 下面漫画《在阻止别人前进的同时,自己也停止了前进》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要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④一切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这要求我们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 A.①②  B.①④ ‎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在阻止别人前进的同时,自己也停止了前进说明要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体现了社会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③适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①是错误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但不一定是优点和缺点,④是错误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