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四单元第17课庖丁解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四单元第17课庖丁解牛

第 17 课 庖丁解牛 一个人既不能做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又要反躬自省,不要夜郎 自大。庄子总是那样的至真至善,用他的劝世之笔,书写着人性的光 辉,砥砺着我们的思想,纯净着我们的心灵。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庄子在当时,以至于今天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说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特别负责任的哲学,它使我们走向聪明,走向 微笑,走向谅解。西方谚语说,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同样是 庄子式的绝顶智慧。 美字体 目 无 全 牛 游 刃 有 余 庖 丁 解 牛 赏美文 不朽的庄子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斜阳晚照下的河边悠然地摆弄着他的鱼 竿。 有经邦济世之才、虚怀若谷之量的他抛弃了那个时代。他义无反 顾地选择属于他的人生。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逍遥。楚王的 盛情相邀只换来他的淡然谢绝。他是一向视权贵如腐鼠的,在他眼里, 窃国者诸侯,与盗贼共事岂不是对他的侮辱? 自嘲曳尾涂中的他却有凌云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 英雄的气魄与哲人的睿智最完美的结合。他人最大的志向不过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过上极尽奢华的生活,得到万古流芳的美名, 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别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 一贫如洗的他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尊严,魏王嘲笑他的潦倒,他立 即讥讽诸侯的昏庸。如此桀骜不驯,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气示人。孔子 哀叹累累若丧家之犬,比起庄子,实在是相形见绌。孔子永远弯着腰, 庄子却从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 他也有无奈的时候,不是源于君王不听忠言的苦痛,也不是国势 危如累卵的压抑。而是源自对物与我、肉与灵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思 考。是梦境还是现实,他迷茫了。也许,只有他会迷茫,在那个人人 为功名利禄而生的时代,谁能把眼光放到如此的高度? 他又是可爱的,濠梁之上的辩论让人忍俊不禁。惠子中了他以子 之矛攻子之盾的圈套,他的思想不依托于艰涩的文字,而是活泼的故 事。傲骨之外,还有和气。凛凛之中,透着亲切。孔孟总是以教导人 的姿态讲话,韩非总是发号施令,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永远与功 利紧紧相连,少了几分真诚。 汪洋恣肆的文章,带着浓厚的浪漫。诸子的文字毫无韵味,只有 他能给人美感,一种到了极致的美。同时慨叹人生苦短,孔子说逝者 如斯,他却道白驹过隙,哪个更美? 从文学与哲学的角度不足以全面了解他,他还是古代科学的先 驱,无论是类似于原子的理论,还是数学中的极限思想,都是极其超 前的。那些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士大夫还在依靠神灵的庇佑,哪会想到 这些? 诸子之中,孔孟太虚伪,韩非太冷酷,墨翟太平庸,老聃太消极, 孙武太权谋,王诩太迷信,惠施太势利。只有庄子用一颗真诚的心感 动着中国人,用一种超人的智慧教育着中国人。斯人已去,虽死犹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所踦.(yǐ) 硎.(xínɡ) 怵.然(chù) B. (huā) 砉.然(huò) 向.然(xiǎnɡ) C.大郤.(xì) 大窾.(kuǎn) 然(huò) D.中.音(zhònɡ) 肯綮.(qìnɡ) 庖.丁(páo) 解析:“ ”读 huō,“砉”读 huā。 答案:B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良庖岁.更刀 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用作动词 C.以无厚.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解析: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视为.止,行为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刀刃若新发于.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 项,介词,因为[“为”后省略了介词“之”,即“视为 (之)止”]/动词,谋划;B 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才;C 项,动 词,依照/动词/凭靠;D 项,均为介词,从。 答案:D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2)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即已治也,而我犹 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 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 “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 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 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 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 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 日衣葛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 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 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 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 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 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 而 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 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_今世之人居 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B.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C.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D.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解析:原文标点为“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 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注意句中“者”“之”“岂”的标志作用。 答案: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即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 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B.“尸祝”一种称谓,指古代殡葬时对死者读经文的人;也指主 祭人。 C.“樽俎”指古代用来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后 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 D.“大器”本义指“珍贵的器物”,也指宝器,后来引申为“能 担负重任的人”。 解析:应是“祭祀时对神主读祭文的人”。可以用排除法来推断。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看重。《庄子》借推 倒天下的价值来确立生命的价值。 B.子州支伯托病辞绝天下,说明拥有天下和珍视生命二者不可得 兼。 C.善卷追求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乐享适意人生,天下对 他来说反而没有什么价值。 D.因亶父珍视百姓的生命,所以称其“可谓能尊生”,说明《庄 子》提倡的尊生包含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两方面内容。 解析:提高生命价值不等于天下与生命不可得兼。只是有道之人 把生命看得最重,即使拿世人看得最重的天下来换,他们也不会为此 伤害生命。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 (2)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禄而伤害身体,即 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 三、创新语用 9.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句子,使之前后连贯。(填写序 号) 庖丁解牛的技术由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即“所见无非牛者”“未 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由此,我联想到佛家的人生三境 界: ; ; 。这 样看来,庖丁解牛技术的三个阶段和佛家的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 妙,并且比附起来,还可以一一对应。 ①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解析:“所见无非牛者”,即“所见是牛”,或者“看牛是牛”。这 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即所见之物就是事 物本身。“未尝见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形容技艺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佛 家人生第二境界关注的不再是山水的全貌,而是一石一木、一朵涟漪。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人生价值的体 现。技术隐去,解牛过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成为一种享受。“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 那河水,不过,人已经变了,不再囿于一石一木、一朵涟漪,而是物 我合一、物我两忘。 答案:② ③ 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