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案

‎【时空坐标】 ‎ ‎【线索引领】 ‎ 线索1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线索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第3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一 从“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派别 抵抗派(林、魏)‎ 洋务派 背景 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活动 编译书籍,介绍西方 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 影响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④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③实践:戊戌变法。‎ ‎④影响: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误区警示] “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巧思妙记]  用数字归纳法理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辨析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图示记忆] 维新变法思想 ‎[答题术语必备]‎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4.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5.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 ‎6.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层次,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考向 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 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3.史料三“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试答:直接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说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彻底与封建势力决裂,也说明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史论归纳]‎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对点训练]‎ ‎1.(2017·湖北武昌调研)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译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  )‎ 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 C.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 解析:选B。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次自救运动,并未超越封建改革,故A项错误;曾国藩翻译西书,意在挽救清王朝统治,而梁启超所提倡的“自强”“自立”,意在宣扬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说明随着西学的传入,变革意识在发展,故B项正确;梁启超宣扬改良主义,所以他倡导的欲“自强”“自立”并非宣传革命,故C项错误;“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可知当时读西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传统知识依旧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解析:选A。根据材料此种思想开始于道光咸丰年间,且其不知全变之道,由此推测该思想为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君主立宪思想为康有为一派的主张,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 ‎3.(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为此,严复提出的变法主张可能是(  )‎ A.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说明严复的变法主张是从民众角度提出的,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B项是洋务派主张,故错误;C项符合材料 “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的信息,故正确;D项是新文化运动主张,故错误。‎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③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②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③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③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④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⑤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面向工人的刊物。‎ ‎(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误区警示]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其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思维拓展] 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拨] “一、二、三”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转变。‎ 二大背景:新文化运动推动和十月革命胜利。‎ 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 ‎[答题术语必备]‎ ‎1.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兴逆流是其直接原因。‎ ‎2.《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它既是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5.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6.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爆发,‎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向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史料二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史料三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 ‎——陈独秀 ‎1.史料一中“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 ‎2.史料二中“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体现出陈独秀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必须排除孔教,解放思想,方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 ‎3.史料三中“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说明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试答:(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史论归纳]‎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内涵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3.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科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对点训练]‎ ‎1.(2017·湖北武汉调研)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体现了作者(  )‎ 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 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解析:选B。题干中并未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合乎平等自由的,……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体现出了陈独秀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认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进化论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富国强民的思想,故D项错误。 ‎ ‎2.(2017·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模拟)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项正确;提倡新文学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主要是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项错误。‎ ‎3.(2017·湖南岳阳质检)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解析:选A。材料信息“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反映出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故A项正确;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故C项错误;“开始”传播错误,故排除D项。‎ ‎ ‎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解读 题干 信息:《新学伪经考》刊印后风行国内,但被清政府禁毁 主旨:说明该书反映的内容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违背 辨析 选项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选C项。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因果型选择题是指题干与选项(题肢)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一般根据材料与选项(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 ‎1.探因、寻果直选法:“探因”就是由结果探求原因,题干为结果,要求在题肢中探求原因;“寻果”就是由原因寻求结果,题干是原因,要求在题肢中寻求结果。‎ ‎2. 因果优选法:根据题干与题肢的关系,可运用如下口诀进行选择: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选直接原因,外因、内因选内因,根本原因、一般原因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选主要原因。‎ ‎3. 因果排除法:一是排除因果倒置的题肢,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结果寻找原因题肢,排除结果题肢;根据原因寻找结果题肢,排除原因题肢。二是排除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的题肢。‎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C。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2.(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选B。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第31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纲要求]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形成 ‎(1)背景 ‎①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②阶级: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个人: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过程 ‎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 三民主义 纲领 含义 地位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和发展 ‎(4)评价 ‎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5)实践 ‎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捍卫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2.发展 ‎(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①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误区警示]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巧思妙记]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误区警示]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轻巧识记] 孙中山三民主义 ‎[答题术语必备]‎ ‎1.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 ‎3.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考向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选集》‎ 史料二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史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史料一中“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史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 ‎2.史料二主要从革命党人的妥协、北洋军阀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不成熟、袁世凯与帝国主义的勾结等方面说明了资产阶级一系列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也从侧面指出了新三民主义出现的必要性。‎ ‎3.史料三结合时间“1924年8月”可知史料主要反映了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涵。‎ 根据史料,归纳20世纪20年代前后,推动孙中山的思想认识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探寻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与时俱进。‎ ‎[史论归纳]‎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不同点 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增加了反帝、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 民权主义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民生主义 只提出平均地权 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 影响 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辛亥革命起到推动作用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指导国民革命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相同点 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内容 民族主义都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力;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作用 都成功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17·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解析:选C。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材料中“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应从民生主义的角度理解,而非社会主义者,‎ 故A项错误;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与“彻底认清”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者与材料中“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不等于完全了解,故D项错误。 ‎ ‎2.(2017·湖南永州模拟)‎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  )‎ A.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B.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C.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的赞赏,与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关,故A项错误;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然而益可宝贵也”,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故B项正确;蒋介石的观点是遵循三大政策中“联俄”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蒋介石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南京市、盐城市一模)“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 A.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 C.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出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一直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主张,它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国家经营管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在政治上孙中山一直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倡导进行民主革命,并未发生转变,故D项错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