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曲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 时 空 坐 标 单 元 主 旨 (1)过渡时期(1949—1956 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时间的经济恢复,1953 年我 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到 1956 年年底,社 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 的经验(中共八大、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 大革命”)。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迈向小康 社会。 第 19 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 1| 过渡时期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 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 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一五”计划 史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 的工业化……从①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 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 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 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 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 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 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 个投 资项目中有 472 个放在内地,其余 222 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 1955 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 76%和 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 幅分别为负 4.49%和 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一五”计 划时期工业化的基 本设想 ①“1953 年”“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 业”“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 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料二:“一五”计 划时期我国工业建 设的总体布局 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 个投资项目中有 472 个放在内地,其余 222 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计划投 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 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 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没有片面强 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 主义工业化道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提示] 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 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 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 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 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 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3)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⑥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4)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针对下表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1950 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 kg 538.3 kg 4 kg 发电量 2.76 kwh 2949 kwh 10.9 kwh 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开展“大跃进”运动 B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表格不符,故 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 容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 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 B 项正确;“一边倒”的外 交政策是应对美国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故 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 1958 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表格现象的相应措施,故 D项错误。] 2.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 147 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 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 省份 辽宁 吉林 黑龙 江 北京 河北 湖北 山西 江西 陕西 内蒙 古 甘 肃 河 南 项目 数 24 10 22 5 5 3 13 4 24 5 8 10 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 D.片面发展重工业 B [材料显示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 故 A 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一五”计划期间占有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 占据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重点在东北 地区,而不是北京周边,故 C 项错误;仅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片面发展”,故 D项错 误。] 3.1956 年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 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 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 )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D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 1958 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58 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53 年就已经开始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文章,《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 反对急躁情绪》重点强调反对急躁情绪,即重点强调反对“左”倾错误,而此时正处于三大 改造时期,故 D项正确。] 考点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成功探索 1.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 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60 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方针。 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 整顿。 二、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内容: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 (2)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 高潮。 2.“大跃进”运动 (1)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时间:1958 年。 (3)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4)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 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 的发展。 (2)时间:1958 年。 (3)内容: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易误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大跃 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 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结果: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思维深化]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探索与失误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 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 标。 ——1958 年 2 月 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 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 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 的集体主义理想。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 社问题的决议》(1958 年 8 月 29 日) 史料三 ③1952—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大跃进”的特 点 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主要体现了高 指标、高速度 史料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特点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 “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主张实行军事化的管理 形式 史料三:20 世纪五六十年 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 化 ③1952—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中曲线变化→这一时期我 国经济时有增长时有下降,总体上是增长的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提示] 史料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 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 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根据史料三,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 因。 [提示] 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 世纪 50 年代持续增长,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 初下降,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 策、“一五”计划完成、“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 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经济建设要遵循 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 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 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 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 命” “以阶级斗争为 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NO.3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威海模拟)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 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 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 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D [中共八大召开于 1956 年,而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故 A 项错误;“一五”计 划实施没有关于自由市场的内容,故 B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故 C 项错误;中国从 1956 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 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现,故 D 项正 确。] 5.(2017·衡阳联考)1958 年 6 月 12 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 “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 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 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蹿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 科普文章( )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D [高指标、浮夸风是由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发展所导致,钱学森的科普文 章只是其一种表现,故 A 项错误;钱学森的科普文章明显存在“左”倾错误,并非科学依据, 故 B 项错误;钱学森只是当时巨大的政治洪流中的一分子,是时代造就,而非科学家虚伪,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58 年 6 月”可知,当时中央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 D项正确。] 6.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 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D [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实质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 1958 年开始实行的,其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大办农业、 工业,大炼钢铁与题意不符,故 B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之一, 实质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 C项错误;人民公 社化提倡“一大二公”,违背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故 D 项正确。]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立意] 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一 五”计划应运而生。“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 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 系的有机统一。“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工 业化迈进! [知识交汇]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 农业的发展。 2.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 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 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1956 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由于“左”倾错误,1958 年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初,党中央提出 “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1956—1976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二十年。 [知识交汇] 1.1956—1976 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 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 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 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 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 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 心理。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 世纪 50 年 代至 70 年代 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 2016 · 全 国 乙 卷·31 “一五”计划期间,非生 产性建设投资受抑制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 工业 2015· 全 国 Ⅰ 卷·31 中、美、英主要工业指标 年均增长速度比较表 “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 就 2014 · 全 国 Ⅰ 卷·31 粮食计划供应对工业的 影响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供 应制度 2014· 全 国 Ⅱ 卷·31 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收 购政策 2012·全国卷·32 美国评估文件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 2011·全国卷·33 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 算单位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 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 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 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 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 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 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 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 制 2.(2015·全国Ⅰ卷)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 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穷二白”是对新中国 成立初期贫穷落后面貌的 形象描述,其中“穷”就 是指工农业生产落后。如 此分析,增长速度快的原 因便显而易见 3.(2014·全国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 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 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五”计划期间,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拉开序 幕,此期间的一切措施皆 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基础而服务的 4.(2014·全国Ⅱ卷)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 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 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效仿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粮食的统购 统销便是这种经济体制的 体现。逆向思考便可得出 正确答案 5.(2012·全国卷)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 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 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 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曲折探索时期。这一时期 有着典型的三大阶段: 1949—1956 年的过渡时 期;1956—1965 年的探索 时期; 1966—1976 年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将 材料信息与时段对应分析 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解析] 1.A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 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 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 A 项。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 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2.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 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 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 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 A 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 黄金时期,故 B、D两项说法错误;1958 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 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项。] 3.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 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 A 项;“一五”计划期间 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 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 1952 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 D 项。] 4.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 A项“农 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 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 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 现,据此判断 C项正确。] 5.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二 五”计划是从 1958 年到 1962 年,由于 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故选 D 项。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 A 项;中苏关系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 B、 C两项。] 演练仿真模拟 明确高考趋向 1.(2017·郑州质检)“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 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 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 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 ) A.1952 年底 B.1950 年 C.1953 年 D.1956 年 B [到 1952 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恢复工作,与材料中“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 A项错误;1952 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根据材料中“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 好转……大约需要三年时间”可知 B 项正确;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与 材料中“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 C 项错误;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 造,与材料中“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 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农业总产值平 均每年递增 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A [依据题干材料“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可以看出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中,农业增长速 度明显低于工业,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向苏联学习的模式,故 A 项正确。] 3.(2017·济南质检)据统计,1949—1960 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6.4%迅速上升至 66.6%,1961—1966 年这一比重降至 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八字方针”的实施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A [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 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 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之后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 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 1961—1966 年这一比重下 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的实施,故 A项正确。] 4.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 1956 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 济 个体 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1952 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 年 32.2% 53.4% 7.3% 7.1% 接近 0% A.资本主义工商业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新民主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 D [根据表格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在 1956 年已经接近 0%,故 A、B 两项错误;新民主主 义经济是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与要求“1956 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不符, 故 C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所占比重最多,这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故 D 项正确。] 5.(2017·临沂质检)195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 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C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 A 项错误;决议是切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实际的, 故 B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快速推进暴露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决议有 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故 C项正确;决议并未克服党内的冒进思想,故 D项错误。] “以图证史”,学以致用[史学方法] [方法阐释]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 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图证史”对于历史研究而 言不仅是材料问题而且是方法问题。“以图证史”对于历史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出土或传世的 图像材料怎样作为史料来加以研究,主要关注:一为图像确定真实的时代,所反映的时代风 貌;二为图像的信息用美术史的方法正确解读;三为图像的展示其实也隐含了主流意识形态 或强势文化主导了或者遮蔽了图像的表现形式,同样需要个案的研究。 [运用点拨] 1.图像不仅仅被合法地纳入新的史料范畴中,更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 了新的自主性诉求。“以图证史”,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大事件历史的叙事者。解答“以图 证史”类试题应注意三点: (1)抓图片信息:仔细看图片,概括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 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图片型选择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 息,千万不可遗漏。 (3)重联系: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接高考)近几年高考一些图片已作为史料引入高考试题,命题形式新颖,丰富了 历史教学内容,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是反映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点拨] 攀梯“摘棉花”反映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吃饭不要钱”反映了人 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办公共食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针对训练] 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D [抓关键信息“1954 年”“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股金证”,由时间可知当时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由“装订”“合作社”“股金证”可知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故选 D 项。] 2.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猪羊肥大赛黄牛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A [图片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 “左”倾错误的发展,A 项口号与图片都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 律,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