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36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案
第36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纲要求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标提示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 ②驱除鞑虏 ③“民权” ④革命 ⑤封建帝制 ⑥国家 ⑦中华民国 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⑨民族独立 ⑩1924 ⑪“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⑫平民 ⑬“耕者有其田” ⑭国共合作 考点二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②无产阶级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新民主主义论》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 ⑥七大 ⑦《论人民民主专政》 ⑧社会主义建设 ⑨马克思主义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⑪承上启下 ⑫真理标准 ⑬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⑭十三大 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⑯十五 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⑱先进生产力 ⑲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巧学妙用] 概念辨析——“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平均地权”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节制资本”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 (2)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构图解史——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漫画解史——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易错提醒——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国特殊的民主革命道路,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实践方式。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简言之,用割据的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图示解史——毛泽东思想 图示解史——邓小平理论 图示解史——新时期理论的探索 深化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邓小平理论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于党的建设。 考法1 新三民主义的内涵及特点 【考题1】 (2016·河南商丘模拟)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答案 D 『』 1905年,孙中山提出旧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表明发展了旧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思想。 『』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1)内容新 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提出了要“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考法2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考题2】 (2016·河北名校名师俱乐部高三模拟)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答案 B 『』 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根据题目关键词“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知,考查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此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可排除A项。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 (2)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他们在立场、观点、方法、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主化,他不仅在内容上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以自己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考法3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考题3】 (2016·安徽黄山模拟)《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 D 『』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所以说,“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选择D项符合题意。 『』 “南方谈话”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意义: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考法4 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演变 史料一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史料二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的原因。 提示 原因:宣言中首次体现了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说明国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宣言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顺利实现了改组。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晚年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分析有何异同?毛泽东如此分析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提示 同:都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 异: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孙中山对革命的认识只局限于民主革命的阶段,这是由两者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史料一题眼在于第一句“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由此可以看出本题论述的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然后注意从孙中山自身的转变和国民党一大的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从中国社会性质分析看,应该是革命的任务相同;第二小问,从阶级属性分析看,应该是革命前途的不同。 『』 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 标志会议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大会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 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 代表” 重要 思想 中共十六大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指导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1.(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解析 刘邦代表封建君主,奉行君主专制;孙中山代表近代资产阶级,主张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取代 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A;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题干材料的历史变迁,排除D。 答案 B 2.(2015·北京文综,1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解析 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历史人物应为毛泽东。依据毛泽东重大革命活动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可知目录空缺部分发生的时间界定在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到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符合这一时序的内容只有1945年8月到10月的重庆谈判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 3.(2015·四川文综,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解析 材料主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获赞誉,但也有违反中央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批评,说明当时“左”倾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思想亟待解放,故B项正确;说明当时“左”的思想在社会上仍占据主导,并没有实现社会舆论的“百花齐放”,故A项错误;“安排‘后事’”“坐牢”说明“左” 倾思想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影响很大,D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 B 4.(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 材料表明,毛泽东肯定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希望中共能够借鉴,A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并且社会主义改造与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相悖,B项错误。毛泽东的话意在强调抗战胜利后应继续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未体现。 答案 C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湖南四市联考)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解析 由材料中的“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国家实业”“国民所享”等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国家资本,所获之利归国民共享,对私人之垄断资本加以限制,以免其操纵国计民生,B正确;孙中山反对的是“私人之垄断”“资本之专制”,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2.(2016·河北保定模拟)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 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7·湖南衡阳模拟)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评义和团运动的“愚蒙之质”和“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却称赞义和团运动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共合作形成 B.农民运动的高涨 C.民主革命发展 D.民族主义成主流 解析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灭洋”不满,1924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C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A、B项错误;近代中国,时代主流是反侵略求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6·福建宁德模拟)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A错误;B、C与材料信息“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不符。 答案 D 5.(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解析 根据题目中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应该武装湖南民众,纵然失败,也应该上山(深入农村),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并未强调革命方式,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7·山东潍坊模拟)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解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不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A项错误;制定灵活的方针政策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 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项正确;建立工农武装是其一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云南检测)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解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体现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但容易使人忽视了民主革命这一必经阶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但不是导致中国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原因,故B项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同,C项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先要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安徽马鞍山模拟)有外国学者认为,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的“功绩”是指( ) A.民族独立解放 B.社会主义建设 C.民族复兴富强 D.发展人民民主 解析 材料反映出毛泽东的最大的功绩带领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不是主要“功绩”,故B项错误;民族复兴富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有所创新,但不是主要“功绩”,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山西模拟)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 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邓小平的这段话强调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77年的中国还未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抛弃意识形态,“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但无法推断是此时才开始,故C项错误;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辽宁沈阳模拟)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故选D。 答案 D 11.(2016·广东珠海模拟)“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解析 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在1985年,故A项错误;1979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江西南昌调研)“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解析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的解放,解救了劳苦大众;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了民族的腾飞,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故这两次飞跃解决了“民族”和“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毛泽东时代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解决“民权”问题,故B、C两项错误;邓小平时代才开始实现“富国、强国”的梦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贵州贵阳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 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9分)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4分)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4分) 答案 (1)理论:平均地权。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 (2)主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3)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变化: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写出任意两点) 14.(2016·四川凉山三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位于中国的公的最高层面的是天,这个天的公作为天理的公,是连皇帝都应顺从的最高存在。这个天理的公,进入近代以后屡被称为公理。这个公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服膺的最高的、普遍的规范,强调主张公理的一人便是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文,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便是他主张公理的体现。而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变迁中,人神分裂。粗略地说,在中世纪,神支配着自然法则、人类的政治领域及社会秩序。但进入近代后,神被限制于作为道德领域的人的内心世界,自然现象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法则发生,政治领域或社会秩由人的理性和意志构筑而成。道德、自然、政治被分别确定为一个领域。 ——摘编自[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原因及近代欧洲人神分裂产生的积极影响。(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位于中国的公的……普遍的规范”可得出受传统天人观的影响,结合孙中山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由于列强的侵略而产生了严重民族危机,在经济方面则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则是民主思想传入,根据这些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材料中“神被限制于作为道德领域的人的内心世界,自然现象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法则发生”说明神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促进了人文思想的发展,材料中“道德、自然、政治被分别确定为一个领域”说明政治和自然科学都开始摆脱了神学的控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答案 原因:传统天人观发展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影响:冲击动摇了神学思想,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复兴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 单元提升课(十四) 视角1 历史趋势——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拨】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的历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考题例证1】 (2017·东北三省四市模拟)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提出刑法改革应参考西法,并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他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解析 材料中体现不出保守派对改革的支持,只反映出他的某些观点,A项不符合题意。1895年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项不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从洋务派张之洞提出的关于刑法改革的改进的意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2 主干知识——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知识点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的进行;后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题例证2】 (2016·广西桂林期末)“我们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总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你们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长期把自己锁在本乡本土,不与外界交往,闭关自守,只能把我们国家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 ) A.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 B.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历史优越性,应该承认现实 C.中国只有走向市场经济,否则无法实现现代化 D.中国必须坚定走对外开放战略,大胆取长补短 解析 材料重点是强调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是肯定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集中讨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而是强调中国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故B项错误;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张中国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经济建设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3 主流思潮——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知识点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中体西用” 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相对于传统观念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指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考题例证3】 (2017·河南洛阳模拟)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解析 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与题干中“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的信息说明强调的是法制,故C项错误;郭嵩焘提出依法治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是对洋务运动器物学习层面的突破,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4 主干知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化 【知识点拨】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成为宣传的主流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主要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质都是实事求是。 【考题例证4】 (2017·广东茂名模拟)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 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 A.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 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 D.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解析 题干中“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说明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题干中“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说明五四之前,中国知识分子提倡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思潮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潮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洋务运动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作者认为:(1)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武器和机械”即技术,但要保持中国儒家思想的至尊地位,为此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2)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西方化“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学习西方的技术,必然会导致对西方思想和制度的学习。(3)西方的科学会削弱儒家文明。作者对“中体西用” 思想和洋务运动的评论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但无法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表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相继爆发。但是作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解读】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虽然把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引入中国社会,但这种注重个人权利的价值取向却紧紧包裹在近代中国人谋求独立富强和追求集体利益的社会氛围当中,也就是说这样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在相当程度上是服务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和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文化传统的。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确,有些论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及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解读】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巨大,从广度和深度方面讲,新文化运动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使更多的人迫切追求民主、科学、真理、进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4.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 孙中山有着宽阔的世界视野,又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异常突出的优点,就是十分重视民族平等,既不容许其他民族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也不容许本民族去压迫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是提倡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他的民族平等思想,越到后来越加明确而完整。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解读】学者认为,孙中山先生在推行民族革命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既吸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分,又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孙中山对民族平等精神的坚持和发展,既显示了其个人的高尚品格,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5.新三民主义 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第一,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联俄的三民主义。……如果舍联俄而联帝,那就必须将“革命”二字取消,变成反动的三民主义。…… 第二,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联共的三民主义。如不联共,就要反共。…… 第三,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不要农工政策,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的评论。(1)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而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即联俄则反帝,联共则反封建,扶助农工则体现了反帝反封建。(2)毛泽东判断三民主义真伪的标准是是否体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具体依据是如果不联俄,就会联帝;如果不联共,就会反共;如果不扶助农工,就会因失去群众支持而归于失败。(3)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如不要农工政策,不“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唤起民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6.毛泽东思想 他从中国的一个偏僻山村走出,他沿着凹凸崎岖的坡途,带领着中国人民向共和国走来。他“一生力图进行两大创造:一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社会主义。……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伟大的历史和思想遗产”。 ——赵剑英《百年求索:中国现代化方略的发展》 【解读】作者认为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包括:(1)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是井冈山革命道路。(2)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召开中共八大,正确认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等。毛泽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伟大的历史和思想遗产”即毛泽东思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