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单元质量评估5
第五单元 单元质量评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2019·株洲高一期末)《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 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 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 D ) A.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 B.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 C.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 D.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 “‘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 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D 项正确;A、B、C 三项说法 不符合事实。 2.(2019·山西六校高一期中)旗袍由满洲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 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D ) A.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B.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中华民国成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据材料“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宽松肥大 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旗袍体现女性的曲 线美属于服饰特点,不属于社会原因,故 A 项错误。B 项中“完全西化”表述错误。20 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性不可能引领时尚,C 项错误。当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人们思想观念发 生变化,影响了服饰的变化,故选 D 项。 3.(2019·长沙高一检测)1928 年 4 月,国民政府宣告“为发扬精神起见”,规定职员“一 律着中山装”。1929 年,张学良发文指出“统一已成,政治亟应划一”,东北各级机关人员 一律着中山装。这表明( D ) A.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B.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识 C.生活呈现全盘西化倾向 D.服饰具有政治认同意义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28 年 4 月”“统一已成,政治亟应划一”“一律着中山装”和所 学知识可以得出,1928 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一律着中山装”具有政治认同的意 义,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民 族问题,故 B 项排除;C 项说法错误,错在“全盘西化”。 4.(2019·苏州高一联考)1876 年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华人间亦往食焉”……到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京津地区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 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 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 ) A.西餐逐渐进入国民生活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餐饮 C.西餐经营者多为中国人 D.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化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西餐馆”“英法大 菜”可知,西餐进入国民生活,故选 A 项;B 项中的“普遍接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西餐经营者的身份,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营销手段是在报纸上做广告,这并 不是西化,排除 D 项。 5.(2019·太原高一期末)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 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 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 B )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租界带动中国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解析] 租界是指列强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A 项错误;据材料 “引进了……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故 B 项正确;材料只谈及建筑的变化,并未涉及市民生活的其他方面,故 C 项错误;材料局 限于上海租界,故 D 项错误。 6.(2019·南京高一月考)1905 年 3 月,有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 启》,声明: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 圆等物。这反映出( D ) 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 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 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 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 [解析] “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等反映的是现代文明的习俗,材料说明现代文明 影响了传统习俗,选项 D 符合题意;落后习俗仍然是存在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 料不涉及旧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以及抛弃纲常礼教的信息,所以选项 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 D 项。 7.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 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村 子里,已婚 117 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 31 人,占 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 “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A )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仍有部分人保留传统习俗,这说明了旧习俗的根深蒂固, 所以 A 项正确。B、C 两项明显错误。D 项错在时间上,此时为 1930 年,不能说是辛亥革命(1912 年)的影响有限。 8.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 社会和平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C ) A.传统礼俗消失 B.科学知识普及 C.平等观念传播 D.妇女地位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辛亥革命之前,“太太”是对官员妻子的称谓,民国时期,普通百姓和上流社会 都这么称呼自己的妻子,可见平等意识的传播,C 项正确。A、B 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材料的变化指“太太”从官员妻子的专称到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这与妇女地位提高无关,D 项排除。 9.(2019·重庆高一检测)1946 年 11 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 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 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 B ) 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 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 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 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解析] 材料中婚姻仪式的变化和过去相比改观较大,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 B 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一个个例,不能代表广州人民的观念,A 项错误;政府并不是操控婚姻 习俗,故 C 项错误;D 项中“完全西化”说法绝对。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地得到改善。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C ) A.耕读传家,光宗耀祖 B.穿西服,吃西餐 C.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D.休闲娱乐,追求时尚 [解析] 注意题干的时间“20 世纪 50~70 年代”,50~70 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风尚的主流是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故选 C 项。A 项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B 项是近代中国的主流;D 项是改革开 放后的主流。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由“票证时代”到“菜篮子工程”,这 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 A.党和国家政策变化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 C.停止按劳分配,实行按需分配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归 因的能力。由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 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 项也不能成为根本原因,排除;C 项本身错误,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按需分配,排除;D 项即 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D 项。 12.(2019·武汉二中高一月考)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据记 载,1980 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 2 685.04 元,而到了 2002 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 收入仍然达到 47 658.3 元,是 22 年前的 17.75 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A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解析] 材料时间以及收入的变化体现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B、C、D 三项材料无从体 现。A 项正确。 13.(2019·广州高一下学期期中)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 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 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C )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清政府顽固地排斥西方工业文明,仍缺乏近代化意识,故 C 项正确。 14.(2019·衡阳高一检测)20 世纪 20 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 ——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 人。这表明上海( D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 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成 千上万的行人”可以看出各种各样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类型人的需要,故 D 项正确;材料中 只说明了上海的繁荣状况,没有说明其他城市的状况,故 A、B、C 三项排除。所以答案选 D。 15.阅读 1934 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右图)。下列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D ) A.外国控制并垄断了中国的内外贸易 B.中国近代化水运交通处于起步阶段 C.洋务企业在列强的排挤竞争中求生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着中国社会发展 [解析]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洋务派所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西方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 的局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 A 项说法错误;B 项无法从材料 中得出;由“1934 年”可排除 C 项;D 项正确。 16.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飞机发明一百周年》纪念邮票。该邮票一套两枚,其中 2 元面 值的一枚为“中国篇”(如下图),以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驾驶的二号飞机为邮票 图案。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 C ) A.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C.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D.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解析] 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故选 C 项。 17.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 重洋。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该材料反映的是( C ) A.电报传输 B.无线电传输 C.电话传输 D.因特网传输 [解析] 电报不能传播声音,与材料中“音书”不符,A 项排除;无线电传输主要是靠电 波,与材料中“一线长”不符,B 项排除;因特网是现代新事物,与材料中“近代”不符,D 项排除。C 项正确。 18.1872 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 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实际上指的是( A ) A.报纸 B.书籍 C.账单 D.信件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买一纸”可得知是报纸,故选 A 项。由 “买一纸”可排除 B、D 两项;“见闻历历”可排除 C 项。 19.(2019·郑州高一期末)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以来,报刊逐步进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 活,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信息的传播。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C ) A.《申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的先例 B.《时务报》编译西方书报并推动洋务运动 C.《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 D.《中央日报》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申报》最初是由英商创办的,A 项错误;《时 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B 项错误;《民报》是同盟会 的机关报,宣传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C 项正确。《中央日报》是国民党创办的报纸,不可 能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D 项错误。 20.1929 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 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 “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 )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解析] 由题干所述的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开展“国片复兴运动”的口号可以看 出,当时想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现实的 需要,即为中国革命启发民智,引导社会舆论,据此选 A 项而排除 C 项,因为 C 项包含在 A 项之中;不能根据 1929 年的单个事件就推论得出 B 项,题干也没有体现出 D 项,故排除。 21.2018 年 4 月 12 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 70 周年海上阅兵式在南海海域隆 重举行。习近平主席检阅海军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目睹了这一盛 况。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功能是( D ) A.知识普及 B.卫生保健 C.艺术欣赏 D.实时新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电视媒体功能的辨析。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传播,体现了电 视媒体的实时新闻功能。故选 D 项。 22.(2019·太原高一检测)“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 一点廉价美!”材料突出反映了“第四媒介”具有( D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生产、生活的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D 项与之联系最密切。 23.(2019·贵阳高一检测)“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 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D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解析] 题干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 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 D 项。 24.(2019·合肥一中高一月考)互联网将各地的民众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有力的舆论监 督网,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网络在公共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下列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理 解,正确的是( B ) A.网络监督存在缺陷,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B.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C.网络名人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起决定作用 D.网络传播范围广,人人可以畅所欲言 [解析] 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应当对舆论监督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相 关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有效手段,故答案为 B 项。 25.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于 2018 年 6 月 19 日起生效, 并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这主要说明( A ) A.沉迷于网络会给人们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B.网络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C.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造成传统产业的衰落 D.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沉迷于网络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故有必要将上网成瘾列为一种精神疾病,A 项正确;网络并不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故 B 项错误;信息化社会的传统产业不一定衰落,C 项错误;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 D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15 分,第 27 小题 19 分,第 28 小题 16 分, 共计 50 分) 26.蔡元培(1868~1940 年),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 先生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正好印证了他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89 年迎娶王昭为妻。婚前两人从未 谋面,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蔡元培却生性豪 放、不拘小节。为此,俩人经常发生口角。1900 年,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蔡元培 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夫妻关系,修复了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王昭因病离世。 材料二 第二次婚姻:自写“征婚启事”。择偶条件为:天足(即不缠足);识字;男子不 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结识了黄仲玉。 他请朋友从中撮合,大胆追求。终于在 1902 年元旦,蔡元培于杭州举办了第二次婚礼。婚礼 上,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宾朋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 替闹洞房。 材料三 第三次婚姻:黄仲玉病逝后,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事务繁多,他不得不再次 续娶。这一次他的择偶条件是: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1923 年 7 月 10 日,蔡元培和周峻举办了现代式的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婚纱,一起到苏州 留园拍摄了结婚照片。 (1)根据三则材料指出蔡元培先生三次婚姻的不同。(3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从三次婚姻的时间、结婚的条件、婚礼的形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由第一次的旧式婚姻到第二次的中西合璧再到第三次的新式婚礼。(3 分) (2)蔡元培先生一生经历的三次婚姻印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的原因。(6 分) [解析] 把握住社会生活的变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规律。 [答案]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或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 影响。(6 分) (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蔡元培的一生体现了什么精神。(6 分) [解析] 根据两则征婚条件和三次婚姻的不同来分析其精神,体现了他坚持破除旧俗,树 立新风的精神等。 [答案] 在婚姻问题上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追求民主与自由。(6 分) 27.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 年 7 月 3 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 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 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 28.5 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到 1904 年 日俄战争前,1 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 年 10 月,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 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 1928 年至 1937 年七七事变的 10 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 3 600 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 1 900 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 2 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 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 1 万多公里。 材料二 从 1952 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 6 100 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 18%以上。 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 系。 2006 年 4 月 27 日,上海磁悬浮列车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 年 7 月 1 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 铁路。 2011 年 6 月 30 日 15 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 2015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 12 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 1.6 万公里以上。以高 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 5 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0 分) [解析] “状况”从起步时间、规模大小、发展速度、分布状况、路权归属等方面概括; “因素”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 [答案] 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 布不均衡。(6 分)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4 分) (2)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9 分) [解析] “变化”依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含量更高等方面分析;“背 景”从政治上的独立、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利用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成果等方面分析。 [答案] 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 化。(4 分)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 合国力不断增强。(5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 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 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 年到 1898 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 112 种,其中 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 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 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 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6 分) [解析] 报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 [答案]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4 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 [答案] 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 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 分) [解析]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考查。 [答案] 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 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4 分) [解析] 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 [答案]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4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