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四)(四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四)(四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长春市 2020 届高三质量监测(四) 语 文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 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它是各 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因 此,才会有哲学家将一国之文明视为其民族精神的诠释,才会认为每一种文明蕴含了其独特 的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正是因为这种异质性里面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国家 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文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是现代国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文化层面的反 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际上形象准 确地描述了文明的本质和存在真谛:第一,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异质性的;第二,各种人类文 明都是平等的;第三,各种文明样态背后关于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达 成某种共识的。对各种人类文明的尊重,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尊重。 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体 系和价值理念基于承认的认同。所以,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开放、接纳、 包容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其次,从文明的存在本质来看,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 无疑从本质上否定了文明存在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再次,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 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 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 - 2 - 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 “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实践智慧。文明的异质性在 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从其本质上讲关涉到的是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 题。对于现代性的主体和话语转向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向现代性转型之际, 黑格尔就已经给出了哲学上的解答:他要求主体一定要从抽象转向具体,在一种具体、真实 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下,从“我”朝向“我们”出发,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 种与现实的“和解”。的确,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 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 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而是“和而 不同”。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在本 质上必然是对立和冲突的:“茶”和“咖啡”在文明表征上的不同,不等于“茶”和“咖啡” 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就一定是对立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以 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基于文明异质性而根本无法比较好坏优劣的 “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 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 性人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张轶瑶 《“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文明的异质性,所以每个国家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 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 B. 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下,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稳,就可以形成充满生命力 的文明体系。 C. 现在国际文明交流存在的“自说自话”现象,导致了“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和“阿而不 和”的话语霸权。 D. 基于文明异质性的“和而不同”的对话理念,可以让不同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达成完全一 致的认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论述文明的异质性以及文明异质性的意义,为下文论述中国对待文明的立场做 了铺垫。 - 3 - B. 文章论述层层深入,介绍了中国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对待文明异质性的中国方式和中国 智慧。 C. 文章第四段引用黑格尔的理论,为中国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提供了哲学依 据。 D. 文章以茶与咖啡为例,说明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 相通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明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民族记忆而探索 出的一套独特的文明体系。 B. 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间并不矛盾,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与各 种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的。 C. 文明异质性问题从本质上讲关涉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因此国际交往中各 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 D.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契合了“君子周而不比”和“君子和而 不同”的思维方式。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强加因果,原文后半句是前半句的具体表现。 B 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 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 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 D 项,“达成完全一致”错。结合“‘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 的实践智慧”“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基于 ‘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性人 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分析,“达成完全一致”错。 故选 C。 - 4 -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错误。文章以“茶”与“咖啡”为论据,是为了论证受不同文明 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在本质上不一定是对立和冲突的,但不等同于“相通”。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 C 项,“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识,把握住话语权”错,第四段要表达的是各国在交往 中要达成“和解”。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流行”( pandemic )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 6 级, 其中最高的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 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 从概念上讲,当时的“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疫情的严重程度和 致死率。2010 年世卫组织网站给出了“大流行”的简单定义,即“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 传播”。比如,流感大流行就是指新型流感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而多数人对此病毒没有免 疫力。此次,新冠肺炎成为第一个被称为”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 可见,“大流行”并非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有操作上的弹性。世界卫生 - 5 - 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11 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变世卫组织 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国应该做的 事情。 (新华社 2020 年 3 月 12 日,“国际头条”,有删节) 材料二: 我们的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下一场疫情,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让我们看看埃 博拉病毒在过去一年中的发展,大约死了一万人,所有的死者都在西非的三个国家里。之所 以没有扩散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 止了更多人得病;第二个是病毒的特性,埃博拉病毒不是靠空气传染的,等到你有足够的传 染力时,大部分的人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第三个是因为病毒没有传到城市区,这纯粹是运 气好,如果病毒传到了城市区,那么死亡的人数绝对不止于此。 所以下一次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幸运了。有的病毒可能让你毫无察觉,但当感染病毒的人 乘飞机或者去逛商场,他们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传染力了。此外病毒的来源可以是天然的, 像埃博拉病毒,或是由生物恐怖攻击产生的。所以可以让疫情惨上千倍的病毒是存在的。 (比尔·盖茨在 2015 年埃博拉疫情过后的 TED 演讲,有删节) 材料三: 历史上曾有很多历史学家对研究传染病疫情感兴趣,早期传染病疫情描述中质量较好的 一份来自修昔底德。修昔底德详细记录了公元前 430 年发生在古希腊雅典的鼠疫,后来被认 为至少是西方世界第一个记录传染病疫情的历史学家。有些讽刺的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对 (历史上)鼠疫疫情最好的一份描述并不是一份基于史实的记录,而是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 缪的小说。 医学史学家 Charles Rosenberg 根据对传染病疫情的历史记录和他自身的研究,将传染 病疫情的发展描述为一个经典的剧情发展模式。首先一个疫情在开始时的发展会受时空局限, 之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揭示力度的提升,疫情导致的个体与群体危机也逐渐增加,直至疫情 结束。在他的描述下,一次疫情发展可被大致归纳为三个环节,从最初的对新疫情的试图识 别,中期的理解疫情,到最后的干预疫情。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如何在中国 过去两个月的疫情中展现,以及现在全球每个国家所处剧情(疫情发展)的阶段不同。 为何史学家们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呢?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 大悲剧,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口。 疫情造成的社会压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 - 6 - 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 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乎干什么、最在乎扮演什么角色的人等等。 (哈佛大学医学文化学教授 David Jones 2020 年 2 月 28 日在新冠病毒研讨会上的发言, 有删改) 4. 材料一对“大流行”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流行”原是世卫组织认定的流感的最高等级,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并不指疫情的 严重程度和致死率。 B. 如果某种流感病毒没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社区层面的暴发,就不能叫 “大流行”。 C. 现在世卫组织把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也叫做“大流行”,使“大流行”概念变得 模糊而有弹性。 D. 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等级上升为“大流行”,起到提醒各国更加重视的作用,但不会 改变对病毒威胁的评估和做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中比尔·盖茨并非专业的病毒学科学家,所以话语中充满了很多的或然性;材料三 DavidJones 教授是医学文化学专家,注意了表述的准确性。 B. 比尔·盖茨认为人类在多方面准备不足,随时可能会导致下一场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 重的疫情,隐形的病毒可能会因为人们的出行而迅速传播。 C. 史学家们之所以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疫情经常给人类带来重大悲 剧,疫情也给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机会。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大流行的传染病已经引起了各国和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一些组 织和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疫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6. 如何防控类似新冠病毒这样的疫情?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 C 5. C 6. ①世卫组织要充分发挥通告、协调等作用;②各国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医务人员和医疗 条件要具备);③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应对疫情危机的观念。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 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 7 - C 项,“现在世卫组织把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也叫做‘大流行’,使‘大流行’概念 变得模糊而有弹性”错误,“2010 年世卫组织网站给出了‘大流行’的简单定义,即‘一种 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见,大流行’并非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有 操作上的弹性”,该选项强加因果,并非世卫组织把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叫大 流行使得这一概念变得模糊和有弹性的,而是世卫组织的定义本身具有模糊性,选项曲解文 意。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 C 项,“史学家们之所以对传染病疫情如此感兴趣”是“因为疫情经常给人类带来重大悲剧, 疫情也给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机会”,这是 DavidJones 的观点,不是史学家们的观 点,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归纳的探究能力。做这种题,通常需要先整体把握文意,获 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 和概括。题干为:如何防控类似新冠病毒这样的疫情?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11 日就表示,将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大流行’不会改 变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威胁的评估,这不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会改变各 国应该做的事情”,可知世卫组织要肩负通告各国的责任;“第一个是卫生工作人员做的很 多英雄事迹。他们找到很多病人并防止了更多人得病”,可知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要完备; “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经常造成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悲剧,更重要的是重大疫情带来的社会压力 可以为我们分析某一个社会提供珍贵的窗口。疫情造成的社会压力可以显现出一个社会的隐 形裂痕,这些裂痕在太平时期可能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传染病疫情为我们研究一个社会的价值 观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采样机会,这里面可能包括这个社会真正最在乎什么、最在乎扮演什么角 色的人等等”,可知社会的价值观念能正确应对疫情危机。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 8 -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 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 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 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 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 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 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 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 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 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 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 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 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 9 -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 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 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 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 么。”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 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 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之薇对 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 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 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 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 - 10 - 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 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 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帽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 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 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 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 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 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 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 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 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 8 月版)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 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 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 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C. 从庄无因与孟嵋的对话可以看出庄无因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他认为 战事和自己无关,这一形象的塑造衬托了孟嵋从军之心的坚决。 D. 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起初虽态度不一,但最终都表示了支持, 让读者感受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决心。 8. 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答案】7. C 8. 小说塑造出一代青春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展现出他们在民族大义 面前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探寻出他们身上深植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 - 11 - 因,记录并歌颂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崇高使命;激励着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胸怀国家。牢 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 9. 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 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 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运用场面描写推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 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面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情节自然展开,人物 形象丰富立体,环境描写巧妙烘托)。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汹涌的情 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 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融汇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叙事语言简洁洗练, 有一种典雅之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庄无因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理解偏颇,庄无因没有嵋投身抗战的 积极思想,他认为应该好好读书,可以说他思想不积极,不能说他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 想。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题干考查的优秀品质还是贡献、成就,还是 影响。第二步,确定信息所在区间,仔细阅读,从文中筛选关键句子、词语。第三步,分条 归纳,得出答案。 所谓的“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的,小说歌颂了青春学子的什么呢?首 先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孟嵋和李之薇,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毅然选 择投身抗战,你看孟嵋和无因的对话,“‘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 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我只是烦了, 连教 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这就是以 孟嵋为代表的青春学子朴素的思想,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她和之薇只是那个时代万千青年 - 12 - 学子的代表,她们身上却体现了一代青春学子的时代风貌。 其次,是为她们自己的美好青春立言。小说写孟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 密”,为老师江昉缝补衣衫,体现的是她对师长的敬爱;孟嵋与无因的对话,“我只是烦了, 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写出 了她的心声,也是她的青春宣言;写她与家人的谈话“我不必‘市鞍马’, 也不是替爷 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 对家的不舍,对母亲的歉疚,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而又青春飞扬的青年形象。因此, 小说是为一代青春学子至纯至真至美的青春心声(追求)立言。 再次,小说描写了青年学子成长的背景,既有时代背景,也有周围的环境背景。孟嵋的周围, 有“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 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的爱国情绪高涨的老师江昉;有深 明大义的父母,如父亲弗之“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 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母亲虽 不舍却并不阻止她从军,“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一代青年学子 就是在悠远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父辈、师长深沉的家国情怀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小说 从侧面揭示了一代学子拥有崇高品格的深层原因。 小说中孟嵋、李之薇只是无数青年学子的代表,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群像,为勇担时代责 任和使命的青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 胸怀国家,牢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叙述技巧。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 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 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 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内容,这种笔法比较灵活自由,便于书写各类人 物的事迹; 其次,小说线索明晰,紧紧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的事件来写,通过与之有关的事件和人物, 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 再次,宗璞以汉赋铺陈的手法,从人物的活动方位的变化入手,多方位、多层次地刻画不同 的场面,塑造不同的人物。比如,江昉老师讲课的场面,刻画江昉的形象,表现孟嵋等学子 - 13 -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受老师影响等深层背景;与无因的谈话,展现孟嵋的内心世界;回到 家里与父母的谈话,表现家庭的影响;李之薇母女的依偎,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又有血有肉 的母亲形象等。另外,“雪”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背景作用。 还有,小说叙述节奏平缓,宗璞擅长以内敛、节制、蕴藉的笔调叙述,将汹涌的情感激流深 藏于平静的叙述之中,比如“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 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孟嵋从军,对这个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 而人物情绪的暗流就在这种含蓄而又内敛的叙述中波涛汹涌,小说显得风轻云淡,草木含情。 但正是在这样一种叙事格调中,小说的人物形象一个个从那背景中清晰地凸现出来,稳稳地 站立在我们面前。 最后,小说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 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我不 必‘市鞍马’, 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 【点睛】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 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 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14 -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 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 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 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已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 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 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社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 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 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 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 父僧坦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 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俄敕知 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 止送南布一端,花练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练,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 接,幸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 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大业二年, 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赐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姚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 计/笑而不答 B.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营生计/ 笑而不答 C.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 计/笑而不答 D.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 /笑而不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 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C. 江左,就是江东,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关右,就是关西,指潼关函谷关以西。 - 15 - D. 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察才华出众,得人称赞受人倾慕。姚察十三岁在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 太建初年,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他。 B. 姚察善于管理,恢复经济造福百姓。原乡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他担任县令 后,免除赋税徭役,勉励百姓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C. 姚察擅长写作,多得举荐编写史书。先有杜之伟举荐他为佐著作,后有徐陵引荐他任史佐; 至隋时,皇上下诏命他完成梁、陈两代史书的编撰。 D. 姚察位居显要,拒收财物生活俭朴。他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拒收一门生送 来的布匹,还给家人留下遗命,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 (2)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正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 面采野菜来满足自己所需。 (2)后主因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句意: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 送礼。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逊” 是谦虚,谦恭的意思,修饰“请”,不应该断开,排除 B C 项;“虚”是空的意思,修饰“资 产”,“或”是代词,有的人,作为后面“劝”的主语,“或”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 16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错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 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古代官员辞官的原因 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免除赋税徭役”错误,原文“察轻其赋役”,并非“免除徭役”而是“减轻赋税徭 役”。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值”,正逢;“丧乱”,遭遇祸乱;“告籴”,请求买粮;“自给”,满足自己所需。 (2)“以”,介词,因为;“羸瘠”,瘦弱;“密”,暗地里,秘密地;“就”,到;“发 哀”,办理丧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 下棋或其他的游戏,从来不放在心上。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十二岁时,就能写 - 17 - 文章了。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 们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加对他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正 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争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面采野 菜满足自己所需。姚察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减省下来分给弟弟妹妹们,自己只有吃野菜当 作美味。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曾荒废。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 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 富足。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 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任当时领著作,又引荐姚察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 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 骑侍郎,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姚察,沛国的刘臻私 下到公馆询可《汉书》中的十多条疑难之事,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当初, 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姚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 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刚除下丧服,后主回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 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 不久命他管理著作郎事务,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姚察身居显要,很 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 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希望不要如此烦劳。这个 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以清 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陈天亡后到隋朝, 开皇九年,文帝下诏授予姚察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完成梁、陈两代书的编撰。大业二年, 死于东都,享年七十四岁,留遗书要求从简办理丧葬,一定要遵从省俭。朝超吊唁,助丧物 品很丰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小饮 欧阳修 造化无情不择物,春色亦到深山中。 山桃溪杏少意思,自趁时节开春风。 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 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 18 - 主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到丰乐亭游玩,感叹自然的公平无欺,在深山之中也有烂漫春光。 B. 虽然山桃溪杏缺少情韵,但它们也能够绽蕾吐芳,在春风中自得其乐。 C. 五六句描绘的正是花开时节,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 D. 这首记游诗写景兼抒情,立意新颖,表达平易流畅,情感真挚而深厚。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山头溪畔,桃花和杏花正在开放,还有穿着朴素 的乡村少女们,无忧无虑地在花下嬉戏打闹,主人你也不必取笑她们,你也只是一个正在赏 花的白发老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 C 项,“京都少女无忧无虑出行赏花游乐的情趣”错误,不是“京都少女”而是“乡村少女”。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 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 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回答诗歌 含意的题目一般要回答上手法,一般答题模式是用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 人勿笑花与女,嗟尔自是花前翁”主人公请不要哂笑山花和村女,可叹你已是花前老翁年迈 衰残。结合全诗来看,在对丰乐亭春景的描绘中,作者说山桃溪杏比不上洛阳牡丹的称艳, 山村野女自然也不及汴梁城中闺秀的娇媚,但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感伤,同样乐其所 乐。万物生长,其环境有异,美丑不一,但是生命本身都值得赞美、值得欣赏。“人生行乐 在勉强,有酒莫负琉璃钟” 表达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旷达和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观念。 - 19 -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众女比喻朝中群小,他们“________”,诋毁正直的诗人,而荒唐 的君王却“________”, 让诗人忧愁痛苦。 (2)李商隐在《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追忆往事的惆怅 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求学经历中虽生活 艰难,但不以为苦,乐在其中的进取精神。 【答案】 (1). 谣诼谓余以善淫 (2). 终不察夫民心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5). 以中有足乐者 (6).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 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 时默写时反复写。如“谣诼”“善淫”“察”“惘”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 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 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 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 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 声夹杂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_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 - 20 - 破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 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铜锣,镶金绣 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戏剧艺术家长期______说白、咏歌、舞蹈(身 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_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 舞台,使平素过得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 家之所以能精确而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 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 式的东西,共同增加的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赏心悦目、______的审美效应。 17.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 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C. 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D. 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 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这一特点。 C. 而音乐和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 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 观察,又精于提炼。 B. 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精于提炼, 又勤于观察。 C.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 又勤于观察。 D.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 又精于提炼。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 21 -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 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 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 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 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 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 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淹没”表示大水等漫过或浸没,也比喻声音等的“盖过”。“湮没”则主要用来 表示人的名声或事迹的埋没或者事物的埋没。从常见用例看,用来指文化领域的人或事多些。 根据语境“喧嚣”,这里应该用“淹没”。 第二空,“揣测”和“揣摩”是近义词,都有猜想的意思。“揣测”根据不足的证据推测。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仔细推想探求。根据语境,应选用“揣摩”。 第三空,“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前者强调颜色多,而后者指颜色鲜艳,式样繁多。 联系下文“人间生活”,这里用“五光十色”来指生活的丰富多彩更好。 第四空,“勾魂摄魄”形容事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人心神摇荡,不能自制。“荡气回肠”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处强调戏曲的吸引力,用“勾魂摄魄”更恰当。 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后文“矫情镇物,装腔作势”可知,其前文应具体说明特点而这八字对应的就是“远离 生活,变异生活”,从衔接的紧密度上排除 A,B,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 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而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 - 22 - 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本句的病因有两处,一处是“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 句式杂糅;一处是“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 故选 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 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下图显示的是 2016 年 8 月《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调查统计报告》发布的部分数据,结 合图 1 和图 2,概括中国儿科医生行业存在的问题,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问题叠加,造成儿科医生队伍不稳定;儿 科医生工作中的问题多且复杂,需要多方位的调整才能改变现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图表,首先要读懂表头文字,整体把握图 表,然后透过数据分析规律,表达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出现具体数字。要求“概 括中国儿科医生行业存在的问题”,需要整合两个图表的信息,图 1 显示的困难是图 2 产生 结果的原因,透过数据分析规律,中国儿科医生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占比比较大的有“诊疗 风险高”“患儿家长施加压力”“工资过低”“工作强度大”等,比例大的几项就是问题所 在,即“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问题叠加,造成儿科医生队伍不稳定”; 改变现状,需要“多方位的调整才能改变现状”,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 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 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 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逢假期,不少游客就很辛苦。有的人,排队 5 小时,只为打卡西湖音乐喷泉;有的人, - 23 - 排号 20000 桌,只为打卡一家网红餐厅;有的人,堵车半小时,只为打卡一个名叫“立马回 头”的公交站。这种走马观花的旅行方式,被称作“打卡式旅游”。 针对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要求体现辩证思想,观点鲜 明,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这种旅游忽略了休闲的意义,让旅行变得功利而浮躁,但其背后呈现的是“个性化 选择”,彰显出个体为满足自我内心精神需求的坚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此题具 体考查学生针对新闻事件拟写评论的能力。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恰 当运用议论性语言,使语言新鲜、活泼,有感染力。 具体而言,题干要求“针对以上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要求体现 辩证思想,观点鲜明,不超过 70 个字”,审题得知:文字是评论性的文字,尤其是“体现辩 证思想”这样的要求,它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考生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表明 自己的观点。解答时,需要紧扣材料所呈现的“打卡式旅游”的特征,即“走马观花的旅行 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消解了旅游是为了休闲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使旅游的方式呈现了 个性化的选择特点,是旅游的另一种呈现,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考生观点辩证合理,语言 流,字数不超过 70 字即可。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898 年,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认为国民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 因是国人不重视体育,于是,他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材料二: 2019 年 8 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公布实施,其中“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 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交往”五个关键词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 悠悠百年,时光荏苒,“体育强国”终于由先贤的呐喊变为纲领性文件,体育强国终将 梦想成真,但实现梦想的征程任重道远。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任务。 ①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以张伯苓先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②某杂志社组织一次以“体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来投稿。 ③有人认为,国家强盛有科技就行,体育无足轻重,请你写一篇文章批驳这种观点。 - 24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强体魄,铸国魂 ——驳“体育无用论” 《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言得之,天地万象因运动而生生不息, 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国民强健的体魄。恰如百余年前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的振臂疾呼: “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有人认为:国家强盛有科技即可,体育无足轻重。对此,我不敢苟同。诚然,科学技术 乃为国家强盛的利器,但体育更是强健国民体魄的基石。若国民没有强健的体魄,任何宏伟 的蓝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从小处而言,体育建设关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放眼九州天下,泱泱十四亿国民不能每 个人都成为科学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健身者。从校园里的学生,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 作人员,因病告假的情况屡见不鲜。若每个人都能拥有强健的体魄,那么校园里的学习效率, 社会上的工作效率都将得到普遍的提升。唯有身强体健,才能精力充沛地从事自己所热爱的 事业。 我常常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 51 岁便病逝而叹惋,为史铁生自嘲“我的职业是生 病,业余在写作”而遗憾,为体弱多病的诗鬼李贺 27 岁便英年早逝而扼腕……多少国家的栋 梁之才,都因身体原因而过早离开,只给后人留下“千金无复换新诗”的无限怅恨。北宋名 士苏东坡非常注重养生,即便身遭贬黜,他依然坚持通过瑜伽术,叩齿术,茶水漱口等方式 强身健体。在那个人口平均年龄不足 40 岁的年代,苏东坡虽被贬黜到惠州、儋州等医疗水平 极其有限的蛮荒之地,还能寿至 64 岁,这离不开他对养身健身的重视。 从大处而言,体育建设关乎国家的各个领域。从农业领域,至工业领域,至商业领域, 至科学技术等每一个国家的命脉行业,都需要有身体强健的人从事其中。而体育也成为了一 项独立的领域,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强健的体魄,那 么国家的未来也将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揆诸当下,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等已经不 仅仅是娱乐项目,更是体育竞技项目。从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到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 乃至两年后将至的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这些举世瞩目的活动不仅是国家荣耀的象征,更是国 家软实力与在世界上地位的昭示。《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正式公布实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 举措。放眼衰球诸国,许多国家也都已经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2004 年 5 月,当 86 岁高龄 - 25 - 的曼德拉亲自带领代表团前往苏黎世申请下 2010 年世界杯主办权时,体育的重要程度也再一 次于国际间彰显。放眼今时,体育已与科学同为中华民族永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 强体魄,方能铸国魂。“生命在于运动” 不该只是一句虚无的口号,每个人都应行动起 来。从个人,至国家,体育的重要性彰显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罅隙,“体育无用论”可休矣! 我们需要为了学习焚膏继晷,不妨也为了体育“兀兀穷年”。愿华夏儿女皆能身体强健,在 成就个人理想的同时,也将成就家国天下的时和岁丰,河清海晏。 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没有运动也就没有了生命, 缺少运动的生命是短暂。故我认为,“教育里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教育精神里应以‘体 育’为骨干”。我认为:“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轻视体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须知体育强,国家(则)强。我作为北洋水师覆亡的见证者, 余生都在宣扬奥运精神和体育强国。我深切的认识到身体素质不如别人,可能带来一个民族 的堕落和灾祸,而少年的体育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少年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和未来的希望。梁 启超先生作《少年中国说》指出:少年强,则国强。五四的星星之火,也正因青年人而点燃。 这个问题不得不重视,少年必须强。 少年何以强,即凭着什么强,我认为从原因入手,据我多年的经验,应当号召各方助力。 亲爱的教育者和市民朋友们,请收起你们的功利之心,为了孩子和国家长远发展,关注 孩子的身体健康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教诲一直流传世间,却鲜有人重视。文化固然 重要,但身体是文化之支撑,若是本末倒置,没有强健的体魄,恐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学习。 没有这些基石,想成就学术的高楼大厦,恐也不那么容易吧? 亲爱的家长们,请收起你们的溺爱,让孩子无忧无虑的玩耍吧。我深知,人们都将孩子 视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点风雨侵扰。恰当的监管爱护是必须的,不能让孩子涉险,但过度 的溺爱会适得其反,温室的花朵一旦离开庇护便受不住自然社会的风吹日晒而枯菱,而生长 在室外只是防止重大危险的花儿却不那么娇嫩,能坚持到最后。请让孩子强身健体,体育固 然有危险,但不锻炼并非长久之计,纵使护得一时,亦不一定能护一世,切记! 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在体育中获得快乐吧,沉湎娱乐令人麻木,不仅失去上进之心, 还会将你们身体拖垮,过度娱乐代价太大,不值得。请听我一言,体育中的快乐更真实、更 美好,为了你们的身体健康和将来能有美好前途,我希望你们增强体质,在力量、速度、耐 - 26 - 力提升中收获快乐。 少年强,国才强。少年体育强,国家民族才有伟大复兴的希望,希望看到更多主体关注 并参与到体育强国上来,只有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助推少年体育强,少年何以强 体育,各方当助力。体育为先,强我种族。 谢谢大家的聆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走,一 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的方向;此题两则材料 的共同话题围绕“体育的重要性”展开的,材料一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大声疾呼:“强 我种族,体育为先。”,这可以直接作为文章的写作中心,而他认为“国民体质虚弱,精神 萎靡,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国人不重视体育”,考生则可以直接拿来分析“体育不强” 所造成的不好后果,也可成为文章的一部分;材料二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正式公布实施, 其中五个关键词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从现实的角度强调体育强国终将梦想成真。二是解读 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考生需要从三个任务中选择其一来写,审 题不难,但需要注意文体,如果选择第一个,需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第二个没有特殊文体 要求,基本同常规作文,注意主题即可,第三个为驳论文,需要注意对“体育无用论”予以 反驳,并给出反驳的理由。 作文立意角度: 1.要想身体好,体育锻炼不可少。 2.体育锻造健康体魄。 3.践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不能成为空话。 4.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作文结构示例: 作文标题:“强体魄,铸国魂”,采用对偶式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观点;且加之副标题, 是对主标题的进一步阐释。 开篇第一段:引用《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后引材,引出张伯苓先生 的振臂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文章第二段:运用两种人的观点做对比,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诚然,科学技术乃为国家强盛 的利器,但体育更是强健国民体魄的基石。若国民没有强健的体魄,任何宏伟的蓝图都将成 为空中楼阁。(提出问题), - 27 - 文章第三段:分析问题:分论点 1,从小处而言,体育建设关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文章内容 充实,例证丰富,有说服力。反驳“体育无用论” 文章第四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例证法,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领起下文。 文章第五段:继续分析问题:分论点 2,从大处而言,体育建设关乎国家的各个领域。从农业 领域,至工业领域,至商业领域,至科学技术等每一个国家的命脉行业,都需要有身体强健 的人从事其中。此文段在第三段议论的基础之上,深化论述的力度,站在现实的角度,再次 论述,体育已与科学同为中华民族永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反驳“体育无用 论”。 文章第六段:收束全文,和标题开头相照应。同时不忘此文是一篇驳论文,“体育无用论” 可休矣!同时呼吁愿华夏儿女皆能身体强健,在成就个人理想的同时,也将成就家国天下的 时和岁丰.河清海晏。 作文素材积累: 关于体育运动的事例: 1.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 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 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 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民国三十八年(1948 年)六月, 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 年 11 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 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 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 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2.钟南山院士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有涉猎。他的百米速度最快是 11 秒 2, 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 100 公斤,卧推可以达到 70 公斤。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 参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84 岁钟南山再战防疫最前线,工作日程安 排得满满的。一张在高铁上坐着闭目休息的图片让全国人感动。钟南山院士这样高龄,还有 如此充沛的工作精力,固然与他悬壶济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关,但也得益于他年轻时 热爱体育锻炼所打下的健壮的体质。钟南山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学生时代热爱体育锻炼,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更长久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3.近日,在西班牙举行的自行车赛上,选手伊斯梅尔.埃斯特班在接近终点的时候车轮胎爆裂, - 28 - 但他并末放弃比赛,而是扛着赛车冲向终点,几秒钟之后纳瓦罗追上来,本可轻松超过他赢 得铜牌,但纳瓦罗被埃斯特班的体育精神感动,主动减速跟随其后完成比赛。他说在终点线 之前超过埃斯特班是不道德的行为。 关于体育运动名言写作素材: 1.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蒂素 2.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 3.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孙思邈 4.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 精神。 ——柏拉图 5.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马约翰 6.磨练肌胳,防病御症。——姜子牙 7.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欧阳修 8.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9.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歌德 10.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11.运动是生命的滋润剂,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师,健身是对生命的投资,运动是对健康的保险, 生命在运动中延续,健康在锻炼中加固!——佚名 12.淡泊名利,动静相济,劳逸适度。——华佗 13.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 14.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列夫·托 尔斯泰 15.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 寓于健全的体格。——柏拉图 16.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古希腊 17.我宁愿我的球来消磨时间,至少还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卢棱 18.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 19.身体健康者常年轻。——马尔夫特 20.体育人为本——雪雨水 21.活动有方,五脏自和。——范仲淹 22.体育竞赛之最绝妙处乃由于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说。 ——赫尔巴特 - 29 - 23.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 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亚里士多德 2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不韦 25.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列夫。托尔斯泰 26.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下去吧,只有活动适量才能保持训练的热情和提高运动的技能。——塞 涅卡 27.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28.走路对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对创造性的人来说,是一种生理活动的最好方式。——哈拉里 德 29.从锻炼角度看,躺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走着。——卢梭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 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 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 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 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