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五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教案
行进间运球教案 教 学 内 容 一.行进间运球 二.接力跑:运球绕杆 学习 目标 A、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学生初步完成运球 绕杆。 B、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够熟练的完成原地运球,50%的学生能够熟练完成行 进间运球。 C、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竞争意识、团结合作、 吃苦耐劳的精神。 重难 点 重点:运球时能根据运球方向准确地接触球的部位 难点:手对运球的控制能力及持续性 教 学 程 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要求 目标 准 备 部 分 (10’) 一.课堂常规 二.准备活动 1、慢跑听数 抱团 2、徒手操 A、压手指 B、绕球运动 (头、腰、膝) C、原地胯下 8 字绕球 D、肩部运动 E、腹背运动 F、弓步压腿 1. 宣 布 课 的 内 容和要求 2.安排见习生 讲解游戏规则: 在慢跑中,学生 听老师报数,按 数目组合人群。 教师示范讲解 动作, 体委整队,检查人 数 学生按照游戏的 方法与规则进行 游戏。 学生跟做 组织:四列横队 ▽ ××××× ××××× ××××× ××××× 要求:快、静、 齐 组织:圆形队伍 组织:四列横队 成体操队形 要求:动 作伸 展、到位,充分 活动开各关节。 加 强 组 织 纪律,明确 课 的 内 容 和目的。 打 破 传 统 慢 跑 热 身 方式,在做 游 戏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慢跑热身, 这 样 能 有 效 的 提 高 学 生 的 参 与积极性, 活 跃 课 堂 气氛。 为 以 下 的 教 学 活 动 做好准备, 预 防 和 减 少 运 动 损 伤。 基 本 部 分 (25’) 三.篮球运球 教学 1.原地运球 A 原地单手运 球 B 原地交换手 运球 2.行进间运球 A 行进间单手 运球 B 行进间左右 手交换运球 1、示范讲解动 作:A、拍球手 五指自然分开; B、重心稍前移, 两膝微屈;C、 用手腕、手指和 手臂的力量将 球向下拍,拍球 时大臂带动小 臂用力要匀称、 协调; D、无论 运用何种运球, 掌心都必须空 出,手指、手腕 要放松。 2、教师巡回指 导纠错。 1、教师示范行 进间运球,讲解 动作要领: A、身体姿势: 行 进 间 运 球 时,两脚前后开 立,两膝微屈, 上体稍前倾,抬 头平视。运球的 手臂屈伸,另一 臂屈肘于体侧 或侧前方,以便 保护球。B、手 型:运球手与球 接触时,五指自 然张开,成半球 形,用手指和指 根以及手掌外 缘接触。无论何 种运球,掌心都 必须空出,手 指、手腕要放 松。C、手按拍 球的动作:运球 1.学生跟做 2.学生分组练习 1.学生有组织的 练习行进间运球 2.仔细的听,结合 自己的动作注意 修正 3.学生分组练习。 4.学生展示 学生分组练习,互 相纠正改进动作, 每组推荐一名同 学来展示成果。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动作准确 到位。 组织:分小组散 开 组织:成四列纵 队 要求:注意力集 中,动作连贯, 顺利完成 行进 间运球 组织:分小组散 开 为 行 进 间 运 球 的 学 习 打 好 基 础。 为 更 好 的 完 成 运 球 绕 杆 做 好 准备。 体 会 自 主 学 习 的 乐 趣,享受学 习成果。 基 本 部 分 (25’) 3. 游戏:运球 绕杆接力跑 时,应以肘关节 或肩关节为轴, 伸前臂,屈手 腕,五指自然张 开,主动迎从地 面反弹起来的 球。D、球的运 行:球的运行方 向和速度取决 于按拍球的部 位与力量,按拍 球的部位不同, 球向地面的入 射角和球从地 面反弹起来的 反射角也不同。 3. 教师巡回指 导纠错。 教师讲解游戏 的要求 将 学 生 分 成 4 组,每排的排头 拿篮球开始,顺 利完成“8”字 型的运球绕杆 后,将球交给下 一名同学,直至 最后一名同学 完成比赛,最先 跑完的小组为 胜。 学生根据游戏的 要求,进行比赛 组织: △ 20 米 ××××× ××××× ××××× ××××× 要求:遵 守规 则,注意安全。 规则: 1.发令后方可 跑出 2.要“8”字型 绕杆,中途掉球 的要迅速捡球 重新绕过此杆。 培 养 学 生 遵守规则、 尊 重 对 手 的 竞 争 意 识 和 团 结 协 作 的 精 神,提高行 进 间 运 球 的能力。 结 束 部 分 (5’) 1.集合队伍 2.放松:深呼 吸 3.总结本课内 容 4.整理器材 5.宣布下课 1. 语 言 提 示 学 生如何放松。 2.组织学生交 流。 3.对本课进行 评价。 4. 组 织 整 理 器 材 5.师生再见。 1.在教师的提示 下,调整呼吸,充 分放松身心。 2.相互交流运动 后的体会与感受。 3.认真听记。 4.归还器材。 5.师生再见。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呼吸自然 放松,使身体状 态逐渐恢 复到 安静状态。 使 学 生 的 生理、心理 都 得 到 放 松。 场地 器材 篮球场 篮球 50 只,标志杆 20 只 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交流展 示、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组织过程有效的将感知、思维 、实践活动和能力 提高与篮球运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篮球的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 传递、抛接、运拍,最终把球送入固定篮圈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具有集体 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篮球赛攻防频繁,技术动作多样,使之富有吸 引力深受广大小学生喜爱。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 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 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 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 项目。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基本技术中的运球。运球是篮球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 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 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运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 到准确、熟练、快速,就比较困难。在学生体质达标中,运球绕杆有着重要的位 置,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行进间运球,能基本完成绕杆的动作,并 取得一定的成绩。 四.课时计划 1、学习目标 A、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学生初步 完成运球绕杆。 B、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够熟练的完成原地运球,50%的学生能够熟 练完成行进间运球。 C、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竞争意识、 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球时能根据运球方向准确地接触球的部位 难点:手对运球的控制能力及持续性 3、教学策略 A、教法学法上采用启发引导、自主合作、交流评价等方法,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成功的欲望,达到愉悦 身心、发展能力的目的。 B、注重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 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C、在主教材的教学中,分配任务、分组学练等组织教学形式,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和团体合作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使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D、在运球绕杆的接力游戏中,让学生能够在熟练的基础上游戏,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教学流程 A、准备部分:课堂常规--课前小游戏--徒手操 B、基本部分:原地运球练习--行进间运球练习--游戏 C、结束部分:放松拉伸--鼓励小结--师生道别--归还器材 教学反思及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 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初一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 课,但有部分女生对球类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运动却羞于出手或是心存顾虑,运动技能 一般,但学生的理解力强,对动作的认识有自己的分析。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少讲解,多 提示,降低难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 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 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 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能初步了解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等知识。学生能 初步掌握篮球运球的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同 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数 相等,在指定的区域练习,练习时由体育小组长指挥,通过降低难度来吸引学生参与,消除 部分女生对篮球的恐惧感。教师巡回辅导,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小组 长可以对本组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只对小组评价,不评价个人。“小组互助”学习,教 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 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游戏“运球绕杆接力”,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 容,又达到提高学生兴奋性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