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四川省广安中学高 2018 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 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 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 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 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 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 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 2 -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D.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错误。“如果……就……” 的表述,表明建设之余的人文保护是不会留下“乡痛”的充分条件,文本表达的是必要条件, 同时原文意思不是“建设之余”,而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呵护并活化 乡村记忆”。 B 项,“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可知,有对“值得保留的乡村记 忆基因的甄别”的表述。 C 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表述的意思是“活 化乡村记忆,就是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使乡 - 3 - 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 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 进行综合甄选。”可以看出原文并未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而是直接讲甄选的途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 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 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 记忆”。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 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 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 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 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 - 4 - 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 产权报》2018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二: 2011~2016 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 (摘自知识产权发布研究中心《2017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 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 司,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 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 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 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 9 月 29 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 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 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 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 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4. 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A. 2011 年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显,但 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 B. 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 C. 2012 年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 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 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方的利益诉求, 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 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 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 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 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6.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答案】4. B 5. C 6. 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完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 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 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 本大题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新闻阅读。选择命题材料的新闻由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几 个新闻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 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考查重点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三个层级。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 年有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 2015 年与 11、12 年相比是下降的。 - 6 -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项“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从材料一“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 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 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项中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 B 项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目的是“提升 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D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 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 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 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 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 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 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 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 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 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 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 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 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 - 7 - 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 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 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 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 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 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 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 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 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 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 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 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 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 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 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 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 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 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 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 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 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 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 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 - 8 - 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 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 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 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 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 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 现了文嫂生活发生的改变。 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 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8.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而且小说并 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旨;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 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 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 的自私、卑劣、无耻;④“鸡毛”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以“鸡毛”为题,反映出人生的苦难。 9. ①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反衬出金昌焕的自 私、卑鄙、丑恶。②运用了讽刺手法。作者漫画般地描写了金昌焕的怪癖,最后用一个绰号将 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③细节描写。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 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 - 9 - 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B 项,“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 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说法错误。学生不知道 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 学生。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以“鸡毛”为题的作用,注 意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例如, 结合“文嫂丢了三只鸡”“文嫂把 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哭起来……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分析, 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 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结合“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 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 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文嫂 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分析可知,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 耻;本文中写了“文嫂是寡妇,在西南联大给学生洗衣服,有一个女儿,后来女儿嫁给了司 机,女婿出车祸去世了,文嫂有点傻了,发现金昌焕偷她的鸡”等,这些事情就是生活中的 琐碎小事,就像是零零碎碎的鸡毛一般,通过这样一些小事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说以“鸡毛”为题,从小说情节的安排来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 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从语言、动作、心理等 - 10 - 细节描写的角度和特殊的手法等分析,由文中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 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 不同用处”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 食之”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其怪癖搜罗, 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讽刺的手法写他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 自私、卑鄙、丑恶,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 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 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 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 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 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 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 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 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 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毗 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时齐郡贼帅乐伯通 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武德元 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 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 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 自若,由是将士解体。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 - 11 - 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陈棱寻被李子通围 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 陷其京口。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 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 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 ①指捴(zǒnɡ):指挥。②挫衄(nǜ):挫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 陵/ B.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 陵/ C.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 陵/ D.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 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 意。 B. 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号。 C.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 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 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 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 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 - 12 - 近。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有几千家,被远近的人所归向顺服,便与 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2)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沈法兴请求跟他联兵,趁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 德,进入占 据毗陵城。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要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沈法兴)自称梁王, 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很遵循陈朝的旧制,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 和县),陈稜占据江都(今江苏苏州),李子通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县)”。该句中的“曰” 是“为、是”意,而非“说”,“延康”是年号,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语,“是时”是状 语前置,应断开,因而选 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 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 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 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 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 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 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 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识记即可。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类题必须加强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才行。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由原文“承制置百官”(承圣旨设置百官)可知杨侗认可了他的自封,故正 确。A 项“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错。沈法兴起兵后,进发至乌程时,才 - 13 - 拥有六万精兵。C 项“沈纶大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沈 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攻打李子通,却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乘胜追击,攻占京 口。D 项“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错。沈法兴在 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欲杀害的是叶孝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 概 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 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 选择项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 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 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 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 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代”世代,“为…… 所……”表被动,“执”擒住。(2)“拒”抵御,“连和”联兵,“因”趁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 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 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 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 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 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 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 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沈法兴是湖州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人。父亲沈恪,是陈朝官吏,官至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在隋代大业(605 年—618 年)末年担任吴兴(今浙江湖州)郡守,东阳贼寇首领楼世干 举兵反叛朝廷,攻略郡城,隋炀帝下诏命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一同讨伐楼世干。义宁二年, 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煽动兵变,弑杀隋炀帝。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都居住在南方, - 14 - (家族世代都是郡中有声望的大姓),同姓宗族就有几千家,被远近百姓归向顺服,便与元祐 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三月 从东阳出发,边行军边收集兵马,往江都趋进,攻下余杭郡(今浙江余杭区),待进发至乌程 (今浙江湖州)时,已拥有六万精兵。毗陵通守(今江苏常州)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 法兴请求跟他联兵,借会盟之机偷袭害杀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当时齐郡贼寇首领乐伯 通占据丹阳(今江苏丹阳),为宇文化及守卫该城,沈法兴派遣陈果仁攻陷丹阳。(沈法兴又 攻陷余杭和毗陵),于是平定江表十余郡,任命自己为江南道总管。武德元年(618 年)八月, 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圣旨设置百官, 任命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左丞,徐令言为右丞,刘 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沈法兴自从攻克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认为江、淮以南只须自己指挥调遣即可平定,专门 设立威严的刑罚,将领士兵有小过错,就立即被诛杀,他却谈笑如常,十分镇定,因此将领 士兵人心叛离。(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颇为依循陈朝的 旧制。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陈稜占据江都(今江苏苏州),李子通占据海 陵(今江苏泰县),(三人)均拥握重兵,均有觊觎江表之意。沈法兴三面受敌,所率的军队 数次被挫败。不久,陈稜在江都被李子通围困,陈稜窘困危急,送人质(到沈法兴和杜伏威 处)请求出兵援助。沈法兴让儿子沈纶带领几万军队(与杜伏威一同)救援陈棱。李子通率 领众人攻打沈纶,沈纶大败,李子通趁着胜利的形势渡过长江,攻陷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 沈法兴派遣他的仆射蒋元超抵抗李子通,(双方)在庱亭交战,蒋元超兵败身亡。沈法兴和左 右数百人投奔吴郡贼寇首领闻人遂安(复姓闻人,名遂安),(闻人遂安)派手下将领叶孝辩 迎接沈法兴。沈法兴至半路后悔,想杀了叶孝辩,而改道奔赴会稽。叶孝辩发觉了沈法兴的 意图,(沈法兴处境很窘迫),沈法兴惧怕,于是投江而死。当初,沈法兴在义宁二年起兵, 到武德三年灭亡。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 15 -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注释】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 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 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 19 年,获释归国后曾任 典属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B. “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 连。 C. 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D. 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 场景。 15. 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4. D 15. 运用苏武的典故,希望有朝一日被赦免返乡;“学射雕”一事可以看 出诗人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没被命运击倒;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 思念。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 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 项,“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尾联是回忆,“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 象都是虚写。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 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还要注 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 16 - 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二句运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表明对家乡无限的怀念; “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二句表明诗人此时深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坚定 的信念,保持乐观的精神品质;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突出江南的繁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 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 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 “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 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 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 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 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 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 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 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 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 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 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它表现的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了 诗人全部的情感。 - 17 - (4)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 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之后,“_______ ,_______”两句指 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7). 岂无山歌与村笛 (8). 呕哑嘲哳难为听 (9). 谨庠序之教 (10).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别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 扪 参”“膺”“知”“沧海”“生”“嘲哳”“庠序”“孝悌”,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 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 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 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 化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 、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 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 根于中国大地上,扎根于 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 并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 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 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 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8 - A.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 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 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体现在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 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 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汲取: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常与“营养”“知识”“财富”等连用。吸取: 吸收,取得,常与“经验”“教训”搭配。文段中指吸取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 富,故选用“汲取”。 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文段中侧重在文化 发展方面不能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故选用“故步自封”。 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丰厚:丰富,多而厚实。文段中修饰“文 化基础”,故选用“丰厚”,强调厚实的基础。 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文 段中,强调不要因“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而产生得意的情绪,故选用“沾沾自喜”。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 19 - 所给画线句子中,“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语序不当,应改为: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 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中“表现”与“胸怀”搭配不当,把 “表现”改为“展示”。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 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上文说的是“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括号中内容应该承接上文, 主语应是与“自然与文明”有关,排除 AD;B 项中“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做定语,把主 语“这些自然遗产”强调出来,并与下文中“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衔接紧密,排除 C。 故选 B。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 萤火虫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 ①__?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很细,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 打,②____,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 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 ③____,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答案】 (1). ①萤火虫是如何对付它的呢 (2). ②而蜗牛不在意这样的敲打 (3). ③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 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 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 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第一空前面首先交代了 “萤火虫的食物是蜗牛”,然后又说了蜗牛的“坚硬”,第一空后面 又是问号,由此推导,第一空应该与“萤火虫怎样吃蜗牛”有关;第二空写萤火虫“用颚在 蜗牛身上轻轻敲打”,后面写了“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据此推断第 - 20 - 二空应该填写“蜗牛被萤火虫敲打时的不在乎”;第三空前面说“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 体”,后面说“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可见,萤火虫注射液体后,蜗牛的肉变成了流质体, 才能用管状的嘴喝掉蜗牛的肉,故此,第三空应填“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 35 个字。 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 评也好,建议也好,反正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杜会变得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 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 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 么而做”。 【答案】有责任心、守得住寂寞、能把握自己的内心的人容易成为作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解答本题, 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可知,语段主要讲“什么人容易成为作家”,并 点明了成为作家的三个条件:要有责任心,成名前要守得住寂寞,要能把握自己的内心。考 生将这三个条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插入到“……的人容易成为作家”的句子中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学习,提高成绩,培英中学最近出台了一项规定:学生凡读“闲书” 被发现的,一律写检查,同时回家“反思”三天,以示惩罚。消息传出,老师、学生、家长 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规定得好,它必将产生很好的效果;有的认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何谓“闲书”做出界定,不宜一刀切;有的认为罚得太重,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 对此你有何感受和思考?假设你是培英中学的学生,请你写一篇文章给校报,表达自己的观 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佳作展台】 “闲书”宜禁 不宜禁绝 “闲书”者,课外书也。学生所读课外书,一定是其依照兴趣所选之书,或为名著经典,或 为流行读物。读之有弊有利,弊端颇大,利亦不小,所以应禁,不宜禁绝。 学校做出禁读“闲书”的规定,自然是因为它浪费精力,影响学习。诚然如此。一方面,“闲 书”多是学生自愿去读的书,一读就可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如此一来,学生的时间 - 21 - 必然被侵占不少,学科学习时间自然大量减少。《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圣人不贵尺之璧, 而重寸之阴”。时间如此宝贵,大量浪费着实可惜。另一方面,“闲书”可能不太健康,容 易传播一些负能量,这会导致一些学生思想中毒。《礼记》中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古人虽然说“开卷有益”,但这样的“卷”不能修身,开而有弊,不读也罢。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让读“闲书”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让读“闲书”, 则读书就成了非常功利的行为,学生总是围绕着考试读书,他们怎么可能有阅读兴趣?怎么 可能有广博的知识?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而不读“闲书”,只看课本和教 辅,语文素养就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也很难增强,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愿望,也许只能 是镜里拈花,水中捉月。 何况,“闲书”有好坏,读之有利弊,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也不合适。有些所谓“闲书”, 像《哈利·波特》《三体》《查理九世》等,内容是比较健康有内涵的,写作水平也是相当高 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读读这样的书,不仅能激发想象力,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够使心情轻松 愉悦,成为精神的极好调剂品。不要认为“闲书”看多了,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对他们 的成长没有积极意义;其实正好相反,平时读些课外读物,正是对日常课堂学习很好的补充。 家长也好,教师也好,学校领导也好,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 值得珍惜的,不能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老师和家长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指 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如果学生上了十几年学,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没 有形成阅读的爱好和习惯,也算是十分悲哀的事。 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闲书”宜禁, 不宜禁绝。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某中学最近出台了一项 规定:学生凡读“闲书”被发现的要惩戒。消息传出,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议论纷纷。有人 认为规定得好,必将产生很好的效果;也有人认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闲书”要具体 界定,不宜一刀切;还有人认为罚得太重,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写作要求:写一篇文章 给校报,表达自己的看法。审清材料:本题以学生熟悉的事件为材料,要求对学校禁止读“闲 书”一事进行评论,所谓“闲书”,在校方看来,就是跟课本乃至高考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 课外读物,包括中外名著、流行作品(如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 鹿原》,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系列推理小说,等等)以及一些时尚 杂志等。从学校出台这一规定的初衷来看,禁读“闲书”有一定道理,但另一方面,读“闲 - 22 - 书”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广见闻,提高阅读水平,还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 行调剂,所以又不宜完全禁止读“闲书”。有专家指出,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以说 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本领。优秀的课外读物,总是开卷有益的,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更开阔、 更真实、更多彩、更立体的世界。中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还就得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当然, 家长和老师也要正确引导,界定“闲书”的范围,不可让宜扬暴力、淫秽、恐怖、颓丧的书 籍毒害我们的下一代。参考立意: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赞同禁读“闲 书”的校规,写作时要分析其理由,主要谈读“闲书”良莠难辨,会分散精力,易误人歧途, 影响学业成绩,影响学生前途。二是不赞同禁读“闲书”的校规。写作时主要从读“闲书” 的好处人手,谈课外阅读的意义。三是两种观点折中,主张禁止其不利者,不禁其有利者。 考生应将读“闲书”的利弊分析到位,辩证思考,语言得体。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 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 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 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 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 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 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 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 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 著特点。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