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3第51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3第51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

第51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继续加剧。‎ ‎(2)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 ‎(3)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和美苏两国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战争的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2)“冷战”‎ ‎①原因:a.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②表现:a.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b.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美苏“缓和外交”的表现 ‎①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举行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保证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②美苏关系中的经济色彩逐渐增强。‎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开始了新的缓和局面。美苏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同时,美国对苏联加强了“和平”与人权攻势,期望“不战而胜”。‎ ‎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答案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迁移二战时期的有关史实,从戴高乐发起的自由法国运动的性质、目的,法国沦陷后的国际援助等角度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第(2)问,紧扣“经验”,结合发展自由复兴的号召、特点及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等角度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第(1)问太平洋战场态势,根据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并结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分析;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特征及时间分析。第(2)问注意题干要求,从军事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解析 第(1)‎ 题可结合一战之后巴黎和会中《凡尔赛和约》等对战败国的处置等史实,比较得出,与一战的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相比,二战增加了对战犯个人以及组织的惩罚;第(2)题可从国际法的完善、处理战后事务、清算法西斯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等角度概括《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课时作业 ‎1.(2016·信阳一模)[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材料二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并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答案 (1)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和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认识:抗战家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抗战(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市井民情,为后人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视角。(注意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个大背景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2017·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模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摘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民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摘编自王云飞《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 答案 (1)原因: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意识;一战的战败以及战后被制裁的催化剂作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含义:积极作用:如:推翻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获得民族独立的美国独立战争;反抗外来侵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 消极作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 解析 (1)从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彻底、一战后受到过度压制而产生的复仇情绪、以及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等方面,分析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 ‎(2)材料二中民族主义“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其积极作用,列举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斗争即可。而材料二中“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容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民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反映出其消极作用,列举极端民族主义推动的对外侵略扩张的相关史实即可。‎ ‎3.(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内,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台湾,共26省1 500余县市,国土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造成中国军民伤亡达3 500多万人,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5 600余亿美元。——摘编自胡德坤《中日战争史》‎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言论:日本自民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会长奥野诚亮宣称:‎ ‎“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虽然曾经与英美交战,但并没有打算侵略亚洲”。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也曾说:“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人们都说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一直要污损日本的形象”。日本右翼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导致日本先后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将“侵略”改成“进入”,把“帝国主义战争”改成“大东亚战争”。——摘自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1)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右翼势力言论的核心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 答案 (1)观点: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略战争;拒绝承担战争罪责;篡改历史教科书。‎ ‎(2)驳斥: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就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它对中国和亚洲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二战期间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大片国土,并制造了一系列战争罪行,惨绝人寰;日本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如中国汪伪政权)或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疯狂掠夺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等,亚洲多国人民饱受苦难;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二中日本自民党奥野诚亮“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得出否定侵华史实,根据材料二中日本法务大臣“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得出美化侵略;根据材料二中“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得出拒绝承担战争的罪责;根据材料二中“将‘侵略’改成‘进入’,把‘帝国主义战争’改成‘大东亚战争’”,写入教科书,得出篡改历史教科书。‎ ‎(2)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充分体现出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可结合日本确定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说明其侵略中国和亚洲是既定方针;从二战期间日本发动的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屠杀等行为进行驳斥其不实言论;结合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控制的史实进行回答。‎ ‎4.(2016·保定期末)[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道:“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材料二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工矿业赞助条例》等。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从1937~194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背景和作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答案 (1)背景:二战初期,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法国,英法联军被迫撤退。‎ 作用: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最终消灭德意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2)特点:政府主导、有计划;有专门机构负责;颁布法规鼓励工商业内迁;时间短促、任务艰巨;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迁移区域目标明确等。‎ 作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西部现代化进程。‎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在敦刻尔克……军事撤退”等信息,结合“大战初期”的形势,从德国和英法两方面分析即可得出;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一“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撤退将孕育着胜利”“英国人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等信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分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工矿业赞助条例》”“1937~1940年”等信息,从本次行动的组织者、实施措施、实施时间等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二“‘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内迁工厂450家”“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为最多”“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等信息,从对争取抗战胜利、促进战后工业建设和改变工业布局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5.(2017·荆门元月调研)[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东欧之所以能有这种变化,也是由于美苏的军事僵局和“冷战”的缓和。对东欧来说,另一重要因素是苏联领导人的变动。斯大林的去世不仅在苏联国内事务方面,而且在苏联与其东欧卫星国的关系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大约早10年时,南斯拉夫爆发了东欧第一个反苏运动。……各国都能逐渐对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作出自己的决定。工业不必再同苏联或其他共产党国家的工业结合在一起。相反,其趋势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独立,工业和农业的回旋余地更大,同西方的贸易更多。例如,1960年至1964年间。罗马尼亚同西方的贸易从占其全部贸易的20%上升到33%。……同这种经济上的缓和与放宽相对应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缓和与放宽。同西方国家缔结文化协定、减少对外国广播的干扰、增加旅游业、给外国记者以更大的自由、允许更自由地放映西方电影、发行西方书籍和刊物……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5月23日宣布:“不再是一道铁幕。而是有许多道铁幕。每道铁幕的强度和厚度不同,因而能穿过它的光线和能在它后面增长的希望也不同。……‎ 我们将继续建造一座座能跨越把我们同东欧分割开来的这一鸿沟的桥梁。它们将是增加贸易的桥梁、思想的桥梁、访问者的桥梁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桥梁。”——[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东欧获得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欧自治的影响。‎ 答案 (1)原因:美苏关系的阶段性缓和;苏联政局的变动;东欧对苏联控制的反抗;与西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的加强。(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东欧的改革与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 解析 (1)归纳东欧获得自治的原因,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由于美苏的军事僵局和“冷战”的缓和”“苏联领导人的变动”“南斯拉夫爆发了东欧第一个反苏运动”“罗马尼亚同西方的贸易”概括即可。‎ ‎(2)分析东欧自治的影响,对东欧国家而言,有利于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而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