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品教案(第4单元 寻找文字的炼金术)
第四单元 寻找文字的炼金术 三维目标 1.认真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仔细揣摩,体会诗歌的技法美。 3.认识评价,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单元解读 象征主义是最先出现在法国随后流行欧美的一种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在二十世纪标榜意象主义的美国诗人庞德等实际上是象征主义的一个简洁的、极端的形式。只是他们曾意识到象征主义是欧洲文学的基础,是欧洲诗歌语言的生存方式;也意识到中国诗恰恰是反象征主义的,即诗的目的不是指抽象的理念,而首先指向事物自身,诗中的意象也不是象征的意义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歌给意象派诗人以很大的启迪,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词汇并列产生的多义性效果,为庞德的“意象并置”说提供了理论上的阐释,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中国古诗中常见的叠用意象的写法,最为意象派所称道和推崇。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中国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法,一度成为意象派争相效仿的美学规范。在庞德的时代,这种写法往往是简单的、静止的运用。在克莱恩、艾恩特、罗伯特·罗维尔等现实派诗人的诗中,这种意象的叠加被密集化了,往往在一个意象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或两个意象渗透成一个新意象,简洁的意象演变成多元的、流动的意象,意象是不能停滞的,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向前发展;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互相穿插,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度。 庞德的意象主义与象征主义一样,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但不是抒写日常生活中的表层的喜怒哀乐,而是抒写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因此,庞德说:“不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并把意象定义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话题引入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炼字,它是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噪”“静”“鸣”“幽”,画面鲜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曰“闹”,以动写静,给人视听的双重享受;“微风燕子斜”,着一“斜” 2 字,境界全出,悠然自得的情态几可亲见。而外国现代诗人在语言、形式方面亦可谓孜孜以求。比如象征主义就对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刻意通过对日常字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所追求的艺术效果,是半明半暗,扑朔迷离的,是要使人似懂非懂,若有所悟,使人体会到此中有深意的。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诗无达诂”“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说法颇为相似。 因此,在阅读鉴赏本单元时,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对本单元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诗人反复锤炼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意,阅读鉴赏时就要力争体会出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意。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炼字,总是把准确性放在首位的,这也是我们读诗时首先应该注意的;其次要看这个字是否用得新奇;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一定要结合诗句或者全诗的内容,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问题导引 1.试分析庞德的《刘彻》改写与原作《落叶哀蝉曲》的不同之处。 答案:(1)改写舍弃了原诗抒情性的结尾,单纯以意象呈现为主,使诗境更为含蓄;(2)凭空添加了“潮湿的树叶”一句,突出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 2.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的显出一点进步了。”言语之间好像否定象征主义,读了本单元的诗歌之后,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案:鲁迅先生主要是为了批判反动没落文人牵强附会、强不知以为知的荒谬行径,并没有直接否定象征主义的意思。象征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流派,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文学史上它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 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