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2020届高三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江苏省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二) 语文试题 语文 I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你每天经过浔河,看到浔河在山岭间曲折而行,向西流去。___________,你便习惯了河 水西流的情形,以为这是___________的事情。在某个春日,当你看到浔河在马鬐山下形成了 天湖,你会恍然醒悟:东去是每条河流的宿命,浔河绕着山岭曲折前行,看似顺从,实际上 是在默默地___________势能,它最终冲破山的阻碍,向平原流去,实现了借道向东。 A. 日久天长 天经地义 汇聚 B. 长此以往 天经地义 蓄积 C. 长此以往 理所当然 汇聚 D. 日久天长 理所当然 蓄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 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 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 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第一组,日久天长:是时间长,日子久。长此以往:是老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 语境是时间长了,你便习惯了河水西流的情形。故选“日久天长”。 第二组,天经地义: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理所当然:按道理 应当这样。语境是以为河水西流按道理就应该这样,故选“理所当然”。 第三组,汇聚:聚集;会聚。蓄积:积聚;储存;指积聚储存的财物;蕴蓄;蕴藏。语境是 它在默默地储存势能,故选“蓄积”。 故选 D。 【点睛】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 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 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学校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是中国治理的一大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成就一代又一代盛世的重要条 - 2 - 件。 ①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②古代的君王无不把教化人民作为治国要务 ③通过以礼乐射御书术为内容的教育 ④在国都设立最高学府推行教化,在地方设立学校教化人民 ⑤起到了净化人心、防微杜渐、导人向善、促进和谐的作用 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对官员的品德教育 A. ②①④⑤③⑥ B. ②④③①⑥⑤ C. ⑥①②⑤③④ D. ⑥⑤①③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 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 否。语段介绍了中国学校教育的相关情况。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个选项,确定首句是②还是 ⑥,横线前面一句的陈述主语是“道德教育”,而⑥句说的是“学校教育体系”与之不衔接, 故首句是②,②句说古代君王重视教化人民即道德教育,后面应该接着说教化人民的方式方 法,比较①④两句发现,④句应该紧承②句,说古代君王在国都、地方设立教育机构来教化 人民。 故选 B。 【点睛】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 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 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 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 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 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 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3.下列诗句全都适合中学生用来自勉的一组是 ①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②饱识三千余岁事,已为七十四年人 ③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生平年 - 3 - ④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需要 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 时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①“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诗句是说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胸中顿觉 爽快,全无一点杂念。适合中学生用来自勉,勉励自己努力读书,心无杂念。 ②“饱识三千余岁事,已为七十四年人”,诗句是说自己饱识诗书,知道无数的事情,已经 是七十四岁的人了。不适合勉励中学生,有暮气沉沉之感。 ③“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生平年”,诗句是说在田间读书仰慕尧舜这样的君主,希望 能够等到四海升平的时刻到来。不适合勉励中学生,只是表明了对贤主的仰慕,对现实的不 满。 ④“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诗句是说古人曾说“三冬文史足用”,今天的年 青人应该学习古人的精神,读万卷书,方是有志的男儿。适合中学生自勉,勉励中学生向古 人学习。 故选 B。 【点睛】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 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 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 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 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4.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4 - A. 群众思想保守,对一些新事物的接受尚需时日 B. 做基层工作,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C. 干工作要看对象,否则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D. 领导工作方法不当,会导致下属工作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漫画阅读。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 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 或歌颂的效果。 关键词“惠民宣传队”,事件:宣传队被打,车也被砸。思考原因:既然“惠民”,百姓为 何会“砸”?可见宣传工作出了问题,这问题就在于“惠民”究竟有无落到实处,是否只宣 传而未落实,或宣传的内容与群众利益不相符。AC 都把问题的矛头指向群众,显然不对;D 则把问题归咎于一个领导,但图画中并无领导工作方法的提示,也排除。 故选 B。 【点睛】图文转换题的做法: ①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 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有数据的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 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④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 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进行回答,归纳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峰胡先生文集序 [明]陈音 自孟氏没,儒道不明于天下,久矣!幸而有宋周、程、张、朱诸大儒继出,著书立言, 以阐斯道之秘,然后道明而人知所向。自是传朱子之学者,又发挥其微词奥义,俾曲畅旁通, 而古圣贤立教之旨,益以大明于世,若云峰胡先生其一焉。 先生讳炳文,字仲虎,世居新安之婺源。其学以博闻实践为要,其论议皆本于天衷民彝, 其文章则如布帛菽粟之不可无,四方高第,云集于其门。时其族子淀请于朝为建明经书院, 且有捐田养士之助。先生八十四卒,赐谥文通。所著《易通》《四书通》《感兴诗》及《纯正 蒙求》诸书,皆已梓.行于世,而后学宗之。太宗文皇帝笃意儒术,尝命儒臣博采诸儒要论, 而云峰立论之见采者居多。向使先生获际斯时,其道必大行于世,惜乎! 丁宋元之交,位不昌而泽不流也。然道充自贵,言在永传,亦岂以大行穷居有所加损哉? 世更兵燹,书院榛芜,云峰文集二十卷,亦散逸无存,七世孙用光刻志搜辑,仅得五十余篇, 恒以未全复为憾。成化辛丑,用光之子乡贡进士濬,乃以书院颠末,白于提学侍御娄君克让、 巡抚侍御胡君源梁,檄有司为之重建,焕然维新,又博访遗文,得倍增于旧。姑.分为前后二 编,谨录于册,其所未得者,尚力求而有待焉。成化丁未,东莱蓝君文绣以进士来宰婺源, 德政宜民,间尝披阅是文,三复潜玩,遂命工锓梓,以广其传,而属.序于予! 先生之文一本于吾儒之道,可以淑人心、扶世教。逸于昔而得于今,实来学之所共幸, 匪直胡氏子孙之私庆云尔。予末学浅陋,不克敷张万一,特序是文,散逸复得之由,俾后人 有所考证。若夫娄君、胡君之为,台宪蓝君之为,守令用光父子之为,人后皆能知所重,而 力于当为,足以为天下后世劝.,是亦不可以不书。 (选自《云峰胡先生文集》)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皆已梓.行于世 梓:刊印 B. 姑.分为前后二编 姑:暂且 C. 而属.序于予 属:写作 D. 足以为天下后世劝. 劝:勉励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去世后,儒家学说一度不受世人重视宋代理学家们著书立说,使儒家学说得以再次显 扬于天下。 B. 胡云峰广纳前来求学的学子,并捐献田地供养他们,胡淀向朝廷请求为他修建明经书院, 朝廷同意了。 - 6 - C. 胡云峰生逢乱世,学说未得到广泛传播,文集二十卷散失殆尽,胡用光因未能将文章搜集 齐深感遗憾。 D. 作者对胡云峰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还肯定了娄克让、胡源梁、蓝文绣这些人士和胡用光 父子的努力。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文皇帝笃意儒术,尝命儒臣博采诸儒要论,而云峰立论之见采者居多。 (2)予末学浅陋,不克敷张万一,特序是文,散逸复得之由,俾后人有所考证。 8. 请简要概括胡炳文的学说的特点。 【答案】5. C 6. B 7. ①太宗文皇帝对儒术专心致志,曾经命令儒臣广博地采纳诸位儒者的精要论述,而胡云峰 的立论被采纳得很多。 ②我一个后进学生,学识浅陋,不能够传布张扬他的万分之一,特别 写了这篇序文,说明散佚文章重新得到的缘由,使后人有所考证。 8. 以博学实践为关键,根源于天道人伦,使人不可不学;能使人心善良,教化世风。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 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C 项,句意为:而把写序的事嘱托给我。属:通“嘱”,嘱托。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 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 项,“胡云峰广纳前来求学的学子,并捐献田地供养他们”错误,原文“时其族子淀请于朝 为建明经书院,且有捐田养士之助”应该是胡淀捐献田地供养他们。 故选 B。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 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 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1) “笃意”,专心致志;“博采”,广泛采纳;“见”,被(2)“末学”,后进;“敷张”, - 7 - 传布张扬;“万一”,万分之一;“序”,写作;“散逸”,散失的;“俾”,使。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文中,“其学以博闻实践为要,其论议皆本于天衷民 彝,其文章则如布帛菽粟之不可无”,他的学说以博闻实践为关键,议论都根源于天道人伦; 文章对人来说就像是布匹粮食一般不能没有。“先生之文一本于吾儒之道,可以淑人心、扶 世教”,即能够教化人心,扶持世风。 【点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①语境分析法;②结构分析法;③语法分析法;④联想推断法;⑤邻字帮助法;⑥成语对应 法;⑦古今比照法;⑧字形推断法。 参考译文: 自从孟子去世,儒家之道在天下不明了很久了。幸亏有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 熹各位大儒相继辈出,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来阐释儒家的学说,这之后道义 明白而人们知道方向。自这之后传授朱熹学说的读书人,又发挥其深奥的道义,使之触类旁 通,古代圣贤立下教导的旨意,更加大白于天下,像胡云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先生名炳文,字仲虎,世代居住在新安的婺源。他的学识以博闻强记实践为要义,他的 学说都源于天道人伦,他的文章就像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失,四方有志之士,聚集在他的门 下。当时他的同族胡淀向朝廷请求为他建造明经书院,胡淀捐献田地供养求学之士。先生八 十四去世,赐谥号文通。先生所著《易通》《四书通》《感兴诗》和《纯正蒙求》各本书,都 已经在社会上已刊印发行,后代求学的人以之为宗。太宗文皇帝对儒术专心致志,曾经命令 儒臣广博地采纳诸位儒者的精要论述,而胡云峰的立论被采纳得很多。假使先生获得际遇及 时,他的学说一定在世上大力推行,可惜啊。 在宋元之交的时候,社会不昌明而水泽不流畅。然而大道自在,大言能够永传,他的主 张通行于天下即使困窘隐居也不会因此而减损。时代更迭战火不断,书院草木丛杂,二十卷 的云峰文集,也丢失没有存留下来,胡先生的七世孙胡用光笃志搜寻编辑,只得到五十多篇, 长久的因为没有完全找到而遗憾。成化辛丑年,胡用光之子乡贡进士乡胡濬,把书院的始末, 告诉提学侍御娄克让、巡抚侍御胡源梁,用檄文晓谕有关部门为他们重新建造,焕然一新, 又广博的遍访遗留下来的文章,得到比原来多好几倍的文章。姑且分为前后二编,谨慎的记 录载册,那些没有找到的文章,还在全力寻求以待有朝一日能够找得到。成化丁未年,东莱 - 8 - 蓝文绣以进士身份来主持婺源政务,德政使民众安辑,曾经披阅这些文章,多次深入玩味, 于是命工匠刻板印刷,以便广泛流传,嘱托我写序言。 先生关于儒家之道的文章,可以用来温暖人心、辅助世道教化。在以前丢失在如今得到, 实在是后学之人的幸事,不只是胡氏子孙他们值得称赞的事情。我一个后进学生,学识浅陋, 不能够传布张扬他的万分之一,特别写了这篇序文,说明散佚文章重新得到的缘由,使后人 有所考证。至于那娄君、胡君的作为,台宪蓝君的作为,守令用光父子的作为,后人都能够 知道推崇,他们的作为,足够被天下后世的人鼓励劝勉,因此不可以不写下这篇序言。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其一)① 苏轼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②清节衣冠后,处士③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注]①诗人因写诗嘲讽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毛令,指 县令毛国华。方尉,指县尉方武。②尚书:三国时期魏国尚书仆射毛玠。毛国华是毛玠的后 人。③处士:唐代隐士、诗人方干。 9. 前两联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0.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9. 前两联突出了作者虽仕途不顺,但仍旧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乐观,旷达的性格特点。 10. 后两联表达了对同游者的赞美,和游览时的高兴,自得的心情。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中有三种形象,分别是: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以及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指诗人在是各种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即诗 人自己。在鉴赏人物形象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物所传达出的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前两联翻译,“推不去挤不走在这里已经三年,鱼鸟都嘲笑我愚顽过 头。没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让我把浙西的山水遍游”。“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 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要结合具体 - 9 - 诗句和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来总结出答案。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 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这组七律,即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其心中感慨。诗人杭州 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 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得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看尽浙西山”了。表达了作者的乐 观,旷达的性格。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仔细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题目和注释入 手,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然后抓住核心意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找到情感的 指向,归纳出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情景关系,情理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 其深层内涵。后两联翻译,“毛先生品节清正,是魏代著名尚书毛玠之后。方先生宛如唐朝 高人方干,徜徉在水石间多么闲雅风流。和他们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 必把字句细究。”“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 删”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和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来总结出答案。写同游者, 写他自己随兴赋诗的心情。颈联先赞美县令毛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又将县尉方 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士方干。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诗人自然觉得十分难得: “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兴致勃勃起来。诗人兴来必要赋诗,又自以为“数诗狂语 不须删”,这几句诗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 【点睛】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 (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 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 10 -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成事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8)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小学而大遗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惊涛拍岸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 去年天气旧亭台 (7). 遂事不谏 (8).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抟”“遗”“遂”“谏”“善”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带走的大相册 东瑞 夕阳从窗户照进客厅,为冬日的客厅增添了少许暖意。林家夫妇都明白,过了这一夜, 再搬回来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了。 林家夫妇忙了两三天,此刻,他们望着空荡荡的客厅,微喘着气,不时默默对望。 林先生望见那搁在小皮箱上面的入住安老院的手续文件档,说,我们住安老院的事要不 要通知他们? 林太太苦笑道,望儿一家定居上海,希儿做老师早起晚归,女婿日夜加班,他们顾不上 我们,我看在微信里说一声就可以了。 林先生点点头,说,也是,我们到安老院去的意向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我们明天打的去。 我可以推两个箱子,你就拎一些零碎的包包。 林太太说,对了,怎么衣服还没整理几件,皮箱就快装满了? 林先生说,你忘了?你说什么都可以不带,但望儿在上海读大学时写给我们的好几札信 - 11 - 要带,希儿每年在你我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新年写给我们的贺卡要带。再加上我们俩的 衣服,差不多装满一个皮箱了。 吃过晚餐,夫妇俩在海滨大道散了一会儿步,又走回家。林太太坐着看电视,林先生望 着客厅发呆。眼神朦胧间,他看到望儿、希儿在客厅里跑动嬉戏的影子,仿佛听到满屋响着 的他们的笑声,他还看到小时候的他们坐在地板上堆叠积木。怎么会出现那样的情景?他好 奇怪。一会儿,他又仿佛看到有一股风吹进来,风遠非常快,风在客厅旋转、旋转,望儿和 希儿就在旋转的风里奔跑、奔跑,慢慢、慢慢地长大,十几岁、二十几岁……到了三十几岁, 忽然就消失了。不知怎的,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了。 林太太不安地问,我们住安老院的事到底要不要通知他们? 林先生说,迟点吧,反正他们一年也只来看望我们一次,今年刚在春节看望我们一次了, 我们早说晚说都一样。 林太太说,也是。 林先生搬了张凳子垫脚,自言自语道,就剩下望儿和希儿以前的那些照片了,我取下来 整理。他说究,就看到大柜最上层摆着的十几本早些年的那种笨重的相册。竟然那么多!他 吓了一跳。他使了一个眼色,林太太马上走过来,将相册一本一本地从他手里接过来。 搬下来后,两人坐着分别翻看,沉浸在儿女还小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里。从孩子满 月到四五岁带他们到东南亚旅游,从和好友的小孩一起郊游到他们高中毕业典礼……照片贴 满了大相册。 你看,你看,当时望儿多么瘦小,多么顽皮。丈夫翻到其中一页,递过去与老婆分享; 希儿胖胖的,好可爱哟。林太太也把手中翻看到的,与丈夫交换。最后,你看看我,我望望 你。丈夫看到老婆在用纸巾抹泪,老婆看到丈夫眼睛闪动着泪光。 林太太问,相册我们都带走? 林先生说,当然,我们到安老院后,可以慢慢扫描,做成电子相册,这样欣赏起来就方 便了。 接着,老婆协助丈夫把笨重的相册装进小皮箱,装不下,丈夫又换了一个大皮箱。老婆 说,明天拉到附近的的士站,你要小心点哟,你再摔一跤,我们住的就不是安老院,会是医 院了!丈夫说,我知道了。老婆说,像上次你突然中风,我急得昏倒,直直地躺在客厅,幸 亏没关上门,邻居看到了马上打医院电话,要不然啊…… 林先生说,我们都自身难保,我俩任何一个再跌一跤,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也许会变成 你住医院这房,我住那房,从此一墙之隔,生离死别了。 - 12 - 林太太蓦然心惊,嘴上却说,呵呵,那是!那下次望儿、希儿回来,不是到养老院、医 院找我们,而是到墓园了,呵呵! 次日,林家夫妇又慢幔收拾了大半天,然后将几件衣服和主要证件往装满了书信、贺卡、 相册的一大一小皮箱里塞,再没装任何东西,所有日常用品安老院都会供应。 傍晚时分,林先生拉着大皮箱,林太太拉着小皮箱,沿着一条小径慢慢地走向的士站。 林先生抬头望,一轮浑圖大红日正徐徐往一栋大厦背后落下去。他等着落在后面的老婆说, 我们还是一起走好。老婆说,好的,我们一起走。她加快了脚步。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两次写要不要把住安老院的事告诉儿女,前一次是林先生发问,后一次是林太太发问, 这样写突出了林家夫妇能替儿女考虑。 B. 小说通过写林先生在客厅时的幻觉,巧妙地表现了林先生对儿女成长过程的回忆,林先生 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幻觉消失了。 C. 小说详细描写了林家夫妇把相册装进皮箱后的一番对话,林太太虽担心他们的身体,却能 以风趣的话语提醒丈夫和自己注意安全。 D.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夕阳,而夕阳与主人公的身份暗合,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小说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叙事,层次清晰。 13. 小说中的“大相册”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14. 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老人的晚年生活状况,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和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2. B 13. ①大相册记录了林家儿女的成长点滴,是儿女的成长史。②大相册记 录了林先生一家人的幸福岁月,是一家人幸福生活的见证者。③大相册寄寓了林家夫妇对儿 女的思念之情。 14. ①小说中林家夫妇因儿女不在身边,难享天伦之乐。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因各种原 因长期远居异地,老人难以享受到与儿孙在一起的快乐生活。②小说中林家夫妇年老体衰, 加之儿女无暇照顾,无奈住进安老院。现实生活中,儿女们因各种原因无暇照顾父母,将父 母送进养老院的现象并不鲜见。③小说中林家夫妇思念儿女,睹物自慰。现实生活中,很多 老人因思念儿孙生出愁绪,他们通过通电话、看照片等方式纾解愁绪。 【解析】 【12 题详解】 - 13 -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情节、结构思路、人物分析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幻觉消失了”错误,原因解释不准确,根据文意, 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思念儿女而难得相见。解答这道题,考生需结合第八段的 主要内容进行判断。这一段主要写林先生对儿女的成长历程的回忆。到三十几岁,幻觉消失 了。幻觉为什么消失?是因为儿女到了三十几岁,很少回家了,家里没有了他们的身影。由此 可见,林先生感到“惆怅和空虚”是因为他思念儿女,但儿女难得回家。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形象内涵的能力。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 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 精神);三是它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这道题,考生需结合与相册相关的内容进行分 析。由“眼神朦胧间,他看到望儿、希儿在客厅里跑动嬉戏的影子,仿佛听到满屋响着的他 们的笑声,他还看到小时候的他们坐在地板上堆叠积木”,即大相册记录了林家儿女的成长 点滴,是儿女的成长史;“丈夫翻到其中一页,递过去与老婆分享;希儿胖胖的,好可爱哟。 林太太也把手中翻看到的,与丈夫交换。最后,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丈夫看到老婆在用纸 巾抹泪,老婆看到丈夫眼睛闪动着泪光”,即大相册记录了林先生一家人的幸福岁月,是一 家人幸福生活的见证者;相册中的照片是儿女成长过程中的剪影,记录的是难忘的回忆,林 家夫妇欣赏照片、带走相册,是因为他们思念儿女。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不 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 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 于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林家夫妇的晚年生活状况。考生可从身体、情感等方面进行思 考。弄明白这个问题,再用现实社会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进行印证,便能得出。现实生 活中,一些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导致父母生活不愉快,没有很好的精神寄托,小说中的 林家夫妇就是如此,女儿长期不在家,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不能与儿孙快乐在一起。现实生 活中,儿女因为工作忙碌,无法很好地照顾父母,将父母送入相关机构,小说中的林家夫妇 年老力衰,女儿不在身边,不能照顾两老,所以非常无奈住进了安老院。两老思念女儿,便 - 14 - 拿出与女儿有关的记忆,睹物思人,增加内心的愁苦,这也是强烈的社会问题,结合这些内 容分析即可。 【点睛】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 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 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 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 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 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谁制造了如此多的“短命”建筑物 王立夫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建筑业迎来发展高峰期,与此同时,大 多数堿市建设却陷入拆拆建建的怪圈。为缓解堿市居民住房紧张状况而建造的许多建筑,因 规划、设计时缺乏发展眼光,成为今天城市发展的障得物,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同时,大量 有利用价值的市区珍贵土地被建筑垃圾侵占,使居民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然而,眼前所发生 的这一切并没有使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清醒。在各方面利益的驱动下,体量 庞大而寿命短暂的新建筑仍在不断建成。 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也就是说,建筑 应该体现一个时代的技术成就和精神特质,通过空间反映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思想。今天,我 们处在一个物质丰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重视人生价 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然而 现实是建筑规划的合理性被商业利益改变。今天的建筑没有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 而成为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的见证。 - 15 - 城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 生活现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拿出 设计方案。设计师常常粗暴地将流行的或所谓的成熟的模式引λ设计,而相似或雷同的设计 使堿市建筑失去了个性。一些设计师为了使建筑在降低造价后不失花哨,将更多的工夫放在 建筑外形的设计上,给建筑强加一些与建筑结构完全无关的造型和与材料肌理美感相悖的艳 俗色彩,使建筑造型奇异,华而不实。这些造型奇异的建筑不仅用起来不方便,还因为难维 修、难清洁而增加居民的使用成本,自然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平庸的建筑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逐渐消亡。而伟大的建筑是人 类非凡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的结晶,在任何时代都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它们会变旧 但永远不会过时,一些坚美观的旧建筑被有效地改造利用,如坐落于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其 前身是竣工于 1900 年的奥塞火车站。二战前该站被弃用,20 世纪 60 年代巴黎市政府开始讨 论其被重新利用的可能性,1986 年,经过成功改造的奥塞博物馆落成,展现出新的活力。在 中国,长城不再用来抵御外来的袭击却不失其雄伟,敦煌石窟不再接受善男信女的朝拜亦不 失其绚丽。伟大的建筑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并长久地存在下去。 我们应努力将城市建筑打造成时代的艺术品,使它们长久地存在下去。在将来,那些成 为古老的建筑奇迹的建筑会向人们展示我们非凡的创造力和这个时代的文明,给他们带去无 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缓解我国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状况而建的一些建筑如今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与这些建筑的 规划密切相关。 B. 人们能运用最新的技术构筑建筑,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认为,要将时代意志融入建 筑难度很大。 C. 一座伟大的建筑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见证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是人 类一笔重要的财富。 D.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伟大的建筑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感和神圣感 并未被岁月磨蚀。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陷入拆拆建建的怪圈,不走出这一怪圈,城市 难以高质量发展。 - 16 - B. 考察项目场地是建筑设计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做这项工作,他就难以做出最符合场 地实际情况的设计。 C. 奥塞火车站被弃用长达数十年,在这期间,巴黎市政府进行了多次将其重新利用的尝试, 大多以失败告终。 D. 我们不应将建筑仅仅视为实用性的物件,还应将其视为时代艺术品,精心打造,这样才可 能创造出建筑奇迹。 17. 要减少“短命”建筑物产生的概率,相关方该怎么做?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B 16. B 17. 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从 开发商来说,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建筑要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从建筑师来说, 要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设计出能带 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的建筑。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 项,“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认为,要将时代意志融入建筑难度很大”错误,无中生有, 第二段相关信息只是“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 故选 B。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 项,“如果不做这项工作,他就难以做出最符合场地实际情况的设计”错误,根据第三段“城 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们的生活现 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拿出设计方 案”,太片面。 故选 B。 【17 题详解】 - 17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 然后仔细分析,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本题,根据第二段“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时代的 技术成就和精神特质,通过空间反映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思想”“应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 学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即从政府部门分析,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技术,科学 合理地规划、建造出宜居的建筑;“然而现实是建筑规划的合理性被商业利益改变。今天的 建筑没有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而成为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的见 证”,从开发商的角度分析,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建筑要反映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现实需求; 第三段“城市建筑的设计师往往因开发商急于施工,没有时间去仔细观察项目所处地城的人 们的生活现状,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安居理想,甚至连场地也来不及去考察,就匆匆 拿出设计方案”,第四段“而伟大的建筑是人类非凡的创造能力和技术伟力的结晶,在任何 时代都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感”,从建筑师的角度分析,要设计出能带给人们美感和神圣 感的建筑。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身体里有一座“钟” 唐闻佳 2017 年 10 月,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对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而分 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熬夜这个话题随即在医学界火了。这三位科学家发现, 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他们提醒大众:在正确的时间傲正确的事,如按时吃饭,到点睡觉! 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是一种习惯。典型的比如植物的花朵的开闭,动物的产卵、 冬眠苏醒等。不要小看这些周期变化,这些规律不是挂在墙上的钟表,而是植根于生物体内 的生物钟。生物钟是指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的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 - 18 - 化活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这样一座钟,告诉我们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血压、体温、体力、情 绪等生理指标的律动。 既然存在着这种生命节律,那么如果打破它,要不要紧呢?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生物节律分会会长徐璎长期开展生命节律研究。她见过一个奇怪的 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总在凌晨三四点起床,晚上六七点就睡觉。这显然不符合常人的生活 节奏。通过研究,她发现这个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种 掌管睡眠的基因,正是这个突变导致他们的早睡早起。当把这种突变基因转给小鼠,小鼠也 同样早睡早起了,而且进食变得更旱,比正常小鼠吃得更多。徐璎进而发现,这些实验小鼠 不仅管睡眠的 PER2 基因发生了突变,管吃饭的 PER1 基因也突变了。而且,因为吃得更多, 这群小鼠的肥胖问题紧随而来。 此类基因又称“时钟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或关闭,以保持睡 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但如果其中有基因发生突变,规律就会被打破,机体的各类生物钟无 法步调致一致。 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计秋与记者说起另一组罕见病例:近二 十年来,各国医生发现了一些“睡不着觉的家族”,他们至少在三四十年里都没好好睡过觉。 科学家逐漸发现,在这些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控制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 乱。“人体内的节律基因相互牵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全身器官。它们 有节律地工作,由此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而一旦固有节律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王计秋告诉记者。 “夜行族”的健康风险与夜班的诸多“不是”,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医生担忧归担忧, 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作为“夜班模式经典人群”,医护人员上夜班很平常。今年 5 月,美 国梅奥诊所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糖代谢异常与夜班工作相关。该诊所对 12 名健康 护士开展研究。这些护士在六周内随机进行逹续两天的模拟白班(7:00-19:00)或连续两天 的模拟夜班(19:00—7:00)工作,并接受同位素标记的混合餐测试。结果发现,医护人员夜 班工作期间,餐后血糖更高,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和 C 肽浓度达峰时间延迟,并且夜班期 间β细胞功能受损。这一研究验证了夜班可能引起β细胞时钟基因表达改变,进而导致胰岛 素分泌能力变化,增加患肥胖症或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从事睡眠研究的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于欢教授告诉记者,很多职业需要值夜班或跨时区旅 行,这是对人体生物钟的一种挑战,对于生物钟及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克服昼夜 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那么,生物钟已经乱了,是不是就没救了?并不是,人体有奇妙的 - 19 - 自我调节功能。“长途旅行会出现时差,在飞机上,工作人员会通过调整饮食供应时间来帮 助你调节时差——本该是平时睡觉的时间,却给你来一份正点的正餐。”徐瓔告诉记者,良 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会对人体的生物钟起到重新设定的作用。 (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生物节律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研究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并取得重大成果。 B. 徐璎研究一个奇怪家族,发现这个家族形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与 PER2 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C. 王计秋研究各国的“睡不着觉的家族”,发现他们控制睡眠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 乱。 D. 科学家研究发现,调整睡眠时间,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生物钟由紊乱转为正常。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花朵朝开夕闭,一些动物到冬天时要冬眠,到了春天便苏醒,这些都是受生物钟的影 响而产生的现象。 B. 动物体内的 PER1 基因管理进食,属于时钟基因,如果动物的 PER1 基因发生突变,其进食 节律会发生改变。 C. 梅奥诊所以 12 名健康护士为对象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在夜班工作期间出现糖 代谢异常等问题。 D. 于欢教授指出科学家研究生物钟和基因机制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 力的限制。 20. 请结合全文,概括“时钟基因”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8. C 19. D 20. 特点: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或关闭;基因发生突变,规律就会被打破,机体的各类生物 钟无法步调一致。可以通过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重新设定。 作用: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通过大脑神经,调控全身器官。它们有节律地工作,由 此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生物钟及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 力的限制。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 20 - C 项,“王计秋研究各国的‘睡不着觉的家族’”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近二十年来,各 国医生发现了一些‘睡不着觉的家族’,他们至少在三四十年里都没好好睡过觉。科学家逐 渐发现,在这些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控制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乱”可见, 并不是他研究的。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 项,“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错误,原文只说“对于生物钟及 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并非说研究生物钟和基 因机制的目的只是为了帮人们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 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 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筛选有关时钟基因 的句子,特点如:“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或关闭”“如果其中有基因发生突变,规律就 会被打破,机体的各类生物钟无法步调致一致”“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会对人 体的生物钟起到重新设定的作用”,整理成句即可。作用如“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 衡”“人体内的节律基因相互牵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全身器官。它们 有节律地工作,由此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而一旦固有节律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问 题”“这一研究验证了夜班可能引起β细胞时钟基因表达改变,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变 化,增加患肥胖症或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对于生物钟及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克 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 21 -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融合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可以融合,文化可以融合,经济可以融合, 相关领域可以融合……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融合,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发展更快,经济发 展更好,世界人民更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例文】 互融•互容 昔人有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 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容”,才可“互融”。 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 “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 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包容”“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 稳致远。 那么在这如今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 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 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 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 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再看如今,博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 彩。《上新了,故宫》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融合多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 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600 多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的气息。传统文 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以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 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 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 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 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 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 5%的时代领跑者。 - 22 - 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 涛骇浪过后的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你我互容,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 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 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 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 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写作的时候要结合材料的提示语分析,“融合是促进事物发展 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可以融合,文化可以融合,经济可以融合,相关领域可以融合”,突 出的是“融合”的作用;“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融合,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发展更快,经 济发展更好,世界人民更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的是“融合”的价值。冬日的 冰雪化作淙淙流水是“融”,春天的花朵绽放五彩缤纷是“融”;天空飞翔的和平鸽是 “融”,远方伸来的橄榄枝是“融’,坚强的你走出昨日的阴霾是“融”,眼前的他露出真 诚的笑脸是“融”;海峡那边的岛屿回到祖国的怀抱是“融”,世界各国的健儿相聚北京奥 运是“融”……“融合”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胸怀。因为“融”,生命 美丽如花,因为“融”,世界和平安定。就文体而言,本题可编故事,可抒情,可议论,但 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忌漫无边际的空洞言说。 【立意】融入世界,美好共生;融合世界万物,共享生命惊奇;融汇万物,繁华与共。 【结构】题目切题《互融•互容》,第一段引出观点彼此“互容”,才可“互融”。第二段论 述互融的作用,彼此的“包容”“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第三段提出问题,那 么在这如今时代,我们该何为;第四段从历史角度分析,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第五段从当今社会分析,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 化的真正内涵;第七段依然分析当下,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第八段青年 应该怎么做,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相容。最后一 段强调你我互容,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当! 【素材】1. 城乡统筹,融合一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繁荣、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水、电、路、通讯、 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同时,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点解决 - 23 - 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因此,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乡文明 协调互补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2. 城乡统筹,融合一体。城市文明是乡村文明的物质基础。现阶段乡村发展环境问题突出, 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面源 污染来看,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使用农 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 境污染等问题。从农村人居环境来看,近年来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农 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另一方面,城市的丰厚物质基础——人才、资金、技术,都恰好可以有效弥补乡村 物质条件水平较差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发挥好城市的物质条件优势,统筹城乡发展。 3. 城乡统筹,融合一体。乡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精神支撑。上世纪末中国社会已经迈入老龄 化阶段,且速度仍不断加快。在此大背景下具体来看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发现,目前城市老年 人的物质生活已基本得到保障,但其精神生活缺失问题却日渐突出。这种不平衡现象会降低老 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家庭和睦甚至社会稳定。都市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 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人是一种能够有所辨别的 生物。瞬间印象和持续印象之间的差异性会刺激他的心理。永久的印象、彼此间只有细微差 异的印象,来自于规则与习惯并显现有规则的与习惯性的对照的印象——所有这些与快速转 换的影像、瞬间一瞥的中断或突如其来的意外感相比,可以说较难使人意识到。在这种情况 下,乡村旅游这种闲适的生活模式就是对城市生活的有效补充手段,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享 受自在有为的生活就成为了必然。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24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语文Ⅱ(附加题) 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宏于近代得一诗人曰徐渭,其诗尽翻窠臼,自出手眼。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夺工部 之骨,而脱其肤;换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无 论 七 子 即 何 李 当 在 下 风 不 知 师 曾 见 其 诗 否 然 亦 宏 之鄙 见 若 此 其 当 师 意 与 否 要 非 宏 之 所 敢 必 也。 (节选自袁宏道《冯侍郎座主》)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文中的长吉、子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4. 根据材料,概括徐渭诗歌的特点。 【答案】22. (1)无论七子/即何李当在下风/不知师曾见其诗否/然亦宏鄙若此/其当师意与 否/要非宏之所敢必也。 23. (1). 李贺 (2). 苏轼 24. 突破窠臼,自我创新;语言奇谲而流畅;气势沉雄;明辨而飘逸。 【解析】 【2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 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 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句子大意是“不要说前七子了,即使是何景明、李梦阳也应当在他之下。不知道你曾经看过 他的诗吗?如此这样,我鄙陋如此,如果正好符合你的心意,那总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了。” “七子”作“无论”的宾语,指不要说七子,在其后断开;“下风”作“在”的宾语,在其 后断开,“然亦”“其当”分别是如此这样、如果正好的意思,都是句首副词,应分别在其 前断开;“要非”是固定结构“总不是”的意思,作下句开头,在其前断开。 最终划分为:无论七子/即何李当在下风/不知师曾见其诗否/然亦宏鄙若此/其当师意与否/要 非宏之所敢必也。 【23 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 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 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从“其诗尽翻窠臼,自出手眼”可见,他诗歌都突 破古人窠臼,属于自我创新;“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有奇谲之姿而语言流畅;“夺工部 之骨,而脱其肤”有杜甫沉雄的气势;“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有苏轼的明辨而飘逸。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 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 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 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 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 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刘焉的招军榜文前慨然长叹,身后有人说道:“大丈夫不与国家 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并问其姓名,由此结识关羽。 B. 《家》中,高家要把鸣凤嫁给冯老爷,晚上鸣凤来到觉慧窗下,房里咳嗽一声。鸣凤担心 惊动别人,但还是轻轻敲了三下,低声叫了一声“三少爷”。 C. 《边城》中,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她对傩送的爱从未明确表达过,对天保的提亲也 不曾坚定拒绝。她是人性美、自然美的化身,深切感人。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去世不久,葛朗台就请来克罗旭公证,要求欧也妮在 财产文书上签字,欧也妮签了字,葛朗台这才放了心。 - 26 - E.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没能继承他本应该继承的王位,他的母亲乔特鲁德也很快就忘 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后一情况让哈姆莱特更难承受。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A 项,“由此结识关羽”错误,应该是张飞。 C 项,“她是人性美、自然美的化身,深切感人”错误,“她对傩送的爱从未明确表达过,对 天保的提亲也不曾坚定拒绝”表现的是翠翠的害羞。 故选 AC。 【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 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6.简答题。 (1)请概述《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的主要情节。 (2)老舍的话剧《茶馆》第二幕有“闹来闹去,大清国到底是亡了,该亡!我是旗人,可是 我得说公道话”的台词,说这些话的人物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湘云原本说要开诗社,结果因没钱,宝钗给她出主意,说自己有螃蟹,明日先 叫老太太来赏花吃螃蟹,人走了后她们再在一起玩写诗。吃过饭后,众人一边继续吃螃蟹一 边作出 12 首桃话诗。林黛玉自然第一。后来吃螃蟹,宝玉不觉动了兴又写了一首螃蟹诗,结 果引出黛玉宝钗各写一首,宝钗在此第一次露出讽世的感情,十分毒辣。 (2)“闹来闹去,大清国到底是亡了,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公道话”的台词是常四 爷的话;常四爷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 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 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此回 中贾母带王夫人、凤姐及薛姨妈等进园。王夫人说贾母爱在那一处就在那一处。贾母夸宝钗 细致,凡事想的妥当。众人作菊花诗。李纨评潇湘妃子为魁,宝玉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 - 27 - 道”宝玉带头作咏螃蟹诗,宝钗小题寓大意,“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2)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 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 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常四爷,老舍话剧 《茶馆》里面的人物。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 爱国心。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 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 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 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 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 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点睛】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 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名著阅读题常 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 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社会,歌词比诗歌容易接近大众。歌词也不乏诗歌所能带给人的诗意的享受。在 创作手法方面,现代诗与歌词也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现代诗和歌词作为抒情性作品的代表, 都非常讲究意境和意象;二是现代诗和歌词都非常重视修辞方法的运用。 但是,诗歌创作和歌词创作毕竟有着多方面的差别。如歌词和诗都有潜入无意识的渴望, 但二者潜入无意识的途径截然不同。所以要用写歌词的方式来写诗,以此增强诗的感染力是 行不通的。 如果要把流行歌曲歌词当作现代诗借鉴的对象,那么流行歌词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现代 诗的创作。流行歌曲歌词总体而言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会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其次, 流行歌曲歌词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会现实的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多,很多格调不高。第 三,有些歌曲语言晦涩,表达不够规范,常出现语法问题。虽然诗歌在语言上也讲求陌生化 和跳跃性,但是语言并不晦涩难懂。 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方法也是不可行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现代诗与音乐结合的例子, 早在五四时期就有少数新诗作品被用作歌词,也有少数新诗诗人直接写歌词,也出现了不少 - 28 - “歌诗”作品。早期新诗中可以入歌的作品,风格都比较简单、平直,所以才能入歌。徐志 摩、席慕容等都有作品被谱成曲,可是这些歌传唱的程度不如一般的流行歌曲。文人的诗歌 强化文字的华美,这势必造成诗只能看而不能唱。同时,诗歌强调理智,诗歌只适合读者反 复阅读和体味,很难有人谱写出适合它们的曲。 (选自覃兰《浅议现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可能性》,有删改) 27. 现代诗和歌词有哪些相同之处? 28. 流行歌曲歌词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9. 音乐和诗歌结合不可行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7. ①现代诗和歌词都能带给人诗意的享受;②作为抒情性作品的代表,都非常讲 究意境和意象;③都非常重视修辞方法的运用。 28. ①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会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②歌词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 会现实的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多,很多格调不高;③有些歌曲语言晦涩,表达不够规范,常 出现语法问题。 29. ①文人的诗歌强化文字的华美,造成诗只能看而不能唱。②诗歌强调理智,只适合读者 反复阅读和体味,很难有人谱写出适合它们的曲。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 问题。筛选信息,第一段“歌词也不乏诗歌所能带给人的诗意的享受”,即都能带给人诗意 的享受;“在创作手法方面,现代诗与歌词也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现代诗和歌词作为抒情性 作品的代表,都非常讲究意境和意象”,即都非常讲究意境和意象;“二是现代诗和歌词都 非常重视修辞方法的运用”,即都非常重视修辞方法的运用。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 作答。筛选信息,第三段“流行歌曲歌词总体而言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会束缚诗歌内 容的表达”,即内容较浅显;“其次,流行歌曲歌词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会现实的少, 表现男女情爱的多,很多格调不高”,即很多格调不高;“第三,有些歌曲语言晦涩,表达 - 29 - 不够规范,常出现语法问题”,分点概括即可。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 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筛选信息,最后一段“文人的诗歌强化文字的华美, 这势必造成诗只能看而不能唱。同时,诗歌强调理智,诗歌只适合读者反复阅读和体味,很 难有人谱写出适合它们的曲”,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 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 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