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南外、海安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 2020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很微妙,感染 力却并不强烈,有的作品似乎某些局部平淡无奇,通篇的效果却相当耐人寻味。可见,创作 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细密是必须恰到好处、 的,否则可能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清人 刘熙载在论及诗歌创作的 时说过:“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 地道出了这一辩证的哲理。 A. 适可而止 关键 删繁就简 B. 精益求精 关键 言简意赅 C. 精益求精 诀窍 删繁就简 D. 适可而止 诀窍 言简意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 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本题要求选择“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的一组”。 第一处,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 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文段中所填词语与“恰到好处”并列使用,强调的是创作者在 表现手法上的细密需要的标准及分寸,所以应选“适可而止”。 第二处,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诀窍:关键性的好方 法;也指关键、要害。语境说的是清人刘熙载谈论诗歌创作的关键方法,所以应选“诀窍”。 第三处,删繁就简: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 原文段中所填词语是修饰“道”的,“道”在此是“说”的意思,指怎样说出了这一辩证的 哲理,所以应填“言简意赅”。 故选 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分析和解释美感经验,构建审美心理学说,走的是中西结合 - 2 - 融通之路, 。前者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后者是他研究的心理学根据,两者互 相补充。其中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对其美感经验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①从接受西方美学的影响来说 ②一个是从康德到克罗齐一脉相承的近代哲学美学 ③用他的话说,就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传统之木” ④对朱光潜研究美感经验产生最大影响的 ⑤另一个是以心理距离说和移情说等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美学 A. ③①④②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④①②⑤③ D. ①④②⑤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和运用句子组段的 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 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②“一个是”与⑤“另一个是”必须排在一起,另外,这二者又与后文“前者为他的研究提 供了哲学基础,后者是他研究的心理学根据”形成呼应,显然“前者”指“一个是”,“后 者”指“另一个是”,故②⑤必须放在末尾,排除 CD; ①“从接受西方美学的影响来说”是后文论述的总前提,必须放在④“对朱光潜研究美感经 验产生最大影响的”前,而④的“最大影响的”也与后文“一个是”“另一个是”关系密切, 排除 B。 故选 A。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题,首先要分析判断哪两、三个句子是不能分开的,要抱成一团的; 然后再看“团”与“团”之间存在怎样的先后顺序;要看语句的表达是否合乎规范,语意是 否明确;排列语句顺序的时候,还要做到词序恰当,词句之间关联、照应恰当,进而看语句 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把握了以上几点,解起题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3.下列诗句各自描写了不同的时令,按一年中先后顺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③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晏殊《蝶恋花》) ④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 (方岳《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 - 3 - ⑤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韦庄《浣溪沙》) A. ③①②⑤④ B. ②①④③⑤ C. ③②①④⑤ D. ⑤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比如本题要求理解诗句内容,将诗句各自描写的时令,按一年中先后顺序排列;然后翻译诗 句,结合标题、意象或关键词语等提示信息明确其所表现的时令;最后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 案。 ①句大意是: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结合意象“牵牛织女星” 和标题“秋夕”分析可知,所写时节是七夕,七月初七。 ②句大意是: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黄 梅时节”应是农历五月。 ③句大意是:腊月后花期已经相隔不远,寒梅已成了春风的信使,预告春季来临。结合关键 词“腊后”和意象“寒梅”可知是农历十二月。 ④句大意是:重阳节前夕,天气一直风雨交加在,墙角是谁家的菊花独自绽放。“近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 ⑤句大意是:清明节前的清晨,女子梳妆完毕,头上点缀着各种妆饰品,发钗摇曳。句中“寒 食”是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故选 D。 4.下列选项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嘲讽一意孤行的刚愎自用者。 B. 批评虎头蛇尾的半途而废者。 C. 讥刺目空一切的盲目自大者。 - 4 - D. 调侃误打误撞的漫无目标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1)要看画面内容,明确画面的指 向。审读漫画时应该仔细观察,看标题,了解漫画内容;看文字提示,分析侧重点;看图形, 关注暗示。(2)厘清关系,分析手法。漫画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采用夸张、对比、比喻等 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所以,解读时要联系现实,认真分析画面各组成元素的关系。(3)展 开联想,看清本质,图文转化。漫画作者通过特定的形象,集合同类别所有典型的特征,我 们要通过画面中的一个个抽象的个体大胆进行联想,将其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群像,看它到 底揭露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讽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从而理解漫画的含义, 再选择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本题要求选择“下列选项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 一项”。 首先,观察画面内容。漫画标题是“成名之后”,画面主体是一个人手中拿着“我的大作”, 仰着头,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向前走,前方脚下是悬崖,旁边有一个提示标牌,上面写着 “当心”。然后,结合漫画标题、文字提示及人物夸张的神态分析可知,漫画讽刺了那些成 名之后便盲目自大的人,提醒他们目空一切的行径可能会摔得很惨。A 项,刚愎自用者指十分 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的人。B 项,半途而废者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有始无终的人。 D 项,漫无目标者指放纵散漫没有目标的人。根据以上分析,排除 A、B、D 三项。 故选 C。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 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 ① 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 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 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② 者鲜矣。且夫贱妨贵, 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 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 5 - 公③ 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 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 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 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 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 [注]①指卫庄公。 ②眕:忍耐而不轻举妄动。 ③指鲁隐公。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降而不憾. 憾:怨恨 B. 难以济.矣 济:成功 C. 何以得觐. 觐:朝见 D. 请莅.于卫 莅:治理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国君来说,如何爱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所以石碏向卫庄公进谏,开门见山地提出了 疼爱孩子应该用正道去教导的观点。 B. 石碏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总结出“六逆”和“六顺”,用鲜明的对比提醒卫庄公纵容州吁 便是去顺效逆,可惜庄公没有听从。 C. 石碏深知州吁为人不能以德和民,必将众叛亲离,引火自焚,他禁止石厚与州吁来往,并 且在桓公即位后告老退休。 D. 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石碏不但联合陈国杀死 了州吁,还大义灭亲,派人杀死了石厚。 7.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⑵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8. 请简要概括石碏作为“纯臣”的义举。 【答案】5. D 6. C 7. (1)统治国家的人应当致力于除去祸端,现在却反而招致灾祸,恐怕不可以吧? (2)州吁杀害他的国君并且虐待他的百姓,在这时不致力于修养美德,却想要凭借战乱来成 就自己,一定不会免于灾祸的。 - 6 - 8. ①直言向庄公进谏;②禁止儿子与州吁往来;③联合陈国杀死州吁;④大义灭亲,杀死儿 子。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确 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其意义。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 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莅:动词,到。句意:到卫国请人来处置。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 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 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 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石碏深知州吁为人不能以德和民,必将众叛亲离,引火自焚”说法有误。“以德和 民”“众叛亲离”、引火“自焚”等说法来自于众仲对鲁隐公提问的回答。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 (1)“君人者”,治理百姓的人,指国君;“君”,动词,主宰、统治;“将祸是务去”, 宾语前置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应当、必定;“务”,动词,从事、 致力;“速”,招致;无乃……乎,恐怕、只怕……吧。 (2)“弑”,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虐用”,犹虐待,过度地役使;“于是”,古 今异义,在这时;“令德”,美德;“以”,介词,凭借;“必不免矣”,省略句,必不免 (于灾祸)矣。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 7 - 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要求勾画出体现人物行为特点的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首先,认真审题。本题题干要求“概括石碏作为‘纯臣’的义举”。纯臣,意思是指忠纯笃 实之臣。然后,回归原文,勾画表现石碏作为臣子忠纯笃实的行为的语句。结合语句“石碏 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 乎’”“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 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 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及君子评价“石碏,纯臣也,恶州吁 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进行分析。最后,从直言进谏;禁止儿子与州吁往来; 大义灭亲,设计杀死了弑君的州吁及自己助纣为虐的儿子几方面加以概括。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 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 孝伯早死。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讨厌州吁。 大夫石碏劝庄公说:“下臣听说喜爱儿子,要教导他做人的正当道理,不要使他走入邪路。 骄傲、矜夸、过度、放纵,是走入邪路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由于宠爱和赏赐过分 的原故。要是准备立州吁为太子,就定下来算了;如果还没有定下来,就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一般说来,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忍耐, 这种人是少有的。况且更有卑贱的伤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关系疏远的离间亲近的, 新来的离间交情长久的,势力小的陵驾势力大的,道德败坏的破坏品行端正的,这就叫做六 逆。君王按照道理行事,臣下执行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就 叫做六顺。抛弃合乎礼义的行为而去效法那些违背礼义的行径,是加速祸乱到来的原因。作 百姓君主的人,要努力除去祸患,如今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石碏 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碏禁止他,不听。卫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辞官了。 - 8 -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 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 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 近离开,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 暴虐地使用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 能免于祸患了。”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 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 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 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 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 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 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 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平山堂①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②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①平山堂:扬州名胜,欧阳修治理扬州时所建。②龙蛇:此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 墨迹。 9. 请简析“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表达效果。 10. 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的“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请结合对白居易诗句 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答案】9. 苏轼将壁上欧阳修的笔迹比喻为“龙蛇飞动”;称欧阳修为老仙翁,以书法艺术 上的灵动昂扬,颂恩师的悠游自在、洒脱出尘;多年不见恩师,此刻睹物思人,借此表达对 恩师的思念、追忆。 - 9 - 10. 白居易的诗句表达了人生短暂,万事转眼成空的意思,苏轼在化用白居易诗句的基础上, 翻出新意,说未待转头时,世事皆已成梦;更进一层,直指人生虚无暗寓其自身经历坎坷、 仕途多舛的遭遇,在其豁达情怀的背后,也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的表达效果,赏析诗词句子答题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 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 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意思是: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 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首先“壁上龙蛇飞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壁上欧阳 修的笔迹比喻为“龙蛇飞动”;其次结合诗下注释和诗人的经历,可知这首词是苏轼重游故 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两句是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 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 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意思是: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 过是一场大梦呀! 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的“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意思是人的一生很 快就会消逝,许多事物转瞬间就会化为乌有,表达了人生短暂,万事转眼成空的意思。苏轼 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 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再结合苏轼的经历深层次理解, 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 与挫折,算得什么呢?在其豁达情怀的背后,也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点睛】赏析切入角度及答题模式: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解说+诗人的情感 (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作用+诗句解说+诗人的感情 (3)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 于事等。)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内容+诗人的感情+抒情方式作用 (4)内容赏析:写景:描写对象+画面特征+诗人思想感情 - 10 - 叙事:什么事+融情于叙或以叙带情+作用 哲理:手法+手法作用+道理 抒情:手法+手法作用+情感 (6)意境品味: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意境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7)字词推敲和诗眼赏析:字词 (或句子) 在诗句中的意思+修辞手法及作用术语+景象 特征+诗人的思想 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7)居处恭,____________,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8)峰峦如聚,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凌万顷之茫然 (3). 而御六气之辩 (4). 沧海月明珠有泪 (5). 以手抚膺坐长叹 (6). 雕栏玉砌应犹在 (7). 执事敬 (8). 波涛如怒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试题,要看清要求,看清出处,根 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 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记忆时应该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此 外,注意不能漏字、多字。本题是直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拂、顷、辩、沧、 膺、砌、涛”等字。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比 试 陈国凡 - 11 - 婺州会酿黄酒的人不少,但论名头,属戚姓和施姓两家最响。 戚家世代以酿酒为业,家住城北。施家乃后起之秀,家居城南,以酿酒为生。要说城南 城北,相距甚远,井水不犯河水,其实不然,同行是冤家,谁不想争个头名,压倒对方呢? 制酒少不了原料。“糯为上,稷为次,粟为下”。两家均在精白糯米上下功夫,浙米苏 米皖米,长糯米圆糯米,一样不落。发酵剂,施家善用红曲,戚家红曲、白曲皆用。水源, 戚家用酒泉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施家则用婺江水,水质优良。酿造工艺,制曲、泼清、 中和、过滤、蒸煮、封坛抑或窖藏,环环相扣,火候之把握,动作之分寸,两家均精益求精。 婺州百姓好酒,不可一日无酒。城北喝戚家酒,城南喝施家酒,城东城西的,则货比三 家,买谁家的都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两家价格相当,生意皆好。百姓嘴里,有说戚家为佳, 亦有说施家更好。一时难分伯仲。 民国三十一年,日寇侵占婺州。一时黑云压城,民无宁日。 黑泽少佐是个中国通,会讲中国话,嗜酒,对黄酒尤感兴趣。占领婺州后,便在城里城 外四处打探,终于知道属戚家和施家名声最好。他极想收藏几坛最好的黄酒,谁最佳,只有 自己亲自品尝了才清楚,遂给两家下了比试的命令,黑泽自任总裁判官。 那一日,婺州城中的广场上,临时搭建了一座擂台,两米多高,数十平米见方。前台并 排两张大桌,旁侧各放置一坛酒,坛身贴着红纸黑字,上书戚或施,很是显眼。两家的酒业 传承人戚国腾和施存志各自站定。后台则是评委席,黑泽居中,其余四人分坐两侧,都是婺 州有名的品酒师。评委席后站立着十多个面无表情、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本该活泼、热烈的 气氛显得紧张、肃杀。 锣鼓一声响,比试大会来开场。 一名赤膊的壮汉先将施家酒坛口的封泥开启,将评委桌前的瓷碗逐个倒满酒。众评委盯 着碗里的酒,但见酒色金黄,莹澈清洌。五人不住地点头。黑泽起头,端碗,闻之,轻啜一 小口,舌头咂摸,口舌生香。众评委啧啧称赞,连说“好酒好酒”,然后齐喝一口,入嘴, 过喉,下肚,美而不甜,辛而不腻。众评委脸上堆满笑意,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 台下的不少观众早已流下口水,鼻子都快香掉了。 轮到戚家登场。 那名赤膊的壮汉又将戚家酒坛口的封泥开启,将酒逐一倒入评委桌前的瓷碗。众评委盯 着碗里的酒,但见色如琥珀,晶莹清澈。五人不住地点头。黑泽起头,端碗,闻之,轻吸一 小口,舌头咂摸,唇齿留香。众评委啧啧称赞,连说“好酒好酒”,然后齐喝一口,入嘴, 过喉,下肚,酒味醇厚,余味无穷。众评委脸上堆满笑意,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 - 12 - 台下的观众恨不得冲上擂台,争抢喝酒。 相关人员正在紧张地计分。满分 10 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取剩余三个 分值之平均值高者为胜。 黑泽突然哈哈大笑,对着计分人员喊道:“别算了,一切由我说了算,我说谁输就谁输我 说谁赢就谁赢!” 人群一阵骚动。那十几个鬼子将枪栓拉响,枪口齐齐对准台下。看谁敢动,谁动谁就死 啦死啦的!气氛异常紧张。 戚国腾神态自若,径直走向黑泽道:“这黄酒之工艺,全在水、曲、米之配比。黄酒饮之 至醉,不口干,不头痛,不作泻,方是真好酒。难得太君懂酒,戚家酒多的是,太君如不嫌 弃,无论多少都可以啊。”说着,拿手一指,但见台下齐整地放置着十几坛酒。 “你的大大的良民!”黑泽很是满意。 泰然自若的施存志也走上前,对黑泽道:“戚老板说的是,这黄酒酒劲足,得喝多了才知 是好是孬。太君乃我等知音,我施家也已为太君备好美酒了。” “你的也是大大的良民。”黑泽对施存志竖起了大拇指。 鬼子们兴高采烈地把戚施两家赠送的那数十坛酒抬走了。 人群一哄而散。 “狗汉奸!” “人心坏了,酒也就坏了。什么狗屁黄酒,我呸!” 人们气炸了肺,早骂开了。 翌日,驻守婺州城的鬼子死了一多半。经日本军医鉴定,死因是喝酒喝高了。奸猾的黑 泽有所收敛,喝成了半身不遂。 幸存的鬼子气冲冲地直奔酒坊巷和米尺巷,却扑了个空。 果真都是好酒啊,一样好。 没有一个不称赞的。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黄酒酿造原料、发酵、水源、制作工艺的情况,既体现戚施两家 的酒各有千秋,实力相当,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 小说中描写品酒师品酒、评酒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施、戚二家的黄酒确实难分高下,另 一方面也表现了品酒师在黑泽面前的卑微和怯懦。 C. 施存志认同戚老板所说黄酒酒劲足,得喝多了才知是好是孬,是为了凸显黄酒的特点,也 - 13 - 是为了团结戚国腾,在日本人面前显示出国人内部的和气。 D. 小说题为“比试”,既指戚施两家的酒平日里暗自较劲,也指黑泽少佐命令他们在众人面 前的打擂,比试最终并没有决出技艺上的胜负。 13. 文中两次写“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试分析其作用。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果真都是好酒啊,一样好”的深刻意蕴。 【答案】12. C 13. (1)以神态(外貌)描写,塑造黑泽奸滑的形象;与其他评委的表 现形成对比;(2)黑泽对酒的高下不表态,推动情节发展,为“比试”结果设置悬念;(3) 为下文写无需计分评判输赢皆由他定等情节做铺垫。 14. (1)“果真”“好酒”表面上指戚施两家黄酒品质好,后劲足,威力强,实际上指戚、 施二人足智多谋、默契联手重伤鬼子的行为令人解气、称道;(2)“都是”“一样”体现之 前制酒卖酒上精益求精,不分上下的戚、施两家在民族灾难面前,不计个人高下、团结一致 的民族大义;(3)体现百姓对他们的理解、赞扬、敬佩,暗含作者对这类民族英雄抗争气节 和智谋的称赞。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C 项,“在日本人面前显示出国人内部的和气”理解错误。施存志这么说是为了刺激诱导日本 人放心大胆地喝,从而达到文末鬼子死伤大半的目的。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文中两次写“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 试分析其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 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首先找到文中两处写“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的语境, 第一次是在众评委品尝施家酒后“众评委脸上堆满笑意,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第 二次是在众评委品尝戚家酒后“众评委脸上堆满笑意,唯黑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这两 处都是对黑泽神态的描写,通过“平静如水,难以捉摸”两个词表现了黑泽奸诈狡滑的形象; 同时也是和“堆满笑意”的众评委的对比,更加突出黑泽奸诈狡滑的形象。他是因为想收藏 几坛最好的黄酒才给两家下了比试的命令,由他自己担任总裁判官,可是在亲自品尝之后却 - 14 - 一言不发,对酒的高下不表态,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为“比试”结果设置悬念的作用。黑 泽平静如水,难以捉摸是因为他心中早已有了定夺,这和后文“相关人员正在紧张地计分。 满分 10 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最低分,取剩余三个分值之平均值高者为胜。”“黑 泽突然哈哈大笑,对着计分人员喊道:“别算了,一切由我说了算,我说谁输就谁输我说谁 赢就谁赢!” 等情节做了铺垫。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 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结尾“果真都是好酒啊,一样好”的深刻意蕴。这 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该句子前 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小说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黄酒酿造原料、发酵、水源、制作工 艺的情况,体现了戚施两家的酒各有千秋,实力相当,所以“果真都是好酒啊,一样好”表 面上是对戚施两家黄酒品质好,后劲足,威力强的赞美;也是对戚施两家制酒卖酒上精益求 精,不分上下的赞美。深层的含义要结合文章最后部分的内容来理解。文章最后写到“人心 坏了,酒也就坏了。什么狗屁黄酒,我呸!”“翌日,驻守婺州城的鬼子死了一多半。经日 本军医鉴定,死因是喝酒喝高了。奸猾的黑泽有所收敛,喝成了半身不遂。”“幸存的鬼子 气冲冲地直奔酒坊巷和米尺巷,却扑了个空。”“果真都是好酒啊,一样好。没有一个不称 赞的。”通过人们前后对戚施两家的态度描写,通过“果真都是好酒啊,一样好。”来突出 了人们对戚、施二人足智多谋、默契联手重伤鬼子的行为的称道。戚、施两家虽然在生意上 是对手,但是在民族灾难面前他们能不计个人高下、团结一致对抗敌人,所以这句话也是对 他们在民族灾难面前,不计个人高下、团结一致的民族大义的称赞。最后还可从主题上在深 入的分析,如表达了作者对这类民族英雄抗争气节和智谋的称赞等。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 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 15 - 宗白华 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 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 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 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我们理知了解 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 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 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 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 节奏与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汉书·律历志》), 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 合于自然的旋律。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 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从日用 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铜器时代我们竭尽 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制得精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 征。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 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西人称我们是瓷国)。瓷器就 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 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 牺牲品。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火和鞭炮,使人们在新年及春节里,享受 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 及坟墓的方位和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 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 - 16 - 时代,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 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音乐的境界。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 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学权力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学落后的民族,但不肯体会人 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参天地,赞化育”,提携全世界的生命,演奏壮丽的交响 乐。感谢造化宣示给我们的创化机密,而以厮杀之声暴露人性的丑恶,西洋精神又要往哪里 去?哪里去?这都是引起我们惆怅、深思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 年,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戈尔认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是宝贵的,中国人民已找到了事物旋律的秘密,即宇宙间 生生不息的节奏。 B. 西洋人发现的是权力的秘密,而中国人找到的是表现方法的秘密,所以中国社会的秩序与 和谐优于西方。 C. 无论是老子对世界旋律的观照还是庄子的精神合于自然的规律,都表现中国古代哲人找到 了宇宙旋律的秘密。 D. 作为象征物的玉器、铜器,被我们赋予了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既可以同我们对话, 又可以同我们情思往还。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我们就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 不受欺负。 B. 我们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却用错了方向,反而成就了西洋人控制世界,征服了自然和科 学落后的民族。 C.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民族精神就没有方向。 D. 不肯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而以厮杀之声暴露人性的丑恶,表明近代西洋精神 走错了方向。 17. 文章划线句说“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对此你有怎样的思索?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D 17. ①寻回传统文化的美丽精神,让心灵丰盈高贵,生活拥有秩序与和谐之美。②重视科学 - 17 - 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强起来。③面向全人类,提携全世界 的生命,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 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 项,“……所以中国社会的秩序与和谐优于西方” 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故关系。 同时,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 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并没有把中国的社会秩 序与西方的社会秩序进行对比。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如果我们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我们就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 代,不受欺负”表达绝对化。原文是“却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解救 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粗野 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 B 项,“却用错了方向”错,与文意不合。原文是“我们发明着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 火和鞭炮,使人们在新年及春节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 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和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 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可见并没有用错方向。 C 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没有了国魂”错。原文是“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 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 值”,原文有个定语“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并不是所有的民族。 故选 D。 【17 题详解】 - 18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谈谈对文章划线句“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有怎样的思索,结合全 文简要概括。要注意,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在解读文本时, 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且不可只孤立地去看一两个材料,特别要对材料 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材料中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谈论的是中国古人找到了事物旋律的秘密,就是“把这获得的 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所以古 人的智慧是中国精神应具有的,所以中国精神应该寻回传统文化的美丽精神,让心灵丰盈高 贵,生活拥有秩序与和谐之美。 材料中的第六段和第七段主要谈论的是中国民族轻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从而使自己 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结合材料中的“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 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 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 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 权力,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 不能长保了,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这些句子,由此可 概括出中国精神应该重视科学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强起来。 最后一段中说“近代西洋人把握科学权力的秘密,征服了自然,征服了科学落后的民族,但 不肯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不肯“参天地,赞化育”,提携全世界的生命,演奏 壮丽的交响乐”,这是指出西洋精神中的不足,由此可推出中国精神应该面向全人类,提携 全世界的生命,体会人类全体共同生活的旋律美。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 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 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 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 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 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 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 1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了解,2019 年水利部承办人大建议 226 件、政协提案 117 件,建议提案内容主要集中 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和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等方面。 对于涉及资金项目等具体事项的建议提案,水利部结合实际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措 施,积极协调推动落实,切实解决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利问题;对于反映水利改革发展 中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建议提案,水利部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调研,结合各地实 际强化举措,有力推动相关工作;对于集中度高、代表性广的建议提案,水利部从健全制度 和完善机制入手,立足水利工作全局统筹谋划推进,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经统计,2019 年水利部承办的建议提案中,已解决或采纳 81 件,已制定解决措施或列入 工作计划 58 件,根据建议提案出台了 3 项政策措施。 下一步,水利部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持续关注和跟踪热点、 焦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认真总结建议提案办理经验,巩固成效,为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选自 2020.5.22《中国水利报》) 材料二 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之初曾说:“我国水利建设任务很重,要不辜负中国共产党、中 央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得多下去了解情况,向群众学习,努力做好工作。” 他深入实际进行水利考察,在建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时,傅作义从黄河下游山东一直视 察到陕西潼关;带领水利专家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踏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闽江等江 河。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三门峡工地、治淮工程和密云水 库工地等一线研究指导工作。 1963 年 8 月初,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区连降暴雨 10 天,一 般在 800 毫米左右,有些地方达 1000 毫米以上,最大暴雨中心在滏阳河上游内丘县,7 天 降雨量高达 2050 毫米,为当时中国大陆最高纪录,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河北军民 纷纷投入抗洪抢险斗争。傅作义率水利部有关人员深入抗洪第一线,视察水情,慰问抗洪抢 险军民。经过军民的努力,加上 1958 年以来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的调节,终于战胜了洪水, 保住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 (本文摘编自《中华儿女》) 材料三 - 20 - 当前,一批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复工,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支撑带动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船闸开始充水,为船闸进行有水调试创造了条 件,向船闸通航又迈出坚实的一步。3 月 15 日上午 10 时,大藤峡工程左岸厂房首台水轮 发电机组尾水平压阀缓缓开启,正式进入充水试验阶段,为实现 3 月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节 点目标奠定了基础,也是重大水利工程如火如荼建设的缩影。 大藤峡工程还拥有多个“最”:国内水头最高的单级船闸,最高挡水 40.25 米,人字闸 门高度面积相当于 2.5 个篮球场,3000 吨级船舶一次通过;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浆式水轮发 电机组,单机装机容量 20 万千瓦;国内首创的双鱼道布置水利工程,满足红水河珍稀鱼类 洄游繁殖的过坝需求。 作为国家 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工程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 性工程,被喻为珠江上的“三峡工程”。不只大藤峡工程,每个重大水利工程都能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在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写了鄂北焦渴缺水的历史,解决了 482 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在安徽,引江济淮工程承担着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发展江淮 航运、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在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建成后, 将改善当地农牧林灌溉条件,提供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推进脱贫攻坚。 雄坝起,世界殊。在建投资规模超 1 万亿元的重大水利工程,以每天的点滴进程,诠释 着中国广阔大地的无穷活力,诠释出中国经济巨轮的强大实力。 (选自《新华网》)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利部结合实际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措施,对于集中度高、代表性广的建议提案,从 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入手,为解决水利问题创造了条件。 B. 水利部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持 续关注热点问题,广泛听取提案意见,认真总结办理经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 强的水利保障。 C. 1963 年 8 月初,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区连降 10 天暴雨,为当时 中国大陆的最高纪录,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 D. 3 月 15 日上午 10 时,大藤峡工程正式进入充水试验阶段,体现了重大水利工程的方兴未 艾,为实现 3 月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节点目标奠定了基础。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21 - A. 对于涉及资金项目等具体事项的建议提案,水利部已经落实并解决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 水利问题:2019 年水利部承办的建议提案中,已解决或采纳 81 件,已制定解决措施或列入工 作计划 58 件,根据建议提案出台了 3 项政策措施。 B. 傅作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建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时,从黄河下游山东一直视察到陕西 潼关;带领水利专家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踏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闽江等江河进行水 利考察。 C. 每个节点目标的完成都是为了实现它最终的光荣与梦想:作为国家 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 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工程在国内水利发展领域达到领先地位,被喻为珠江上的“三 峡工程”。 D. 每个重大水利工程都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解决用水难题,推进脱 贫攻坚。 20.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治水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18. C 19. C 20. (1)国家重视:加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人大、政协加强监督;(2)领导尽职: 针对问题找对策抓落实,积极深入实际、基层调查研究;(3)理念先进:既注重经济社会发 展和民生改善,又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4)资金保障:加大了资金投入。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 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1963 年 8 月初,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区连降 10 天暴雨,为 当时中国大陆的最高纪录”有误,材料二原文“最大暴雨中心在滏阳河上游内丘县,7 天降雨 量高达 2050 毫米,为当时中国大陆最高纪录”。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 一进行比对。 - 22 - A 项,“已经落实并解决”有误,材料一原文“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措施,积极协调推动落实, 切实解决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利问题”,“协调推动落实”不是“落实”; B 项,“傅作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误,材料二原文“他深入实际进行水利考察……带领水 利专家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踏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闽江等江河。他深入基层调查研 究,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三门峡工地、治淮工程和密云水库工地等一线研究指导 工作”可见,选项所说的是进行水利考查的内容而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内容; D 项,“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解决用水难题,推进脱贫攻坚”有误,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 “每个重大水利工程都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在湖北,鄂北……解决……生产 生活用水难题;在安徽……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的重任;在西藏,……提供城乡生活 及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推进脱贫攻坚”可见,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需求,水利工程也 就有着因地制宜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 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材料一“据了解,2019 年水利部承办人大建议 226 件、政协提案 117 件,建议提案内容主要 集中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和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等方 面”可概括出“国家重视”; 材料二“他深入实际进行水利考察,在建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时,傅作义从黄河下游山东一 直视察到陕西潼关;带领水利专家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踏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闽江 等江河。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三门峡工地、治淮工程和密 云水库工地等一线研究指导工作”可概括出领导尽职尽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材料三“每个重大水利工程都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可概括出,理念先进;“在 建投资规模超 1 万亿元的重大水利工程”可概括出投资金额有保障。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23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世界万物均处于一定的状态、关系之中。稳,物质才能坚固,行动才能致远,局面才能 安定。当然,稳也可能导致惰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答案】【例文】 稳中得胜 曾国藩说过:“至拙能胜至巧。”从古至今,无数至拙之人站在了世界的顶端,而无数 至巧之人却沦为他们的陪衬。从最开始的脚踏实地到最后的稳胜,至拙之人稳住了他们一步 一步积累的优势。或许并没有不平凡的天赋,但他们的稳为他们赢得了不平凡的人生。 稳重的人,没有痴心妄想,所以更勤奋;稳重的人,没有神机妙算,所以更踏实;稳重 的人没有心浮气躁,所以更能看清自己。他们稳重的性格注定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稳重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足够的自信。他们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他们所追逐的一定是自 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韩国著名的围棋运动员李昌镐,在世界围棋史上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的记录——他获得过 2007 年以前举办的任何一项世界职业围棋大赛,真正实现了世界职业 围棋比赛“大满贯”,开创了“李昌镐时代”。他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其棋风厚实均 衡,基本功扎实,计算精确,各种战法样样精通,他下出的棋很少出错,常令对手感到无隙 可乘。所以人们又称他“石佛”。与其紧咬敌人的失误,不如守住自己的繁华,“山崩于前 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塞翁也是一位稳中得胜的人物。他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儿 子和马,不仅因为他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还源于他稳重的性格。 稳重的人不在乎事物的好坏,因为他们早已看透了结局。 人们都说:越是优秀的驾驶员,车开得越慢。他们清楚地明白行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他们的慢不仅为自己留出了在突发事件下的准备时间,更带给了乘客们一个更加安全舒 适的旅途。航行的时候也是如此,越重的船越平稳,也就越安全。马拉松是最能体现稳能制 胜的体育项目,最后的冠军一般不是在一开始就领头的人,而是那些至始至终都保持着相同 的步伐,一步一步平稳的跑向终点的人。 树长先生根,人长先长脚,建房先建地基,只有稳,才能挺立于世界之巅。千万莫学那 只得意忘形而输给了乌龟的兔子,稳胜永远是最棒的胜利。 - 24 - 稳,是人生的最高智慧,是胜利的最佳条件。遇事三思而后行,做事心无旁骛,稳中得 胜更是稳终得胜,相信自己,你就是那引领时代的不倒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 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深入理 解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很简短,能让人很容易读出其中的观点。首先,材料提到 “世界万物均处于一定的状态、关系之中”,接下来指出“稳”是一种状态,提出“稳”与 坚固、局面安定的关系,以及与惰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关系。很明显,写作时可以分 别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可写稳能够把握大局,使局面更加稳固;另一个角度可写“稳”有 可能导致停步不前,让人不思进取。考生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论述即可。 参考立意: 1.做事要稳重 2.一稳定乾坤 3.安稳是留给那些不思进取的人的 4.是要潇洒人生还是与世无争 行文结构:首先引用名人名言,表明观点,,只有脚踏实地求稳的人才能赢得不平凡的人生。 接着举出具体事例李昌镐、塞翁分析稳重的人会更自信,更容易稳中求胜。再以自然界中的 “树长先长根”为例引出人长要长脚,建房先建基,说明稳的重要性。最后,再次陈述观点 稳中得胜更是稳终得胜,收束全文。 素材: 1.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 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 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2.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 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 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3.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 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 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 - 25 - 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 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 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4.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 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 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 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 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 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自己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5. 身处激流之中,惟有平和的心态,才能保持稳定,而那样,困难越大,水越深,你会被抬 得越高,最终跳出这狭小的空间,进入一片广阔的世界。 6.泰山为五岳之首的原因,有人说以泰山之高,可要比高,卫冕冠军必是珠峰;有人说以泰之 长,可论长,泰山之长不过横断山脉。泰山为首,以其稳重。泰不不长,却有着非常山的魄 力,如同-条青龙,给人以厚重与踏实。不必处处过人,却要有过人之处,有属于自己的,能 威震四海的魄力! 7.成功就像一碗苦涩而又香醇的茶水,苦中带甜,甜中带乐,使人回味无穷,而稳重做事,是 你能否品尝到这杯咖啡的关键所在。 【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 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二、其次要“析”: 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 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 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 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 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 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 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 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 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 - 26 - 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⑥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 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语文附加题 (满分 40 分,考试时间 30 分钟) 一、(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 出之知者。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 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 特先识之耳。始诵其文,盖疑信者相半,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轼岂能为之轻重哉?非独轼 如此,虽向之前辈亦不过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答毛滂书》① ) 【注】①毛滂:字泽民,曾任杭州法曹、武康令,著有《东堂集》。元祐初年苏轼任翰林学士 时,毛滂曾专门写信与苏轼谈论对奖掖后进、擢拔贤能的看法。本文为苏轼的回信。 22. 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 知者。 23. 文中的黄鲁直、张文潜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空白处填人名) 24. 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关于引荐人才的观点。 【答案】22. 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 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 23. (1). 黄庭坚 (2). 张耒 24. (1)被引荐者要名实相副;(2)推荐者应审慎;(3)需要众人的评判。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 , 谓 语 如 果 是 形 容 词 , 谓 语 后 可 停 顿 。 如 果 是 动 词 , 宾 语 后 可 以 停 顿 。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 - 27 - 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 句意是:如今作诗文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不过像你的文章这样闲暇自得、自然清新 的却太少了。我很是敬佩,感谢你的赠文,不敢自己独自欣赏,于是推荐给了一些通晓诗文 的人。从句式结构看,“为文者至多”与“可喜者亦众”结构一致,且完整,二者之后均需 停顿。“然”在句首,表转折并领启整句话,“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也”后应停顿。 “闲暇自得”与“清美可口”是并列短语,中间应停顿。从内容上看,“敬佩厚赐”“不敢 独飨”“当出之知者”是写我拿到诗文后的做法,先表示敬佩感谢,再说不敢独自欣赏,最 后说推荐给精通之人。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的句读是: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 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 【2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一般包括中外作家作品,古代文化知识,文体知 识与类别等。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认真审题, 抓住题干提示信息。 审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是人物本名的考查。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 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 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 先生、张右史。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成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根据原文提示“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 识之耳”,结合平时积累可确定答案。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 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要求勾画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 本题要求概括“苏轼关于引荐人才的观点”。首先,结合原文语句“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 分析,对毛滂代为推荐的请求,苏轼的回答是同意将毛谤的诗文推荐给懂文学的人共同鉴赏, 可见,苏轼认为作为推荐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其次,原文中苏轼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文章的好坏是由文章本身的质量决定 的,而不是依靠某个人提携或吹捧就能达到目的的。可见,苏轼认为名实相符,才是做人的 根本。还有就是苏轼强调“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他认为至于 文章等级的高下,那要交给众人去议论,决不是一个人能够贬低或提高的。文章水平的高低, - 28 - 是社会上的共同认识。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如今作诗文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不过像你的文章这样闲暇自得、自然清新的却 太少了。我很是敬佩,感谢你的赠文,不敢自己独自欣赏,于是推荐给了一些通晓诗文的人。 世上只有名实不能假冒。文章也像黄金玉石一样,有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人互相之间 推荐,因为这种推荐才能使它们展现于世间,被人们认可。至于品评诗文的价值,要让大家 共同来评价,不是一个人能够褒扬或是贬低的。我和黄鲁直、张文潜等数人,只是结交比你 早(也都是通过诵读诗文才结交的)。开始品读他们的诗文时,认为好的认为不好的大约各占 一半,过了很久自然有了定评,得到大家一致的称赞。我一个人又怎么能轻易地表示抑扬呢? 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即使从前文坛的前辈,也不过这样吧。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家》在描写高家过年的章节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高家的热闹富裕,和门外的乞丐、 落魄的仆人的悲惨生活形成对比;高家的人丁兴旺和张家的冷冷清清形成对比;觉民和琴的 幸福和觉慧和鸣凤的不幸形成对比。 B. 《茶馆》第一幕中,庞太监和秦仲义之间的对话虽然客客气气,但事实上是腐朽的宫廷势 力和年轻的实业家之间的心理较量,实质上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势力的较 量。 C. 每年从四月到十一月,欧也妮母女俩就在靠门的窗洞下面安安静静的消磨日子,手里永远 拿着活计,十一月初一开始生火,她们可以搬到壁炉旁边去过冬,到三月三十一日就得熄掉, 不管春寒也不管早秋的凉意。 D. 三国时期的历史成为很多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中有“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个典故在《三国演义》中对应的内容是“使术有子如孙 郎,死复何恨”。 E. 《边城》表现了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和风俗美,但它在展示了美好的风俗人情之余,也暴露 - 29 - 了传统中国人的性格缺陷,如人们心灵相对封闭,缺乏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对话,这是酿成书 中悲剧内容的原因之一。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熟读相关文学 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尤其要 注意细节,然后在理解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作答。 A 项, “觉民和琴的幸福和觉慧和鸣凤的不幸形成对比”错误,觉民与觉慧二人去张家时, 碰上梅表姐,为她与觉新相爱却不能相守而伤感,所以应该是觉民与琴的幸福与觉新和梅表 姐的不幸形成对比,觉慧与鸣凤的悲剧在描写过年的章节中还未展现出来。 D 项,“这个典故在《三国演义》中对应的内容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有误,应 该是“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率兵七万抵抗一月之久,曹提多次 进攻仍不能取胜,休战期间便去观察孙权军营,看到东吴将士纪律严明整肃,孙权英武异常, 不禁脱口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故选 AD。 简答题(10 分) 26.简述《红楼梦》中“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幅对联的内涵,以及该章节中 与这幅对联相关的前后情节。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身后已有余财还不罢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想回头。这是对《红 楼梦》中那些在名利场中贪得无厌者的形象描绘。相关情节是:贾雨村当时为林黛玉老师, 黛玉母亲去世悲伤过度病休在家,贾雨村闲来无事一日来到智通寺见到此对联。觉得这两句 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后偶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熟读相关文学 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尤其要 注意细节,然后在理解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作答。 第一问理解对联的意思,关键扣住“有余”“缩手”“无路”“回头”几个词,“有余”指 财产有余,足够生活本已该收手,然而人往往贪心不足因而“忘”了缩手;“无路”指为追 逐利益以至于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此时想要“回头”,却已经晚了,刻画出深陷名利场中 追名逐利贪婪无度之人的形象; - 30 - 第二问是问这副对联的出处情节,这副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 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说,贾雨村“闲居无聊”,“饭后出来闲步”,“偶至郊外”。见一破 落庙宇,“有额题曰‘智通诗’”,“门傍一副旧破对联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 想回头。’”当时贾雨村就认为:“文虽甚浅,其意则深。”作者曹雪芹自然是寄寓此联以 深意的。他对那些贪婪之徒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警示。 27.简述《狂人日记》中“吃人者”的本质特征,《呐喊》其他小说有中符合这个特征的“吃 人者”吗?试举出一例,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吃人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 戕害弱者的人。比如《风波》中的赵七爷,就是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吃人者”。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都表现了封建势力梦想复辟的欲望与野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熟读相关文学 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尤其要 注意细节,然后在理解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作答。 《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 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这里的“吃人”,从“历史”“仁义道德”等中可分析出,是指封建礼教以“仁 义道德”等封建思想来束缚甚至残害他人,“吃人者”当然就是指维护并运用封建礼教来残 害他人的人;在鲁迅作品中不乏这类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如《阿 Q 正传》中的赵太爷,压榨 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阿 Q,以封建等级那一套来残害阿 Q;《风波》里的赵七爷,为“皇帝 坐龙庭”兴奋不已,以为属于遗老的好日子又将来临,得以地前去威胁恐吓被革命党强行剪 去辫子的七斤;《药》里的康大叔、红眼睛阿义等,嘲讽革命者夏瑜是“疯了”。只要选的人 物形象得当,对情节陈述正确,体现其维护封建礼教的特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明亡之后,顾炎武曾走遍大江南北,访求碑刻,对其进行文字考释,详尽著录,以期证 经补史,留下了《金石文字记》等重要著作,被誉为清代金石学的开山大师。在顾炎武的访 碑之旅中,我们看到的是亡国遗民孤独而凝重的身影。 在真定府龙兴寺访《龙藏寺碑》时,他发现碑石虽为隋开皇六年所立,但立碑人的署名 还是“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齐亡入周,周亡入隋,张公礼虽经两度改朝换代, - 31 - 但犹以前代“齐官”自居,这不正是“君子不降其志”吗?这份孤守深深触动了同为遗民的 顾炎武:“兴亡迭代,为之臣者,虽不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称名之际者,固较然不 易如此。”因此,他深感“今人不及古者”。 通过访求碑刻,顾炎武在不断反思明亡的原因。在山东邹平,他访得《中书侍郎景范碑》, 传主是后周的景范,却被《山东通志》等书误认为晋人景延广。顾炎武不禁慨叹:“近代士 人之不学,以本邑之人书本邑之事而犹不可信,以明白易见之碑而不之视。推之天下郡邑之 志,如此者多矣。”士人空疏,遗忘历史,千百年后,还有谁能不忘故国、坚守基于种姓的 华夷之辨呢? 顾炎武的孤独坚守与他只身访碑的形象默契相映。《金石文字记》中的顾炎武似乎一直在 踽踽独行。李光地在《顾宁人小传》中描述顾炎武“骑驴走天下,所至荒山颓阻,有古碑版 遗迹,必披榛菅、拭斑藓读之,手录其要以归”,更有一种荒野中吊愁今古的孤独旅者气质。 百年之后,金石学兴盛,乾嘉之世的金石学者们对碑刻广泛搜求,考释缜密,用以证经 补史,裨益书学。不仅如此,当时收藏之风大行,金石更是可供赏玩的艺术珍品,金石学也 成为当时崇古之风下成名获利的捷径。 (节选自缪吾《“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28. 顾炎武作为亡国遗民“孤独而凝重”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9. 分析第二段,说明顾炎武为什么会感叹“今人不及古者”。 30. 顾炎武说,他访求碑刻是期待“君子有取焉”,在他身后的乾嘉之世他的期待是否实现? 请简要分析。 【答案】28. 明亡后坚守气节,不降其志;思考明亡的教训,坚守民族历史文化;孤独访碑, 艰难著录,不忘故国。 29. 立碑人在两度改朝换代后还以齐人自居,体现了“君子不降其志”的遗民情怀。这种气 节、心志的坚守,是明亡之后的人们不易做到的。 30. 乾嘉之世的士人们实现了顾炎武学术期待:证经补史,裨益书学;但未有如他坚守气节, 却以此追求名利。 【解析】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其具体表现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 题目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圈定答案涉及的内容范围;再梳理人物主要的事 迹表现,勾画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并加以概括。 - 32 - 首先,审题注意要求回答是“顾炎武‘孤独而凝重’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文章第一段 中概述“在顾炎武的访碑之旅中,我们看到的是亡国遗民孤独而凝重的身影”,可确定答案 涉及范围在二、三、四三个自然段。然后,阅读并勾画文中关键语句。在真定府龙兴寺访《龙 藏寺碑》时,感慨于张公礼“君子不降其志”的孤守,他说:“兴亡迭代,为之臣者,虽不 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称名之际者,固较然不易如此。”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可知,顾 炎武“孤独而凝重”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坚守气节,不降其志。结合语句“通过访求碑刻,顾 炎武在不断反思明亡的原因”“士人空疏,遗忘历史,千百年后,还有谁能不忘故国、坚守 基于种姓的华夷之辨呢”分析可知,顾炎武“孤独而凝重”的特点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对 文化的坚守。结合“只身访碑”“一直在踽踽独行”及李光地在《顾宁人小传》中描述分析, 顾炎武“孤独而凝重”的特点还体现在对访碑著述的坚持,对故国的念念不忘。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并概括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回归原文,结合语境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最后找出关键语句,整理概括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分析理解的内容第二段。要求回答顾炎武感叹‘今人不及古 者’的原因。然后,认真阅读内容,结合语境分析原因。其一,文中说“这份孤守深深触动 了同为遗民的顾炎武”,“这份孤守”指的是齐人张公礼虽经两度改朝换代,但犹以前代“齐 官”自居。这份“君子不降其志”的遗民情怀深深触动了同为遗民的顾炎武,并引发其感叹。 其二,顾炎武触古伤今,此时明朝灭亡,他感到“君子不降其志”的坚守“固较然不易如此”, 所以感叹“今人不及古者”。结合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指定问题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所提问题; 然后回归原文,找到对应内容,认真分析后作出回答;最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题干中的“君子有取焉”,指顾炎武访求碑刻希望后世君子能从中获益。结合原文语句“乾 嘉之世的金石学者们对碑刻广泛搜求,考释缜密,用以证经补史,裨益书学”可知,在他身 后的乾嘉之世实现了他的学术期待。结合语句“当时收藏之风大行,金石更是可供赏玩的艺 术珍品,金石学也成为当时崇古之风下成名获利的捷径”分析可知,可悲的是,在他身后人 们并没有理解铭记他的精神,反而借此找到成名获利的捷径。作答时,注意一定要客观、全 面地理解文章内容。 - 33 - - 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