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四第二讲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与手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与手法 规范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 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 的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 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 英的数据显示,在 2006~2015 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 53%。 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 0~3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37%,工作 3~6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23%。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 53%,科级正职、科 级副职分别以 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 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 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 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 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 年 6 月 21 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 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 年春季跳槽人群最活跃 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 还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 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 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 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 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 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 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 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 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 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 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 年 5 月 27 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 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 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 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 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 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 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 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 年 6 月 28 日) 1.下列针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金融、法律/会计/咨询、政府/社会 组织。 B.交通运输和医疗行业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较多,公务员跳槽时过多地考虑无法施展自 己的才干,因此这两类行业一般不大被重视。 C.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 流动和互通。 D.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 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解析:“一般不大被重视”明显与材料一中的柱状图内容不符合。此外,“交通运输和 医疗行业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较多”也与材料一信息不相吻合。 答案:B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 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锐性。 B.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 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C.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 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 语言的客观性、确切性,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E.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 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解析:B 项“略逊一筹”不妥;C 项“夹叙夹议”“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 均不妥;E 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 答案:AD ★3.材料二与材料三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有什么分歧?请结合材料简要 概括。 答: 解析:抓住材料二和材料三两者所谈的核心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是解答此 题的关键。从材料中看,前者持观望态度,后者更多地认为应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答案:①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 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②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 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 一种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 年,全国共有 308 个地级及以上城 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92.4%,夜间为 74.3%。31 个省会城 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87.7%,夜间为 61.8%,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 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 58.9 分贝位列第一的贵阳, 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 几年工地较多。 2011 年 3 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 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 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报告显示,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 投诉 35.4 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 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 16.9%,建筑施工噪声 类占 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 21.0%,交通噪声类占 12.0%。 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温香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 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 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 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 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 9 部环境噪声 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 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 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 21 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 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告显示,2015 年,上海市建立起约 700 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 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波不知给人们 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还有身体健康。噪声污染 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 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 万件,占环境 投诉总量的 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一方面,噪声污染 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住现行;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 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 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况的困境。即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入海,再 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劲有力,却无着 力点,从而难以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法》,着重强 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厘清权责,将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各个部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 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之间也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 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报受理之日起 7 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核情 况,60 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了该暂行办法能 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 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组织发起“广 场舞文明健身倡议”。 当日上午 8 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场舞 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有“噪音 NO” 的标牌,在倡议书上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 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主任刘勇介绍,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为了改变现状, 管理处在市民中调查,并和跳舞的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活动倡议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早上 7 点后开始,晚上 9 点前结束,每次跳 舞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将音量降低到 60 分贝。目前,在人民广场跳舞的固定团队有 6 支, 均已自愿响应倡议。有成员还呼吁,希望更多广场舞团队也加入,大家一起拒绝扰民、舞出 文明。 (节选自《楚天快报》)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长期调研结果来看,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问题,有些非一线城市的噪音污染 问题甚至超过了特大城市。 B.噪声污染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它已经成了一种威胁居 民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 C.襄阳市暂行办法对受理单位接受和办理回复群众举报噪音问题提出了权责要求,保 障了暂行办法的顺利实行。 D.人民广场举行了一场广场舞比赛,跳舞的大妈们响应“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改 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 解析:D 项“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于文无据。 答案:D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二都谈到了噪声污染影响身心健康,环境噪声投诉居高不下,噪声投诉问 题的解决十分不易等内容。 B.材料一介绍了全国城市噪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材料二主要谈 论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投诉困难的问题。 C.材料二除了报道噪声污染的特点外,更侧重报道噪声污染的危害以及噪声污染投诉 总量的变化。 D.从报道目的看,材料一侧重于从国家到地方防治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材料二侧重 于解决环境噪声投诉的问题。 解析:C 项应为“更侧重报道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答案:C ★6.在解决噪声污染的举措上,材料二、三报道的重心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三,谈谈 如何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 答: 解析:此题考查比较新闻信息的异同,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二”侧重于报道政府部门 加大对噪音问题的介入力度,而材料三是以广场舞为例,说明城市居民是如何参与到治理噪 音污染的问题的。如何解决广场舞的噪音问题,材料三有具体的表述,可以从城管局、广场 舞参与者和广大市民的角度分别概括。 答案:不同点:①材料二报道的重心在于加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噪声污染问题的介入。 ②材料三报道的重心在于从市民自身的角度自发配合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方法:①市城管局 人民广场管理处等各职能部门要及时了解投诉、调查并和广场舞爱好者协商解决办法。②广 大市民积极拥护文明健身倡议。③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和时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