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冲刺复习专题二十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冲刺复习专题二十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二十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16·全国课标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 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2016·全国课标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 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 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3.(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 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4.(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5.(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 -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 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6.(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7.(2015·天津卷,1)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 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8.(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9.(2015·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 10%~20%进入浮游动物 10.(2014·天津卷,3)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1.(2014·海南卷,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 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12.(2014·江苏卷,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13.(2016·全国课标卷Ⅲ,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 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 14.(2016·四川卷,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 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 7 天 第 14 天 第 21 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 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 为________。 (4) 分 析 表 中 数 据 可 知 , 蝉 大 眼 蝽 主 要 取 食 ________ , 请 说 明 你 判 定 的 依 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6·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 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 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 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 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 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 16.(2015·安徽卷,29)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2 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 群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 5 年的检测,结果如图。据此判断这两 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 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木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 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5·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 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K 值为 1 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18.(2015·课标卷Ⅰ,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 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年龄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 3 +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19.(2015·重庆卷,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 下列问题: 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1)0(起始年)→a 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 24 只,则 a 年种群数量 Na=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锐减。 (2)a 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 a→b 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________。 (3)c 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 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 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调查 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 关系,直线 p 表示 Nt+1=Nt。甲曲线上 A、B、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点;乙曲线上 D、E、F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点;Nt 小于 a 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曲 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 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 保护。 21.(2014·山东卷,27)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 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 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 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 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B 组 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 年) 1.(2016·山东潍坊期末)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2.(2016·全国超级中学模拟卷)下表是能量流经某种植食性动物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kJ) 530 330 X 110 A.X 表示的能量大小不能确定 B.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 2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C.表中四个量之间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D.流向第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至多为 40 kJ 3.(2016·中原名校联考)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 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16·广东惠州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5.(2016·潍坊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2016·山东潍坊检测)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下列有 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及其所属层次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物多样性的描述 层次 A 班上同学中,有人是双眼皮,有人是单眼皮 遗传多样性 B 美国纽约市的居民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物种多样性 C 江苏境内除有平原外,还有丘陵、湖泊和沼泽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校园里既有开白花的菊花,也有开红花的玫瑰花等 物种多样性 7.(2016·山东德州期末)某岛屿上的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后鼠种群 暴发,并由鼠疫杆菌引发鼠疫。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 B.大量捕杀鼬后,若兔的数量不变,则鹰的数量会减少 C.鼠和兔获得的能量越多,流向鹰的能量就越少 D.该岛上的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碳元素不能传递给植物 8.(2016·长沙八校联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 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9.(2015·江苏如皋模拟)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A、B、C、D 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 1、2、3、4、5 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 2 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双选)( ) A.图 1 中 B、C 分别属于分解者和生产者 B.图 1 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 2、3、4、5 C.图 2 中②/(①+④)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图 2 中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 10.(2015·广东广州综合测试)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 “加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该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设计未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11.(2015·江西九江七市第一次联考)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 碳循环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中的 d 为分解者,a 为生产者 ②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 c 增加引起水肿 ③甲中 d 处的 CO2 浓 度最高 ④甲中 d 为细胞内液、b 为淋巴 ⑤甲中的 a、b、c 构成内环境 ⑥乙中有 3 条食物链,其中 b 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2015·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质量监测一)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 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 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 Nt=N0·λt 13.(2015·湖北鄂南高中等三校联考)在上海世博会 E 区,有着以英国贝丁顿“零能耗”社区为原型的 “世博零碳馆”。整个小区只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不需要向大气排放 CO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 CO2 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B.碳在叶肉细胞内的转化途径:CO2→C3→(CH2O)→丙酮酸→CO2 C.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 CO2 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D.“零碳馆”房顶植物吸收的 CO2 将参与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14.(2015·广东百校联考)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B.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 C.题干中的案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在食物链中,狮子最多获得羚羊同化总能量的 20% 15.(2015·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 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16.(2015·青岛模拟)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 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 b,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 为 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 A.(a+b)×20% B.(c+d)×20% C.(a-c)×20% D.(b+d)×20% 17.(2015·广州模拟)如图表示 A、B 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 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 A 和 B 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 能养活 10 000 人,则 B 至少能养 活 500 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 A 中的人比 B 中的人体内污染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8.(2016·山东德州期末)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 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 生 态 浮 床 既 具 有 处 理 污 水 的 功 能 , 同 时 还 可 以 美 化 环 境 , 体 现 了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3)该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 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 (4)若食草性鱼类摄入的藻类含 480 J 能量,其粪便中含有 240 J 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180 J,用 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60 J,要满足食草鱼类正常生长,则至少需要藻类固定________ J 的太阳 能。 (5)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________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图表示某底栖动物种群密度 Nt 与 Nt+1/Nt 的关系图,当 Nt 为________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 Nt 为 d 时,该底栖动物的出生率________(大 于、等于、小于)死亡率,当 Nt 为 a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19.(2016·山东莱芜期末)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图中“置位点”为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 A、B、C 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回 答: (1)A、B 参与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这是实现其________等功能的主渠道。 (2)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________(填字母),碳元素在 A、B、C 间以________形式传递。 (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__稳定性,一 般而言,A、B、C 的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__。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等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此过程中,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5)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 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5·江西红色六校第一次联考)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 0.01 毫克汞或者 0.1 毫克的杀虫剂, 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 5 种不 同的生物 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 5 种生物体内 2 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________(请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 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 C 中的能量不变,将 B 的食物比例由 C∶E=1∶1 调整为 2∶1,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该生态 系统传递给 B 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 4 种成分,丁指________,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图中以 CO2 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该生态系统中丙为________。 21.(2015·江西五校第一次联考)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 物 关 系 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表示草原生态系统,该图中还欠缺________________成分;从生态系 统 ________角度分析,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 (2)如果青蛙从蚱蜢和蛐蛐处同化的能量为 1 000 kJ,蛇从青蛙处同化的能量 100 kJ, 则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________(填“>”或“=”“<”)10%;如果 鹰的食物来源及比例:青蛙∶蛇由 1∶1 变成 4∶1,则鹰同化 1 kJ 能量,可以少消耗草提供能量 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 (3)该草原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碳 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本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 (4)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相距较远的池塘中都有青蛙,如果让你探究两处的青蛙是否属于不同物种, 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15·山东烟台 3 月诊断)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 A、B、C、D 4 组实验,用 1000 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 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乙。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甲 (1)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________________组的结果。B 组和 A 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 是 B 组___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 5 倍,采用血细胞计数 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丙,则此时该样液的细 胞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个/mL。 (2)图丁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 J/(cm2·y)。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属 于 生 物 群 落 的 是 ________( 填 字 母 ) , 图 示 的 过 程 直 接 揭 示 了 生 态 系 统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 1000 J/(cm2·y),则 b 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________________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____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 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精析 A 组 1. C [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 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故 A 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 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 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 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 错误。] 2.B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 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 正确;生态系 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 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 正确;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 保持其相对稳定,D 正确。] 3.B [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 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 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 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 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 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 正确。] 4. B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生物学现象的 能力。难度适中。A 项错,调查蜘蛛一般采取吸虫器等距取样;B 项对,杂食性动物由于食物来源丰富, 食物网上某种群,数量变化会小于其他单一食性的鸟类;C 项错,密闭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 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D 项错,一旦周围的光线、温度和湿度发生了变化变色龙,就随之改变 体色与环境颜色保持一致,主要是避免被敌害发现。] 5. 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 链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 (3 780+4 200)/31 920=25%,B 正确;太阳鱼同化量(1 483)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用 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太阳鱼的有机物中。太阳鱼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 分则被鲈鱼摄入,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小于 1 483-126=1 357,C 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 物缺少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 错误。] 6. 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查知识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较小。生态系统 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 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 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动物和植物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分解者所需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 生物储存的能量,B 正确;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通过生产者的固定将 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经过食物链食物网能量逐渐散失,不能重复利用,所以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 能量,C 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流入下一营养级,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D 错 误。] 7. D [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较 小。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 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 错误;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往往呈 S 型增 长,达到 K 值即环境容纳量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 K 值附近呈现波动,B 错误;生态系 统中的群落根据功能划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错误;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 作用的统一整体,所以其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 正确。] 8. B [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小。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 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 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正确;负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 正确。] 9. AC [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结果分析,意在考查分析题意获取信息、理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难度较大。A 项对,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项错,由图 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不一定藻的种类增加, 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C 项对,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 D 项错,10~20%的传递效率使用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 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 10. A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 正确;图 a 和 b 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 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 错误;图 b 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 错 误。] 11. B [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 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选 B。] 12. B [捕食者往往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可使被捕食者优胜劣汰,使各物种生存能力提高,促进物种 多样性的提高,A 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B 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 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C 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是为 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 D 正确。] 13.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酶活性较低, 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 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 多,所传下的能量过少时将不足以维系该营养级生命之需,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4~5 个,不会很长。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 是逐级递减的 14.解析 (1)豌豆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 数量应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用于自身呼吸和生 长发育繁殖。(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可为根瘤菌提供 有机营养。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密度 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答案 (1)样方 S (2)二、三 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 (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 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15.解析 (1)S 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 N、P 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3)该稻 田呈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有 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也可存在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水稻与 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答案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 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16.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 壬烯醇诱捕 害虫丽金龟,可通过干扰雌雄虫间正常交尾而破坏其种群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2)根据图示可 以看出:随着栗瘿蜂的数量增长,长尾小蜂的数量也增长,而栗瘿蜂的数量先下降,长尾小蜂的数量随 后也出现下降,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应该是捕食。(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 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的能量去处还有: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 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4)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 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从而导致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在果园内很少有一 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 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17.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及能量流动,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难度 适中。(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 550 头/250 km2=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K/2 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 500 头/250 km2=2 头/km2。(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 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 导致甲的数量增加。(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 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 (1)2.2 头/km2 2 头/km2 (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 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 18.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主要考查识记能力,难度偏低。(1)根据种群中 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可以把种群分成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 例适中)、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成年∶老年个体 比例是 1∶1∶1,各年龄期比例适中,因此为稳定型,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强、活 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具有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9.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0→a 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 a 年种群数量 Na=24λa。由于欧洲 兔大量繁殖,大量捕食草,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引入狐狸后, a→b 年,欧洲兔数量略微下降,袋鼠数量明显下降,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3)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是负反馈调节。(4)引入的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进行选择,导致大量个体被淘汰, 由于部分个体具有抗性并大量繁殖,d 年后,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欧洲兔种群数量逐渐回 升。 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20.解析 本题以湿地生态系统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考查学生对教材基 本知识的理解能 力和识图能力。(1)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物种的变化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 构。调查芦苇等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样方法”。(2)题图中直线 p 代表 t 年和 t+1 年种群数量相等, 甲、乙曲线与 p 直线的交点表明种群数量不变。在 p 直线以上的点表明种群数量增加,p 直线以下的点 表明种群数量下降。故甲曲线上 B 点种群数量增加,乙曲线上 F 点种群数量不变。a 点前,甲曲线代表 的生物数量下降,乙曲线代表的生物数量增加,所以甲曲线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恢复过程中, 首先要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这是由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其他生物都直接或者间接从生产 者获得能量。恢复过程中,随着生物种类的增加,食物网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 复力稳定性减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 答案 (1)水平 样方法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21.解析 (1)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 K/2 时进 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 K/2 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b 点;用标志 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 N∕初次捕获个体数 M=重捕个体总数 n∕重捕中 被标记的个体数 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 N=M×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 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高;(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 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 替中的初生演替;(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 B,说明 B 是分解者,C、D 是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的主要生物 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 A→D→C 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5×106/7.5×106×100%=20%。(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 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 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 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B 组 1.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将大气中 CO2 固定为含碳有机物,从而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 落”。] 2.D [摄食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 X 为 90 kJ,A、C 项错误;该植 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 90÷200×100%=45%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B 项错误;该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 量为 200 kJ,则该植食性动物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有 200×20%=40 kJ,D 项正确。] 3.B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 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①正确;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 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②错误;蜜蜂发现蜜源时, 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③正确;根瘤菌将大气 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④正确。综上 所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有:①③④。] 4.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 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所以 C 错误。] 5.C [某些结构极其简单的生态系统(如荒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很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 6.B [白人、黑人、黄种人均属同一物种,故其反映的是遗传多样性,而不是物种多样性。] 7.A [兔数量不变,鹰的数量未必会减少;鼠、兔均为鹰的食物,其获得的能量越多,流向鹰的能量也 越多;分解者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但物质可传递给植物。] 8.C [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75+200+875=1 250 kJ,A 正确;乙的同化量为 200 kJ,丙的同化量为 30 kJ,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 30 200 ×100% =15%,B 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 率,C 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 正确。] 9.CD [图 1 中 C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A 正确;据图分析,2、3、4、5 表示呼吸作用,B 正确;图 2 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图 2 中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 者,③表示兔的粪便量,属于草的同化量,D 错误。] 10.AB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 正确;用玉 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B 正确;用蛆蛹粪便作有肌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 再生原理,C 错误;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离不开人的管理,这种“加环”能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D 错误。] 11.C [乙中的 d 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①错误;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 a 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 ②错误;CO2 是细胞呼吸产生的,因此甲中 d 处(细胞内液)的 CO2 浓度最高,③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 甲中 d 为细胞内液、b 为淋巴,④正确;甲中的 a 组织液、b 淋巴、c 血浆构成内环境,⑤正确;乙中 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c 是消费者,看不出有几条食物链,⑥错误。] 12.C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 正确;b 点之后,株冠开始形 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B 正确; 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C 错误;J 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 Nt=N0·λt,而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 J 型曲线, D 正确。] 13.A [在酸性条件下,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的不是二氧化碳,是酒精, A 错误;在植物的叶肉细胞内,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被光反应产生 的还原性氢还原为有机物,有机物经过有氧呼吸的糖酵解阶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与水反应 产生二氧化碳,B 正确;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人体释放的二氧化碳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C 正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零碳馆”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释放到大气中,被植物 吸收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D 正确。] 14.D [在羚羊奔跑过程中,会氧化分解血糖提供能量,因此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A 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上述例子中的气味属于化学 信息,这说明化学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 错误;在食物链中,狮子最多 获得羚羊同化总能量的 20%,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D 正确。] 15.C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 量散失到大气中不能被植物利用,A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 10%~20%被下一 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B 错误;碳 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 正确;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含有 的能量就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 错误。] 16.B [粪便是初级消费者未能消化吸收的部分,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即同化量为 (a-b),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 量=呼吸消耗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 a-b=c+d。按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 20%计算。流入次 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应为(a-b)×20%或(c+d)×20%。正确答案为 B。] 17.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的分析,①中因不知道两人的食物量,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 的能量和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无法比较;②中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 减,但传递效率不变,仍为 10%~20%;③中若 A 和 B 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设养活一人消耗能量为 m,如 A 能养活 10 000 人,对应的玉米能量至少是 50 000m,同样数量的玉米,B 中至少养活的人数是 50 000×10%×10%=500 人;④中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生态系统 A 中的人比 B 中的人 体内污染物浓度低的原因是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 18.答案 (1)生产者 分层 (2)直接价值和间接 (3)抵抗力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4)1 200 (5)样方 b、e 大于 衰退型 19.答案 (1)营养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A 有机物 (3)抵抗力 强 (4)负 正 (5)农田生态系统中 N 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 N 元素部 分不能归还土壤) 20.解析 (1)从表中的统计可看出小球藻是生产者,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鱼(乙)和河蚌 的食物,鱼(乙)又被鱼(甲)所捕食,由此可知其食物链,其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生态系统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态系统 的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从 B 出发,当食物比例为 C∶E=1∶1 时,B 的能量为 x,需要的 C 为(1 2 )x×10+1 2 x×10×10=55x; 当食物比例调整为 C∶E=2∶1 时,B 的能量为 y,需要的 C 为 2 3 y×10+1 3 y×10×10=40y,由于两种情 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 55x=40y,则 y=1.375x。 (3)由图 2 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其主要来源除图中 所示的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①是光合作用,②⑤⑥是呼吸作用, ③是乙捕食甲,④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 形式流动,所以碳以 CO2 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答案 (1) 捕食和竞争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1.375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①②⑤⑥ 分解者 21.(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营养结构 (2)> 150 (3)负反馈调节 不能 (4)实验思路:人为将两个池塘中的青蛙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预测实验结果:如果可以则仍为一个物种,如果不能则为两种青蛙 22.解析 (1)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培养液体积越小,锥形瓶中所剩空间越大,氧气越多,则酵母菌繁殖的 越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而葡萄糖浓度越高,种群密度越大。曲线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甲中 B、A、 D、C 组的结果。B 组和 A 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B 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该计数板是 25×16 型的,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取四角和最中间的 5 个中方格计数,平均每格6 个酵母菌,5 个中方格总共30 个,这样1mL 有酵母菌30/80×400×104×5=7.5×106 个。(2)据图,a 是生产者,b、c 是消费者,d 是分解者,a、b、c、d 属于生物群落,e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不属于生物群落;题图揭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3)b 固定的能量为 200 J/(cm2·y), 用于呼吸的为 112 J/(cm2·y),则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200-112=88 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 耕以后土壤的基本条件还在,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应该是次生演替,演替过 程中,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1)B、A、D 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7.5×106 (2)e 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 (3)88 次生演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