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其喜剧《骑士》 中,塑造了帕弗拉工(Paphlagon)这样一个政治煽动家的典型:有辩才、善于诬告同伴、愚弄人民,后人据此认为当时雅典政治家就是如此恶劣。由此可知 A. 雅典民主已被煽动家绑架 B. 政治活动受到公众舆论的约束 C.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暴政 D. 喜剧创作丰富了雅典公民生活 ‎【答案】B ‎【解析】喜剧中的政治家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被接受并固化,意味着政治活动受到舆论的约束,B正确;题干未体现民主政治被绑架,排除A;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雅典公民掌握参政权,不属于暴政,排除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古代奥林匹克赛会始于公元前776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共举办了上千年。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都派出他们最好的运动员到奥林匹亚城,进行速度、力量和技巧等方面的比赛。据此可知,奥林匹克赛会 A. 使希腊成为统一的政治实体 B. 强化了希腊人的集体认同感 C. 加剧了希腊各城邦间的矛盾 D. 加强了古希腊与世界的联系 ‎【答案】B ‎【解析】古希腊由若干城邦国家组成,并非统一的政治实体,排除A;奥林匹克赛会可以增进希腊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缓解希腊各城邦间的矛盾,强化了希腊人的集体认同感,排除C,选B;因为参与奥林匹克赛会的主要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参与范围狭小,不能说加强了古希腊与世界的联系,排除D。‎ ‎3.“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 雅典城邦的政治 B.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C. 罗马教廷的统治 D.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答案】B ‎【解析】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中的封建等级无关,排除。‎ ‎4.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 A. 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 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 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意识强烈的背景下,相关故事广泛流传,得到市民称颂,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11——12世纪资本主义尚未出现,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 ‎5.1521年,“维多利亚号”船长因为环球航行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纹章。纹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围是3个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图案,上面是个地球。这枚纹章侧面印证了 A. 香料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 B. 西班牙环球航行的经济动因 C. 世界各地新物种的频繁交流 D. “物竞天择”进化理论的正确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肉桂、肉豆蔻和丁香都是原产于东方的香料,西班牙将这些香料植物图案印制在纹章上体现了对东方香料的狂热追求,从侧面印制了西班牙环球航行的经济动因,因此B选项正确;直接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的是贵金属的大量流入,A选项错误;这些都是早已存在的已知物种,并非新物种,C选项错误;“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提出是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D选项错误。故选B。‎ ‎6.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反映出 A. 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 B. 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 C. 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 D. 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纽带,即说明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选C项。材料中欧洲的海外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其大为有利,并未产生严重的商业危机,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点表现的是欧洲的海外贸易状况,而不是海外的殖民与掠夺,无法仅凭材料信息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欧洲用美洲白银换取亚洲的产品,说明17世纪时亚洲在于欧洲的贸易中并未处于劣势,特别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贸易优势,故排除D项。‎ ‎7.16世纪以来,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本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葡和桑树等,强迫种植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其目的是 A. 为本国工业品开辟市场 B. 压制殖民地的独立思潮 C. 变殖民地为其经济附庸 D. 维护全球商业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西班牙强迫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明显是把拉丁美洲变成西班牙的原料产地,成为其经济附庸,故选C;西班牙要把拉丁美洲变成原料产地,不是商品市场,排除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班牙没有成为全球商业中心,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8.1300年—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 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C. 外来移民的大量涌人 D. 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500年左右进行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人种和物种的交流,物种交流为欧洲人提供了高产粮食作物,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故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是17到18世纪,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故A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生育观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人口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排除B;此时期移民的方向主要是由欧洲向其他地区移民,尤其是新大陆,故C项错误。‎ ‎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宜扬安贫禁欲的宗旨,介人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说明 A. 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 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C. 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 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宗教特权,教会组织不得不改变以前的说教方式,这充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组织面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调整,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权力仍然大于王权,A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并不是深入人心,排除B;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并且材料没有体现上帝权威的变化,C错误。故选D。‎ ‎10.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 A. 宗教改革的成效 B. 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 C. 天主教会的腐朽 D. 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可知,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教分离,体现了本国事务交由本国解决的发展趋向,即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兴起,故选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为对教权的限制,没有提及天主教会腐朽的相关史实,排除C;如果14和15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解体,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启蒙运动,排除D。‎ ‎11.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这一运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答案】A ‎【解析】“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即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是恩格斯对启蒙运动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A正确;文艺复兴标志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排除B;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廷,排除C;启蒙运动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排除D。‎ ‎12. “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材料所述的“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 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B 国王权力全部转移至议会 C. 从传统君主专制向近代民主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政体,A选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尚有行政权,B选项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选项排除。‎ ‎13.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这说明英国 A. 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B. 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 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 D. 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首相提出议会休会五周,但是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反法律,因为按照规定政府是对议会负责的,因此政府方案要经过议会批准,故答案为D;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会,A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女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C 错误。‎ ‎14.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 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杰斐逊认为,当法国国王接受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人得到了他们通过一场革命所能得到的大部分东西,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在此,他指出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革命 A. 不断推进的必要性 B. 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C. 过于激进的局限性 D. 崇尚理性的进步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国王接受《人权宣言》后,这场革命并未终止,社会长期动荡,而杰斐逊认为“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指出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革命过于激进的局限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的表述,排除;杰斐逊没有强调法国革命持续发展的内容,排除;D选项也与“多余的暴力”的表述不符,排除。故选C。‎ ‎16.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 B. 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 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 D. 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说明资本不仅是买房置地,拥有土地的乡绅将土地收入还投资于商业企业和政府公债,说明资本活跃在诸多领域,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资本的流向领域,无法得出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资本的流向领域,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资本流向问题,无法得出地主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故D选项错误。‎ ‎17.英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主要作为“家庭天使”而存在;但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8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平民阶层经济收入较低 B. 工业革命造成劳动力短缺 C. 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困难 D. 机器生产降低了就业门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机器的生产,降低了就业难度,促进众多妇女的就业,故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民阶层的经济收入情况,故A选项错误;妇女的就业增加不代表劳动力短缺,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妇女就业的增加,故C选项错误。‎ ‎18.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 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 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9.19世纪中期,英国兴起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如到公共场合观看演讲、参加音乐会,参观博物馆以及观看球类比赛等。在一些慈善企业家的组织下,许多工厂工人还开始了集体休假和集体旅游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 消费模式发生改变 B. 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C. 社会收入普遍增长 D. 社会风气趋向奢靡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促进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消费不在是特权的象征,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并非趋于缓和,B选项错误;C选项中“普遍”一词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大众消费趋势增长不等于社会风气趋向奢靡,D选项错误。故选A。‎ ‎20.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D。‎ ‎21.巴黎公社下设相当于政府各部的十个委员会,制定法律,并讨论决定一切大事,公社委员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并对委员会和人民负责。这说明巴黎公社委员会 A. 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B. 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兼行行政权和立法权 D. 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典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制定法律”和“公社委员执行委员会的决定”等信息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委员会兼行行政权和立法权,具有“议行合一”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巴黎公社没有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但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排除D项。‎ ‎22.—战前,德国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敢轻易妥协,否则会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这使得德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材料表明 A. 激进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 B. 德国欲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C. 德国政府的决策被民意左右 D. 民众的民主诉求得到了落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战前的德国政府由于害怕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所以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反映了德国民众的这种民族的激进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外交政策,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德国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B项错误;C项“左右”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是民众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不是民主诉求,D项错误。故选A。‎ ‎23.下图是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驱报》上的一幅漫画。画中头顶“1940年兵”字样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国军队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该漫画意在揭示凡尔赛体系 A. 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B. 违背了法国民众的利益 C. 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 完全是大国意志的产物 ‎【答案】C ‎【解析】1919年刊登的漫画,讽刺凡尔赛体系并不能维持欧洲的和平,在多年后的1940年,法国仍然在征兵以应对战争,并给以孩子为代表的人们带去灾难,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一种讽刺,并没有进一步激化战胜国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违背法国民众的利益,这只是漫画的预测与讽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凡尔赛体系是大国意志的产物,排除D项。‎ ‎24.1923年,苏联开始推行零售商业借贷政策,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这说明苏联 A. 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B. 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 C.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 积极地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 ‎【答案】B ‎【解析】1923年,苏联允许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这说明苏联已经重视商品和货币关系,即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正确;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故C错误;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恢复经济,不是为了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故D错误。‎ ‎25.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A. 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 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 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 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A ‎【解析】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反映苏联要完成现代化,建立世界性强国。结合所学,要改变苏联落后面貌,就要开展工业化建设,故A符合题意;B是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走欧洲式的现代化道路,故B不符合题意;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要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要构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而此时苏联已经是社会主义强国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20世纪30年代,美苏贸易增长迅速。但美国企业通常只接受苏联的现金支付方式,因为银行对苏联的汇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即便有些企业可以为苏联的订货提供贷款,但贷款条件十分苛刻,贷款利率很高。这反映了 A. 美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 苏联工业发展需要美国帮助 C. 经济危机促进了美苏贸易 D. 意识形态影响美国外贸政策 ‎【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美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因此美苏贸易发展迅速,但是美国银行的做法,即对苏联的汇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很高,这体现了政府政策,说明当时意识形态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D正确;苏联是计划经济,美国和苏联的贸易不属于转嫁危机,排除A;题干主旨反映的是美国银行对苏联的态度而非苏联需要美国的帮助,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美苏贸易中,美国银行对苏联的态度,排除C。‎ ‎27.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 D. 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 ‎【答案】D ‎【解析】由于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结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发生变化,特别是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和发展,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大大扩展了许多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高级”职业的需求,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故D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职业分层的向上流动的趋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 ‎28.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A. 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B. 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 C. 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D. 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利用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提出了在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同时又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表明其未能摆脱传统的斯大林模式的体制的束缚,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的扩大,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C项错误;材料仍然未摆脱传统体制,不是经济新模式的探索,D项错误。故选B。‎ ‎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词汇和成语已经渗透到了西欧的语言里。在联邦德国,文化的美国化进行得更快。正如一位电影导演所说:“美国人使德国人的潜意识殖民地化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 A. 美国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 B. 美国在西欧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优势 C. 二战冲击了西欧各国的文化传统 ‎ D. 冷战对峙改变了西欧各国的文化意识 ‎【答案】B ‎【解析】美国词汇渗透到欧洲的社会生活之中,这是二战后美国军事与经济实力的体现,比如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的经济援助,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故B项符合题意;美国的对外政策只是表现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文化的渗透,而不是二战对西欧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冷战会对西欧产生影响,但并不会改变西欧的文化,排除D项。‎ ‎30.如图为IMF的标志。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巴西前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IMF从成立到近年来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难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来看,新兴力量的崛起,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正确;材料信息未反映经济区域集团的加强,A错误;据所学可知,南北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不符合史实,B错误;借钱给IMF是巴西财政部长所说,不代表IMF资金困难,D错误。故选C。‎ ‎31.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 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 ‎32.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年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这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A. 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 B. 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 C. 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D. 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欧共体与世界多个国家和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协议,消除了双方间的不平等思想和建立正式关系,由此体现了欧共体的自主意识,故选A;欧共体是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建立平等关系,不是为了扩大影响,排除B;CD与题意主旨不符,且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时,东征的十字军才从亚洲带回了糖,因为价格昂贵,当时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跟荷兰人学会了甘蔗种植技术,从非洲引入黑奴,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廿'巴西糖”日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被称为“砂糖革命”。食糖逐渐变的普通人也消费得起,加糖红茶成为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巧克力、果酱等甜点变得流行,食糖的消费量成倍地增长,1700年时英国人年均食用‎4磅糖,到1800年升至 ‎18磅‎。‎ ‎1799年法国科学家研制出甜菜制糖的方法,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海上运输受阻,蔗糖等物资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促使了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再加上甜菜可以在温带地区种植,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甜菜糖的产量经常超过甘蔗糖。20世纪中期之后,全球民众更愿意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 ‎——摘编自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传播的特点,并说明“砂糖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世界制糖业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传播范围扩大;与殖民扩张紧密相连;价格逐渐降低,逐渐平民化;英国逐渐垄断蔗糖贸易。‎ 影响:改变了饮食习惯和消费结构;推动了三角贸易和英国殖民霸权建立;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原因:甜菜制糖的出现(新糖源的出现);制糖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霸权的衰落;饮食时尚变化。‎ ‎【解析】(1)特点一问,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食糖逐渐变的普通人也消费得起”、“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巴西糖’”等信息,可以从传播范围、和殖民扩张的关系、价格变化、大众化、英国垄断等角度概括即可。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人们的饮食结构和消费结构、对英国的殖民争夺和奴隶贸易、对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思考。‎ ‎(2)根据材料“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等信息,从新糖源的出现、技术进步、英国霸权衰落、饮食结构等角度概括即可。‎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概括指出欧洲殖民势力在非洲扩张的空间演进特征,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答案】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 ‎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②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幅图的内容变化可得出,第一幅图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到图二开始侵略范围不断扩大,再到图三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成因: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可。并最后总结得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5.“划分阶段” ‎ ‎1917——1955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苏俄 苏联)(对比:1917年的百分比) ‎ 年份 ‎ 全部工业 ‎ 其中 ‎ 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 ‎ 消费产品生产(第二部类) ‎ ‎1917 ‎ ‎100 ‎ ‎100 ‎ ‎100 ‎ ‎1921 ‎ ‎44 ‎ ‎35 ‎ ‎49 ‎ ‎1924 ‎ ‎63 ‎ ‎64 ‎ ‎62 ‎ ‎1925 ‎ ‎102 ‎ ‎99 ‎ ‎104 ‎ ‎1926 ‎ ‎137 ‎ ‎139 ‎ ‎136 ‎ ‎1927 ‎ ‎155 ‎ ‎157 ‎ ‎154 ‎ ‎1928 ‎ ‎185 ‎ ‎192 ‎ ‎180 ‎ ‎1929 ‎ ‎222 ‎ ‎247 ‎ ‎206 ‎ ‎1930 ‎ ‎270 ‎ ‎341 ‎ ‎227 ‎ ‎1931 ‎ ‎326 ‎ ‎439 ‎ ‎256 ‎ ‎1932 ‎ ‎378 ‎ ‎524 ‎ ‎281 ‎ ‎1933 ‎ ‎394 ‎ ‎555 ‎ ‎295 ‎ ‎1934 ‎ ‎469 ‎ ‎695 ‎ ‎331 ‎ ‎1935 ‎ ‎575 ‎ ‎880 ‎ ‎388 ‎ ‎1936 ‎ ‎740 ‎ ‎1152 ‎ ‎487 ‎ ‎1937 ‎ ‎823 ‎ ‎1250 ‎ ‎561 ‎ ‎1938 ‎ ‎921 ‎ ‎1405 ‎ ‎623 ‎ ‎1939 ‎ ‎1068 ‎ ‎1670 ‎ ‎697 ‎ ‎1940 ‎ ‎1193 ‎ ‎1918 ‎ ‎747 ‎ ‎1945 ‎ ‎1094 ‎ ‎2152 ‎ ‎444 ‎ ‎1946 ‎ ‎913 ‎ ‎1581 ‎ ‎503 ‎ ‎1947 ‎ ‎1114 ‎ ‎1933 ‎ ‎610 ‎ ‎1948 ‎ ‎1405 ‎ ‎2491 ‎ ‎737 ‎ ‎1949 ‎ ‎1683 ‎ ‎3123 ‎ ‎798 ‎ ‎1950 ‎ ‎2066 ‎ ‎3930 ‎ ‎920 ‎ ‎1951 ‎ ‎2406 ‎ ‎4586 ‎ ‎1068 ‎ ‎1952 ‎ ‎2684 ‎ ‎5144 ‎ ‎1180 ‎ ‎1953 ‎ ‎3002 ‎ ‎5738 ‎ ‎1326 ‎ ‎1954 ‎ ‎3399 ‎ ‎6512 ‎ ‎1496 ‎ ‎1955 ‎ ‎3821 ‎ ‎7471 ‎ ‎1621 ‎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7——1955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对自己划分的阶段作相关分析陈述。‎ ‎【答案】参考示例:‎ ‎1917-1921年 经济低谷阶段(新生政权巩固期) ‎ 分析:从整体工业总产值到两部类数据看,均呈现急遽下降趋势。1917年的俄国,在社会、经济全面崩溃的背景下,发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抵御列强武装干涉和结束国内战争。这一时期国内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 ‎1921-1928年 恢复、增长阶段(国家发展探索期) ‎ 分析:工业总产值稳步提升,两部类生产均衡发展。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采取国家经营、本国、外国资本家合资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实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925年联共(布)决定将苏联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开展国家经济调整,推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 ‎(划分为1921-1925年,以新经济政策为着眼点分析亦可) ‎ ‎1928-1940年 增速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初步发展期) ‎ 分析:工业总产值进一步提升,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飞速提升,消费品生产稳步增长,但与第一部类相比,增速不成比例。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的方针,从1928年起开始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至1937年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40-1945年:生产速度放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卫国战争时期) ‎ 分析: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苏联工业产值的整体发展速度较战前相比较为平稳,消费产品生产的速度下降显著,军事需求推动第一部类的迅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战争期间发挥巨大的生产能力,计划经济体制在战争期间凸显其制度优势。‎ ‎1945-1955年 迅速发展阶段(战后初期、步入冷战) ‎ 分析:工业总产值快速提升,其中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大幅度提升;消费品生产得到相应提升。轻重工业比重失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后,苏联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迅速进入战后恢复阶段;战时盟友变对手,苏联未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体现,为后期的发展留下隐患。‎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对1917——1955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体现了1917——1955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解答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1917-1921年苏俄经济低谷阶段,即新生政权巩固期,结合材料数据和所学1917-1921年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1921-1928年苏俄(苏联)恢复、增长阶段,即国家发展探索期,结合材料数据和所学1921-1928年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加以分析回答。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3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质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近代时期 消费实态:由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变为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20世纪下半叶 后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符号消费时代来临,注重精神消费,追求个性,炫耀品味,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注: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任选一个时期,提炼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水平三:能够结合表中数据将表中所选时期的消费文化观念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示例1:古典时期,以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消费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 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达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社会上和宗教信仰中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追求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精神,现实存在的等级制度(血缘等级和财产等级),以及对城邦公共利益的重视,使得当时的人们注重节制和等级消费,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 示例2:近代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越来越注重世俗消费和生活质量,但仍是有节制地进行消费。‎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神学的束缚,禁欲主义的盛行,人们的消费被压抑,形成了非理性节俭为主流的消费观。近代以来,由于人文思潮的传播,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更加注重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世俗消费,注重生活质量。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需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注重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所以,人们只是进行有节制的消费,盛行理性节俭的消费观念。总之,西方消费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消费观念的演变是一定时期内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示例3:在现代社会,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电气时代”的到来,消费品日益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家更注重剥削相对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交通与通迅工具的进步,影视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使得人们既注重物质享受,又注重休闲娱乐,使得非理性奢侈成为主流。‎ 示例4:后现代时期,消费观念侧重于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以买奢侈品为主,且更加注重精神消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速,“福利国家”建立并不断完善,使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使得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再加上商业传媒不断诱导,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盛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奢侈品消费,追求感官刺激和满足虚荣心。‎ 水平二:能够结合表中数据将表中所选时期的消费文化观念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 水平一:能够结合表中数据将表中所选时期的消费文化观念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的图表及表中的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任选其中的一个时期,提炼出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如:古典时期,以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消费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近代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越来越注重世俗消费和生活质量,但仍是有节制地进行消费;现代社会,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非理性奢侈为主流。然后根据所学的每一个时间段的历史大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角度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