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二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同煤二中高三模拟语文学科试题 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第Ⅰ卷(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 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 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 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 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 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 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 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 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 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 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 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 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 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 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 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 - 2 - 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 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 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 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 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4 日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 发。 B. 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 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 生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 双重作用。 B. 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 进行的。 C.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 学的关系。 D. 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 了主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 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 识。 C. 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 彩。 - 3 - D. 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 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 别。题中 B 项,“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 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C 项,“类比”错误,应是对 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C 项阐述的差 异性。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 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 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 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 A 项,“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 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 活动;B 项,“文学作品”“使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识”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 因果关系;C 项,“完全”过于绝对。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 4 -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 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 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 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 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 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 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 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 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 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 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 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 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 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 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 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 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 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 - 5 - 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 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 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 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 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 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 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 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 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 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 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 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 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 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 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 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 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 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 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 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 - 6 - 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 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 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 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 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 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 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 上,形成国家认同。 6.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 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答案】4. D 5. A 6.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 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 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仁’‘义’思想……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分析错误。有效 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 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 7 - B 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 不安局面”分析错误。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 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 C 项,“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有利 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 坚实基础”。 故选 A。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 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 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中,加强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公民归属感、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提 升民族自豪感、清除殖民思想。如“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 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 通婚逐渐增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 了很大变化”等内容以及各种现实社会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 8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 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 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 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 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 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 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 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 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 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 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 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 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 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 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 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 - 9 - 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 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 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地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 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 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 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 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 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 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 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 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 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 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 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 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 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 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 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做。她举起铅笔 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 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 年第 5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 - 10 - 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 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 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 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8.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9. 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答案】7. B 8. ①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 的知识文化的渴求;②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③香雪把擦 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④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 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9. ①展现了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②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③人性的 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④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⑤城乡差异 所导致的心理失衡;⑥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 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 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 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 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 11 -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 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 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 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 心强。 ③“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 又合上了盖子”, 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 ④当她们沿着铁轨返回时,发现了来迎她们的姐妹,“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 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 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 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哦,香雪》是一篇诗化小说,下面从题材、环境、人物、内容、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小说的 丰富意蕴。 从题材分析,作者选择了相对闭塞的农村台儿沟,因火车经过此地时的短暂停歇,而带来了 现代文明,写出了一群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从环境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 不挠的人性美。 从内容分析,从小说的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人性的 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 从主题分析,小说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 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 12 -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 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 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 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 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 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 1 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 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稙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大史晁无咎见 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 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 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 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留之幕府。高 宗既即位,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 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 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①以破贼功上于朝,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 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桧死, 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辞,除知桂阳军。丁母 忧,归葬,哀毁。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符直兼之矣。”服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 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琼州远在海外。”改知徽州。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 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干道 二年,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 - 13 - 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年七十有六 卒,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删节) 【注】①浚:指张浚,南宋大臣,主张抗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 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B.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 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C.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 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D.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 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畿,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称“京畿”。 B. 服阕,即守孝期满、服丧结束;“阕”即“终止”“停止”,故把守孝期满称为“服阕”。 C. 漕运,旧时指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路解送的运输方式,主要为供应京城或作军需。 D. 致仕,将禄位交还国家,指辞官或退休,“致仕”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稙聪明好学。多次被乡里推荐,大史晁无咎称赞他是国中极其优秀的人才并将女儿嫁给 他。 B. 李稙于国有功。靖康初他正担任迪功郎,率众历经艰难最终顺利完成向子諲交托的转运任 务。 C. 李稙有军事才华。修战舰,习水战,平定孔、马二盗;上书陈防江十策,都直指事理不说 空话。 D. 李稙受皇帝信任。高宗为康王时,即留他在幕府;高宗即位后第一次见他,即称他为“故 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 (2)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 - 14 -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不久凭借奉议郎的身份担任潭州知州(或管理潭州),李稙打开仓库发放粮食,赈 济贫困的百姓,专门把安抚百姓作为当务之急。 (2)当时秦桧主持朝政,凡是帅府旧僚一律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在家 闲居不去朝廷中做官。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 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 采用排除法。“有以稙荐”意思是有人推荐了李稙,于是他就被替补为“迪功郎”,这是一 个职位,所以“郎”字后要停顿,从而排除了 D 项。 “使督四百艘”和“押犒师银百万”及 “粮百万石”是对称结构,主语都是“朝廷”,意思是委派他督管的四百艘船,负责押运犒 劳军队的百万银两和百万石粮食,所以“粮”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 AB 两项。“招募忠义二 万余众”表示招募的人数,“自……入……”是一个介词结构,意思是从哪里到哪里,所以 “自”之前要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 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D 项, “致仕” 是将禄位交还国家,指辞官或退休;而 “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是“招纳、招致”的意思, 两者显然不同。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 - 15 -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 “靖康初他正担任迪功郎”错,原文是“有 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说明李稙当时还不是“迪功郎”,是临时替补。选项将“未然”当 作了“已然”。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 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 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 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 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 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 完善。第(1)句采分点:“寻”,不久;“以”,凭借;“知”,主持、掌管;“发廪”打 开粮仓;“振”通“赈灾”,译为“赈济”;“贫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译为“贫困的 百姓”;“以抚摩为急”,把安抚当作紧急的事;“以……为”译为:把……当作。 第(2)句采分点:“时”,时值;“当国”,主管、把控着朝廷;“屏黜”,有被动意味, 译为“被辞退或罢免”;“去国”,译为“离开了京都”;“杜门”,关门,此处引申为“赋 闲在家”;“仕”,名作动,“做官”。 【点睛】参考译文:李稙字符直,是泗州临淮人。年少时聪明好学,被乡里推举过两次。李 稙叔父李中行是苏轼门客,太史晁无咎因此见到过李稙,并称赞李稙说:“这个李稙是国内 第一流的优秀人才啊。”晁无咎把女儿嫁给了李稙。靖康初年,宋高宗以康王身份开大元帅 幕府。湖南向子諲负责转运京畿,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叛军,道路不通,考察了一圈, 手下人没有可以派遣去押韵粮草的。有人把李稙推荐给他。李稙于是替补为迪功郎,让他督 运四百艘船押送劳军的百万两银子和百万石粮食。李稙招募忠义勇士二万多人,从淮河到徐 州,经过数十次战斗,终于按照计划将银两和粮食送达目的地。当时高宗赵构驻军钜野,听 说东南边一个毫无官职的人率人运粮食银两到来,全军士气大涨,首先接受慰问。康王召见 李稙,李稙应对思维缜密而敏捷,高宗非常高兴,亲自赐给他饭食,并把他留在自己的大元 帅府。高宗即位后,不久凭借奉议郎的身份担任潭州知州,李稙打开库发放粮食,赈济贫困 的百姓,专门把安抚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道李稙很有才华,推荐李稙 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作乱,李稙请求打造战舰,操演水战,把部队分成 - 16 - 左右两支,大败孔彦舟的伏兵,斩杀马友,平定了马孔二人之乱。张浚将李稙破贼的功劳上 报朝廷,李稙转任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任期满,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当时秦桧主持朝 政,凡是帅府旧僚一律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在家闲居不去朝廷中做官。 秦桧死后,任户部郎中。李稙这时才去觐见皇帝,高宗皇帝说:“李稙你是我的老朋友啊。” 正准备提拔重用李稙,李稙以母亲年龄大为理由推辞,被任命为桂阳军长官。母亲过世,李 稙运母亲灵柩归葬,伤心得不得了。刘锜给他写信说:“忠臣孝子,您做到了两全。”守孝 期满,参政钱端礼推荐李稙为琼州长官。面辞皇帝时,皇帝十分感慨地说:“你年龄也大了, 琼州太远。”改任李稙为徽州知州。过了一年,金国人撕毁盟约,朝廷将大兴军旅,认为李 稙在漕运方面有才略,任命他为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李稙筹划有方,朝廷十 分看重。干道二年,李稙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不久,李稙上奏防江十策,都直接 了当地讨论事情该如何做,没有不切实际的话。防江十策上奏朝廷后,皇帝非常赞赏李稙的 话,以太府卿的职位召李稙到京城,李稙却有病未能成行,于是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的 身份退休。七十六岁时卒,谥忠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诗,完成各题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 有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 自传门前柳。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 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 进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 茅山中。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 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 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B. “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 洁志趣。 C. “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 - 17 - 自己的的孤寂感。 D. 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15. 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①(不说陶潜不愿臣服新朝,却说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表达诗人 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或向往之情)。②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之志(或甘于归隐的淡 泊之心)。③表达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或表现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 项,“基调闲适恬淡”分析错误,据诗句“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写陶渊明无共酌之 人,也表达作者感到世无知音的孤寂;“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在貌似淡泊的情感中有 一丝无奈和悲愤;“试问刘寄奴,还识此人不”则带有一点嘲讽还可结合注释“宋亡,不愿 为新朝效力”理解。可见本诗的基调并非“闲适恬淡”。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最后两句是“试问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解答时先概括诗句的意思,再按照表现“陶渊 明”什么和表现“作者”什么的顺序由浅入深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试着问问刘裕,还认 识这个人吗?”根据注释“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 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可知作者通过诘问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 情。再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陶渊明,表明作者也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有甘于归隐的淡泊之 心;再联系注释“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可知表达了作者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 - 18 - 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 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 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 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 1 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 道理。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 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郦道元《三峡》中,借助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明星荧荧 (4). 开妆镜也 (5). 巴东三峡巫峡长 (6). 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臾、莹、妆、裳。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1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上海拥有 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 的。它只供应 4 种咖 啡,且一天只营业 4 个小时。门口的告示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 啡店,而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 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 教育和训练 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 服务顾客的形式,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使他们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 社会。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教 80 分钟,且要 每天重复训练以免患者忘记,但老师和“顾客”都不厌其烦。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 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患者营造一个“仿 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耐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所面对的真实世界 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 此,要呼吁更多的社会主体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 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干预 孤独 B. 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干涉 孤独 C. 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干预 孤苦 D. 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干涉 孤苦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 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 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 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 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 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 20 - D. 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 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①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 一次,而是很多。语境中指上海的咖啡店很多,应选用“不胜枚举”。 ②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语境中指这一家咖啡店与众不同,有另一种风格,应选用“别具一格”。 ③干预:过问(别人的事)。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语境中指治疗自闭症的 有效方法,含褒义,应选用“干预”。 ④孤独:独自一个;孤单。孤苦:孤单无靠,生活困苦。语境中指自闭症的内心状态,应选 用“孤独”。 分析可知,A 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A。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前后语境,尤其要注意关联词语的前后搭配。前文说“仅有……是不 够的”,后面跟着的应该是“还要……”的句式,这样前后文衔接才更紧密。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改善”与“病痛”“能力”不搭配;二是“乃至……”不合逻辑, “乃至”的意思是“甚至”,与前句逻辑不符,应改为“进而”。综合分析,C 项修改最恰当。 - 21 - 故选 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 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 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 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 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答案】(1)“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2)“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3) “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4)“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 囊”;(5)“务必”改为“积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 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莅临”用于领导、上级或重要人物;“应……要求”不当;“鼎力相助”用于感谢别人对 自己的帮助;“都不是吝啬鬼”过分口语化;“务必”语气生硬。 21.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天边鸟倦 童颜鹤发 海上蟾生 柏节松心 念当归 宜晚翠 胜当年 情共寄 (1)贺寿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贺寿联:柏节松心宜晚翠;童颜鹤发胜当年。 (2). 中秋联:海上蟾 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的能力。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 - 22 - 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 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此题注意“贺寿”和“中秋节”的习俗。题目所给的词语与长寿有关的有:童颜鹤发、柏节 松心,可以组合成:柏节松心宜晚翠;童颜鹤发胜当年。题目所给的词语与中秋节有关的有: 海上蟾生、天边鸟倦,可以组合成:海上蟾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点睛】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 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 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指出,在校生应做“守护者”,粉碎谣言,关 爱家庭,守护健康;应做“修行者”,即“宅其身、抱道行”,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 延期”;应做“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担使命游有 方,宅其身抱道行”,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 字以上。 【答案】【例文】 给理智中学学生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2020 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病毒肆虐,人心惶惶,一个最黯淡无光的新年,也是 一个最热血高昂的新年。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 一个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抗击肺炎,在我辈青年。 然而,我们仅仅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富,可以贡献给抗疫一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 奔赴一线,救助病患。但是,做不了逆行者,我们可以做守护者;做不了抱薪者,我们可以做 修行者;做不了奉献者,我们可以做识途者。 我们是守护者,守护着这个国家最后的防线,守护着不灭的精神烛火。 不曾忘,抗疫老将钟南山,临危受命,奋战于疫情一线,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 勇猛;不曾忘,一个个奔赴战场的决绝身影,不计回报,不论生死,最美的逆行者谱写最昂扬 的战歌。不过,有人前行,就有人后退,就必然有人以此为契,将国难财视为高尚,借机招 - 23 - 摇,人人自危,谣言四起。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亲爱的同学们,疫情,当重视不当怖 惧,青年,当热血亦当理性。作为理智中学的一员,我们更应高举理智的旗帜,担起守护后 方的使命,让谣言不攻自破,让不法分子,毫无收获。 我们是修行者,修文学理,行善扬德,是祖国坚实的后盾。 这是最漫长的寒假,更是最让人无法放松的假期,没有期限,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宅 在家里,成了必然,但是,“宅其身,抱道行”,“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越是这样 艰难的时刻,我们越要报之以静,越要坚持学习。毕竟,在那些逆行者身后,我们是那唯一 的光,照着他们的征途,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冬,他们守护着我们,为的是一个更加耀眼的未 来中国。同学们,让我们宅其身抱道行,成为祖国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是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古人对父母做出的承诺,是善,是孝。如今,冠状病 毒肆虐神州大地,游必有方,是我们对生命的承诺。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大规模流动和大 范围聚集,都会埋下病毒传染的隐患。所以,同学们,为了让病毒不再蔓延,让病痛得到阻 拦,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献一份力,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做一个理智的识途者。 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所有阴霾之下,都匿蔽着柳暗花明曦 光初现的希望。愿四海疫情已终,疾患永散;愿山河无恙,世间皆安;愿凛冬将尽,你我共赏 樱花初绽。 倡议者: xxx 2020 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 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是教育部给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包括做一个“守护者”,做 一个“修行者”,做一个“识途者”。倡议书倡议的主题是“担使命游有方,宅其身抱道行”。 (1)这是一篇针对学校发的倡议,对作者的身份也有要求必须是学生;(2)考生要明确倡议 书的文体格式;(3)注意材料中出现的关键性的词语。 参考立意: - 24 - (1)担当使命,共患难,保一隅安康做个“守护者” (2)宅男、宅女抱道行做个“修行者” (3)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做个“识途者” 参考素材: 1、2020 年初的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庚子春节,让我们成为“宅男”“宅女”, 让好友相会变成视频聊天,亲朋相聚变成隔空拜年。蔓延的疫情让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焦急 不安,还有最美“逆行者”带给我们的温暖。 2、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 和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大学生 们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相信你们在疫情防控的斗争面前,一定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 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夺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斗争的 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3、做“守护者”,就是担使命、保安康。当前,疫情仍在蔓延,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很多医 学专业的师生已经奔赴前线,成为病患者坚强的守护者。危急之时唯有担当方显忠诚,让青 春在与肆虐的病毒抗争中绽放。在你们还没有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阻击疫情时,保 护好自己,不让关爱我们的人揪心,就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负责,就是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宽 慰,就是在为这场“战疫”做贡献。每一位同学都牵系一个家庭,每一个青年应担当一份使 命,自觉做科学的传播者、谣言的粉碎者、健康的守护者、家庭的关爱者。每一位同学的平 安,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就是平安华夏、健康中国的坚固基石。 4、做“修行者”,就是宅其身、抱道行。“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文学经 典中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哲学经典中改进思维、把握规律, 增强哲学思辨能力;在伦理经典中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在网络资源平台上自主专业学习和自我提升,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通过师生 线上切磋琢磨、教学相长。 5、做“识途者”,就是要做到游必有方。为了同学们的健康平安,教育部已做出 2020 年春 季学期延期开学的决定,这是抗击疫情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对莘莘学子的关心和厚爱。疫 情割断不了亲情,无论你身在何方,请记得学校的老师们时刻牵挂着你,也盼望着大家都能 以健康、阳光的姿态踏上返校之路。返程之时,也许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大家务必按照统 一部署,配合学校返校复学工作的相关安排,做好个人防护和返程规划,游必有方,尽可能 缩短返程时间,做到错峰出行、平安出行,在新学期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大学生的满怀豪 - 25 - 情和青春活力。 6、亲爱的同学们,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斗争的 最终胜利。我们也将与学校的老师们一道,在全国各地的校园里期待着在庚子年的春天与大 家重逢! 7、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招生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 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精神和教育部相关通知要求,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 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疫情流行期间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和考试,及时研究、调整、 部署本地区本单位 2020 年研究生考试招生近期有关工作方案,并全力做好考生服务工作。 8、通知明确,原定近期举行的自划线高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和有关招生单位博士研究 生考试招生工作等推迟举行,具体工作安排由各相关招生单位在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 指导下,结合本地本单位疫情防控情况自行确定。原定 4 月初左右进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复 试工作是否延期将视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另行通知。 9、通知要求,疫情流行期间,各地各招生单位要尽可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畅通考生联系咨 询通道,及时、主动、准确发布考试招生相关信息,回应考生关切,确保研究生考试招生各 项工作安全平稳有序。 行文结构: 1、写作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从文体看,要求写倡议书,因此所写文章必须符合倡议书 的格式要求。如:标题可以为“关于.的倡议书”下面第一行为称呼语,要顶格写;第二行空两 格写正文;结尾要有署名和日期;等等。二是从内容看,要以“担使命游有方,宅其身抱道行” 为主题,同时结合材料内容体现对事件的“认识与思考”,并且针对如何“担使命游有方, 宅其身抱道行”提出希望与建议。 2、论证举例分析时,要紧扣三个关键词: ①守护。我们是守护者,守护着这个国家最后的防线,守护着不灭的精神烛火。 ②修行。我们是修行者,修文学理,行善扬德,是祖国坚实的后盾。 ③识途。我们是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 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 26 -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 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 权衡后的选择。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