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1 任务5 论证分析题——熟知2类题型落实2大步骤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1 任务5 论证分析题——熟知2类题型落实2大步骤 Word版含解析

题型一 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用来 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 能恰当证明论点。 [典例剖析] (2020·山东海南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 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②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 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 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 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 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 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 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 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 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③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 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 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 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 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①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②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 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 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 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 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 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 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 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 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 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 得新意有余,细致不足。 ③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 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 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 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④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 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 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 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 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 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⑤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 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 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 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①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 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 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 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 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 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 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②《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 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 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 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 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速读全文,迅速地圈点勾画出关键性词句。(见文中画线部分) (2)梳理结构思路,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全文共三则材料,紧紧围绕着“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议题展开。 材料一共 3 段文字,第①段概述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作品的评 价;第②段分析刘慈欣小说的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介绍刘慈欣科幻小说的 ________。 材料二共 5 段文字,前两段提出问题,并指出科幻小说的特点;后三段分析 科幻小说对形式探索的“并不用力”的问题,指出只有革新,科幻小说才能出路。 材料三共 2 段文字,主要分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方式。第①段说明科 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第②段强调科幻小说情节模式的不同。 [答案] 如何评价科幻小说 特点及其成因 文风特点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 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 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 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 典科学。” ◎满分示范 第一步:明确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二的观点: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 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 学魅力。 第二步:注意论据和观点间的对应关系 B 项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是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丰富的故事 资源,“科技的进步”即对新世界的探索,“新世界人性结构”即科技进步带来的 丰富的故事。该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A 项涉及的是对科幻小说 定义的问题, C 项涉及的是作家对自己作品的建构权利,D 项的论据内容正好与 材料二的观点相反。 [答案] B 题型二 分析论证特点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在立 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 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典例剖析] (2020·山东海南模拟试卷)材料二(阅读文本见“题型一 [典例剖析]”)在论 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满分示范 第一步:明确论证类型 材料二首先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的原因,然后从正面提出 了“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 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的观点。 这是立论的过程。然后针对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固化的误区进行批驳。所以 材料二采用的是一种先立再驳的辩驳式的论证结构。 第二步:明确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举科幻小说《三体》为例,论证科幻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 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显得粗陋,细致不足。②引用论证。引用文学理论家卡勒 的话语,论证了不能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观点。③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述 科幻小说的同时,始终将其与一般的文学性小说进行比较,说明二者对文学性的 要求并不相同。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出论题;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 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 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 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 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 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 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 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 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 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 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 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 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 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 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 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 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 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 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 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 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 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 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 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 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 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 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 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 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 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 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 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 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 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 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 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 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 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 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 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 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 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 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 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 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 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 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 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 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B [A 项,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 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 项,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 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 太过绝对。D 项,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 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故选 B。]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 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 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 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 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A [A 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 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引用 《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 情怀’”的观点。] 3.(分析论点论据关系题)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D [D 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 点。] 4.(分析论证特点题)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答案]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 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 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 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 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 担当。 ◎对点题加练 6.(分析论证特点题)分析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选文采用逐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②先分析家国情怀的内 涵及重要意义,再探讨家国天下与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最后指出中国人的价值观 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