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习题:19 鱼我所欲也
19 鱼我所欲也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wù) 苟得(gǒu) 一箪食(dān) 蹴(cù) 不屑(xiè) 一豆羹(gēng) 故患有所不辟也(bì) 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4)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5)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解析:A项“辟”通“避”;B项“辩”通“辨”;D项“乡”通“向”。) 4.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乞人不屑也 不屑一顾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为非作歹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患难与共 (4)所欲有甚于生者 欺人太甚 5.填空。 (1)《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标题不超过15个字)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李克强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李章军提问时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生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名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的道德力量。 标题:总理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氛围(或:李克强总理非常重视全民阅读) 理由:它强调了总理对读书阅读的高度重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① →④→③→② (2)作古诗获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南方论刊》登载了,稿费是以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贰佰圆(元)或贰佰圆(元)整。 (3)读经书长知识。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四本书。 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2017年6月16日”。 02 课内精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的题目。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 10.选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然后提出作者的观点。 11.(天津中考)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解析:原文说的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03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已: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者长已矣 (解析:A项“是”分别为这种/这种做法;B项“穷”分别为贫穷/走到尽头;C项“奉”分别为侍奉/供给品; D项“已”均为停止。) 1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14.语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5.下列对语段(一)和语段(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语段(一)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语段(一)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语段(二)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语段(二)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开明君主。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送廪丘邑给孔子作为他的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孔子(从景公处)出来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来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