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 01 课 考纲解读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 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考点考查要求是:(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 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C 级。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 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文也是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抒 情散文、议论散文、哲理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小品文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 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 有一个主题,以记叙、描写、抒情、论理等方式表达。 记人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 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 的区别。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 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 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 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写景散文:是描写景物类的散文,基本上属记叙的一种。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 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 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的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 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 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在写景的散文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写景类散文是以描写为 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写作手法,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 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 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 类的各种生物,小猫小鸟,红花绿草之类;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车船犁耙, 铅笔篮球之类。它可以是写一物,也可以是数物合写。这类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但也 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借此言志述怀。 抒情散文: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 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 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议论散文: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 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 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 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 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 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 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 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 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 义。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 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 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 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 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文化积淀。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 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 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 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 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 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 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 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 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 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作品结构主要指 作品的情节结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过度照应,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 “作品的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作品进行 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弄清作品的中心意思,并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出来,这是一个信息提炼及 综合表达的过程。高考通过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从而考查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分析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包含两个小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 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 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 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 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 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 一个有机整体。 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在散文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 择题: 一、(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 【1】 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 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 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 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 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 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 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 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 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 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 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 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 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 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 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 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 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 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 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 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 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 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 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 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 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 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 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 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 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 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 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 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 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 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 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 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二、(2011 年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 群 ①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 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 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 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浸.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 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 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 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 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 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 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 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 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 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 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 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 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 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 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 意味。 ⑪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 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 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 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 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 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 4.27 万平方公里,为 我国第四大沙漠。 15.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 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 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 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 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 “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 三、(2011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1 题。 塔上的树 易允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 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 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 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 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 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 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 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 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 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 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 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 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 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 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 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 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 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 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 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 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 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缠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 晶的水珠挂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 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 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 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 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 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 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 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 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 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 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 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 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 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 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 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 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 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6.本文第 2 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2)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 作铺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