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静安区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卷 注意:‎ ‎1.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检测时间 6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为农耕文明的简介配图,恰当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汉时期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可作为农耕文明简介配图,D项正确;沙漠中的驼队是商业发展的表现,A项错误;驾船捕鱼和合作狩猎,都不是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BC两项错误。‎ ‎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廷尉李斯基于以上判断,主张推行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秦朝统一之后,李斯基于周代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王室衰微,不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治稳定的教训,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C项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都不是针对分封制弊端提出的管理地方的制度,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 13 -‎ ‎3.“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材料中的 “世祖”建立了 A. 西汉 B. 东汉 C. 蜀汉 D. 后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皇帝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B项正确;西汉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A项错误;蜀汉是刘备建立的,后汉的建立者是刘知远,CD两项错误。‎ ‎4.“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南方的自然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 北方持续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宁 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D. 北宋定都开封而南宋定都临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的经济重心本来在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很多人开始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所以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选C;AB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不是经济重心完成的结果,排除;D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 ‎5.下图为受污损的三联书店出版物封面。其中污损处的文字当是 A. 咸阳 B. 长安 C. 洛阳 D. 泉州 ‎【答案】B ‎【解析】‎ - 13 -‎ ‎【详解】根据书封面上的字“丝绸之路的起点”联系所学可知长安是西汉的都城即丝绸之路从此往西,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最终到达欧洲。故选B;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丝绸之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A错误;洛阳是东汉的首都,C错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D错误。‎ ‎6.下图为学生笔记。笔记评价的是 A. 东汉的“柔道”政策 B. 唐代的“和亲”政策 C. 宋代的“和议”态度 D. 明清的“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岛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可知,这是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D正确;汉代、唐代、宋代与材料中的“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时间不符,排除A、B、C。‎ ‎7.“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这段话,谴责的是 A. 圈地运动 B. 黑奴贸易 C. 君主专制 D. 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羊“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结合“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可知,这是对英国圈地运动的谴责,A正确;黑奴贸易、君主专制与羊无关,排除B、C;殖民扩张是对外,题干描述的是对内,排除D。‎ ‎8.“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材料中的“议会君主制”也被称作 A. 开明君主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 D. 等级君主制 ‎【答案】C - 13 -‎ ‎【解析】‎ ‎【详解】议会权力至上,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君主立宪制,C正确;开明君主制中强调君主权力,而非议会权力,排除A;民主共和制没有君主,排除B;等级君主制的重心在君主,排除D。‎ ‎9.作为条款,“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国家”出自 A 1689 年《权利法案》 B. 1783 年《巴黎和约》‎ C. 1787 年“联邦宪法” D. 1789 年《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可知,这是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出自1783年《巴黎和约》,B正确;A解决的是英国政体,与美国无关,排除;C是美国解决自己国内的政治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D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文件,此时美国已经独立,排除。‎ ‎10.区分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关键在于 A. 是否使俄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是否动摇了沙皇的专制地位 C. 是否保留大量封建军事残余 D. 是否为经济提供自由劳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却释放了农奴,因此两者改革的性质差异关键是看改革是否为经济提供自由劳动力,D正确;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俄国的发展,A不是差异,排除;两者的改革并未对沙皇专制进行变革,排除B;两者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军事残余,排除C。‎ ‎11.18 世纪中期开始的经济领域大变革之所以称为“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 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C. 手工作坊变成手工工场 D. 君主统治让位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 13 -‎ ‎【详解】工业革命与之前的经济生产方式最根本的差异是前者使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A正确;B是对社会形态的描述,不能准确概况工业革命的根本所在,排除;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工厂制度,排除C;D是政治领域变化,而且就英国来看,君主立宪制确立时间早于工业革命,排除。‎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是 A. 不列颠空战 B. 阿拉曼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中途岛海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是中途岛海战,D正确;A、B、C地理位置不在太平洋,排除。‎ ‎13.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历史事件。以下选项,匹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 ——南京开埠 B. 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定都 C. “二次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 淮海战役 ——南京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定都南京,B正确;鸦片战争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放通商口岸,A排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排除C;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排除D。‎ ‎14.“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当指 A. 清末新政 B. 维新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末新政作为一场改革,提出来预备立宪的口号,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其领导者是地主阶级,A正确;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B;洋务运动不具备资产阶级性质,排除C;D不属于改革运动,排除。‎ ‎15.作为重大会议的横幅,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出现于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万隆会议 ‎【答案】C ‎【解析】‎ - 13 -‎ ‎【分析】‎ ‎【详解】“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意味着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这是在中共“七大”上确立的,C正确;A、B均未将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排除;万隆会议是国际会议,不可能打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旗帜,排除D。‎ ‎16.宣传画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下侧的宣传画“印记”的历史时期是 A.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带有“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和“人民公社万岁”字样的宣传画,印记的是1956到1966年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的历史,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与漫画中的口号及相关历史事件无关,ACD三项错误。‎ ‎17.“私有制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 分配产品。” 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经济改革是 A. 日本明治维新 B. 美国“宅地法”‎ C. 俄国 1861 年改革 D. 中国“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在1950年代实行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三大改造与恩格斯提出的“私有制必须废除”的观点一致,D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的“宅地法”和俄国1861年改革,均与不主张“私有制必须废除”,ABC三项错误。‎ ‎18.下列选项,体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全面对抗的是 A. 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 B. 同盟国与协约国 - 13 -‎ C.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D. “北约”与“华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冷战时期,“北约”与“华约”的对抗体现了美苏为首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全面对抗,D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与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之间是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军事斗争,A项错误;同盟国与协约国同为帝国主义军事集团,B项错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是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势力的斗争,C项错误。‎ ‎19.以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特征的国际体系被称作 A. 雅尔塔体系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华盛顿体系 D. 凡尔赛体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二战后,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双挂钩原则”为主要特征的国际金融体系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B项正确;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即雅尔塔体系、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即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都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与“双挂钩原则”无关,ACD三项错误。‎ ‎20.“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的是 A. “重返”联合国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B项正确;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90年代中国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组建新型区域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都不能充分展示中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ACD三项错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0 分)‎ ‎21.社会转型 根据要求,填写表格内容或完成相应问题:‎ - 13 -‎ 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 ‎(中国)‎ ‎“走出中世纪”‎ ‎(西欧)‎ 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中 国)‎ 经济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1)的进步,提 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逐步发展 ‎(5)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政治 封邦建国制度逐步瓦解,为向 (2)‎ 转变创造了条件 民族国家、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6) 国 思想 面对社会转型, 士人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形成了 “(3)”‎ 的局面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 (4) ” 运动批判了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西方“民主”“科学”(7)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先后传入中国(8)‎ ‎(1)请就此处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各举一例 生产工具:___________生产技术: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 ‎(7)这场宣传“民主”“科学”的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称作 ___________。‎ ‎(8)近代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是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工具:铁器 生产技术:牛耕 ‎(2)中央集权(或大一统) ‎ ‎(3)百家争鸣 ‎ - 13 -‎ ‎(4)文艺复兴 ‎(5)自然(封建、小农、自给自足等) ‎ ‎(6)共和 ‎ ‎(7)这场宣传“民主”“科学”的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称作 新文化运动 。‎ ‎(8)近代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是李大钊 (或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解析】‎ ‎【详解】(1)生产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步最明显的事例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为向中央集权(或大一统)转变创造了条件。‎ ‎(3)面对社会转型,士人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4)西欧走出中世纪即16世纪前后,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批判了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5)中国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即近代时期,自然(或封建、小农、自给自足等)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 ‎(6)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7)冲击传统儒家思想, 宣传西方“民主”、“科学”的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称作“新文化运动”。‎ ‎(8)近代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李大钊(或《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传入中国。‎ ‎22.多面“国学”‎ 近代以来,“国学”有着多种涵义。‎ 在晚清“中体西用”的文化争论中,“国学”是“夷学”、“洋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一个文化名词。‎ 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 教育名词。‎ 在清末革命浪潮中,邓实、章太炎等人提倡的“国学”具有儒家的“家国情怀”,他们认为其对立面是“君学”,“君学”灌输朝廷即国家、事君等同于爱国的专制思想,“国学”又具有了政治色彩的名词。‎ - 13 -‎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则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具有“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这样一种涵义,“国学”因而演变成一个学术名词。‎ ‎——《“国学”的外相和内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6 期) ‎ ‎(1)简析晚清时期,“夷学”“洋学”“西学”及“七科之学”等能成为与“国学”分庭抗礼概念的历史原因。‎ ‎(2)章太炎等人将“国学”定位于“君学”对立面的目的何在?‎ ‎(3)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对待“国学”的?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 ‎(4)导致近代以来“国学”涵义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A.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其落后性,而西方文化表现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B. 民族危机促使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C.外国传教士的文化贡献;D.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 阶级队伍壮大。‎ ‎(2)清算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宣传革命主张。‎ ‎(3)全面否定。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步否定。‎ ‎(4)时局的变化(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即鸦片战争以后,“夷学”、“洋学”、“西学”及“七科之学”等之所以能成为与“国学”分庭抗礼概念,从文化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其落后性,而西方文化表现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性;从时代背景分析,民族危机促使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从沟通和桥梁看,外国传教士的文化贡献;从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上分析,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2)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主思想家章太炎等人将“国学”定位于“君学”对立面的目的在于清算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宣传革命主张。‎ ‎(3)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 “国学”。局限性:用唯物史观分析,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步否定。‎ ‎(4)原因:根据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近代以来“国学”涵义不断变化主要原因是,时局的变化(或民族危机加深)和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 ‎23.和战抉择 材料一 ‎1871‎ - 13 -‎ ‎ 年,政府为了坚决实行废藩置县,准备武装力量,从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征集组建了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共一万人,称为亲兵。八月,政府制定了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四镇台制,分别驻扎常备军,把全国城郭、武器、舰船都移交兵部管。山县有朋根据其在欧洲视察的体会和幕末长州藩由庶民募集的奇兵队的成就,主张征兵说,1873 年, 征兵制实行,武士失去了职业,也失去了作为特殊身份存在的意义。‎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材料二 第二章 放弃战争第九条 ‎1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 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2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摘自《日本国宪法》(1946 年制定)‎ 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折射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简要说明导致这两大事件出现的国际背景。(6 分)‎ ‎(2)日本自“征兵制实行”到“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过七十余年。对日本的这种变化,你怎么看?‎ ‎【答案】(1)明治维新,日本战后民主化(或日本败降);明治维新的背景: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民主化改造的背景:日本在二战中的败降,美国对日本的控制。‎ ‎(2)围绕国家实力与对外政策战和展开论述。‎ A.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改革中的封建军事残余,以及当时西方列强的侵 略扩张的国际环境,使日本选择了侵略扩张的国策。‎ B.对外侵略扩张(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等),日本屡次获胜,既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国家地位,也刺激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C.二战中,日本加入轴心国集团作战,结果失败,日本被迫接受清算,被动接受了民主化改造。战后,日本因“非正常国家”而获得了难得了发展机遇,再次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D.战争可以致国家强大,疯狂的战争也可能导致国家衰亡。‎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实行废藩置县……1873 年, 征兵制实行”和材料二中“(日本国民)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 13 -‎ ‎”等信息可知,两则材料折射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明治维新、日本战后民主化(或日本败降)。国际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的大背景为,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民主化改造的背景为,日本在二战中的败降,美国对日本的控制。‎ ‎(2)认识:根据问题情境,即日本自“征兵制实行”到“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过七十余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日本兴衰的原因、经过、结果、实质和经验教训等,并结合史实给予说明。回答过程中,既要看到明治维新的进步作用与局限性,19世纪后期以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略及其影响,也要看到二战前后日本的失败与社会进步,最后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战争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双重影响和深刻教训。‎ - 13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