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16 发布 |
- 37.5 KB |
- 1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工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方工程
第一章 土方工程 第一节 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一、土的分类 按土开挖的难易程度将土分为: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硬石等八类。 *土和普通土可直接用铁锹开挖,或用铲运机、推土机、挖土机施工; *坚土、砂砾坚土和软石要用镐、撬棍开挖,或预先松土,部分用爆破的方法施工; *次坚石、坚石和特坚硬石一般要用爆破方法施工。 二、土的工程性质 1. 土的含水量 土的含水量:土中水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的百分率 式中: m 湿 —— 含水状态土的质量 ,kg ; m 干 —— 烘干后土的质量 ,kg ; m w —— 土中水的质量 ,kg ; m S —— 固体颗粒的质量 ,kg. 土的含水量随气候条件、雨雪和地下水的影响而变化, 对土方边坡的稳定性及填方密实程度有直接的影响 . 二、 土的工程性质 2. 土的天然密度和干密度 土的天然密度 : 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的质量。它与土的密实程度和含水量有关。土的天然密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 ρ —— 土的天然密度 ,kg/m3 ; m —— 土的总质量 ,kg ; V — 土的体积 ,m3. 干密度 : 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 . 用下式表示: 式中 ρd —— 土的干密度 ,kg/m3 ; mS —— 固体颗粒质量 ,kg ; V — 土的体积 ,m3. 在一定程度上 , 土的干密度反映了土的颗粒排列紧密程度 . 土的干密度愈大 , 表示土愈密实 . 土的密实程度主要通过检验填方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来控制 . 二、 土的工程性质 3 、土的可松性系数 *土的可松性:天然土经开挖后,其体积因松散而增加,虽经振动夯实,仍然不能完全复原,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土的可松性。*土的可松性用可松性系数表示, 最初可松性系数: K S= V 2 / V 1 最后可松性系数: K S’= V 3 / V 1 用途:开挖、运输、存放,挖土回填,留回填松土 式中: KS 、 KS ′—— 土的最初、最终可松性系数; V1 —— 土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积 ,m3 ; V2 —— 土挖出后在松散状态下的体积 ,m3 ; V3 —— 土经压 ( 夯 ) 实后的体积 ,m3. 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 KS 是计算车辆装运土方体积及挖土机械的主要参数;土的最终可松性系数 KS ′ 是计算填方所需挖土工程量的主要参数 , 各类土的可松性系数见第一节 [ 表 1.1] 所示 . 掌握概念 二、 土的工程性质 4 、土的渗透性 土的渗透性:指土体被水透过的性质 . 土的渗透性用渗透系数表示 . 渗透系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水穿透土层的能力 , 以 m/d 表示;它同土的颗粒级配、密实程度等有关 , 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及选择各类井点的主要参数。 掌握概念 土渗透性比较 : 粘土﹤粉土﹤砂土﹤砾石 第二节 土方量计算 一、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 基坑土方量可按立体几何中拟柱体 ( 由两个平行的平面作底的一种多面体 ) 体积公式计算 ( 如图 1-1 所示 ) . 即: V =(F 下 + 4F 中 + F 上 )H/6 式中 H —— 基坑深度 ,m ; F 上、 F 下 —— 基坑上、下底的面积, m2 ; F 中 — 基坑中截面的面积, m2. 二、 场地平整土方计算 场地挖填土方量计算一般采用方格网法 . 方格网法计算场地平整土方量步骤为: 1. 读识方格网图 2. 确定场地设计标高 3. 计算场地各个角点的施工高度 4. 计算“零点”位置,确定零线 5. 计算方格土方工程量 6. 边坡土方量计算 7. 计算土方总量 8. 例题及计算过程 【 例 1.1】 某建筑场地方格网如 图 1-7 所示,方格边长为 20m×20m ,填方区边坡坡度系数为 1.0 ,挖方区边坡坡度系数为 0.5 ,试用公式法计算挖方和填方的总土方量 1. 读识方格网图 方格网图由设计单位 ( 一般在 1 : 500 的地形图上 ) 将场地划分为边长 a=10 ~ 40m 的若干方格 , 与测量的纵横坐标相对应 , 在各方格角点规定的位置上标注角点的自然地面标高 (H) 和设计标高 (Hn), 如 图 1-3 所 示 . 图 1-3 方格网法计算土方工程量图 2. 确定场地设计标高 (1) 考虑的因素 (2) 初步标高 ( 按挖填平衡 ) (3) 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 (1) 考虑的因素: ① 满足生产工艺和运输的要求; ② 尽量利用地形,减少挖填方数量; ③争取在场区内挖填平衡,降低运输费; ④有一定泄水坡度,满足排水要求 . ⑤ 场地设计标高一般在设计文件上规定,如无规定: A. 小型场地 ―― 挖填平衡法; B. 大型场地 ―― 最佳平面设计法 ( 用最小二乘法,使挖填平衡且总土方量最小 ) 。 (2) 初步标高 ( 按挖填平衡 ) 场地初步标高: H 11 、 H 12 、 H 21 、 H 22 —— 一个方格各角点的自然地面标高; M —— 方格个数 . 或: H 1 --一个方格所仅有角点的标高; H 2 、 H 3 、 H 4 --分别为两个、三个、四个方格共用角点的标高 . 2 1 3 4 方格网 ( 3 )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 1 )土可松性的影响 问: *土的可松性导致场地设计标高的提高? *调整场地设计标高应采用最后可松性系数? √ √ 2 )场内和场外挖、填土的影响 问: 以下四个因素,哪些导致场地设计标高提高? 设计标高以上的填方工程 设计标高以下的挖方工程 就近从场外挖土 就近弃土于场外 √ √ × × 小结: 填土量大,场地设计标高提高; 挖土量大,场地设计标高降低。 3 )泄水坡度对场地设计标高的影响 注: 设计无要求时,泄水坡度≥ 0.002 。 3. 计算场地各个角点的施工高度 施工高度为角点设计地面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之差,是以角点设计标高为基准的挖方或填方的施工高度 . 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hn------ 角点施工高度即填挖高度 ( 以“ +” 为填,“ -” 为 挖 ) , m ; n------ 方格的角点编号 ( 自然数列 1 , 2 , 3 , … , n). Hn ------ 角点设计高程, H ------ 角点原地面高程 4. 确定“零线” “零点” — 方格边界上施工高 度为 0 的点。 “零线” —“ 零点”所连成的线。 问: * “零线”是否是挖填区的分界线? * “零线”是否是一条连续的线? * 假设场地无限大,“零线”是否封闭? * 在一个场地上是否会有多条“零线” ? √ √ √ √ 5. 计算方格土方工程量 按方格底面积图形和 表 1-3 所列计算公式,逐格计算每个方格内的挖方量或填方量 . 表 1-3 常用方格网点计算公式 6. 计算场地边坡的土方量 坡度系数 : m=b/h 7. 计算土方总量 将挖方区 ( 或填方区 ) 所有方格计算的土方量和边坡土方量汇总 , 即得该场地挖方和填方的总土方量 . 8. 例题 【 例 1.1】 某建筑场地方格网如 图 1-7 所示,方格边长为 20m×20m, 填方区边坡坡度系数为 1.0, 挖方区边坡坡度系数为 0.5, 试用公式法计算挖方和填方的总土方量 . 【 解 】(1) 根据所给方格网各角点的地面设计标高和自然标高,计算结果列于 图 1-8 中 . 由公式 1.9 得: h1=251.50-251.40=0.10m h2=251.44-251.25=0.19m h3=251.38-250.85=0.53m h4=251.32-250.60=0.72mh5=251.56-251.90=-0.34m h6=251.50-251.60=-0.10mh7=251.44-251.28=0.16m h8=251.38-250.95=0.43m h9=251.62-252.45=-0.83m h10=251.56-252.00=-0.44mh11=251.50-251.70=-0.20m h12=251.46-251.40=0.06m (2) 计算零点位置 . 从 图 1-8 中可知 ,1—5 、 2—6 、 6—7 、 7—11 、 11—12 五条方格边两端的施工高度符号不同 , 说明此方格边上有零点存在 . 由公式 1.10 求得: 1—5 线 x1=4.55(m)2—6 线 x1=13.10(m)6—7 线 x1=7.69(m)7—11 线 x1=8.89(m)11—12 线 x1=15.38(m) (3) 计算方格土方量 . 方格 Ⅲ 、 Ⅳ 底面为正方形 , 土方量为: VⅢ(+)=202/4×(0.53+0.72+0.16+0.43)=184(m3) VⅣ(-)=202/4×(0.34+0.10+0.83+0.44)=171(m3) 方格 Ⅰ 底面为两个梯形 , 土方量为: VⅠ(+)=20/8×(4.55+13.10)×(0.10+0.19)=12.80(m3)VⅠ(-)=20/8×(15.45+6.90)×(0.34+0.10)=24.59(m3) 方格 Ⅱ 、 Ⅴ 、 Ⅵ 底面为三边形和五边形 , 土方量为: VⅡ(+)=65.73 (m3) VⅡ(-)=0.88 (m3) VⅤ(+)=2.92 (m3) VⅤ(-)=51.10 (m3)VⅥ(+)=40.89 (m3)VⅥ(-)=5.70 (m3) 方格网总填方量:∑ V(+)=184+12.80+65.73+2.92+40.89=306.34 (m3) 方格网总挖方量: ∑ V(-)=171+24.59+0.88+51.10+5.70=253.26 (m3) (4) 边坡土方量计算 . 如图 1.9 ,④ 、⑦按三角棱柱体计算外 , 其余均按三角棱锥体计算 , 可得: V①(+)=0.003 (m3) V②(+)=V③(+)=0.0001 (m3) V④(+)=5.22 (m3) V⑤(+)=V⑥(+)=0.06 (m3) V⑦(+)=7.93 (m3) V⑧(+)=V⑨(+)=0.01 (m3) V⑩=0.01 (m3) V11=2.03 (m3) V12=V13=0.02 (m3) V14=3.18 (m3) 边坡总填方量: ∑ V(+)=0.003+0.0001+5.22+2×0.06+7.93+2×0.01+0.01=13.29(m3) 边坡总挖方量: ∑ V(-)=2.03+2×0.02+3.18=5.25 (m3) 图 1-9 场地边坡平面图 第三节基坑边坡稳定及降水 主要内容: 排除地面水和降低地下水 3.1 排除地面水 一般采用“疏”,“堵”,“挡”的办法。 “疏” — 设置排水沟; “堵” — 截水沟; “挡” — 修筑土堤。 3.2 降低地下水 主要方法: 集水坑降水法和井点降水法。 1. 集水坑降水法(即明排水法) 集水坑的设置要求 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走向的上游,以防止坑底的土颗粒流失。 直径或宽度: 0.6-0.8m ; 间距: 20-40m 。 深度:随挖土加深而加深, 低于挖土面 0.7-1m ,基坑底 面下 1-2m 。 构造:底部设 300 厚碎石滤 水层或 100 厚砾石上部 100 厚 粗砂。 主要抽水设备 离心泵和潜水泵 集水坑降水 2 流沙及其防治 ( 1 )流沙产生的条件 当土质为细沙或粉沙,又采用集水坑降水时,基坑一旦开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约 0.5 米),坑底下的土有时会形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坑内,就形成流沙。 重要概念 后果: 施工条件恶化 地基完全丧失承载能力 附近建筑物沉降,倾斜。 流沙 ( 2 )流沙形成原因 内因 —— 土质问题 均匀 :颗粒级配中,土的不均匀系数小于 5 。 粘性差 :土的颗粒组成中,粘粒含量 <10 %,粉粒含量> 75% 土松 :天然空隙比> 0.75 水多 :含水量> 30% 因此,流砂易在粉土、细砂、粉砂和淤泥土中发生。 外因 —— 与土重作用相反的动水压力 动水压力的性质 : 作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 与水力坡度和水头差成正比; 与渗透路径成反比。 土的浸水容重 动水压力 ( 3 )管涌冒砂 定义 — 基坑底位于不透水层,其下为承压蓄水层,当覆盖土的重力小于承压水的托力时,发生管涌冒砂现象。 ( 4 )流沙的防治 原则:治砂必先治水 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 强挖并抛大石块 水下挖土法 减小水位差,使动水压力作用方向向下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截断地下水流。 设止水帷幕 加长渗透路径 打钢板桩 3 井点降水 ( 1 )井点降水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周围或在基坑内设 置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以下并稳定后才开挖基坑。 ( 2 )轻型井点设备 包括: 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管路系统 包括:井点管、滤管、弯联管和总管等: 滤管 —Φ38 ~ Φ50 , L=120mm 钢管,上开直径为 Φ12 ~ Φ19 的透水孔。 井点管 — 直径为 Φ38 ~ Φ50 , L=5 ~ 7m 的无缝钢管,一般长 度为 6m 。 总管 — 直径为 Φ100 ~ Φ127 , L=4m 的无缝钢管,每隔 0.8 或 1.2m 有一个连接孔。 弯连管 — 一般用钢管,塑 料管,常用塑料管。 井点管 总管 弯连管 轻型井点降水系统 ( 2 )轻型井点 设备 抽水系统 抽水原理 地下水(气)在真空 度的作用下,进入水气分离器,然后水由抽水机抽出,气由真空泵抽出,不断循环,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设备 真空泵、抽水机、水 气分离器等 。 真空泵 离心泵 浮筒 ( 3 ) 轻型井点布置 一般按照:单排、双排、环形布置。 1 )单排井点布置 中部 地下水上游 大于基坑宽 透水层 <6m 降水 <5m 2 )环形井点布置 分段点设在拐弯处 中部 透水层 基坑宽 >6m 降水 >5m 轻型井点降水现场 真空泵 3 )二级轻型井点 南京玄武湖隧道施工城墙侧湖底段采用围堰挡水,二级轻型井点降水,辅以管井井点降水,放坡大开挖,挂网喷浆护坡。 第一级 第二级 2 )涌水量的计算 单井涌水量的计算 — 达西线性渗透定律 涌水量 = 渗透系数 × 过水断面积 × 水力坡度 即: Q=KAI 对于无压完整井: 式中: H— 含水层厚度( m ); h— 井内水深( m ) R— 抽水影响半径( m ); r— 水井半径( m ); S— 水井内水位降低值, S = H-h 。 A 圆柱表面积 0 有效影响深度 无压非完整群井涌水量 完整井的公式 非完整井的公式 注: H 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