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夯实基础 展望发展(教研总结)
夯实基础 展望发展(教研总结) 夯实基础 展望发展(教研总结) 本学期,以同备同教一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在教导处、教科处的组织安排下,按照计划,有序开展。 活动中,不论组内展示课还是校内展示课,都呈现以下几方面优点: 1.精心准备 首先,老师们思想重视。教学中,执教的老师们以高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融入教学中,感染学生,也给听课者一种享受。 其次,认真准备。在听课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各环节,环环相扣,不管效果如何,至少是老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思考、反复揣摩的呈现。 因此,我敢说只要老师们能这样坚持下去,必得教学真谛。 2.教有重点 如《认识钟表》中,程老师根据教材特点,确立教学的重点是认识钟表、记录时间。且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其他枝枝蔓蔓的东西全部删除,教学条理清晰,干净。感觉是清清爽爽的一节数学课。 再如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在突出地球资源遭到破坏这个教学重点的同时,又在随文教学中渗透说明方法,这是课标高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点的确定,不是固定的,根据教材特点,特别是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确定的教学重点才有实际意义。如《蜗牛与黄鹂鸟》以教会学生唱这首歌为重点,有别于语数学科的知识运用。 其他的课上重点呈现因为时间关系不一一例举。 3.教有过程,学有过程 这点,我想以殷老师的英语课为例,稍作具体谈一谈。因为这节课上,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老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印象比较深的是教学单词hand时,学生发音不准,老师没有草草了事,而是不厌其烦一遍遍纠正,发现学生字母N音不准,通过音标,读准中间字母N的发音,帮助学生读准hand的发音。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与学的过程呈现。凸显新课标强调的过程和方法 4.教学中能体现课标理念 (这方面想谈细一点) 首先,教学中,老师琐碎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整合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如徐倩倩教学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对春天小兴安岭的学习,以一个问题“春天,我来到小兴安岭看到什么。”贯穿始终,简洁的环节中,学生不再从一个问题翻到另一个问题,疲于应付老师的提问,而是有了更多朗读、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学的角度,效果肯定远远大于琐碎的分析教学。 其次,能比较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语文课上,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法和语言积累,数学课上注重方法的迁移运用,注重能力培养。 如六年级孙银环执教的《数字》,通过对电话号码、身份证上数字、邮政编码数字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字隐含的信息,认识到数字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的符号,数字也是会说话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编号码,这是典型的学以致用。 再如三年级组内课《秋天的雨》第二段学习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四年级《猫》一课的教学,几位老师从根据课文语言特点,分别从不同段落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有的从语气词中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有的从“小梅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有的从关联词语的品味中体会猫性格的古怪。这体现同备同教中,不同老师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体现教学的异彩纷呈。初步显现同备同教的端倪。 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对具有明显特征的语言表达没有关注,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注重表面的热闹而忽略语言品味的语文,已经成为语文课改的历史。这点,语文老师们必须要记住。 第三,重视读的训练。理解前的朗读是整体感知,理解中的朗读是品味,是理解的深入,是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感培养的重要过程。理解之后的朗读,那是一种表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内地的阅读教学又以感悟见长,区别于港台的国文教学。非常可喜的是我所听到的语文课,老师们都有了朗读训练的意识。 其中,给我印象深的是四年级李老师执教的《猫》,自始至终,老师都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味,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较好。 第四,生本意识增强,课堂能顺学而导 如三年级刘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段,以问题“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给了谁?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再理解品味。交流中,学生的发言没有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确实做到了喜欢哪句说哪句。老师则随着学生,学生说到哪句老师引导理解哪句。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选择的尊重,也是教师驾驭教材、驾驭学生能力的体现。 第五,所有展示的老师,课堂教学都较以前有进步和提高 从执教老师自身来说,教学中不再显得慌乱,能比较沉着地应对课堂;从听课者来看,我们不再为他(她)感到紧张,听得也较轻松。 老师们,每节课的优点都有很多,我的听课笔记上,针对每节课都的评价都不少于一面,限于时间关系,只能撷取其中共性地方与大家一道分享。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尽管优点多多,但离精品课还是有距离的。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上。 如果把教材看做是呆板的、冷冰冰的铅字,那么,你的教学必然也是呆板的,缺少灵气。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被称为二度开发,它是教师集自己的认知、阅历、体会于一体。有一般读者而变为老师教学本文,则还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及单元主题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取、提炼、重组。 如《钓鱼的启示》。文中对傍晚直至月光下湖面景色的描写确实很优美。如果仅仅作为写景来教学本段,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显然是不可取的;立足全文看这部分内容,显然是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记住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点点滴滴。这样看,你怎么也不会把这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来处理。 这篇课文比较难教,教学中,既舍不得放下父亲的描写不顾,更不可以放下对作者的相关描写,不得以,两线并行,结果又导致琐碎问答,到底何去何从? 课文从一件生活小事获得启示: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教学时,抓住“我”的言行,揣摩“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我”的艰难抉择,可是在这种情形下,父亲坚持让我放鱼,说明父亲的教育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最终两线归一,共同表现中心。 再看孙银环执教的《数字》,是一节体现典型生活中的数学的课。老师自己事先对教材有的解读,明确数字不是冷冰冰的,它会说话。然后把自己的解读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再从教材和生活中筛选重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学生熟悉,学起来有兴趣,所以,很轻松完成本课教学。 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 第二,要考虑预设与生成 大凡课堂生成不断的教学,都是高效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导致课堂是动态的,虽然现在大多学生被训练得上课时会猜答案,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因此,才会有课堂的精彩的、不可预约的生成。 如六年级数学《营养搭配》。老师设计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小明的午餐食谱,结果很难做到按营养学家提供的具体数字来安排食谱。到底要怎么吃这顿饭才符合营养学家要求呢?学生直至下课也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这里面就是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充分预设,导致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第三,第一课时,生字词的教学不能忽略。 这点在开学粗的新课标学习上已经讲过,就不再累述。 第四,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 还以殷老师的英语课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堪称是生本意识的教学范本: 复习书上的问候语,老师举起小熊,走到学生跟前—— 老师用英语说早上好,学生不语。老师提醒他:How are you?这名学生还是回答,老师再问,这次他回答了,但是回答错了。老师再次纠正。然后,老师再走到另一学生跟前练习完整的对话。结果学生熟练应答。可以这么说,后一名学生答对也是在老师一次次纠正前面学生不会的基础上答对的。如果老师在第一次答错或不回答时就放弃指导,另换他人的话,后面的回答即使答对,也不是你老师课堂教的,而是他本来就会。 因此,生本意识的增强,尤其是面对学生出现不会或错误的时候,是最能看出老师的教学真功夫和理念。所以,我们不要怕学生课堂回答错了,学生的错误往往能成就老师的精彩! 第五,教有过程,但方法策略还显稚嫩,难点的突破还有待加强 如《认识钟表》时,都是老师拨指针,学生说,为什么没有考虑让学生动手拨指针,其他学生说出时间呢? 再如《蜗牛与黄鹂鸟》教会唱歌是重点,但难点如何突破?歌谱中的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还有附点等学生是不是能唱准? 最后,说明一下,虽然点评了一些课,都是我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会后单独交流;尤其是语文课呢还能多说两句,至于其他课如果有说的不到之处,还希望老师们能指出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