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问题?问题也可以说就是疑难或难题,是指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瓦特从“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动?”为起点,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从“苹果熟了,为什么会掉下来?”而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创新的源头就是问题,提问是创新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去创新。而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的状况,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解答,这样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越来越弱。从不会提问直至没有问题。这如何培养得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我想我们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孩子提问,养成提问习惯,教给孩子提问的方式和方法,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就成为可能。我的做法是: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问个为什么,养成提问习惯。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本身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表现了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新。 首先,我把质疑问难作为预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每课必做。开始,我在课堂上提倡多提问题,难的,易的、大的、小的、重点的、非重点的,甚至幼稚可笑的,提得越多越好。当学生提问时我总是认真倾听,或适时引导,耐心解答,或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逐渐地,要求学生把问题提到关键处,提到重点难点上,质量越高越好。其次,上课时,只要学生有疑,可以毫无顾虑地随时质疑问难,因为我知道对于学生的疑问,如果不让他提出来,就失去了一次思维的灵感,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许其人在教室,心不在焉。只有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随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才活跃,课堂才会充满着活力。随着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得到发扬。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教给提问方法。 “任其自然“的提问只是一个简单迅速的过程,是老师初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疑惑的一个步骤,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可能是与课文学习毫无关联的。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问应该跟阅读材料有着某种不同意义的联系。我一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提问。(一)内容方面 1.从课题着手。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窗口,通过课题引导学生提问,有利于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愿望。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中,课文主要讲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如果学生能这样进行思考和提问,就可以从整体上思考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主要句子着手 比如:《伟大的友谊》,由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表示主要内容的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根据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提出,(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2)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怎样亲密合作?(3)为什么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样三个问题把全文内容都包括进去了,这类问题极易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3.从文章的中心思想着手。 一般来说,写人的文章都是通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其思想品质的,引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时,可以提出,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其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个整体的感知,也是为了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内涵方面: 是指阅读材料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他们所蕴涵的事物的特性和特征。 1.提问的方式可以用“为什么”。比如《.给颜黎明的信》一文中“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学生提出:“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去看桃花?”通过深入阅读,启发交流,得出,从这个句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非常重感情,他非常怀念朋友,虽然那里改为桃花的名所了,但他无论如何都提不起看桃花的兴趣,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志士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迫害革命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鲁迅先生那些正直的朋友受到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也是十分危险的,但他还是坚持这样做,表现了鲁迅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样的问题,有助于透过阅读材料语言的表面,深入挖掘,体会其中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提出问题。比如: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中,可以提出,“用上比喻句和去掉比喻句,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金光闪闪”形容词?换一个“闪闪发光”比较一下。通过用比较的方法提出问题,认知操作性强,更有助于学生感受词句之美,鉴赏佳作之妙,发现遣词造句规律,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捷径,是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石。 (三)外延方面 这是指与文章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问题,提出和解决这类问题,是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途径。比如《月亮姐姐的新伙伴》,除了阅读材料中提到的知识以外,学生还想知道的是:“人们是怎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我国是哪一年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 现在天上有多少颗人造卫星?”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阅读材料所引发的超越了文章内容和文字内涵的拓展性问题,是学生求知欲的强烈表现,教师在鼓励学生提出似乎是不着边际的或者是不合情理的问题,其实是为学生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提问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以不同方式提问,激起提问兴趣。 提问的方式即是学生怎样把问题表达出来,在指导学生提问的操作策略上,我认为不必墨守常规,而是告诉学生,提问可以有三种方式:1.向自己提问,通过自己反复阅读来做解答,叫做“自问自答”。提问的方式可以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我把质疑问难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多向阅读材料问一问为什么,多向自己问一问为什么。比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什么要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去完成马克思生前未完成的《资本论》?或许一篇文章中,学生可以提出许多个为什么,问得老师心浮气躁,心烦意乱。但请注意,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这正好是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机会。通过了解分析,学生提出的这些“为什么”,有的可以自己读课文,理解明白的,在学生进一步阅读后就不再成为问题;但还有一部分“为什么” 却是学生工作记忆中的知识经验所空缺的,这时他们就处在问题情景中了。2.提出问题当作小老师考考大家,即把自己初读课文时弄懂的地方,擦去问号,变成问题考考大家,叫做“明知故问”。 提问的方式可以是:我来考考大家:“恩格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马克思,马克思在什么情况下帮助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优异表现在哪些地方?”或许有人认为,这纯属多此一举,因为这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疑问。其实不然,因为这样做增加了学生提问的方式,不仅是有疑惑可以提问,也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地方转变成问题考考大家,这样,使多数学生有问可提,降低了提问的要求和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问题情境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问。至此,多数学生不再畏惧提问,就容易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问题的目的指向性明确,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而这也成了他们在阅读活动中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对提问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建立起自信时,就为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迈进了一大步。3.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叫做“不知而问”。 提问的方式可以是:“请问大家,“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他是学生在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之后的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这使教师能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真正的疑惑,然后作出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我们不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能明白的,我们也不说或少说,学生真正感到疑惑的,我们说深说透。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占据着学生很大一部分的时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内的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科学、系统地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