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课堂创新与课堂效益 ———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巩道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堂创新与课堂效益 ———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巩道宽

语文论文之课堂创新与课堂效益 ———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巩道宽 ‎ ‎  摘  要:在幅员广阔、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在受到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同样可以把创新思维巧妙地、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服务。‎ ‎  关键词:农村   课堂   创新    效益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一个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被淘汰。而一个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是创新教育。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是进行的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如何把创新思维巧妙地、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这将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在幅员广阔、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到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师素质、学生家庭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不可能像城市小学那样,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通过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讨,结合自己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  1、建立一种“大语文”‎ 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化为多样化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让学生恰到好处地学习语文,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多元反应,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会学而教。‎ ‎  2、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学不能死扣标准,应适当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对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 ‎  3、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出传统思维定势,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想象、概括化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等思维素养的培养。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施操作体验和表现。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创新性因素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思维。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见解。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 ‎  随着实践新课程标准工作的普遍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拥有无穷的创造性。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好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唤发出生命和活力。要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要体现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本质特征。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  1、研究学生要有预测性;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素质,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教师阅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简析教材,考虑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外,应特别注重分析班上学生到达教学目标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采取心理换位的思考方式,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入手,设身处地地思考达到教学目标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好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设计问题应有差异性。设计问题的着异性具体表现在:(1)问题的创设体现在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学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成梯度排列。这样,基础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都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也都获得学习的愉悦,产生对知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哪些问题差生答,哪些问题优生答,教师应心中有数。(2)设置问题具有的针对性。学生是个富有个性的独特个体。对他们的知识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作为这种能力的培养者,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应广泛从学生作业、试卷、心理表现等方面收集,分析、总结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切实提高设问实效。具体表现在:a、根据教学的目标来确定。b、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c、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如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要考虑到问题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分寸,尽量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把问题融于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思考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去思、乐于去想。避免优生对答如流,差生云里雾里,甚至分散注意力。失去学习兴趣。‎ ‎  3、作业设计要注重时效性,语文作业的设计不但要关注人文因素,还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动脑,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奠基。做到优、中、差各不相同,尽可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鼓励学生表达思想和思维过程。特别要加强个别指导,对于差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应设计好当面批改的时间,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及时清除学习上遇到的障碍。特别是语文作业的答案,不要标准化,只要思维正确,有理有据,符合要求,就算正确。对于富有创造性的答案,教师应及时鼓励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  4、课堂时间设计应具有合理性,由于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中来,一般地说,在一节课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解疑答难,引导学生平稳进入角色和教师讲解的时间在四分之一左右。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在四分之三左右。‎ ‎  三、学习方式的创新 ‎  1、容许多元、 关注差异。当今世界走向多元化,教师也应做到观念多元化,教育前沿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让语文课堂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还给学生尊严感,自主性和表现欲。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需要原有的思维方式作支撑,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来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学习的思维方式,理解方法去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美”字时,在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时,有的说由“上面由 , 中间由王,下面由大”组成。也有的说由“上面由羊字的竖画不出头,下边由大”组成,教师都表扬他们认真观察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教师拿出一朵在校外到处都可以采到的几朵不同颜色的野花,提出问题:“你们看到这花后觉得怎么样?”,学生有的说:“好看”,有的说:“漂亮”‎ ‎。教师指出,你们感觉到的就是美。虽然不符合美的严格定义,但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初步感知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这样,把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学会了汉字,又灵活运用了当地随处可以找到的教学资源,学习上又照顾了学生记忆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只要把生字学会并能灵活运用,不要求学生按一种方法记忆,对语文课后的思考练习,只要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符合题目要求,尽管答案参差不齐,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让学生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灵气。这样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产异质思维的摇篮。洞开思维空间,养成能动性、会思考的人 ‎  2、提倡互动、合作参与。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的特殊性在于工作对象是具有能动性、会思考的人。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积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应着重体现在师生互动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上。特别是小学生,集中听课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上课一副威严的面孔,每堂课始终贯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优生答。其余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冷板凳”上,其实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 了,效果不一定很好。教师在教学中除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外,注重渗透语文课的人文精神,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让同桌讨论,觉得不对的地方,再读书,再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当提出另一个问题时,又让前后两个同学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选出比较满意的答案。教师最后补充小结,再完成作业。这样几次变换教学方式,特别是两人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反省,课堂上有时看似闹闹嚷嚷,实则生动活泼、充满活力。既让学生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习惯,又督促差生参与了学习活动,增加了课堂对差生的凝聚力,促使差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  3、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主要靠实践,实践主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位教师有教七册语文时,教学写信的习作前,针对班上学生的很多家长,亲戚在外地打工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了写信的基本知识后,布置了用自己学到的写信知识,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等写一封信,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家中的生活以及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照顾和对他们的想念告诉他们,并请他们在收到信后用电话或书面回信的家庭作业。信封写好教师检查后,再贴足邮票交到邮局,一段时间后教师统计,他们都收到家长或亲戚的回信,心情十分愉快。明白了学习语文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电话外,还可用书信交流感情。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行为也由“要我学”的强制行为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行为。从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使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内在需要,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使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习作中写真情实感,提高了习作能力。‎ ‎  四、教学语言的创新 ‎  语言是教师的智慧外衣,特别是语文教师,有必要将这件智慧外衣装扮得多姿多彩,夺人眼目。在愈来愈提倡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今天,教师应成为运用语言的高手,对课堂语言的设计应像写文章一样,字斟句酌。努力使自已的语言更上一个层次,教师语言除了达到准确严密、简洁炼达、正确标准的基本要求外,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 ‎  1、生动风趣,具有幽默感。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因为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学习时的心态有关。创造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手段是语言幽默生动,使学生的思维不致于处在疲惫状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高尚的品质和乐观的信念,反复实践,不断探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  2、感情丰富、具有激情感。以情动人是美育的特点,也是它的特殊功能。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情感,而具有丰富情感的语言,对学生才具有吸引力、激励性、鼓动性和兴奋感。教师上课要注意用感情在自己与学生之间修起一道心灵相通的渠道,从而使教师讲授的知识沿着这道无形的心灵之渠源源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产生共鸣,学生在具有丰富情感的气氛中学习,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地学习热情,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储存和转化。‎ ‎  3、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节奏感强烈的教学语言,是优美形象的语言。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调节剂,教师口语的节奏感正是教师语言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与稳定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创造出富有个性魅力的语音、语调。通过语式的长短错落、语调的抑扬顿错,句子间的合理停顿,在学生的记忆印象中的表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力体感。语文教师还要吸收音乐中的节拍,变化有致、情绪饱满,快慢适中。辅之以适当的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联想的时间,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 ‎  五、德育与审美教育的渗透 ‎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除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外,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给学生一些美学常识,语文教师要利用课文课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和发挥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审美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在 :‎ ‎  1、以趣激美。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总希望寻找他们未呈感知的新对象,总是希望有新的体验。并从中发现新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乐趣。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学生通过观看现代技术(录像剪辑),如身临其境——‎ 群山连绵,重重叠叠的山峰拔地而起,那姿态各异的群峰使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啊!”从而体会课文中“举世无双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含义。‎ ‎  2、创造悟美。语文教师应深刻地知道每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所得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都带上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感受语感美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审美过程,创造就是美。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借助投影片,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同时着重对“有的—有的——还有的——一组排比句式进行分析,从语言、形象了解荷花的不同姿态,引导学生想象满地荷花的姿态,是多么的迷人啊!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美术课上学到的色彩知识,画一幅《荷花》并配一首优美的小诗,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  3、读中悟美。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配以适当的哀乐,让学生随着哀乐声不由自立,声情并茂地开始朗读课文,有的学生感动得流下眼泪,教室里一片唏嘘声。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流露,就很容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 ‎  六、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 ‎  语文教学应与时代紧密联系,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直观演示,整合语文教学新天地,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果把课文教学跟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具体表现在:‎ ‎  1、电教媒体可以整合阅读理解能力。用多媒体来表现教材内容,声音图画,动画视频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课文内容,有助于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景,帮助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词句的相关画面,引导学生从图中体会和品味课文,就能提高其阅读能力,‎ ‎  2、电教媒体可以整合阅读实践。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情景,将观察、欣赏与学习,训练紧密结合,通过适当点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仔细观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的特点和要求,把单纯说教难以到达目标的,用电教媒体表现得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  3、电教媒体整合想象能力。‎ ‎  一切创作欲望的萌发与培养必然伴随着想象与幻想。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由课内拓展开去,主动地探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激活学生兴奋点,使之大胆地去想象 、去表达。‎ ‎  4、电教媒体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 ‎  语文写作课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帮助下,全面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特定学生的习作,及时给予个别辅导。教师发现问题,可与学生通过耳机进行一对一的直接对话,利用计算机交互性的特点与学生频繁交互活动,构成较小的反复循环,这样交互性和个别化的特点恰好为写作反馈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在双轨教学中教师以发送”邮件“的形式,给学生示范修改,实现学生自改为主,师生共改,学生互改为辅的目标。教师通过示例评析,教给学生评赏办法。让学生自评自赏,产生获得写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充分利用学生书包中的书籍和周围环境的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加。据专家最新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每隔73天,新知识就要翻一番。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止课堂教学的一种途径,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现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种活动,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构筑自主学习的模式。由于学生从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图书室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教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圆的毁灭 ‎ 》这一课时,调查到农村学生家中很多安装了有线电视,还有的学生星期天到街上去上网,课外读物也很多,教学前布置了《圆明圆》的知识,你在课外能知多少的家庭作业。学生兴味盎然,有看电影《火烧圆明圆》的,有看《国防知识》的,也有从大哥哥、大姐姐那里借来《社会》《历史》书的,还有在课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再利用自习课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畅所欲言,生怕自己比别知道的人少。最后进行新课教学,既减轻了理解课文的难度,用于检查背诵的时间也少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把德育融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注意了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丰富了语文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他们收集和整理信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了各科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平时多读课外书的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  2、把学生课外有趣的活动巧妙地当成课程资源:一位教师教学《荷花》中,在品味关键词语”挨挨挤挤“”冒“时,抽部分学生上台表演”挤油“的游戏。几个学生靠着墙壁,一声开始,当左右学生刚靠近中间的学生的一瞬间,教师即时指出这就是”挨“,当学生正用力靠紧的一刹那,教师指出这就是”挤“,当两边学生把中间学生挤抬起来时,教师即时指出,这就是”冒“的意思。这样 ‎ 在课堂中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把学生当成课程资源来开发,注重挖崛课内外的课程因素,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词语的意思,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