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XX—XX学年第二学期高语组工作总结
XX—XX 学年第二学期高语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 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 作,很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规范“六认真”,促进学生学习。 期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 苑小学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规范》,规范教师的“六认 真”工作。三月份,对教师的作业进行检查;四月份,对教 师的备课进行了检查;六月份,对教师一学期的备课,和整 套作业进行检查,评分。“六认真”监控做到有重点、有反 馈、有复查,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提高作业质量,为有效训练提供保障。教师组织任教班级学 生进行阶段测试,并做好测试分析,找准问题,寻求解决策 略;教研组组织了期中调研,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围绕典型问题组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努力提高教 学质量。开设学生“错题集中营”,年级组建立教师“错题 归纳本”,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 发展。 二、转型教研方式,提升教师教研力。 本学期围绕主题,进行“同题异构”“一课三磨”等课 堂教学研讨活动。 从具体的课堂来看,高语组老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在转变, 从一味关注“语言内容”,转而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当 然,语言表达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目前还处在懵懂状态, 但有了这个意识,并努力去尝试,总是会有收获的。 通过研讨,我们意识到关注表达,大家往往流于形式, 点出一两个“写作方法”就草草结束了,如何把表达形式, 教得深入“生”心,是要结合名师的教学实例进行探究的。 另外,选择哪些“写作内容”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也 是要慎重思考的。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很多老 师都会关注“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但对于四年级的孩 子来说,这个知识点不用教得过于深入,这一写作方法对他 们来说要求太高了。再比如《夹竹桃》一课,老师们往往喜 欢让学生仿写“幻想”一部分,结果写出来的总是不如人意。 细想一下,学生写不好也情有可原。作家在写作时已经把符 合意境的方面都写出来了,学生很难超越。倒不如让学生明 确表达形式后,用学生的作文来改写,或创设情境让学生仿 写来得更有效些。 下学期,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个主题。 三、改善读写生活,促进语文学习 我校一直以营造“书香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校 特色建设之一。阅读课纳入课表后,我校语文教研组对老师 们如何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有详细的要求。学期初,每 个年级选择四本儿童读物,进行整班阅读,按每月班级轮换 的方法,一个班级每月读完一本,一学期四到五本。语文老 师要完成“阅读记录本”的记载,内容包括本年级本学期阅 读活动计划,班级学期阅读规划,阅读课教案三部分。其中 每本书的教案分 4 节:新书推荐课 1 节,主题探讨课 2 节, 活动延伸课 1 节。每学期,组织部分教师上阅读课的研讨课。 一学期办好一次阅读展示活动,具体有:朗诵、讲故事、手 抄报、读后感比赛等。 作文教学方面,坚决贯彻、实施教研室提出的“二次作 文”实验。走“当堂完成——快速批改——及时评讲——二 次作文”的作文教学之路。另外,开设实验班,跟着特级教 师管建刚老师探索以《班级作文周报》为载体,进行作文教 学改革的实验。樊小园老师办的《丑小鸭周报》,徐青老师 办的《希望树周报》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学生的写 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有多篇发表在《吴江日报》上。 四、取得的成绩 通过全体老师的努力,高语组取得显著的成绩: ●教研组被评为 xx 区“优秀教研组”,樊小园老师获得 “教研先进个人”称号。 ●周 xx 老师的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激起学生“朗 读期待”激发情感朗读的实践研究》立项结题,参与研究人 员:李虹、刘元玉。 ●黄 xx 老师在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吴江区级骨干 教师评选中被评为教科新秀;在第五届 A 级优质课比赛中获 奖;在吴江区第五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黄 xx 老师的《让孩子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发表于 《华夏教师》XX/01Z 总第 049Z 期。 ●樊 xx 老师的《小步子,不停步》发表在《吴江教研》。 ●樊 xx 老师,4 月份去河北邢台上《做后讲评》示范课 及做讲座;5 月份去镇江丹徒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名 师送培”活动,执教《作后讲评课》示范课。 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 12 字 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方向与精髓,我们唯有在这浩瀚 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瞧石激起 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