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删繁就简,留住语文的“根”
语文论文之删繁就简,留住语文的“根” 新河镇长屿小学 王双丽 【内容摘要】“简”化了的语文课堂,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潜心会文,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现自我,意味着有足够的机会让教师拨动情弦,点燃智慧。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简,不是简单、简易、简捷,而是意味着丰富、智慧、深刻、博大、蕴藉,甚至还有宁静和幸福,思想会在此漫步,生命会在此拔节抽穗。 【关键字】 简当 简约 简朴 简准 简要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但是,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内容“胖”了,教学形式“花”了,教学环节“碎”了,导致教学效果也“虚化”了。语文教学到底如何是好?“万变不离其宗”,应通过万变转其宗,删繁就简,留住语文的“根”。 一、选用简当的课程资源 由语文课程的特点所决定,“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必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必须明确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运用资源要掌握时机,增强使用的目的性;二是必须用足用好文本,不能无限制不加选择地运用资源,应该把必须且有用的资源引入课堂,服务于文本,与文本教学结成浑然天成,水乳交融的课堂结构。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地堆砌了过多的教学资源,可谓八方联系,兼收并蓄,以致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给孩子带来“信息过剩”的困惑。例如,学习《鸟的天堂》,让孩子们查找很多资料来讨论鸟的天堂究竟都有多少种类的鸟;学习《詹天佑》,让孩子们深入讨论“之”字行铁路的修建方法,甚至让孩子们画各种各样的示意图;又如一位教师上《石头书》这篇课文时,只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后便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化石的形成、作用以及雨痕、波痕、矿物、矿石、地壳等资料。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展示资料。如此开发教学资源,必然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真正用于解读课文、品赏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二、架设简约的课堂结构 在时下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 ,如此等等。把大量的精力过分地用来关注环节预设和教学细节,把整篇课文用理性技术的眼光肢解分割。其实,汉文化是一个寓神于形、意会整合的文化,讲究的是批文入境,始于境亲;知书识人,怡情养性;情思共振,旨趣自得。语文教学不能游离这一基点。语文的根深扎在汉文化的母体中,如同中国画里的“布白”、琵琶曲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俭约到极致,便是读者主体参与最活跃、最充分的时候。如:在全国阅读教学中获奖的《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执教者就引导学生紧扣“奚落”二字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其意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铁罐与陶罐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悟陶罐的谦虚、友善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至于课文10至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三、选择简朴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然而,过多的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有待学生阅读品味的语言用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一一“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阅读课成了观看电影、动画课。如《美丽的小路》中描写“鸭先生”屋前的小路,有位教师教学此段时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小路”的图片,教学到“小路” 因为没有得到保护变成脏路时,教师又展示了图片。此举其实是教师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利,再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圆明园四十景位置图,当学生把课文读了一遍后,教师又播放根据书中文字制作的各处风景名胜和西洋景观,接下来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结果,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游览课,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丧失殆尽。学生虽然通过课件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烧后的惨状,但留给学生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而非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欣赏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成了一句空话。其实,真正优秀堪称经典的课用的往往是最常见最平常的教学手段,于永正老师用其和蔼可亲的言语,娓娓道来,营造了宽松和谐、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李吉林老师用其擅长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空灵隽永的课堂意境。究其本质,他们的课都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魂灵,或情感熏陶,或迁移运用,或积累感悟,上的是有形有质的语文课。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用简朴、常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有“语文味”的课,那更能显示出为人师者的功力。 四、探求简准的文本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无疑,《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阅读教学策略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演绎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认为倡导多元解读,就是“解读无错误”--在文本解读上,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甚至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曲解,老师不否认和质疑学生的不当理解,不加以引导,放任自流。如教《落花生》一文,一教师在分析课文的主题时,启发说:“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其中,有一个女学生答道:“苹果、桃子、石榴五颜六色,高挂枝头,真漂亮。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引人注目,多好呀!”老师听了,愣了一下,说道:“你从苹果、桃子、石榴身上说开,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显然,这个女学生的理解是偏离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偏离了文本的审美取向,教师的不作为(不引导或不知如何引导),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批判固守一隅的教学方式,反对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条条框框上,但我们同样不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不能为了尊重而尊重,为了激励而激励,为了创造而创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始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有效地甄别、调控和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让学生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规律相统一,从而让每一条独立的思想之河在宽阔的入海口汇合奔流。 五、倡导简要的教学指导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是完全必须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要“辅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差时,要“引导”。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有时过于“热情”,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时,就惟恐学生回答不完整,马上补充学生的回答;当老师抛出问题后,惟恐学生无话可说,就忙着“点将”。其实,教与学的活动中,那些可能出现的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就在老师的“热情”中被湮灭了。我们倡导简要而不失到位的教学指导,该出手时方出手,真正做到关键时候引导而不代替,帮助而不强迫,“导”在学生的迷惑之处、困难之时,点到为止,让学生自感自悟。如一教师在教学《将相和》时,利用文中的空白点,请学生发挥想像,写一写“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相见后,彼此会说些什么;在写后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听同学的对话设计你品味到了蔺、廉两人怎样的品质;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语言描写最能展现蔺、廉两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指导,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实际操练了如何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辩证地看,“简” 化了的语文课堂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潜心会文,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现自我,意味着有足够的机会让教师拨动情弦,点燃智慧。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简,不是简单、简易、简捷,而是意味着丰富、智慧、深刻、博大、蕴藉,甚至还有宁静和幸福,思想会在此漫步,生命会在此拔节抽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选斌、白秉州。 《试谈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华中教育信息网。2008年 [3]、赵江。《“简”的辩证》。《江苏教育》。2006年第2期 [4]、宋德江。《别让多媒体辅助教学迷乱了眼》。2008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