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中年段小学语文古诗对比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中年段小学语文古诗对比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语文论文之中年段小学语文古诗对比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 ‎  苏教版教材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一般以《古诗两首》的形式出现。在我校的数节听课里大多教师都以两首古诗逐一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不禁疑惑:《古诗两首》真的只能逐一教学吗?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打破常规将两首古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并行”教学,让学生在两首古诗学习的对比中对诗情诗境有更深更透的理解与感悟?‎ ‎  教材如此选材安排其目的何在?‎ ‎  教材中选取的诗歌或慷慨高昂,或低吟浅唱,或在边塞悲凉的吹奏笛箫,或与田园优雅的抚弄琴瑟,以下让我们即刻品读中年段的《古诗两首》。‎ ‎  三年级上册有: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同绘秋景,却是一喜一愁,各有情怀,各有意境;四年级上册的: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与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同是秋,同是月,同是山,同是水,却因为诗人不同的艺术手法,让山水寄予了刘禹锡的浪漫,寄予了李白的思念;四年级下册: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与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同为冬,然王安石的那份热烈那份“暖”更衬显了柳宗元的那份孤寂那份“寒”。‎ ‎  细细赏来不难发现,《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相互交织,又各有意境。原来教材编者是这般的有意选材,有心安排。如此这份精心,如果我们的课堂还这样漫不经心的按照固定模式教学,岂不可惜???‎ ‎  如何在《古诗两首》教学中应用对比性教学?‎ ‎  一、诗情的对比 ‎  古诗教学实际上是读悟教学,重在悟情。在教学过程中,既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进一步诗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自由而灵动地与诗文“对话”。在对话中,教师把学生对诗情的体验作为培育学生情商的一个支点,让学生读透诗境。悟诗情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关注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通过两首古诗诗情的对比,感受两首诗歌情感中的差别,使学生更透彻的体悟到两首诗的不同意境。‎ ‎  如教学《山行》《枫桥夜泊》:‎ ‎  《山行》 杜牧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枫桥夜泊》 张继 ‎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首古诗中同样有“霜”有“枫”,但却寄予了作者不同的心情,前者是一份欣喜,教学时可以突出一个“爱”字。‎ ‎  前者,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想象,“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在这深秋时节独自漫步在山林之中,观赏这被秋霜打过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你想说些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于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的喜爱之情;而后者作者则寄予的是一份忧愁,教学时可以突出一个“愁”字。此处的教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展示,帮助学生走入意境。“看着‘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着‘声声乌啼、瑟瑟秋风与低沉的钟声’,此时此刻,作者独自在孤舟之上久不能寐,想到自己考场的失意,他会说些什么?”从而紧紧牵动孩子的心,引发对于作者“愁”的深深体悟。通过学生对两首古的不同想象对比诗情,感受诗境。‎ ‎  二、诗画的对比 ‎  所谓“诗中有画”,这诗词中的“画”就是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诗句中的文字在“画”中活了起来,让学生眼前音乐浮现出圣贤的音容笑貌,进而感受到圣贤内心的思想感情,以至渐渐地与圣贤心灵相通相融。‎ ‎  如教学《元日》《江雪》:‎ ‎  《元日》 王安石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江雪》 柳宗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出示两幅插图:‎ ‎  前者正值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火红的春联,几个孩子穿着棉衣捂着双耳点燃了爆竹。虽然是隆冬之际,却完全没有冬天的寒冷,只有春风送来的暖意,只有春节的热闹欢腾。后者则是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的一叶孤舟,一位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四周的高山、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死一般的沉寂。此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寒冷,更是孤寂。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观察两种不同的画面,体会两种不同的意境,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带入至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元日》中的“春风送暖、瞳瞳日”,体味《江雪》中的“孤舟、独钓”,感受两位作者对于的不同的创作情感,同时可以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对两首古诗不同的氛围的理解感受。‎ ‎  三、字词的对比 ‎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唐代的贾岛有首题为《题诗后》的诗句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另一位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读一首诗词,仅仅在读中浮现整体的画面是不够的,这仅是进入意境的第一步,还得紧扣诗词的词句,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惟文通彼此,譬如梁和津”,诗词中的词句就是过河的桥梁和渡口。‎ ‎  如教学《池上》《小儿垂钓》:‎ ‎  《池上》 白居易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小儿垂钓〉 胡令能 ‎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两首古诗均刻画的是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同样细腻传神,充满童心。但不同在于前者乡村孩子更突出的是其“天真无邪”,后者更多的是“天真专注”。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乡村孩子特点的词语,学生找到“偷采、不解”,“侧坐、遥招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把“《池上》中,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对这个小娃有什么看法?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有什么不同?”;“《小儿垂钓》中,为什么写‘要招手’?而不是‘遥摇手’?‘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你体会到小儿当时什么心情?”‎ 由此让学生围绕诗中字词探究讨论,各抒己见,再结合练习抓住词语让学生表演,更进一步感受诗中小儿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 ‎  四、吟唱的对比 ‎  以往,我们总是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以为是的意思理解了,也就能够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学生有时就是明白了诗句的意思,却还是游荡在诗词的外面,进不去。结果学了诗,只会大致解释诗句的意思。诗情出不来,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自然会无从谈起。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题就出在学生仅仅是从诗的字词解释上理解了它的意思,却仍旧没有进入诗词的意境。‎ ‎  这时可以尝试让音乐“潜”入语文课堂,课堂活动以吟唱为主旋律,辅助以朗读和点评,以唱促学,走入诗境。“吟唱诗歌”,为不同的两首诗歌配以不同的乐曲,为《元日》配以贺新年的乐曲,为《江雪》配以苍凉孤寂的曲调,两首诗歌,两种截然不同的曲调,寄予着作者不同的心境,让学生随着曲调轻轻吟唱诗歌,说说自己在吟唱两首古诗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教师相机插入有关古诗、作者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情感,由此静静感悟不同的诗境,在悦耳的音乐中体会诗情画意,拉近时空的距离,将诗歌的意境与谱曲意图相结合,使理解更为深入。‎ ‎  在两年的中年段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古诗教学的独特魅力,对比教学只是万千古诗教法中的一种,但对比教学恰到好处的应用,打破常规的古诗教法,则可以让《古诗两首》的教学大放光彩。同时,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古诗的对比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加丰富,如:古诗作者诗风的对比教学,古诗写作方法的对比教学,等等。这也将成为我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