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的教学
语文论文之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的教学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 吉 蓉 【内容提要】本文试着从口语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对口语交际的原点,探寻展开论述。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口语交际教学,应把口语交际放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把口语交际放入学生的互动实践中,多个回合的互动中提高交际的质量;把口语交际放入学生个体言语生命的发展中,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确定性,追求可能性;把口语交际放入文化的血脉中,这些该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应然情怀。 【关键词】情境 互动 言语生命 文化 口语交际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舌头就是一把利剑,出色的口才,有时比武力对抗更具威力。如今,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优劣胜败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应为学生良好的口才打磨好的底色。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似乎呈现出不断弱化的态势,有的倒退回原来的说写训练,有的甚至从课堂悄然隐退,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似乎又回到了课改前的起点。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诗句说:“ 鸟儿把鱼举到空中,以为是一种善举。”鸟儿愚蠢的“善举”正害了鱼儿。当今的一些口语交际课凭虚御空,硬把口语交际教学这条“鱼”“举到空中”,使其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活命之“水”--言语的根基和原点,从而失去了“立言”与“立人”的生态功能,成为另类缘木求鱼式的“反科学”、“反生命”之举。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都应根植于口语的特点、人类的文化传统、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精神生命之中--这些都是语文的根基和原点,也都是口语交际赖以生存的活命之“水”。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化,需要师者引导其将人文的关怀色彩融入个性化的真实语言中,而这个目标是可以通过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努力经营来达成的。 一、厘清:口语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程序是(口头)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口语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费根和法伦1982年说过“没有足够的言语交际技能,那么他们在整个受教育的时间里成绩很差,除非他们迅速掌握大多数儿童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语言上陌生的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很大的危险” 。儿童在言语方面的真正理解开始于七、八岁之间,在这个时候,安排口语交际课,实际上是给孩子们铺设了一条表达的通道,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表达的欢乐。从深处讲,维护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对孩子们的写作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是有帮助的。另外,据现代脑科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证明,人脑的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这就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左半球才有言语功能的认识。且观察表明,人在十岁之前,或在青春期之前的两段特殊时期,两侧大脑都有发展言语功能的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正处于开掘语言潜力的“最佳年龄”。同时,“10岁左右,脑内许多重要的化学过程说明脑的成熟。过了这个关键时期,本族语的语法习得能力降低,词汇量仍在不断丰富,语体、语用知识获得发展”。这也就提示我们,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包括“口语交际”教学,参与了儿童母语习得的主要成长期。其实,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该开花时就开花,该结果时就结果,这样,花也艳,果也鲜。若错过了这一佳期良辰,总也不能达到应有的颠峰了。小学作为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的重要整合期,要求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能有针对性的参与儿童脑机能的成长,领着他们科学地走上语言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观照:口语交际的原点探寻 (一)把口语交际放入具体逼真的情境中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口语交际学习,要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 创设情境可以采用“语言描述”、“事先布局”、“模拟表演” 等方法。有些情境对小学生来说本身就很有趣味性。如当导游、采访、节目主持、打电话、购物等等,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往往会跃跃欲试,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乐于参与,取得好的效果。有些情境看似平淡,但经由教师精心设计,同样可以妙手回春。 案例: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是数学课,班上一个叫小杰的学生因作业没有做而被数学老师送到我这儿。他低着头,显然数学老师已严厉批评他了,我简单地说了几句,就让他回教室了。第二节课是我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正是口语交际《学会安慰》。上课了,我看见小杰仍然低着头。我眼前一亮,何不抓住这一契机,让全班学生来安慰他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有一位同学他也很伤心,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刚说完,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小杰。看来,学生们都明白怎么一回事了!此时的小杰,头埋得更低了。) 师:我们的小杰同学受了老师的批评,他很难过,谁愿意帮助他? 学生纷纷举手,我把陆杰请到前面。 生1:小杰,你不要伤心了!你这次作业没做是你的不对,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了你好,我相信有了这次的教训,下次你一定能把作业做好的。 生2:小杰,难道你忘记我们班的班级公约了吗?‘以不做作业为耻,以认真学习为荣’ 。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改正错误,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们来帮你,不要伤心了。 生3:勤劳的人果实累累,懒惰的人两手空空,你一定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一无所获的人,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努力,擦干眼泪振作起来!…… (此时的小杰已泣不成声,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为同学间深深的友谊所感动。) 师:小杰同学,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重新振作的,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小杰流着泪说道:“谢谢大家,我一定会努力改正缺点,谢谢大家……”说完深深鞠了一躬,教室里顿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这就是安慰的力量吧! 教材上设置了三个小话题:(1)期中考试过去后,解小惠发现自己有一道应用题做错了,难过得哭了。(2)因为前几天生病,孟繁林今天上数学课好多地方听不懂,他很焦虑,下课了还坐在座位上发愣。(3)陈小敏家里发生了不幸,近来常常闷闷不乐,暗自落泪。这部分要求学会在三种情况下说安慰人的话:一是别人受到挫折,感到难过时。二是同学因生病缺课而跟不上,正在焦虑时。三是同学家遭遇不幸,感到伤心时。如果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的学习,这就变成单纯的看图说话。 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好教材呢?我再度创设了评选“安慰大使”这一教学情境。“怎样才能成为安慰大使呢?” 我抛出这个话题,学生有了安慰小杰的经验,纷纷发言:要真诚,要有同情心,鼓励……然后我就引导学生分析 “慰”这个字:慰,下面有个心,那么在安慰别人时要注意用“心”,要有诚心、爱心、同情心,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成为安慰大使。其实这正是安慰别人需要注意的方面,扣住一个“慰”字,口语交际时需注意的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能获得安慰大使的称号,在小组内自由练说时,学生很认真。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台前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题目中三种被安慰的角色,其他同学做评委。在活动中,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不仅说得很动情,而且加入了肢体语言,真正进入情境之中。有个同学是这样说的:小惠,别哭了,谁没有错过题目呢?犯错是孩子的权利,老师不也说过教室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吗?这种应用题,对你来说不用多大力气就能做出来,这次你只是一时的疏忽,我相信你一定行,下次一定能考好的! 情境设置要遵循是否符合学生需要,是否是学生愿意接近的东西,照顾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交际情境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和大多数学生的观点相当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我们要掌握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新颖,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 (二)把口语交际放入互动实践中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有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双向互动性是显性的,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如苏教版一上教材里“小猴借铅笔”这个话题,有这样的文字提示:小猴子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小猴子是怎么还铅笔的?熊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和熊猫,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有一些口语交际话题的互动性不够明显,双向互动往往会被忽略,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留意。如“学会劝阻”,题目要求对在公共场所的不适当甚至危险的行为加以劝阻。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变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劝阻一方”说话,还要让他“能言善劝”,也要引导“被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辩”。适当的增加一些障碍,面对一些困难,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比较好,学会一点交际的策略。这样在互动交际时,才不会变成“独角戏”,像“道歉”、“祝贺”、“待客”、“商量”、“请教”、“解释”等话题都属于这一类。 口语交际课中多个回合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高交际的质量。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设计一个完整的实践序列,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设计多个回合、采取多种形式,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得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最终练就在双边互动多变的交际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比如,“小烦恼热线”的口语交际课上,执教老师利用教材的话题导入后,先观摩“知心姐姐”与小听众的一段情感交流,组织学生谈谈观看后的体会:诉说者要说清为什么事而烦恼;主持人要认真倾听,针对诉说者的具体情况加以疏导,同时注意声音要轻柔、语调要亲切,面带微笑。然后是教师示范,老师做“小烦恼热线”的第一任主持,之后再次创设情境:“老师心中也有个小小烦恼,我那宝贝儿子都上一年级了,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那劲头可足了,能一连看上两三个小时。这样一来既耽误了学习,又影响了视力。可我怎么劝他都不听,真是急死人了!同学们,你们能为我出出点子吗?”巧妙实现了师生角色互换,接着是分组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烦恼热线”活动,诉说各人不愉快的事,组内成员可以轮流主持。在“主持人”与倾诉者对话时,其余同学友情参与,每组推选一名“明星小主持”与“最佳参与者”。最后是“情感延续”,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希望随时跟老师、爸爸妈妈、小伙伴交流,可以直接交谈,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写信、发电子邮件,这样你将会得到心灵的慰藉,可在班级每周设一次“你的烦恼我知道” 专题晨会,鼓励学生轮流主持。这节课,训练的密度大,回合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渗透了教师的指导,体现了训练过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口语交际放入个体言语生命的发展中 我们知道课堂情境下的口语交际,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它必须具有“教学”的意义。学生个体的言语有没有缺陷,有没有长进,能否唤醒学生“自觉地”谋求改善自己日常口语交际的意识,发展自己的言语质量,这就需要通过教学、通过训练来实现。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另一种是学得。“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提炼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它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学习,也是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语言学习的“双得”理论给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说“习得”的语言,更应该重视“学得”,加强语言应用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发展语言应用能力。因而,关注学生言语生命的拔节和生长,就必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信息落差”,要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使习以为常的生活“陌生化”,这样学生日常生活交际中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可以凸显出来了,教师也就可以针对“学情” 进行指导了。造成“信息落差”就要适当增加点难度,变换一下活动方式,教师就可以答非所问,故意制造事端来为难学生,从而使表演“戏剧化”,把学生预想不到的情况呈现出来,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应对。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劝阻》时,创设了一个学生扔面包的情境,当学生进行劝阻时,于老师就说:“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笑声中那位学生一时语塞,这时适时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说了:“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然后于老师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 、联系学过的古诗、故事说,这样就说得既得体,又言之有物了。请看,于永正《劝阻》--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 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 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 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一篇的实录。) 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二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 遣词造句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在以上教学中,同样是用词不当。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一是暗示点拨。当学生用错“教育”一词,教师只指出不当之处,让学生自主选用准确的词语。二是直接告诉。学生说于婧看见同学乱扔面包“挺身而出”,考虑到这个词改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就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改。这样,既适合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又不打乱学生的完整表述。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力就像种树一样,顺应它成材的自然趋势,尽量排除不利于它成长的因素,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扭折它。唯有这样,蕴涵在一棵小树稚嫩生命中所有的美丽才得以尽情展露。要把儿童看成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把教学设计当成“活性的蓝图”,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 ,并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确定性,追求可能性;要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的生活,把学生牧养在言语的沃野上,让他们尽情地奔跑、觅食、嬉戏。 (四)把口语交际放入文化的血脉中 人不但有生理的眼睛,而且有精神的眼睛。生理的眼睛看见现象,精神的眼睛看见意义。被生理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精神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许多时候,我们精神的眼睛往往是关闭着的,看见考试的功利,看不见人文的情怀;看见世俗,看不见真纯。有时教出的学生,口袋是满的,脑袋却是空的;脑袋是满的,心却是空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倡导一种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的灵魂交往,精神互动。一个责任感强烈的教师怎能不义不容辞的担当其间的精神领袖呢? 案例:《学会赞美》导入: 师: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可以快乐两个月。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把人世间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次小小的赞美,就能改变人的一生。其实,在你赞美别人的同时,自身的境界也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去赞美别人。 诗化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情感的绿舟,学生感情的闸门打开了,话儿喷涌而出,于是这样一个话题也就成了具有较高品质的话题。有文化的话题就像高质量的文章一样,总会千百遍地被人摘取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部分运用于别的地方,生成新的话题。 《学会赞美》中的延展: 师:你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狐狸和乌鸦》,课文中的狐狸是不是在赞美乌鸦? 生:不是的,它说的都是假话。 师:那是奉承。奉承人和赞美人是两回事。一个是虚情假意,说假话,居心不良。一个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说真话。还有一条,会赞美人,首先得善于发现别人的“美”,能正确对待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不然的话,别人的优点就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去赞美。一句话,我们要做个好人。 教师带着“缪斯心性”,用审美的方式去触摸语言,从孩子视角打量教材,注意创造人文诗化的课境,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让语文教学展现出更为浓郁的人性和人文魅力,给学生的人生旅途更多的温馨和诗意。上述课例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美”,这是“会赞美”的前提,更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教书育人尽显其中。这一过程,表面上看是进行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其实还蕴含着语言表达的指导,以及只有把话说真实才让人容易接受的渗透,真是一举多得。 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教学口语交际,绝不是穿靴戴帽,外加什么东西。母语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母语已经把文化固化在其中了,最重要的是深究“底里” ,把教材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抓住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语言,从内向外,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把握住了语言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有人说:“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是万方辐辏的智慧融合。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着民族流动不息、丰富多彩的生活。”口语交际可以活化文化,让学生走进精神高地,实现智慧、人性的丰赡和提升。“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惟有文化是最坚硬、深刻而长久的。无论是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维特根斯坦的“只有在生命之流中文字才有意义”,还是伽达默尔的“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语言”,指向的都是语言所涵有的人的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三、诉求:口语交际应然的情怀 总的说来,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是由教学行为具体体现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口语交际教学,就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激活学生真切的表达需求,通过真格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以便形成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管用的交际素养。在这其中,都要给学生以人文、人性和生命的关怀。因此,作为教者应该有一种情怀,不能因为口语交际在最后考卷中无法体现而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要苛求每个学生都能有外交家一样的口才。我们要善于发现、顺应、养护学生的言语天性与个性、潜能与才情,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言语发挥自身言语主体性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的言语生命得到最大发展,从而使他们找到归属感和尊严感。当我们从人文、人性和生命的角度来观照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就会自觉地捍卫教学目标的“中心”地位,让课堂行走在追求本真、迭善向美的大道上。 口语交际意味着“生活”,它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一种智慧。我们的口语交际的课堂只有融入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我们才能找到口语交际的“自然”之道,还“鱼儿”真正的活“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