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以单纯输入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方式和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转的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问的勇气——敢问 ‎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她)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在传统的课堂上,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久而久之,连会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怎么还敢主动提出问题呢?‎ ‎  陶行知先生说:“‎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课前我十分注意和学生谈天,一起做游戏,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我根据情况因势利导,用小组讨论等形式加以解决。例如:某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有学生就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人类在破坏地球后有地方可去”,也就是对课文第三段内容的质疑,该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来一个辩论赛,结果,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既信服了课文的观点,又提高了思维能力。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自己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就给学生讲明原因,提供解决问题可用的资源。前年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寓言《亡羊补牢》,在学习总结环节,我鼓励学生质疑,一个同学就问:“把羊圈补好后,羊还有可能会死,因为狼可以跳进去。”‎ 当时,我心里也很急,因为我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可我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运用支玉恒老师的方法:先让其它同学回答,以此来拖延时间,老师赶紧在脑袋中想解决的方法。当我把问题还给学生回答时,大家跃跃欲试,由于这个问题与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明白做错了事,及时改,还不算晚,没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并未在班上展开深入讨论,但对这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了肯定与鼓励。课后继续进行讨论,一个同学说:“我查了《动物小百科》,狼是跳不高的。”另一个说:“我也查了有关动物方面的资料,羊需要清洁干净的、通风的环境,如果养羊人不把羊圈经常打扫,羊圈钉得太牢、密不透风,羊还是会死的。”不少同学连连点头,既长了见识,又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这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保护了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管问题多么的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然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渐渐就会敢于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了。‎ ‎  二、创设激励情境,培养学生问的爱好——爱问 ‎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一位教师执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这两个句子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浓厚兴趣。兴趣的持久来自内在的需求,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其实就是他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就会激励起他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问的爱好。例如,一位老师教《奇妙的鲤鱼溪》一课时,书上说“鲤鱼能使河水变清。”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和课文的内容关系不是很大,但这位老师满足了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咨询自然老师、在互联网查找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语文了。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  三、重视点拨引导,传授学生问的方法——善问 ‎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因此,在学生问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至关重要。首先要在重点内容上引导提问。如教学《太阳公公煮面条》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描写太阳灶外形的这个重点句处质疑“它为什么像一把撑开的伞?”“为什么朝着太阳倒放在空地上?”“伞面为什么由一面面银色的小镜子组成?”…… 同时要定下范围,引导学生找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白杨》一文时,抓住“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是学生就提出“为什么爸爸带我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等有质量的问题。另外要鼓励“问”的创新 。做到不追求“标准答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特级教师薛根法在教学《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坐在船上真的是为了钓鱼吗?”问得好啊!“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不同学生的诠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都是那个富有创意的问题催发出来的,一个绝妙的问题胜过一打精彩的答案。‎ ‎  实践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我们不要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什么“希奇古怪”‎ 的问题,真正值得担心的是学生没有问题能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信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