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情感的渗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情感的渗透

语文论文之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情感的渗透 ‎ ‎ 语文是一门情文并茂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概括、综合、分析、欣赏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的渗透,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情感像一条彩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这个问题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得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一篇文章离开了情和境,知识只能是处于游离状态的“散沙”,能力训练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有抓住情境这根主线将所有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串成一体,让学生进入艺术境界中去,达到“物我同一”,才能使学生接受情感教学,从而引起共鸣。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虚拟和亲临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如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第六册《李时珍》,这个历史名人的故事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是有难度的。教学伊始,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录像,亲眼看一看李时珍为了编写“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亲自采药、尝药,历尽艰辛的场面,学生那颗幼小善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这时,笔者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勇于尝试、探索,不怕困难的李时珍,也就不由得肃然起敬。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二、品读语言,融入感情。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李时珍》一文,笔者抓住描写他为了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不怕……不怕……”、“上万里路”、“千百个”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精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从而来体会李时珍著书的坚定信念,以及李时珍为了著书而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为了天下千千万万受病患折磨的病人,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忘我精神;抓住为了采药,有时几天不下山,在山上过夜的动人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或你的亲人也这样子做,会遇到哪些情况?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的距离,学生品读、想像,更感受到了李时珍那种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忘我精神。                                 这样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感受形象,抒发感情。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形象和图画的。阅读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再现的过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 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导入课文之后,笔者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延安小学艰苦的学习环境,“我”和张指导员取书途中发生的事(课件的放映使课文中的形象成为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学生更学形象。)接着,放映张指导员牺牲前的一幕,并配以张指导员牺牲前与“我”的对话,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学生看见了张指导员临牺牲前仍挂念着教科书,听见张指导员牺牲前的话,学生禁不住黯然泪下,更体会到教科书的珍贵。)有了表象再细读课文中张指导员与“我”的对话。张指导员舍命保护教科书的可贵精神,鲜明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教科书的珍贵更突显出来。这样,学生在感受形象中动情,在动情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才富有感染力,真挚动人。教学一旦触及儿童心灵的领空,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启迪思维,升华感情。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感的影响。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如《大禹治水》中有这么几句话“‎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教学时:首先,重点阅读这一段话,展开想像:禹治水十年,这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分别想像这三次路过家门时的感人情景这感人的一幕幕,从你的想像中,你体会到什么?有的说:“我体会到禹虽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但是为了治水却把自己的想念藏在心里。”有的说:“我从‘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生活幸福的高尚情怀。” 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无私奉献的治水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学生面前浮现。    其次,抓住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例,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如果你是大禹的家人,禹在外治理洪水13年后,回到家中,一家三口人终于团聚了。想一想:见面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三人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的创造性、表演性得到了发挥,个个热情洋溢,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有互相诉说离别之情的,有聆听父亲讲述治水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的,有为父亲捶背揉揉肩的,有准备丰盛的酒菜来慰劳凯旋而归的治水英雄的……‎ 这个情景设置,一下子拉近了禹和学生的距离,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笔者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这样,学生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在教学中迅速发展。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实践证明,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情感"因素。情感的渗透,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让我们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