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浅谈常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浅谈常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论文之浅谈常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那么,如何在常识教学中,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  一、小组合作 ‎  扬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发展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能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常识。因此,在常识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实验操作、资料的整理收集、成果交流等各个方面。如何真正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  首先应合理编排,形成小而精的工作组。工作组一般以4—‎ ‎6人为宜,因为这样的人数既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缺席或暂时的不理解而受到遏制。小组的编排方式力求实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各成员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方面需有明显差别,且各小组之间力量均衡。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展开互助与合作,最终促成组内每个成员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提高。‎ ‎  其次,要善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机会。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常识教学中,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彼此间对某问题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的认识不全面时等等都是开展小组合作的有利时机,因为在这时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品尝合作的欢乐。‎ ‎  再次,常识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开展探究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辨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并且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以小组合作形成组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介绍新材料或提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促进小组合作交流以及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和应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师的角色也需随着教学环节的变化而变化。在介绍新材料,或提出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教师始终要以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出现,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给出及时的反馈和意见,为学生提供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这样,就能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  二、自主实验 ‎  实验是常识教学的基本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常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实验动机。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可让学生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尽快喝到白糖水?如在教学《轻与重》一课时,可让学生想想哪些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索究价值的问题无疑会给学生自主实验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的热情。‎ ‎  其次,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探索——研讨教学法》中指出:“教师在开始上课时提供给孩子们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使之适应下列情况:既要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有趣的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子们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路子去探索,在关键时刻补充的材料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进一步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为试验提供方便。”如在教学《植物的茎》一课时,既要为学生准备典型的有结构的地上茎、地下茎,还要准备有结构的“似茎而非茎”的材料,如“四季豆”等;如教学《植物的果实》一课时,不但要让学生准备常见的果实(如苹果、梨、黄瓜、花生等),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不熟悉的果实(如茴香、胡椒等)和学生容易误认为是果实的材料(如萝卜、土豆)。这样,学生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果实”进行全面观察、比较、概括,就能准确把握“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这一共同特征,从而形成果实的概念。有了数量充足、品种齐全、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为学生提供可展示自己才华的探索空间,学生有东西可操作,有事进行研究。‎ ‎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学生有时间去探索,使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中,像科学家那样,“‎ 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独立自主地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获取、应用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磨炼科学精神和品质。‎ ‎  三、课堂交流 ‎  交流,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更是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一种重要能力。课堂交流是专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着明确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口头交流的学习认识活动。宽松的、自由的课堂交流能引发“头脑风暴”,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明显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思维成果。它的主要规则包括:当有人发言时,其他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因此,在常识教学中,运用课堂交流,激发头脑风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培养创新精神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启发学生说出课本上没有的应用知识的实例或设想,哪怕这种设想是“不科学”‎ 的,不现实的,也是成功的。例如在教学《有害的小动物》一课后,提出动物的特征对我们的启示时,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设想,有的学生说利用老鼠灵敏小巧的形态可以制造跟踪器等等,虽一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这种大胆设想应得到激励。这时,教师就要成为一名耐心的听众,一名大胆质疑、想像、创新的激励者,启发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除组织性的谈话外,尽量少说或不说,对学生的发言,既不肯定、表扬,也不批评、否定,让学生在探索的实践中,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启发、辨论中,自己去判断、认识、总结,把本来就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他们全力投入到自行探索的过程中去,获取、应用知识,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  四、课外拓展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尤其是常识学科,如果长时间不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亲身领略大自然的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一定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郝京华教师在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中也这样说:“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索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拓展学生的兴趣渠道,广泛地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科学教育标准特别强调两点:一个是‘不要仅仅是教知识点’,还有一个就是‘不要把教科书当圣经’,在教科书以外有广泛的课程资源,不要拘泥于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  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伸向各个方面,将“一掬水”融于江河湖海之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广泛地汲取知识,主动地去感知社会与生活,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得于提升和发展。我在教学了《叶的光合作用》、《信息的传送和获取》等课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小区绿化与环境保护》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跑图书馆、上网查阅到了许多关于小区绿化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通过走访园林局、环保局、建设局及社区居民、居委干部,了解了当地小区绿化情况,通过采访园林局的技术人员,学到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的许多知识和种养技术,最后在全体同学的共同交流,互相探讨的基础上,撰写出了“关于××小区绿化整改建议书”多份,并递交环保局、建设局、园林局等有关领导,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扩展到课外生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扩展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任长松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  (2)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 郝京华 《小学自然教学》2001年第9.10期 ‎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