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中央教科所郁波老师在浙江省《科学》新教材骨干教师会议上的报告,给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以很大的启示,她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表面的、华丽的外表。对此,我们需要对科学探究的真面目有适当的认识,同时也必须对学生怎样才能形成有效、有意义的科学探究产生尽可能多的和尽可能清晰的了解。 一、 科学探究在理念上的转变。 当《科学》课这一新教材徐徐来到我们中间时,我们全体师生无不拍手叫好、欢欣鼓舞。我们期待已久的科学探究现在终于来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为自己能够成为科学探究的首批宠儿感到高兴、感到自豪。然而,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应明确自己肩上的艰巨任务。我们并不能因为有了科学教材而沾沾自喜、高枕无忧,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摒弃前嫌、抛弃旧俗,将原先单一、滞后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科学的教学方式。 1、 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① 学会生活。从一个普通人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 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科学探究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如我们平时遇到的诸如肚子疼、手电筒不亮了、鸡煮的时间长了就啃不动了等现象,都涉及到了一个个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帮助我们学会生活。 ②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探究,突出 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来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从而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人才。 ③ 突出新课程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将其放在 科学教育的中心环节上,着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和从事科学探究的能力,他所提倡的是将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探索和思考,所以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我们现在以及将来的教学理念。 2、 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科学课应具有开放性” 是科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他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应不限于现有教材和教法的束缚,而是通过整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①学习内容的开放。 学习内容的开放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它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学,教师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教,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学生对蚂蚁窝进行观察的研究中,学生不应局限于对蚂蚁窝的观察研究,还可以从蚂蚁生活中许多有趣的事情去观察,像“蚂蚁的运动”、“蚂蚁的交流”、“蚂蚁寻找食物”、“蚂蚁搬运食物”等等。 ②活动过程的开放。 科学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每一课的容量很大,即每一个研究的活动都安排了多个相关的实验活动。这使科学教材就像一个资料库,为我们提供了多个活动内容。我们不一定全部都做,但可以根据实验条件、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水平选取适合我们教学的活动内容,这就为科学活动的开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③评价方式的开放。 传统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业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具有甄别和选拔“精英主义” 的功能倾向,他使大部分学生成了应试教育下的潜在的牺牲品。而科学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全过程的,他重视的是评价学生的过程能力、探究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评价的方式也不仅局限于教师评学生,还有学生评同伴、学生自我评价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构建。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1、 在生活中激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听到学生这样的提问:“人为什么要吃饭?”、“鸡为什么要吃小石子?”、“为什么鱼在不停地喝水?”等看似简单而又幼稚可笑的问题,却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而在科学教学中,经常通过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演示,引发学生重视“旧问”,激发兴趣,这样必然会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究热情。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引入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教学,通过挤压和松开可乐瓶,使浮在可乐瓶里面的塑料笔帽能自由的上浮和下沉,这一有趣的现象,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对事物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自己急于想了解的问题,积极主动的去尝试、去探究。 2、 在玩耍中引领。 科学探究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但从字面上看这些枯燥、繁琐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条的形式灌输给学生,那肯定是无益的。刘默耕老师曾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们在科学启蒙教育上应把握的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的秘诀就是在玩耍中学习,让学生在乐此不彼的游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比如在《了解空气》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掌握了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闻不到的气体以后,接着我就出示了塑料袋、气球、吸管、洗耳球、塑料针筒等器材,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设计实验、尝试实验。由于我提供的材料中,每一样器材都可以从事看空气、摸空气、听空气的探究活动,所以学生对此活动的设计方法相当之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在合作中升华。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团结协作的真实写照。在科学教学中,假如我们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协作,那么科学探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无为”和“失败”,但是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却能使学生得到“资源互补” ,使学生有了相互“合计”的机会,从而使各自“零散”的想法能相互“凑合”、相互“碰撞”,使之趋于完整、合理、可行。同时,这种“面对面”、“手牵手”的合作方式还能让学生学会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与自我调整,学会了同学间的真诚相处,他们体会到的将不在是应试教育状态下的那种自上而下的激烈竞争,而是同一目标下的齐心协力与相互支持,而这些我们用十倍的灌输也无法做到。比如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怎样增强电磁铁的磁力,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合作、交流以后,纷纷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有的小组用增加电池个数的方法来加大磁力;有的小组用增加线圈数来加大磁力;更有的小组把小铁钉换成大铁钉、粗导线换成细导线、铜线换成铝线或保险丝来加大磁力。这些方法的引入,单靠一个或者两个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同舟共济,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而使科学探究在合作中升华。 三、 科学探究在社会实践中拓展。 在科学探究中倡导把科学当做一个过程、一个实践来对待,让学生像科学 家那样去探究生活中的趣事和大自然的奥秘,使学生通过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领悟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才能将科学探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本领在生活中延伸、在社会中拓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