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生本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绚烂绽放
语文论文之让“生本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绚烂绽放 温岭市三星小学 朱玲茜 【内容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在这一课堂改革思路的引领下,采取多种对策,如开放课堂,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积累素材;根植于阅读教学,进行再创造;创设情境;丰富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互评,使其爱上写作,改善学生的写作难,让他们面对作文可以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关 键 词】 以生为本 作文教学 写作困难 对策 现在有些孩子视作文为畏途,一到作文课,就抓耳挠腮,叫苦连天了,还把写作文称为挤牙膏,在那少之又少的牙膏管里拼命压榨,自是一番可以想象的痛苦,可以预见其内容的干涩。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对这群孩子有所留意和观察,我发现它的种类和形成原因是多元的、多方的。有学校教学及家庭教育的客观原因,也有着现代孩子束缚太多、生活单调及缺少动力的客观原因。这里我就从学校作文课教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以期能对这种现象有所改变。 传统作文教学诟病的成因分析 一节作文课的流程大抵如此:课前教师闭门造车,而学生毫无准备;上课时,教师把作文题目、作文内容、作文要求滔滔不绝地讲解了一遍,然后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题目是什么,用什么素材……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是一片茫然,平时无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然后在一番讨论过后就可以动笔了,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笔重千斤!交上来的作文有的胡编乱造,假话连篇,有的东拼西凑,抄袭应付,还有的苍白无力,毫无生趣。教师看得眉头紧锁,头昏脑涨。于是草草修改,匆匆讲评,一次习作就这样鸣金收兵了。 这样的作文教学课,与现在提倡的生本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被动消极,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道具。 症结一:教师心中没有生本观念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高高在上,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作文教学一直带有强迫性的色彩,教师命题,学生写作,又强加一些成人的价值观、评判标准,为了意义“硬装”进“思想”,例如写家乡的变化,必须写上“从家乡的变化中,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声”;记一件小事,结尾得有“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什么什么道理……”如此种种,容易抹杀孩子的天性,习作模式化,毫无灵性可言,让孩子带上“镣铐”写作。 症结二:教学模式无趣意 现今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习作-评改”,学生作文既没有写前材料的积累,也不注重写后的修改,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过程注定了事倍功半的结局。而教师在指导时又多是从语言到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维训练,致使学生思想僵化,思路闭塞,习惯于鹦鹉学舌,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移花接木。在教学过程中又追求写作技巧,建立写作框架,不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为写作而写作,怎不令孩子畏惧呢? 症结三:缺乏创新精神,约束想象力 教师由于自身的经验、价值观、评价标准与学生存在差异,所以出的一些作文,本身就限定了写作内容、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而孩子的想法一旦与自己的出现偏离,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拽回来。例如一次习作: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中一个小朋友提到因为羡慕小猪吃了睡,睡了吃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希望自己以后能过上像它一样的生活。这应该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但这位教师在评语上这样写到:做人要有追求!看来在这位教师的眼里,过上这样的生活的理想显然“不远大”“思想境界不高”,然而,教师没有看到孩子在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因而没有给孩子应有的肯定、鼓励和安慰。否定了孩子的想法,否定了孩子的情感,也泯灭了孩子用习作表白心声的热情,甚至是习作的热情。 针对传统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的种种诟病,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走出一条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真正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生本作文的有效举措 一、积累素材,多方寻找下锅的“米” 对于作文,很多孩子无从下笔,是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面我们就带领孩子去找“米”。 (1)开放课堂 把学生放在心中,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倾听花开花落,笑看晚霞满天,在广阔的自然中静心思虑,有所感悟,学生从心底感受到,习作的素材原来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取之不竭。 例如三下一单元的习作,要学生描写秋天。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我便要求他们走上街头或者公园去寻找秋天,观察秋天的足迹,并要他们背诵了《秋天的雨》及《听听秋天的声音》,再用多媒体补充了一些孩子们没有说到的秋天的细节。随后我就发现即使是“作困生”,写得也还是不错的,略加修改摘录如下: 画秋天【选摘】 我再画果园。我把红色涂在苹果、柿子、石榴上。你看,苹果红彤彤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柿子提着红灯笼,神奇地向我们走来;春天、夏天,石榴娃娃一直没有笑过,可秋天一到,石榴娃娃就咧开嘴笑了,你看那一排排整齐的牙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红宝石。我把黄色涂在梨、香蕉、菠萝上,梨穿上他葫芦似的黄衣裳,大摇大摆地走来了;香蕉骄傲地划着他的小船来了;菠萝将军穿上它金黄的盔甲准备去打仗呢! (2)关注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实现从文中见“人”的目的。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系列。 一天下午上课铃刚响起来,天便阴沉下来,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狂风呼啸,眼看雷雨就要来了,几个胆小的女孩子都捂住了耳朵,其他孩子也无心上课,索性就改成了一节观察课,让孩子们走到窗前,仔细观察雨中的景物,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全方面地感受这场暴风雨。观察之后再交流,在旁顺势引导,下课后,一片片精彩的作文就交上来了,看题目就让人心动,如《疾风骤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雨中遐想》。连作困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再加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描述,也交上不错的文章。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心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当学生回忆曾经做过的事,这些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必然就像电影一样涌入眼前,达到不吐不快,不诉不悦的境地,写起文章来也就真情流淌了。 二、作文训练多管齐下,扎实作文基础 (1)根植阅读教学 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阮真教授说:“读文是吸收智识,发展智识的判断力;作文是运化智识,发展智识的发表力。读文好比蚕的吃桑叶,作文好比蚕的吐丝。吃了桑叶不会吐丝的蚕是没有用的;吃了桑叶仍吐桑叶的蚕,是消化器患了病的瘟蚕。” 所以,阅读教学可以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作品中的优点肯定不言而喻,所以,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范例。老师若能从每篇文章中寻找一点或两点写作上的特色,把它们作为每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课文讲授过程中讲清楚运用这些方法的要求和写作注意点,并让学生仿照写作,就一定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下《翠鸟》这篇文章的时候,引导学生介绍动物外形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运用动静对比的方式来表现动物的活动特点。这样课后让孩子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时就有着和平时不一样的效果。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做一个有心人,阅读课也能上成作文教学课,两课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2)二度创造文本 文有不言者,文本中总有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文本空白,意味着文本时期待学生进入的空框结构,我们捕捉住这个留白,创设教学新思路,给学生一个可以轻松表达,创造言语的空间,让想象的激情快乐飞扬,使习作绽放异样的光彩。 《风筝》这篇文章,讲的是孩子们精心制作的风筝被风吹断了线,不知所踪,四处寻找皆无果,最后奔向唯一没有找过的水磨坊,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结局如何,就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给这个风筝定一个最后的命运。孩子们创作热情很高,兴趣浓厚,有的写风筝最后挂在了高高的树上,大家同心协力把它取下来,有的写风筝掉的了水里,怎样运用智慧把它捞回来…… 三、教学手段多样灵活,提高习作兴趣 策略一、创设情境 习作教学也需要教师在潜心研悟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曾经看过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作文《爱鸟》,不仅为教师创设的精彩情境而喝彩,也为学生的精彩习作喝彩。上课伊始,于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待孩子们睁开眼睛时,只见一个“猎人”在一阵清脆的鸟鸣声中步入了教室。他头戴一顶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嘴巴上留着整齐的短须,提着猎枪,猫着腰,不时露出一对狡黠的小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嘴里还不停地唠叨:“这只鸟好肥哇!打回去下酒一定美味极了。”随着于老师这精彩的表演,孩子们一下子被带进了广袤的大森林之中。看着“猎人”的举动,听着刺耳的枪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情感和语言都被激活了,场景和语言在瞬间建立起了联系。当我们惊喜于孩子们声情并茂的交流,惊讶于孩子们妙语连珠的习作时,不得不惊叹:情境创设得当,的确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策略二、丰富活动 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作文活动,才能给学生带去习作的快乐和成功。 活动作文,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做到心中有生,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好胜心。一次举办了“护蛋行动”,把生鸡蛋带到学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离校时鸡蛋是否能完整无缺,安然无恙。这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带来挑战。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这活动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这一天孩子们小心翼翼,但是状况迭出:有个孩子上厕所时一蹲下来放在裤兜里的鸡蛋碎了;一个孩子带着鸡蛋上完体育课都平安无事,得意忘形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忘了把蛋拿出来;有的在那边异想天开,我要把小鸡孵出来……留下欢笑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篇篇佳作。 四、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爱上习作 (1)教师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我们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定是充满希望的。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在每次习作时,我总是及时地阅读他们的作文,找出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以他们的情感态度、是否完成作文、语句是否通顺、是否写得生动、是否有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写上评语。如:某某学生的一篇习作《老师查作业本》,我在本子上点评:你有一双“火眼金睛”,把老师的动作、神态看到那么仔细,把老师写活了。某某的习作《秋天的画》,我这样点评:用词丰富,语句优美,为读者描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这些是得益于你爱看书、爱观察啊!除了写上评语,我还用( )、“- ”勾勾划划好词好句。批改后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习作的兴趣及写好作文的自信。 (2)引导学生个性互评,促进共同进步 尽管学生的确还不太懂得详略得当、还不清楚什么是欲扬先抑、环境渲染气氛…… 但是,他们却能在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逐渐发现他人的优点。这种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流,评语的交流,更是一种思想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现作文的天地广阔,对作文逐渐产生情趣。更重要的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点评,他们的思维更接近,他们更懂得对方的写作意图,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点评,有的也许只是几句赞美之言,有的也许只是无不保留的讲明缺点,这些都是对方学生最好的礼物。学生定会细心品味,用心研究,甚至会有不反驳质疑,这样我们的个性互评的效果也就达到了,因为学生真的可以在作文写作上用心思考了。 展望未来,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心中有生,目中有生,定能扬起个性的风帆,展翅飞翔在作文这片美丽的蓝天下,我们提倡的生本作文教学定能在作文课堂这块沃土上绚烂绽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臧铁军。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1997.(2) (3)祝爱星《以生为本,让作文教学欢快行走》(网络) (4)江景超《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网络) (5)杨世碧。国内外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我们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8, (6)陈少云。 站在“生本”的基点思考教育[J]. 现代教育论坛,2010,(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