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语文论文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 ‎  安阳市第五中学   李克杰 ‎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较好优化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更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诗歌全方位的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无论从含义理解的角度,还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都能够形成立体的课堂,优化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模式。‎ ‎  1.引发学生兴趣,进入诗歌情境。‎ ‎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诗歌教学时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比如,在《孤雁》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技术。下面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  《孤雁》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  1.诵读诗歌,理解孤雁的形象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  2.结合杜甫的诗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预习准备:‎ ‎  1.学生搜集杜甫有关“孤独”的诗歌,提炼其主题。‎ ‎  2.通过收看百家讲坛康震讲《杜甫之谜》了解杜甫的生平。‎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配乐)‎ ‎  你从唐诗里走来,用一生的哀伤为我们讲述着盛唐的一段历史;你有着经世治国的雄心,却没有人为你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你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自己却守着一艘破船漂泊于江湖之上。孤独的你就像那只离群的大雁,时时打动着我的心。你,就是诗圣杜甫。‎ ‎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孤雁》(板书课题)‎ ‎  二、整体感知 ‎  1.接下来,老师将和在座的几位同学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  师配乐范读,生配乐朗读(五位同学,男生女生都涉及到,中间尽量不停顿,特别精彩的给予掌声,主要目的是营造氛围)。‎ ‎  2.参与或倾听了刚才的朗读,你能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吗?(学生各抒己见,说出真实感受)‎ ‎  师明确:孤独的哀伤(板书   孤独)‎ ‎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这种孤独的哀伤。‎ ‎  三、诗歌解析 ‎  1.“孤独的哀伤”表现在哪些诗句里。(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发言中教师做好引导,如果涉及不到,则作为独立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 ‎  (1)用自己的语言想象一下“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描绘的情景。‎ ‎  明确: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  (2)“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 ‎  明确:1.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2.表现杜甫不能与亲朋相见,又要面对一些俗客庸夫的无聊心情。‎ ‎  2.你同情诗中的孤雁还是野鸦?‎ ‎  学生讨论:最应该同情的是野鸦。因为它没有思想,生活的浑浑噩噩。‎ ‎  对于孤雁: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还要不断的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的燃烧,它甚至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他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  3.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去品读他的孤独,因为这是一种执着的孤独。(板书:执着)‎ ‎  四、拓展 ‎  1.杜甫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在他的另外一首诗里,你能分析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吗?‎ ‎  明确:那是一种人到暮年,亲朋无一字的孤独;那是一种心怀天下,却无力报国的孤独。‎ ‎  那更是一种有担当的孤独。(板书:   担当)‎ ‎  2.你还知道杜甫哪些和孤独有关的诗句,试着讲讲它怎样表现了杜甫的孤独。(先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选出精彩语句发言)‎ ‎  例:“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在这里说自己虽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 ‎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重阳节应该是亲朋相聚之时,可诗人却是“重阳独酌杯中酒”。‎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人生的苦病之年,却漂泊他乡,身体的病痛与心中的思念压在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身上,这是一种凄凉的人生晚景。‎ ‎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  3.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 ‎  孤独是面对明月与影子心有万言却无法言说的心灵独白。‎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 ‎  孤独是朋友别离后的形单影只。‎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 ‎  孤独是离别故乡后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  思考:在杜甫的诗里,孤独是……‎ ‎  明确:《登高》:孤独是一身潦倒登高远望的无限悲凉。‎ ‎  《孤雁》:孤独是流离失所中对身世的感叹。‎ ‎  《登岳阳楼》:孤独是洞庭湖上漂泊无定的孤舟。‎ ‎  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寂寞,也是理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孤独、执着、担当。才称得起诗中圣哲。(板书:诗圣)‎ ‎  五、作业 ‎  “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 ‎  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 ‎  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 ‎  裹满了沧桑 而你 ‎  只用一滴眼泪 ‎  便把家园 ‎  淋湿 ”‎ ‎  写一段话给孤独一生的杜甫,表达你的劝诫或敬意。‎ ‎  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实现重点的突破,让思维得到训练 ‎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比如,在进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课的教学时就是这样设计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教学反思 ‎  一、                  课前准备。‎ ‎  前一周布置周末作业,准备与“杨花”“子规”有关的诗词材料,准备写景抒情的古诗材料。‎ ‎  前一天课堂预习指导,交流所搜集的材料。(这两点是源于对预习的要求,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资料,做有准备的学习。不足之处: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学思路没有完全理清,预习指导还没有细致到位。)‎ ‎  上课前将三个学习目标书写在黑板上,作为板书的一部分。‎ ‎  附:板书 ‎  学习目标 ‎  ①        ‎ ‎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修辞、作用、感情)‎ ‎  ②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特点、渲染、烘托)‎ ‎  ③             能够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运用)‎ ‎  (能够有板书,①课堂要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②板书对学生答题语言的引导作用明显。当时感觉这是亮点。不过在校内常态课来用比较方便,公开课恐怕在书写时间上不够用,况且板书内容过多,重点不容易突出。还好,我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另:板书的内容应慎之又慎,把最精准的内容书写上去。)‎ ‎  二、                  课堂流程。‎ ‎  1、      导入。‎ ‎  请同学们看这首《巴陵送李十二》(课件展示)‎ ‎  巴陵送李十二 ‎  王昌龄 ‎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  这是王昌龄送给李十二的。李十二就是李白。当时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在巴陵遇到王昌龄,他们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饮酒,畅谈文坛诗圈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这首诗送给李白,表达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  李白也对王昌龄的友情念念不忘。几年后,身在扬州的李白听说王昌龄遭遇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便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展示整首诗)(导入从王昌龄的送别诗起,主要还是为了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为理解本诗扫清背景方面的障碍。不过要讲清楚王昌龄诗的诗意未免冲淡主题,故不多讲。另外,王诗内涵丰富,更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言明的。但:这种导入没能介绍作者本人,或许是缺憾。对李白,学生很熟,对王昌龄就未必了。)‎ ‎  2.解题。‎ ‎  到底王昌龄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同学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生(秦嘉蔚):从题目中可以看得出来,王昌龄遭遇了贬官。左迁即贬官。古人尚右,向左就是被贬官的意思。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做官。‎ ‎  师:是的,王昌龄被贬到了遥远的龙标做都尉,写这首诗时,作者想寄托一种什么感情呢?‎ ‎  生齐:愁心。‎ ‎  (此举由解题直奔主旨句。本课的重点是景物描写在抒情中的作用;平时讲解古诗词时我也经常这样讲,由主旨句倒过来去品析名句。故:由解题直接引出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3.品读诗情。‎ ‎  师:诗人为什么将愁心寄托给明月呢?‎ ‎  生(栾安贝):李白希望月亮代替自己伴随王昌龄。‎ ‎  师: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诗人为什么将愁心寄托给明月,只有一个学生谈看法,老师没有做更多的引导,这个问题探讨的并不彻底,而引入后一个问题,就中断了学生的思考。故:课堂还是受制于环节,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课堂生成。大遗憾!也许这将是课堂的引燃点,但没有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后面的课堂学生的发言也就越发的缺少自由了。)‎ ‎  生:拟人手法。‎ ‎  师提示: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  学生朗读一遍,师分析结构,板书到第一个学习目标之后:①修辞②作用③感情。(板书针对性不强,应该是手法+内容。或者将关键词写出来,如:拟人+生动形象+抒发了。)‎ ‎  请同学们将这段背会,背会之后请举手。(当堂背会紧扣考点的内容。不足:插入背诵冲淡了感情的体会)‎ ‎  赏读:读出两句诗的感情。‎ ‎  找几个同学朗读,注意重音的指导。‎ ‎  师:感情的表达似乎有不足,缺少了点什么呢?‎ ‎  (此处的赏读,学生读得不充分,过渡问题没有设计好,有牵强之感。几年下来,还是感觉到对课堂的掌控有很大差距,关键点上总是处理不好。)‎ ‎  4.景物分析。‎ ‎  诗中“杨花”和“子规”的特点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指名回答,学生回答比较到位,有赖于课前预习的充分)‎ ‎  提示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写景兼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叫,给人一种悲哀凄惨的感觉。‎ ‎  渲染出暮春时节哀伤、惆怅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  (板书在第二个学习目标后)这段话太长,没有认真阅读教参,答题不简练,学生当堂背诵也有一定的难度。‎ ‎  朗读:师读(有感情),学生齐读,前后两遍,中间有指导。(但师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此处为表明环境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设计,但没有做好,课堂的核心部分还是没有处理好。)‎ ‎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景物分析的深度不够,有同学提到了第二句又被我打断,其实“过五溪”的分析有助于作者情感的理解)‎ ‎  讲课是要有创新,有突破。但是,第一轮备课还是应该按照传统方法设计一个教学流程,在这个基础上突破才不会错过关键知识点。‎ ‎  5.合作学习。‎ ‎  请列举古诗词中其他有关“杨花”“子规”的诗句,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  ①小组交流:材料共享。(预习中已完成)‎ ‎  ②自主思考:结合手中材料,思考“杨花”或“子规”(选其一)在诗句中的作用。(3分钟)‎ ‎  ③合作探究:结合思考结果,总结“杨花”或“子规”(选其一)在诗句中的作用,说说你们新的发现。(5分钟)‎ ‎  ④展示交流:小组研究的结果。(要求: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借助板书或展台展示诗句;第二组和第三组展示,其他组质疑或补充。‎ ‎  (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的不够精致,引领作用不太好。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即合作中探究新的发现。)‎ ‎  师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  再次展示: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 ‎  (课堂的首尾呼应)讲解诗句中最后一句:“日暮蒹葭空水云”;‎ ‎  “夕阳西下,苍苍的芦苇遮住了我的视线,只余下悠远的天空,以及寂寞的河水中倒映着的云彩,内心的孤独感跃然纸上。‎ ‎  6.拓展延伸(两个精彩作文片段,17、18班各一个)。‎ ‎  7.拓展练笔:‎ ‎  上周,同学收到了自己的竞赛成绩。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看到分数的那一刻的感受。‎ ‎  要求: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完成板书:第三个目标,写作和运用)‎ ‎  感谢同事们评课时的专业、中肯,给了我很大帮助。特整理了一下意见:‎ ‎  优点:1.大胆的创新设计,取舍有度。‎ ‎  2.着眼于学习两端的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延伸学习。‎ ‎  缺点:课堂中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引导、启发。教师的课堂语言。‎ ‎  本课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寻求突破:‎ ‎  1.王昌龄到龙标后另有一首诗: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可以作为这首诗的呼应。‎ ‎  2.送别诗的角度。‎ ‎  3.明月的使用。‎ ‎  4.传说的使用,如子规,选取更为准确的传说。‎ ‎  5.学生朗读。‎ ‎  总之,要备好一节课,就要大量的掌握有关材料,并且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内容。多上一些公开课是有好处的。‎ ‎  3.感知诗歌的语言,培养赏析诗歌的语感 ‎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  在《望岳》一诗的教学中,就引领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评价诗歌和诗人。‎ ‎  ……‎ ‎  老师读了本首诗,也感叹于这首诗炼字用语之巧妙,所以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  读《望岳》‎ ‎  巍巍东岳真雄伟,一望到底显精神。‎ ‎  阴阳两割明昏晓,决眦凝望入飞禽。‎ ‎  造化有灵钟神秀,胸怀激荡生曾云。‎ ‎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  这首诗写于作者的壮年时期,充满了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教材上还有一首诗《登岳阳楼》是作者57岁时写的。请大家比读。‎ ‎  ……‎ ‎  同学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自己对杜甫的评价,老师也对杜甫有一段评价。(展示诗歌)‎ ‎  读杜甫 ‎  青年抒豪气,一志定终身。‎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平生多坎坷,诗文表黎民。‎ ‎  至死犹不渝,千古真圣人。‎ ‎  4.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就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图片的形式引领学生体会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 ‎  ……‎ ‎  师:《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示课件)‎ ‎  请你就诗的内容用”美在        “的短语,说一句话,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  如:美在街灯与明星相呼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的画面。‎ ‎  学生自由发言。‎ ‎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诗歌描绘了太多美的画面,诗人用什么手法勾画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画面的呢?‎ ‎  自由发言。‎ ‎  小结:(课件展示)‎ ‎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或相似。‎ ‎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联想——由此及彼 ‎  想象——无中生有 ‎  (课件展示诗歌是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的。)‎ ‎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融合必将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作出强有力的铺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