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
《资治通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 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在此分享读书心得总结。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 理的《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篇 1 从 20xx 年奥运会开始到现在,历时近三年,终于将《资 治通鉴》看完。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 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 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 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 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 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 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 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 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 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 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 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 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 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 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 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 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 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 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 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 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 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 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 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 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 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 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 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 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 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 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 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 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 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 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 “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 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 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 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 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 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 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 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 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 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 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 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 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 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 《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 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 人评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篇 2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 20xx 年编纂 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 294 卷,上起周威烈王 姬午前 420xx 年,下迄周朝显得 959 年,包含了 1362 年的历史文学,约 300 万字。泱泱华 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 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 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 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 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 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 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 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 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 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 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 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 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 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 “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 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 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 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总结篇 3 晋纪一(公元 265—公元 272) 公元 265 年 此时的中国历史已进入后三国时代,蜀汉已经灭亡两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禅位于晋, 十五年之后,东吴也将一统于晋,江山还是那个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 人这次轮到了司马氏。 如果花费一些笔墨来评价一下三国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实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蜀汉的阿 斗,本质上两个字:“苟安”。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对刘禅不太放心, 经常试探刘禅,根据《汉晋春秋》记载: 文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 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 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 尊命。”左右皆笑。 对于这样的一段记载,后人对于刘禅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刘禅大智大慧,深通 韬晦之道,国灭之后,能活到善终的国君实在是不多见,更多的人说刘禅是一个天良丧尽的 不肖子孙,厚颜无耻之极。其实,到底该如何评价刘禅,我想这和生命的意义有关系,这是 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什么是生活,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 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刘禅是一个成功者,因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义,真的是生 下来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实都不是亡国之君,但是大权旁落,主少国疑,又怎么能不灭亡呢? “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马氏太强大了,从司马懿历经司马师、司 马昭到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于权谋,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抚天下人心,整顿兵 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归司马氏,也奈何不了司马氏,更何况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 主呢?只是,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得意满之时,不知可曾想到,这样一句颠扑不 破的真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历史的策划者,有时候可以打瞌睡,但是历史的结果一 定是很公平的。 东吴的孙皓,本质上也是两个字“残暴”,孙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恶 于一体的末帝。后来,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所建的刘汉俘虏,押到首都平阳,皇帝刘聪问: 你们司马家自己杀来杀去,是为什么啊?司马炽回答:我们家不互相残杀,为您扫平道路, 您老再天纵英明,能有机会做皇帝吗?孙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兴土木,强令文 武百官入山采木,兴建昭明宫。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选美女充入后宫。大臣们的女儿必须 每年报一次,年纪到了十五六岁的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宫女、内侍 稍有不如意,立刻杀死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 孙皓喜欢狂饮便经常招群臣饮酒,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 他人的过失。大臣无奈,互相攻讦,只要有说过孙皓的闲话的,必死无疑。由此,受邀赴宴 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 总之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孙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会死掉的,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 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这老儿分明是想树立自己的私恩啊, 别让他活了,杀了吧。”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嫌直接杀了不解气,派人 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写到这里真想说一个字“惨”啊。) 由此看来,在孙皓手下拿一份工资,真的不容易,的确是卖命钱,说实话,孙皓这样的 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计孙皓是这样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来,人人大惧,就连东吴宗亲都吓得胆战心惊,纷纷 逃往晋朝避难。 东吴国灭之后,孙皓也到了洛阳,做了晋朝的官,其为人处世和西蜀刘禅完全一样,真 正是一对活宝。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宴会上问孙皓:“听说你 们南方人好作《尔汝歌》你能作一首让我听听么?”孙皓不假思索,举起酒杯就口占一绝: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孙皓已经没有心肝到这个地步了,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忍着吧。 总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选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大 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看似锦绣繁华的天下,究竟会走向何方呢?知道后来历史的人 们,想必已是“双泪坠清波”了,因为这段繁华的时间太过短暂,汉族的祖先注定要经受一 次更大的洗礼,差一点亡国灭种啊。当然这是后话了,先放下暂且不提。 司马炎终于作了名正言顺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称作晋武帝的这位皇帝,在当今社会的 名声不是很大,几乎没有人称他是明君,但是这位仁兄可的确是千古一帝。客观地说在中国 帝王明君排行榜中,进不了前十,但是也绝不会跌出十五名之后。一个人做了皇帝,第一件 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说,选美啊。当然,美是要选的,不过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说, 安抚天下啊。这就不必你说了,其实一直在安抚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这件 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请注意后面 的一句话,并领有藩地,开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这太简单了,傻子都知道啊。其 实不然啊,其实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语气),写到这里就引出了一篇绝大的话题,其 实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王朝历史几千年,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 晋武帝急于分封司马氏宗亲在各地为王,是因为他总结历史发现,曹操当年篡汉成功的 主要原因是,东汉的宗亲在地方没有实权,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权之外,在地方并没有强有 力的奥援,而司马氏篡曹魏则同出一辙,假如曹魏宗亲,在几个重要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 那么天下就不会被司马氏轻易篡夺。想到这里,篡权出身的司马炎浑身一激灵,可怕啊。还 等什么,马上封王,让司马氏宗亲,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朝廷,但是司马炎没有 想到,这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患,的确,别人是没有实力来争夺你的江山了, 但是你们司马家就真的铁板一块么?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晋武帝机会,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 就充分说明了,地方实力过于强大,是会造反的,只可惜从晋武帝的出身来看,他当然是不 容易想到这一层的。 就此我们可以再深入的讨论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国 家几千年奴隶、封建王朝没有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难题。 首先,大多数人是赞同中央集权的,但是中央过度集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地方上 毕竟是会发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处理事情的权限毕竟要请示中央,过去的通信也不发达, 这样一来,耽搁的时间长了,极易酿成民变和边患,历代的农民起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张 角、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这样的一个便宜,另外中央集权也容易造成军队战斗力弱 化的问题,如东汉,赵宋,大明(永乐之后),权力在中央,将领的频繁调动,造成了兵不识 将、将不识兵的问题,就无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异族入侵,后果就 不堪设想了。 其次,把权力大幅的下放给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问题解决了,民变和边患消除了, 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强悍,边陲无患,地方绥靖。但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地方实 力的逐渐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腾出手来, 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见了。总之地方权力过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历 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初期 的永乐靖难,清初期的三藩之乱和清末期的各省独立,民国的军阀等等。 因此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实在是历代中国王朝,最为头痛的问题。晋 武帝分封司马氏宗亲为王,看起来好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却是如此的 深刻,这也是西晋王朝迅速衰落和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从这个层面来看,无论是国家、还 是地方、还是个人,必须懂得权力该如何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政治生活的 全部。 当然身处公元 265 年的晋武帝司马炎,不会想到这么多的问题,属于他的历史舞台,还 有相当的一段时间,暴风雨终究回来,但是至少暴风雨现在还没有到来,西晋王朝的欣欣向 荣,大臣们的励精图治仍将继续。 s查看更多